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秦始皇不死,劉邦和項羽有沒有可能推翻大秦?

小魚愛養花


始皇既沒,餘威尚震於殊俗,更何況是活著的始皇帝,雖然說劉邦項羽亦是千古風流人物,一代豪傑雄主,但是祖龍未死,即便再厲害的人物,也缺乏了展露頭角和造取時勢的機會和能力,畢竟在秦始皇手中的大秦帝國可以稱得上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了,蓋世的威望以及強大的軍事實力加上無數能臣猛將,足以碾壓任何挑戰者。


之所以後來的大秦衰亡的如此之快,主要原因除了始皇帝的好大喜功,一心想要成就萬世偉業,從而濫用民樂,北與匈奴,南征百越,內修直道靈渠,外修長城,以及大肆修建宮殿陵墓,這些任何一項都是數十年甚至百年之功,但卻被始皇帝壓縮到其短短的十數年之間,加上秦二世的愈加殘暴,享樂,耗盡了民力,物力,內耗,排除異己,使得原本始皇帝留下的尚算穩固的江山,風雨飄搖,不堪一擊,最後甚至到了只得以囚徒軍鎮壓叛亂的可笑地步,即便說是沒有劉邦項羽最後一擊,徹底擊垮昔日的無敵大秦,也會被其他的張三李四所取代。

但如果若是秦始皇不死,雖然以始皇帝的性格,民力濫用無法避免,但是至少內耗不會出現,畢竟說實話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不濫殺功臣的帝王,而且少了秦二世的摧殘的秦帝國的元氣至少還會保存不少,另外北部抵禦匈奴的九原軍團,秦朝最精銳的部隊的戰鬥力不會下降,畢竟後來王離率領的北部軍團已經是被抽了骨頭的普通軍隊了,而原本擔任軍中中低層將領以及首領的蒙氏一族的成員或死或逃,原本最精銳的鐵軍已經大不如前了,而且軍心惶惶,離心離德。

還有南鎮百越的南方軍團不至於了無音訊,作壁上觀,看著秦帝國的滅亡,畢竟這隻軍隊的蒙氏一族的中低層將領以及王氏一族,各種忠誠於始皇帝的人大有人在,只不過後來對秦帝國失望了,如果始皇帝尚在,即便說不能全部支援,至少十幾二十萬人馬還是可以抽得出來的。

除此之外,各地的郡守,將領沒那個膽子對中央命令陽奉陰違,或者公開造反,那些被秦始皇打怕了的,毫無鬥志的六國貴族,也是沒有膽子在秦始皇活著的時候,僭越一點點的。

所以說,即便有著劉邦,項羽這樣的英豪,雄主,但是如果秦始皇不死,北部,南部,加上各地駐軍,百餘萬精銳秦軍,無數的能臣猛將,對付一兩個猛虎統帥的綿羊,結果還是很顯而易見的。


Y一花一世界YB


秦始皇在世的時候,手下有三支王牌軍隊,分別是屠雎(後改為趙佗)領導的嶺南軍隊,蒙恬領導的長城軍隊20-30萬以及保衛皇帝和中央的關中軍隊。每支軍隊都是久經沙場,軍功赫赫,所向披靡。有這樣的軍隊猛士保衛大秦,馳騁疆場,項羽、劉邦未必敢反,即便敢反,輸贏也不好說。但是可以肯定一點,沒有人是不可戰勝的,秦始皇也一樣。



秦朝為什麼會二世而亡?根本原因是秦朝的政治體制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潮流,無法適應生產力的發展,這樣的制度是從商鞅變法開始的,已經深深的紮根於秦朝的土壤之中。再加上秦始皇時期就苛捐雜稅猛於虎,賦稅徭役重如山。縱然秦始皇比二世英明神武,不會讓趙高之流登上舞臺,但是他的鐵血手腕已經足夠血腥,足夠壓迫。可以肯定的是人民的起義遲早會來,而且會很快,秦始皇如果活的時間久,也將面臨它的到來。即使是秦始皇早逝的情況下,也發生了類似張良的暗殺情況,可見原有貴族也隨時伺機而動。

既然起義一定會發生,秦始皇的軍事力量又非常強大,那麼秦朝會不會被推翻?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一定會。自古以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秦始皇的政權已經失去人心,或者說根本就沒有得到過人心,他的政權是靠鐵蹄打下來的,人民只是表面的服從,只要條件成熟,人民(或者東方六國貴族)一定會揭竿而起。那時候,縱然秦軍有精銳數十萬,也是離心離德,精銳瞬間變為烏合之眾,這就是兵敗如山倒的道理。
天下大勢瞬息萬變,秦朝的政權隨時可亡。但是亡了秦朝的,卻不一定是劉邦、項羽,也可能是其他的貴族或者義軍。


史徒行者


秦始皇不死:劉邦只能安心的當駟水亭長,努力工作,得個縣尉噹噹;項羽要麼老死吳越,要麼被秦軍斬首,出此之外無二途;至於此二子能推翻大秦,那當真是天方夜談!秦皇不死,母豬可能上樹,但劉項二人絕無可能推翻大秦!

