三國裡最不懂的還是荀彧,全心全力的幫助曹操,但為什麼最後卻要反對他稱王稱帝?

玄同閣傳統文化


荀彧反對曹操稱王稱帝,從冠冕堂皇的角度來說,是因為荀彧忠於漢室,他一直以來都是以以匡扶漢室為己任,所以當他看到曹操露出篡位的野心時,自然要站出來反對。但其實,這是典型的被影視劇所誤導。

因為,如果荀彧真對漢室忠心耿耿,當初漢獻帝暗下衣帶詔誅殺曹操時,荀彧為何不站出來,反而卻幫助曹操大肆誅殺漢獻帝的嫡系親信,徹底把漢獻帝變成一個傀儡皇帝。

後來,漢獻帝的皇后伏氏密謀誅殺曹操,結果被曹操反殺,她和漢獻帝所生的兩個皇子都被毒殺,伏氏宗族百餘人全部被處死,在這個過程中,荀彧自始至終沒有站出來替漢獻帝說過一句話,相反,他依然是全力協助曹操,這又算哪門子的忠於漢室?

再後來,曹操打算稱公,荀彧立馬一反常態,領頭站出來反對,這是為什麼?是因為曹操的這種行為,已經嚴重損害到荀彧以及整個荀氏家族的利益,所以他必須要站出來反對。



因為,荀彧是荀氏家族的領銜人物,而荀氏家族又是潁川地區的豪門士族,而潁川士族,又是天下豪門士族的標杆旗幟。

在這種背景下,荀彧投靠曹操,絕不是簡簡單單的來給曹操打工或當小弟,他是代表潁川豪門士族入股加盟曹操集團,他們的關係,更多是一種同盟合作、或者合夥人的關係。換句話說,荀彧投靠曹操,是有股份的,他是曹操的法定合夥人。

也正因為此,荀彧和曹操的關係,自始至終都是上下級同事關係,荀彧並不像郭嘉程昱等人那樣,是曹操的屬官。他們兩人的地位從法禮上來說是對等的,都屬於大漢朝的官員。荀彧拜見曹操時,也只需要行禮作揖即可,至於曹操的兒子孫子,那都應該對荀彧行禮作揖。

但是,如果曹操稱公、甚至稱王,那以後荀彧和曹操的關係,就變成君臣關係,以後荀彧再拜見曹操,就必須行君臣跪拜之禮,甚至面見曹操的兒子孫子,也必須行君臣跪拜之禮。



這就相當於,曹操和荀彧本來都是大漢朝公司的股東,只不過曹操股份最大,而荀彧股份較小,但因為大漢朝公司從法理意義上來說是劉氏的公司,所以曹操和荀彧都只能算是合夥人。

但是後來,曹操卻想通過各種途徑,把大漢朝公司變賣掏空後,變成他自己的大魏獨資公司,並讓荀彧等股東都成為沒有股份的員工,大家覺得荀彧會同意嗎?

當然,如果僅僅只是荀彧一個人的事情,只要曹操給的職位和待遇好,荀彧也可以無所謂。但問題是,這關係到荀氏家族,甚至是潁川士族和天下豪門士族的共同利益,荀彧不得不站出來。

因為,對於豪門士族而言,如果漢獻帝這種弱勢皇帝繼續坐在上面,就意味著皇權虛弱,那原本歸屬皇帝的權力自然得由大家平分,曹操作為實力最強的軍政大佬,雖然可以分走大部分權力,但他終究只是臣子,自然無法將所有權力都收歸自己,這樣荀彧等人也會有相應的權力。



同時,虛弱的皇權,也就意味著虛弱的中央政府,那中央對地方的控制自然就會變得很薄弱,這樣一來,地方就逐漸變成各大豪門士族的天下,由他們來當家做主。以當時曹操的丞相官職,從法理上來說,顯然沒有資格代表皇權來打擊地方勢力,也無法很好的去實施。

但是,如果曹操稱公稱王再稱帝,憑曹操所擁有的實力,必然是個強勢皇帝,那其他軍政大佬的手中的權力自然會被收回去,淪為皇權的附庸。並且,如果曹操這種政治強人上位,必然會加強中央集權,這樣所帶來的結果就是他會不遺餘力的打擊地方豪強的勢力,限制各大豪門士族的擴張,這些都是豪門士族不願意看到的。

在這種背景下,荀彧作為豪門士族的領銜人物,必須得站出來反對。當然,對於曹操來說,如果不能把荀彧搞定,他恐怕就真的就無法繼續上位。於是,曹操就藉故征討孫權,將荀彧從中央政府調離到淮南壽春,後又故意派人給荀彧送去一個食盒,而盒內空無一物,寓意我這裡已經沒有你可以侍奉的位置,暗示荀彧趕緊自我了斷,荀彧遂服毒自盡,時年五十歲。次年,曹操進封魏公。


我是趙帥鍋


荀彧和曹操之間的關係是很微妙的,荀彧前期盡心盡力的輔佐曹操,幫助曹操統一北方。後來,兩人因為曹操稱魏公的事情而分道揚鑣,這一前一後,詫異很大。不但現在的人們很困惑,古人也很困惑。所以有許多人譏笑荀彧,說荀彧是漢室傾頹、曹魏得權的主要幫兇,雖然最後以自殺明志,為之晚矣。其實,說這些話的人都是不懂荀彧的。為什麼呢?

大多數人對荀彧不理解,究其原因是因為對曹操有誤判,人們都認為曹操是奸雄,於是想當然的以為荀彧也認為曹操是奸雄。那麼事實情況真的如此嗎?非也。早期, 曹操和荀彧一樣,以匡扶漢室為己任,為什麼這樣說呢?

當時董卓挾持漢獻帝,亂政於洛陽。關東諸軍聯合起來討伐董卓,但是卻只聯合無征伐,這讓年輕的曹操氣憤不已。曹操認為:既然聯軍已經集結,為何要按兵不動?現如今董卓挾天子西遷洛陽,失掉民心,一戰可定,不可錯失機會。

舉義兵以誅暴亂,大眾已合,諸君何疑?向使董卓聞山東兵起,倚王室之重,據二週之險,東向以臨天下;雖以無道行之,猶足為患。今焚燒宮室,劫遷天子,海內震動,不知所歸,此天亡之時也。一戰而天下定矣,不可失也。

曹操的目標很明顯,那就是誅殺董卓,拯救漢獻帝。這是什麼行為?典型的捍衛漢室王朝的忠臣,這時的曹操雖然有點憤青,但是勇氣可嘉。他隨後領兵獨自進兵滎陽,在滎陽被董卓手下將領徐榮所敗,差點喪命。

令人感到可笑的是,在當時所有的聯軍隊伍中,曹操的實力是最弱的。為什麼呢?袁紹為渤海太守,和韓馥共享冀州。劉岱是兗州刺史,孔伷是豫州刺史,張邈是陳留太守,橋瑁是東郡太守等等,只有曹操是以私家軍起兵於陳留,實力最弱。即使這樣,曹操確是最勇敢的。

因此,當袁紹取代韓馥後,儘管他禮待荀彧,荀彧還是離開了袁紹。為什麼呢?史書記載:彧度紹終不能成大事。其實這個說法是有誤的,即使荀彧能看到曹操有才能,但是在當時的情況下,他投靠曹操也絕不是因為這個原因,那是什麼原因呢?

袁紹當時盡佔富饒之地,有兵甲,是最有希望拯救漢獻帝的。但是袁紹身為盟主卻無心西向戮戰董卓。這就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袁紹有兼併天下之心,他已經放棄了漢室朝廷。而當時的曹操心存漢室,有勇有謀,是最適合投靠的對象,因此,荀彧投靠了曹操。荀彧投靠曹操後被曹操視為“吾之子房”,從此以後兩人患難與共,從微小的力量開始慢慢發展。

曹操開始是很可憐的,身無立錐之地。所幸的是運氣還算不錯,兗州刺史劉岱被黃巾軍所殺,於是郡中功曹陳宮推舉曹操為兗州牧,從此以後曹操有了地盤。但是隨後曹操因為父親被陶謙所殺,於是率兵征討徐州,陳宮勾結張邈,迎呂布入兗州。當時兗州各郡皆叛,只剩下範縣、東阿、鄄城得以保全。

而最先發現叛軍苗頭的就是荀彧,荀彧看到張邈無故調動軍隊,認為有變,於是提前做準備,終於保住了鄄城。後程昱和荀彧說服範縣守將,保住了範縣。三縣堅守,等待曹操回軍救援。後曹操與呂布戮戰,由於蝗蟲之災氾濫,軍隊無糧可食,雙方罷兵。

後曹操又兩次討伐呂布,雙方對峙,誰都無法取勝。曹操於是想先進攻徐州,然後再回師征討呂布。這時荀彧制止了他。荀彧認為:兗州雖破,卻是曹操的根基。不固根基就無法發展壯大,因此不能失去兗州。曹操經過與呂布的持續拉鋸戰,終於生擒呂布,奪回了兗州。

曹操在兗州站穩腳跟後,荀彧就建議曹操奉迎天子。其實奉迎天子是把雙刃劍,如果自己有實力,那麼奉迎天子是個好事情,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是如果沒有實力,那麼奉迎天子就是個禍害,很可能被大家群毆。而曹操就屬於後者。

曹操奉迎天子後,漢獻帝封曹操為大將軍,封袁紹為太尉。這時袁紹不高興了,恥於位列曹操之下。曹操為了袁紹高興,於是將大將軍的職位讓給了袁紹。這就是當時曹操的處境,雖然挾天子,但是真的令不了諸侯。

因此,此時的荀彧和曹操真的算是患難與共,兩人一個外出攻城略地,一個留守後方定奪軍國大事,共同維持著兗州及許都的安全。後曹操與袁紹爭雄,在最艱難的時刻,也是荀彧寫信勸曹操堅守,最後才取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那麼荀彧和曹操又是什麼時候翻臉的,因為什麼事情呢?

準確的說,是在曹操徹底平定北方之後。曹操原來唯一懼怕的對手就是袁紹,袁紹死後,曹操一舉掃清北方袁氏勢力,實力從原來的最弱變成了最強。而這時曹操的心態開始有了變化。從哪裡可以看出來呢?

原來曹操剛剛奉迎天子時,侍中太史令王立曾經多次對曹操說:天命有歸,五行輪迴。如今漢室衰微,取代漢朝的將是魏,而唯一能平定天下的是曹氏。話說的再明白不過,但是曹操很謹慎,立馬說道:我知道你忠於朝廷,然天道深遠,誰也不知道,你就不要再說了。

立後數言於帝曰:「天命有去就,五行不常盛,代火者土也,承漢者魏也,能安天下者,曹姓也,唯委任曹氏而已。」公聞之,使人語立曰:「知公忠於朝廷,然天道深遠,幸勿多言。」

等到曹操成為最大的割據勢力後,曹操心態開始有了變化。公元208年,曹操公然廢三公,重設丞相官職,而且自封為丞相,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公元212年5月,董昭等大臣上奏漢獻帝,認為曹操功蓋千秋,應該冊封為魏公。這時曹操沒有再推辭,準備接受。而此時荀彧仍然對曹操抱有一絲幻想,當董昭等人拿此事詢問荀彧意見時,荀彧說:曹公興義兵以助朝廷,志慮忠純,君子愛人以德,我們不應該參與這樣大逆不道的事情。曹操知道後很生氣。那麼兩人到底分歧在哪裡呢?