1、大秦滅亡的主要幾點原因

(1)嬴政步子跨得太大,盤整華夏文明用心過烈,幾代人才能做成的事,他十年就完成了。正所謂飯要一口一口吃,仗要一刀一劍打,嬴政北擊匈奴、南征百越、築長城,修直道、建靈渠,每一項工程都是世紀工程,要一國聚全力幹數十萬方有小成,但是秦皇威震天下,硬是多方齊進,十年功成。這些罪在當代,功在千秋的工程把秦國的民力耗盡了,利了後代萬世,但失了天下民心!

(2)胡亥當是白痴轉世,就算他沒有父親嬴政那般雄才大略,只要有常人的才智,也可確保大秦不滅。只要胡亥不斬首帝國功勳,皇室兄弟,再與民休養,那麼天下何來反叛?人民不反,項羽就算有舉鼎的神力,又如何戰勝百萬秦軍?劉邦若能安心當亭長,為何要去起兵反叛秦國?

2、秦始皇能力超群,就算法令不改,劉項二人也不能推反大秦

秦始皇求治心切,故民力用之過甚,但是嬴政無疑是千古一帝,他的個人魅力與威望讓天下百姓不敢反叛。首先嬴政乾的事情,不是為了他個人,也不是為了秦朝皇室。長城是為了抵禦匈奴,直道是為了加強全國各地的交流與溝通;靈渠是為了開放嶺南地區的農業以及嶺南與內地的聯繫。秦皇沒有分封自已的子女為侯,是為了國家長治久安,並不是為了獨享天下!劉邦分封了自已的子女,後來有了七國之亂;司馬家分封了自已的子女,後來有了八王之亂。不以一人之尊而為禍天下百姓,只有秦始皇做到了。

最後秦始皇一生沒有殺任何一個功臣,這是後世數百皇帝無法比擬的!因此秦皇不死,帝國的元勳不死,這些帝國支柱不死,那麼項羽就算有捅破天的本事,也無法推翻大秦。而劉邦是秦皇的鐵桿紛絲,必然會跟隨大秦銳士擊殺項羽。

根據史記的記載,就算秦始皇死了,其餘威震於殊俗,死後三年之中,六國貴族無一敢復辟者。直到陳涉與吳廣兩個農民起義後,大秦無軍可派,這才給了六國貴族復辟的勇氣,否則秦國廟堂生變,子嬰能早點為秦王,那麼結局也是大秦不會二世而亡。


大秦鐵鷹劍士


借曹操的一句話來說明秦始皇的作用,在三國裡曹操說了一句這樣的話:設使天下無有孤,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秦始皇當時就是這樣的,有秦始皇在無人敢造反稱王稱帝,但是一旦秦始皇死了那麼天下誰都敢反了,陳涉吳廣僅僅只是一個囚徒就敢掀起造反的大旗,而劉邦呢只是一個小小的亭長還要依靠大秦王朝來吃飯的人都敢反了。項羽呢不過是一個沒落的楚國貴族,當時項梁項羽他們沒有起事之前吃了上頓沒下頓的,就是這一群人都反了,為什麼這些人敢反。

最大的原因還是因為秦二世沒有他老爹的魄力,如果秦始皇在的話,誰人敢反,當時秦始皇在的時候修長城,修驪山,車同軌,書同文,統一文字度量衡等等,大量的老百姓都要服徭役,但是即使是這樣有人敢反嗎?

所以說假設秦始皇還在的話,那麼劉邦一輩子的小亭長,而項羽呢?按照項羽的性格和脾氣不是被秦軍斬首,就是老死在楚地了。秦始皇不死大秦帝國還能延續下去。

秦二世想學自己的老爹,也是大量的徵徭役,甚至還學起了秦始皇搞東巡,但是他沒有秦始皇這樣的能力,結果僅僅三年時間大秦帝國就這樣敗在了秦二世的手裡。秦始皇在的時候,秦軍三十萬北伐匈奴,一舉把河套地區納入了中原王朝的範圍,南下五十萬徵百越,一舉踏平了整個南方,中原王朝開始經營長江珠江流域。中原文化開始傳到南方。百萬大軍在秦始皇的手裡,天下何人敢反?