曹操認為:荀彧輔佐有功,應該有難同當,有福共享。我為魏公,你當三公,皆有進階,有何不妥。而荀彧則認為:當初興義兵以助朝廷,本應當匡扶漢室,安守本分。你曾經是司空,如今已經做了丞相,難道還想圖謀魏公的位置嗎?公之後就是王,而漢朝天下有古訓: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你難道想當亂臣賊子嗎?

於是,曾經的患難之交,如今因為政見分歧而陷入冷戰。曹操為漢朝丞相,荀彧為漢朝尚書令,曹操要想當魏公,沒有尚書令的同意肯定是不行的。於是曹操召荀彧隨軍,想和他談談心,了結此事。

其實兩人的想法彼此都心知肚明,但是站在正統的立場上曹操不佔理。於是荀彧想親自求見曹操,找曹操好好理論此事。但是曹操沒有給他機會,曹操閉門不見,因為曹操怕他。

至董昭建立魏公之議,彧意不同,欲言之於太祖。及齎璽書犒軍,飲饗禮畢,彧留請間。太祖知彧欲言封事,揖而遣之,彧遂不得言。

隨後曹操以比較委婉的方法去規勸荀彧,他派人給荀彧送了一個食盒,而盒內空無一物。寓意讓人深思,可以理解為漢室已亡(空盒),要想吃飯,還必須找我。可以理解為你已經沒有用處了,彼此兩清。不管怎麼理解,荀彧看到這個食盒後自盡而亡,一代英才就此走完自己的一生。

回顧兩人合作的經歷,荀彧一開始就看出來曹操是個奸臣嗎?沒有。當年的曹操以微弱之勢逆襲董卓,其行為活脫脫就是一個最大的忠臣。只是後來曹操戰勝袁紹,陡然變成最強的割據勢力,曹操心態變化了而已。而跟隨曹操的人哪個不想隨著曹操的稱帝而榮華富貴?曹操想,那些部下也想,但是荀彧不想。為什麼?

因為在荀彧心中,比榮華富貴更重要的是名望。他不想自己在歷史上落下一個亂臣賊子幫兇的罪名。既然曹操是自己一手幫忙發展起來的,如今政見不再一致,那麼為了維持自身的清白,只有以死明志了。這就是荀彧的苦衷,而這苦衷又有誰能體會呢?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曹操從一開始並不是奸臣,所以荀彧會不遺餘力的幫助他。因為幫助他就是幫助朝廷。否則曹操被滅,漢獻帝又要流離失所。但是後來曹操滅了袁紹之後,開始慢慢有不臣之心,這是荀彧不能控制和左右的。於是為了和曹操撇清關係,荀彧選擇了反對曹操,後反對無效,荀彧以死明志。這就是荀彧前後矛盾的真實原因,對此,你怎麼看呢?


每日趣評


荀彧是一個名士,名士注重的自己的高風亮節,他的高風亮節就是家族的象徵,就是整個家族能夠在朝廷之中立足的根本。

荀彧是一個忠心耿耿的人,但是對於鹹魚來講,有了漢天子的曹操,這是一個比較糾結的選擇。一方面曹操是他的頂頭上司,也是他合作這麼多年的合作伙伴,另一個方面,漢獻帝是他們家族曾經的主子,也是天下名義上的主人,這對於荀彧來講是一件很糾結的事情。

我們現在流行一句話,拿別人的錢替別人辦事兒,而荀彧做人的道理就是是誰的臣子,就替誰辦事兒,為什麼會形成這種思想就是因為他是一個注重自己名節的人。

如果曹操不把漢獻帝接過來一輩子,曹操都是他地盤上的老大,那麼荀彧就一輩子效忠於曹操,並且真心實意的替曹操辦事兒,但是曹操把漢獻帝給迎接過來了,這一下子曹操是丞相,漢獻帝是皇帝,那誰在曹操的地盤裡面是老大,漢獻帝。

這一下子就是一個很糾結的選項,對於徐譽來講,他確實有一個選擇,就是幫助曹操搞定漢獻帝,這樣的話,曹操成為名副其實的老大,最終一步一步地竄汗自立,但是對於荀彧來講,這樣的話,有辱自己的名節。

你們去看一下歷史上面幫助自己主子謀朝篡位的那些人,可有幾個有好的名聲?這不是說死要面子活受罪。這不是自己什麼形象的問題,這是關乎整個家族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形象的問題。

你死了,兩腿一蹬,一了百了,但對於家族來講呢,家族以後還要接著混呢,(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家族才是當時很多氏族大家最終的歸宿,如果說因為你一個人的問題,把整個家族的名譽權給搞臭了,你到死都進不了家族的目的,那你就是孤魂野鬼。

荀彧如果說幫助曹操去把漢獻帝搞掉,那他一輩子都不會進入家族的墳墓,他一輩子都是孤魂野鬼,因為你這樣背叛皇帝的人背叛自己信仰的人是不會得到家族其他人的認可,也包括後來人的認可,即便你為家族置辦如此多的加演,那你終究還是家族的黑暗面,家族也不會承認你的。

所以荀彧選擇了後者,他選擇犧牲自己,成全自己的家族,我雖然高風亮節,幫助漢獻帝跟曹操作對,但是證明我這個家族出來的人都是真心實意替主子辦事兒的,我們家族的名譽還在這裡擺著。這樣的話,其他的人在使用荀彧這個家族的人的時候就會感到十分的放心,你看這個家族的人只要你給他展示你是他主子就一輩子忠心耿耿替你辦事兒多好啊。

荀彧是死了他一個,方便了他整個家族的人,當然,這樣的結局荀彧可能在一開始迎接漢獻帝的時候就已經想到,但是他必須要這麼做,為什麼曹操是他朋友,曹操是他主子,她必須得幫助曹操壯大實力,他才能夠名留青史,他才能夠幫助家族不斷的壯大。

可悲呀,飛蛾撲火,明知那是一條死路,也得接著上,荀彧的可悲之處,在這裡,荀彧的偉大之處也在這裡,如果你們問曹操到底明不明白這件事情,曹操也明白曹操也是一個注重家族的人,他也明白家族的名譽比什麼都重要!


漩渦鳴人yy


荀彧,字文若,潁川郡潁陰(今河南省許昌市區)縣人,為潁陰荀氏家族之領軍人物。這個潁陰荀氏可不得了,它與汝南袁氏,弘農楊氏,並稱漢末三大士族。雖然政治影響力荀氏不如袁氏與楊氏,但要論學術影響力和道德影響力,荀氏則可稱天下第一:荀氏先祖也就是鼎鼎大名的荀子,諸子百家集大成者,李斯韓非之師;荀彧的祖父荀淑,號稱神君,是漢末黨人領袖李固,李膺的師傅,他生有八子,皆為天下才俊,號“荀氏八龍,慈明無雙”;其中六龍荀爽為易學宗師,時任大司空,正在朝中與董卓周旋;另有荀淑兄子沛相荀翌,榮獲“全國八大青年才俊”(“八俊”)稱號,在黨錮之禍中死難,在士人中享有崇高威望;此外還有任城相荀攸(荀彧族侄),著名史學家荀悅(大龍荀儉之子)等荀氏才俊,都可稱是天下名士;而荀彧、荀衍(後以監軍校尉為曹操守鄴,都督河北軍事)、荀諶(袁紹謀主)都是二龍濟南相荀緄之子,三兄弟都是人中龍鳳。

因為家族的原因,荀彧二十出頭就入朝為官,任守宮令,負責掌管皇宮所用的辦公文具,屬少府卿,秩六百石,雖然是個小官,但能直接接觸皇帝,那也是前途無量。不料後來董卓執政,荀彧意識到亂世已至,急忙棄官回鄉,舉族遷徙到了相對安全的河北,投奔到了冀州刺史韓馥的門下,後來袁紹在荀彧弟弟荀諶的幫助下向韓馥奪權成功,獲得冀州,因而對潁川荀氏極其禮遇。但荀彧看出袁紹有才能而無氣魄,終非成大事之人,而且袁紹手下人才很多派別也很多,有出奔派的逢紀、許攸、陳琳、淳于瓊,有冀州派的審配、田豐、沮授、張郃,還有潁川派的郭圖、辛評、荀諶(韓馥原是潁川郡人),三派人又很喜歡內鬥,利益紛爭,觀點對立,開會時經常吵成一片,但袁紹好像很享受這種“百家爭鳴”的感覺,搞得荀彧越發鬱悶,覺得再待在這裡就廢了,那麼,就跳槽吧,晚跳不如早跳,收入不重要,老闆好才好。曹操這個老闆就很好,去試試吧。

荀彧出身大士族,就算要換老闆,也應該選劉表、袁術這些其他的大士族,為何會選曹操呢?要知道當時曹操尚未獲得漢獻帝,甚至還未得到兗州,只是剛剛拿下東郡幾個縣的地盤,手底下才三四千兵馬,承蒙袁紹賞臉才給他個東郡太守噹噹,在群雄中實力實屬末流,而且出身於宦官家庭,與荀彧門不當戶不對,荀彧又怎會委身與他呢?

原來,荀彧雖然出身大士族,但他的老婆唐小姐竟也是出身宦官家庭。據魏國郎中魚豢所著《典略》,荀彧的妻子乃是大宦官、靈帝時“五侯”之一中常侍唐衡的女兒。那時權勢如日中天的唐衡一心結交士林,想把女兒嫁給汝南名士傅公明,但被傅公明拒絕,唐衡正自難堪,荀氏二龍荀緄竟“慕唐衡勢力,為子荀彧娶之”。荀彧從此頗為“論者所譏”。

總之,在其他士族眼中,荀彧娶宦官之女,成為了他完美人生中的一個汙點,因而頗不理解他。但荀彧並不因此而自怨自艾,甚至爆發家庭矛盾,反而愛屋及烏,對其他宦官家庭也產生了莫大的親近與好感;這也就是荀彧得以與曹操取得認同的階級基礎。而從娶宦官之女,到投效於宦官之孫,荀彧從此徹底成為了士族中的一個異類,他一方面成為了曹魏集團與士族之間的橋樑,極力促成雙方合作,以圖共興漢室江山;另一方面他又頗為牴觸曹操的一些迥異於士族的霸道行事作風,雙方裂痕日益加深;這最終讓荀彧成為了一個痛苦的可憐的糾結的矛盾體。


千古名將英雄夢


作為曹操第一謀士的荀彧,在曹操準備封公,加九錫的時候,提出反對意見,最後被曹操猜忌。接著曹操送他一個空的食盒,讓他憂懼而死這件事,確實讓人很不理解。

(荀彧劇照)

很多人都認為,荀彧積極幫助曹操平定天下,是為了幫助漢家天下。他並非是忠於曹操,而是忠於漢獻帝。他幫助曹操的目的,是希望曹操能夠幫助漢獻帝平定叛亂,統一江山。但是後來發現曹操有想做大,取代漢獻帝而獨掌天下的意思,因而才加以反對。

這個說法看起來有道理,但是如果仔細分析,就會發現說不過去。為什麼這麼說呢?

第一,荀彧一開始就投奔曹操,並未投奔漢獻帝。

荀彧因為帶著家人避難,到達冀州。當時冀州已經被袁紹奪取,袁紹聽說荀彧搬來住,專門跑去拜見他,把他引為上賓。可是荀彧卻認為袁紹是幹不了大事的人,離開袁紹,投奔曹操。要知道,當時漢獻帝並不在曹操那兒。顯然,他投奔曹操,是把他當明主看待,與忠於漢家天下是沒有關係的。

雖說後來他極力勸說曹操迎接漢獻帝,但也是為了“奉天子以令不臣”,並非真心幫助漢獻帝。

(曹操劇照)

第二,漢獻帝與曹操發生過幾次衝突,荀彧從來沒有站出來說過話。

自從曹操挾持漢獻帝以後,漢獻帝因為不滿曹操把持朝政,和曹操有過幾次衝突。比如漢獻帝曾和董貴人的父親董承聯合起來,想把曹操拿下。曹操發現,對董貴人一家痛下殺手。這件事能夠發生,說明漢獻帝已經對曹操非常不滿,而當時荀彧並沒有說過一絲一毫規勸曹操的話。

荀彧給曹操的所有建議,都是勸他該如何進行戰略部署,如果做大做強,並沒有給過他要做“忠臣”之類的話。

第三,荀彧在其一生中,並沒有表達過忠誠於漢家天下的言行。

荀彧從小時候開始,都被當成一個可以匡扶明主奪取天下的謀士,包括南陽名士何顒說他有“王佐之才”,包括曹操稱他為“吾之子房”,他的定位都是幫助諸侯打天下的謀臣,而不是幫助皇帝實現“中興”的重臣。而且他的所有言行,都是幫助曹操實現“霸權”的。這些都與古代忠誠於舊王朝的忠臣形象沒有關係。

既然荀彧並沒有表現出忠誠於漢家天下的那一面,在曹操希望“封公”並“加九錫”的時候,他說出“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這樣的話,讓曹操做一個忠臣,就顯得畫風有些突兀,讓人深表懷疑。認為荀彧肯定是別的意思。是什麼意思呢?

(漢獻帝劇照)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覺得應該從結果倒回去分析原因。

荀彧是怎麼死的?《魏氏春秋》裡面有個記載:“太祖饋彧食,發之乃空器也,於是飲藥而卒。”

就是說,曹操送了荀彧一個食盒,荀彧打開一看,發現裡面空無一物,什麼也沒有。於是荀彧“飲藥而卒”,也就是喝毒藥自殺了。

荀彧為什麼看到一個空盒子就自殺呢?很顯然,曹操這是向他表面,你已經無用了,只不過是一個空盒子而已。或者也可以說,你想要食物(官爵俸祿)對吧?我沒有給你的,只有一個空盒子。

把曹操送荀彧空盒子,和荀彧阻止曹操“封公”這件事聯繫起來,我們就明白了。原來曹操認為,荀彧反對他“封公”,並不是真的在維護漢家天下,而是想借此向曹操索要“封口費”。也就是說,你要想讓我別說,你就先封我一個高官厚祿再說。就算不和你一樣“封公”,提高一下我“侯”的級別,也是應該的。而曹操看懂了他這一點,偏偏不買荀彧的賬,送給他一個空“食盒”。荀彧一看見空食盒,雙方都把啞謎猜明白了。這樣一來,荀彧覺得沒有希望,也就自殺身亡了。

(參考資料:《三國志》《魏氏春秋》)


張生全精彩歷史


荀彧或許心存漢室,他幫助曹操是想借曹操之手安定社稷。

詳情如下:

曹操帳下著名的謀士荀彧,出生於東漢穎川官宦世家。荀彧年少時,就被當時的名士認為是輔佐君王的人才。


群雄聯合討伐董卓,但他們各懷異心,伺機爭奪地盤。荀彧本想投靠冀州牧韓馥,但袁紹已經奪去了韓馥的州牧之位,荀彧只好做了袁紹的帳下謀士。荀彧認為袁紹性情暴烈,剛愎自用,嫉賢妒能,最終不能成就大事。於是荀彧便離開袁紹去投奔曹操,曹操聽說荀彧前來投奔,非常高興地說:“我的張良來了。”


曹操當了兗州牧,率軍討伐徐州牧陶謙,讓荀彧留守在大本營甄城。曹操的部下張邈,陳宮等人陰謀反叛,秘密迎接呂布入主兗州。荀彧發兵戒備,並召來夏侯惇前來救援,保全了甄城。

陶謙憂懼而死,曹操想趁機先攻佔徐州,然後平定呂布。荀彧勸曹操先打呂布,再奪兗州。曹操同意了,於是擊敗了呂布,終於奪回了兗州。

自董卓之後,漢獻帝屢遭軍閥挾持。荀彧勸曹操迎回漢獻帝,於是曹操到洛陽將漢獻帝迎接到許都。此後,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荀彧可算是立了大功。

冀州牧袁紹勢力強盛,威震天下。曹操想討伐袁紹,又擔心打不過他,憂愁不安,荀彧說袁紹必敗,但目前難以對付,不如先打呂布。曹操聽從了,於是擒殺了呂布。

官渡之戰,曹操被袁紹大軍包圍,軍糧又吃完,他想退軍到許都引誘袁紹。荀彧勸曹操堅持,捕捉戰機,於是曹操用計偷襲袁紹糧草,斬殺袁紹大將,袁紹敗退。

曹操戰勝袁紹,想趁機攻打荊州牧劉表,荀彧認為不能讓袁紹有喘氣的機會,否者袁紹會死灰復燃,勸曹操一鼓作氣,拿下袁紹。最終袁紹病死,曹操擊敗袁紹的兒子,拿下了冀州。

後來,漢獻帝要封曹操為王,賞九錫,以表彰他至高無上的功勳。荀彧勸曹操拒絕,他認為曹操興義兵匡扶天下,忠貞謙讓,君子愛德,不應該接受這等封賞。

那麼荀彧為何阻止曹操當魏王、受九錫呢?首先,曹操當了魏王,會有自己的國土,人民,軍隊,行政機構,而這些都不受漢獻帝的管制,相當於天下有兩個君主。俗話說,天無二日,國無二君,依照當時的情況,最終魏王會取代天子。

並且,九錫也是有一種特殊的象徵意義。“九錫”就是“九賜”,是天子賜給臣子的九種禮器,是最高的禮遇。如果接受九錫,那麼地位幾乎等同天子了。事實上,西漢末年的王莽,就是第一個接受九錫的人,而王莽最終也篡漢稱帝了。

荀彧可能心向漢室,儘管幫助曹操出謀劃策,但目的是讓曹操像周公那樣匡扶天下,而不是取代漢室。而曹操或許最初的目的也是匡扶天下,所以倆人是志同道合之人。但後來曹操發現漢室腐朽至深,已經無藥可救,而他久握大權,食髓知味,也萌生了將漢室取而代之的想法。荀彧不改初心,他也許發現曹操已經變了,但無論如何也要阻止曹操當魏王、受九錫,哪怕二人因此關係破裂。

曹操由此心中不高興,對荀彧不滿,二人關係破裂。荀彧最終因此憂鬱而死,另有說法是荀彧打開曹操送來的空食盒後,便服毒自盡。

最終,在荀彧死後,曹操如願以償的當上魏王、接受受九錫,離登基稱帝只差最後一步,但他至死沒有邁出那一步。

史事參考:《三國志·魏書·荀彧荀攸賈詡傳》

流年簷下雨,浮世階上苔。簷雨墜珠,轉瞬流年千秋。階苔行蟻,方寸浮世萬象。我是作者【簷雨階苔】,歡迎關注。


簷雨階苔


荀彧為什麼和曹操一拍兩散?是因為荀彧阻止了曹操的稱帝之路?

在東漢末年,也就是眾所周知的三國時期,荀彧是從袁紹的陣營中轉投曹操的,那時候的曹操勢力還並沒有達到隻手遮天的地步,換做現在來講,僅僅是一個剛剛開始創業的公司,但是荀彧的加盟,無疑給曹操一個極大的驚喜。

為什麼,是極大地驚喜?

當荀彧來到曹操陣營中的時候,曹操稱讚他是“子房”,這一舉動不僅僅是對荀彧這個謀士的加入,而臨時抒發的感慨,而是對荀彧家族下的利益共同體的歡喜。


荀彧是整個荀氏家族的代表,從小就被稱之為:“有王佐之才”,並且他還是整個潁川士族的代表人物,可以說這個時候的曹魏集團有個荀彧的家族,簡直是如虎添翼。有了荀彧的加入,曹操的這邊就會擁有潁川士族的鼎力支持,這也是為什麼曹操政權中人才層出不窮的很大原因。


但是,荀彧加入曹操陣營是有著自己的理想,有著自己的追求的,他可以放棄身邊“四世三公”的袁紹豪門大族的誘惑,轉身來到曹操身邊,絕對不是別無所求,而是因為他有著更高意義的思考,他希望曹操能夠挽救岌岌可危的東漢朝廷,希望自己能夠做一輩子的大漢子民。

而此時的曹操的夢想是什麼?當“漢徵西將軍曹侯”!


所以兩個意氣風發的年輕人相遇,必然是有著共同的理想才能走到一起,雖然他們的共同理想很短暫,但是此時此刻的荀彧仍然將復興漢室,挽救岌岌可危的大漢王朝的一線希望全部放在了曹操的身上。

對於出身豪門世家的荀彧來說,這是他和曹操的一場賭注,可是遺憾的是,這場賭注,最終他還是輸了,並且輸得很徹底。


他們一起守衛兗州,一起平定呂布,平定袁紹,坐擁整個北方之地,這其中的艱辛或許只有他們兩個人知道,也只有他們兩個亦師亦友的人,才能知道他們是彼此的依靠和希望,當曹操征討徐州,險些丟掉了大本營兗州的時候,是荀彧不動聲色的挽救了曹操,也許這個時候的他們還是單純的戰友關係,但是他們這種關係遲早是要變得。

曹操最成功的的時候,就是他們兩個人一拍兩散的時候,並且這種日子很快就會到了。

在荀彧在世的時候,荀彧是一直反對曹操稱魏公的,當然,在他的有生之年,曹操也並沒有稱魏公,但是有一點很奇怪,在荀彧去世後不久,曹操居然稱魏公了,於是乎,後人一直覺得荀彧是死於曹操的報復,或者是一場不流血的政治謀殺!


其實曹操想要稱魏公,需要考慮荀彧的個人性命嗎?說白了,根本不需要,他需要的是整個士族的支持,曹操在身前一直在苦苦的打壓士族,這也是為什麼曹丕用“九品中正制”和普天之下的士族換取天下的道理,因為沒有普天下士族的支持,無論是丞相、魏王,曹操都缺乏奪位的合法性和正當性,一言以蔽之,那就是師出無名。


曹操和荀彧的不和,頂多算得上政治上不和,對大漢王朝的忠貞度不同,根本不是所謂的荀彧試圖阻止曹操稱王,或者是更進一步的稱帝,曹操這一生沒有稱帝也並非是覺得愧對於這位曾經的知心好友荀彧,而是他在等待一個機會,一個可以讓普天之下的士族都支持他的機會,可惜了,他這一輩子都沒有等到!


歷史總探長


荀彧,字文若,年少時便被時人稱為“王佐之才”,本為袁紹座上賓,後棄袁投曹。前期盡心盡力輔佐曹操,幫助曹操統一北方,時荀彧位居首功。然而後來因為反對曹操稱公,荀彧與曹操二人自此分道揚鑣,這一前一後,反差明顯,最後荀彧甚至以自殺明志!那麼荀彧究竟為何最初全心全力的幫助曹操,又為何最後反對曹操稱王稱帝呢?

志同道合,一心為漢

荀彧當初跟著曹操是要為漢室打天下的,人們都認為曹操是漢賊,於是想當然的以為曹操一直是漢賊。那麼事實情況真的如此嗎?非也。早期, 曹操和荀彧一樣,都是漢臣。一開始曹操也是打著“匡扶漢室”的旗號招兵買馬,吸引了一大批謀士來效力,其中就包括荀彧。荀彧原來是袁紹的謀士,看出袁紹用人唯親,而且性格善變、胸無謀略,見事遲,終究成就不了大事,才投靠到曹操麾下。有“王佐之才”的荀彧,選中了“有命世之才”的曹操,遂組成了一對黃金組合。當時李傕、郭汜之亂後,漢獻帝趁機逃出長安,發佈詔書讓各路諸侯前來救駕,但是隻有遠在兗州實力有限的曹操聽從荀彧的建議,將漢獻帝迎往許都。荀彧深知,漢朝的天下沒有什麼比天子更有號召力,做什麼事情都可以師出有名。曹操是臣是賊,荀彧當然看得出來,如果荀彧認為曹操是賊根本不可能一直幫曹操。

據《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記載:

立後數言於帝曰:“天命有去就,五行不常盛,代火者土也,承漢者魏也,能安天下者,曹姓也,唯委任曹氏而已。”公聞之,使人語立曰:“知公忠於朝廷,然天道深遠,幸勿多言。”

曹操剛剛奉迎天子時,侍中太史令王立曾經多次勸曹操廢漢帝代之,但是曹操立馬說道:我知道你忠於朝廷,但天道深遠,誰也不清楚,不要再說了。由此可見曹操當時並無代漢自立的想法。

道不同,不相為謀

曹操原來唯一懼怕的對手就是袁紹,一舉掃清北方袁氏勢力後,曹操的實力一躍變成了最強。而這也使曹操的心態產生了變化。

公元208年,曹操廢三公,重設丞相併自封為丞相,其野心昭然若揭。董昭想上奏讓獻帝封曹操為魏公,在上奏前董昭曾拿此事詢問荀彧意見時,荀彧說:“曹公興義兵以助朝廷,志慮忠純,君子愛人以德,我們不應該讓丞相做這種大逆不道的事。”此時的荀彧仍然對曹操抱有幻想。

然而到公元212年5月,董昭等大臣再次上奏漢獻帝,說曹操平定北方功蓋千秋,應該冊封為魏公。曹操沒有推辭,欣然接受。曹操封公,加九錫,這基本就算擺明了要走王莽的路了。荀彧才明白他和曹操無可調和了。而曹操從荀彧對他的反對中,也看出荀彧不會和他一條心。反對曹操稱公的人,沒有一個是曹操陣營的。而曹操陣營的除了荀彧也再無他人。

事已至此,荀彧繼續輔佐曹操豈不是助紂為虐?但已年過五巡又能離曹操而去嗎?在進退兩難之際,荀彧終於選擇了以死明志!

生食漢碌,死為漢臣。 回顧兩人二十多年合作經歷,荀彧一開始就沒有看出來曹操是個奸臣。想當年曹操首倡義兵號召天下英雄討伐董卓來看,就真的是一個大忠臣。只是後來曹操戰勝袁紹,陡然變成最強的割據勢力,其心態變化了。曹操從一開始並不是奸臣,所以荀彧會不遺餘力的幫助他。幫助曹操就是幫助朝廷,如果曹操被滅,漢帝又要流離失所。但是自從曹操滅了袁紹後,便開始慢慢產生了不臣之心,這是荀彧不能控制和左右的。為了勸曹操不要稱公,荀彧選擇了反對曹操,最後反對無效,荀彧以死明志。這就是荀彧前後矛盾的真實原因!

“品歷史人文,悟真理人生。”專注歷史文化的探索,我是靈魂的感觸!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的頭條號哦!


靈魂的感觸


荀彧無論是侍奉漢獻帝,還是曹操。一直都是以漢臣自居的,他的一生做事,都在彰顯生是大漢的人,死是大漢的鬼這一作風。

大家都不明白為何荀彧全心全意的幫助曹操,在曹操要稱魏公的時候,他卻要站出來公然的反對曹操呢?

說白了直到曹操要稱魏公的時候,荀彧才看懂曹操的野心,原來曹操一直都是在打著恢復漢室的名義,為自己統一天下呀。漢獻帝就是一個傀儡,自己就是被曹操利用的一個工具。

這時候荀彧才想到,只有自己恢復漢室的心沒有變。

但是,曹操卻在羽翼豐滿的時候,改變了心志。可是,此刻荀彧即使看透了曹操,他也無能為力了。

曹操要想殺他,他也只有把脖子伸過去,讓曹操剁上一刀。

下面我們看看荀彧是如何幫助曹操成就霸業,然後又如何被曹操殺害的?

這一切要從漢室衰微,董卓開始亂政開始說起吧。

那時候的董卓在東都洛陽無惡不作,又是廢帝,又是搶劫,搞得天下大亂,雞犬不寧。各路諸侯,都在集結兵力,想去討伐董卓。

但是,最終前去和董卓交戰的只有曹操和孫堅。

曹操被打了一個大敗,灰溜溜的跑了回來,這一次曹操是差點喪命呀。

雖然此刻曹操的勢力小,但是曹操給了天下人一種,他有一種要恢復漢室的雄心壯志。荀彧看到曹操的舉動,覺得曹操和自己的三觀一致,也就投靠了曹操。

其實荀彧要是想找一顆大樹來依靠,他完全可以去投奔袁紹的。

但是,袁紹這個人,荀彧覺得靠不住,他勢力是不小。但是,袁紹一門心思地想自立。根本沒有恢復天下的心思。

所以,這就是荀彧舍袁紹,投奔曹操的緣由。

這時候可以說荀彧和曹操的心思是一樣的,要恢復漢室,再加上漢獻帝在曹操的手上。曹操就是漢獻帝手裡的一把快刀,荀彧只有通過曹操這把快刀,來為漢獻帝恢復祖宗的基業,僅此而已。

當然這只是荀彧單方面這麼認為的。

可以說這時候曹操在前線打仗,他的智囊就是荀彧,而且他還把荀彧比作是他的“子房”。大家都知道子房,那就是張良呀,張良輔佐劉邦建立漢朝,是大漢說一不二的功臣。可見荀彧對曹操來說多麼重要。

曹操之所以能迅速壯大,並且統一北方,都是因為在官渡之戰的時候,他打敗了袁紹。這一戰曹操是以少勝多的。

曹操之所以最後能取得勝利,就是荀彧的智謀在起著作用。

當時曹操的三萬大軍被袁紹打的真的是到了吃土的地步了。曹操給荀彧寫信,說自己不想堅持了,要撤軍。

荀彧告訴曹操,這時候千萬不要撤呀,在堅持三兩個月,袁紹必敗無疑。

荀彧還給曹操列舉了,袁紹必敗的原因。

大致就是袁紹內部不和,時間一久,他們肯定會因為利益分配不均,而起內訌的。到時候袁紹就會不戰而敗。

曹操只好聽了荀彧的勸解,在堅持一下,看看情況。

結果沒多久,袁紹的大營果然出了亂子。袁紹的智囊之一,許攸因為被人排擠了出來,他就來投靠曹操了。

就是許攸告訴曹操,想要打敗袁紹,只要把他在烏巢的糧食給燒了就可以了。結果袁紹就是在曹操把他的軍糧給燒掉之後,被曹操打敗的。

曹操打敗袁紹之後,名聲大振,他的團隊也越來越大了,投奔他的人才,也越來越多了。隨後曹操開始統一北方了,還順勢把勢力很大的劉表給滅了。

因為曹操的功勞大,他的地位隨之也提升了,漸漸的曹操就不把漢獻帝給放在眼裡了。可是,這一切都不是荀彧想看到的。

荀彧在曹操軍裡威望很大,曹操希望讓荀彧領頭,開始給漢獻帝提議,把他給封為魏公。要知道漢代三國的時候,公是可以單獨開府議事,擁有軍隊的。

若是曹操被封為魏公之後,他就和建立了一個獨立王國沒有什麼區別。曹操有意的讓別人去提醒荀彧,讓荀彧給漢獻帝提及此事。

荀彧不幹,他是喘著明白裝糊塗,他說你們若是提議曹操當魏公,那就是陷曹操於不仁不義之地。我還不知道曹操呀,他是一心為國,想恢復大漢基業的。

荀彧沒有成就曹操的打算,當曹操知道這件事之後,就把荀彧給調離了大漢朝廷。讓他去參加去了。就是在參加的時候,曹操送了荀彧一個空盒子。

荀彧看了之後,就選擇了自殺。

所以說荀彧壓根就沒想過曹操會想要自立。可能是荀彧太單純了,導致了他錯信了曹操。然後導致了自己的死亡。


史學達人


荀彧一心輔助曹操,平定北方,在呂布偷襲時鎮定自若,帶著一幫老弱保住了兗州,使後方穩定。最後之所以反對曹操稱王,是他審時度勢的判斷,因為起初是他建議曹操迎駕,而後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其實在他心裡也只有一個主子。他反對曹操稱王一是漢朝規矩,異性不可稱王,要曹操守規矩其實是給天下人看的,雖然漢朝名存實亡,但天下人心向漢不向曹,曹操大權在握實在沒必要要個不得人心的虛名。二是他看出曹操權欲膨脹,阻止他是讓他不要被慾望衝昏了頭腦,三分天下,各諸侯虎視眈眈一旦有什麼差錯就會遭滅頂之災的。因此,荀彧反對曹操是用心良苦,只是被權欲衝昏了頭腦的曹操不理解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