秦始皇如果在的話,後續能夠確定儲君的話那麼就是扶蘇繼位了,那麼秦朝不說千世萬世,至少幾百年的國祚是有的。可惜千古一帝就這樣死了,一手創建的大秦帝國就這樣敗在了他兒子的手裡了。


中國歷史研究所


先說觀點:秦帝國是項羽推翻的,跟劉邦沒多大關係,雖然後來劉邦滅了項羽,但這屬於“一物降一物”不能說項羽滅了秦帝國,劉邦滅了項羽,劉邦就有能力滅了秦帝國。也是基於這個觀點,我著重分析項羽和秦始皇的實力和能力對比,暫不說劉邦。

俗話說性格決定成敗下面我將對秦始皇和項羽的性格進行分析,結果孰強孰弱就一目瞭然了。

第一輪性格大比拼

秦始皇的性格特點:頑強堅忍,銳意進取。



秦始皇雖然13歲即位當了秦王,但是他卻是個從小就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苦命娃,這也塑造了他頑強堅忍,銳意進取的性格。

秦始皇贏政在親政前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他沒有與控制朝政的呂不韋和嫪毐等人發生正面衝突,而是”委國事大臣“,行事謹慎低調,暗暗積蓄力量,耐心等待機會,表現出超強的政治忍耐力

“他勤於政務,以工作為樂,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每天不批閱完一百二十斤竹簡絕不休息”

秦始皇贏政具有鋼鐵般的意志,一旦確立目標,即全力以赴,堅持到底 “在他的心裡,沒有不可辦的事情,沒有辦不成的事情”為了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他可以做常人不可做,忍常人不可忍”他對自己的心理情緒和行為有著極強的控制力,這是他能夠成功的重要原因。

項羽的性格:率直單純、不懂得迂迴俯仰,是典型的軍人性格。



項羽是楚國將門之後,雖然是亡國貴族,但是小時候有季父項梁的照顧,從小也是頑劣不堪,沒有經歷過腥風血雨的宮廷鬥爭,這在就造成了項羽從小抗壓能力上就不如秦始皇嬴政。

“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義,又不肯竟學。”

由此也可以看出項羽是個意志沒那麼堅定的人。

之所以能有之後的“破釜沉舟”的故事,完全是因為仇恨。

第一輪:秦始皇嬴政勝

第二輪胸懷大比拼

秦始皇:遠見卓識,開明寬容

秦始皇早就看出,自戰國以來,天下戰亂不已,人心思定,於是他審時

度勢,於是他抓住這一大好時機,圍繞一統大業,迅速地建立起一個文武齊全,搭配得當,優勢互補,團結協作的領導團隊,並且制定和實施了一整套正確的戰略方針。可以說秦始皇不僅是一個一流的戰略家,而且是一個高瞻遠矚,智謀超群的封建帝王。




項羽:當機立斷,果敢勇武

項羽斬殺宋義奪取軍隊控制權,並破釜沉舟大敗章邯,這都充分說明了項羽有超強的臨陣指揮能力,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將才。



但統一大業不是一場戰役就能決定的,項羽在後面的日子裡由於個人性格問題造成領導集體分崩離析,人才不能盡其用,才造就了項羽最後的悲劇結局。

陳平曾這樣評價項羽:

項王為人,恭敬愛人,士之廉節好禮者多歸之。至於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項王不能信人,其所任愛,非諸項即妻之昆弟,雖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

由此可見,在胸懷和抱負上,項羽也遠不如秦始皇。

結論

秦始皇是千古一帝,無論在性格的堅忍程度上,還是權謀胸懷上,都是常人所不能及的。

項羽是一代名將,果敢勇武,所向無敵,但是在統籌權謀上不如秦始皇嬴政,如果他能有更加堅忍的性格,也不會被劉邦逼得烏江自刎。雖然項羽率軍殲滅了秦軍主力,但是這時的秦帝國風雨飄搖,項羽只不過是起到了最後一根稻草的作用而已。

秦始皇在世時,橫掃六合,這統籌能力,不是項羽所能企及的。


郭斯托耶夫斯基


如果秦始皇沒有死,他將會被起義軍圍攻而死!

很多人以為有秦始皇坐鎮天下就沒有人敢造反,這是一個誤解。其實,當時想殺秦始皇的人數不勝數,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張良僱大力士投大鐵椎想砸死秦始皇。幸好秦始皇的車駕有很多副車,大鐵椎砸中的是假目標。

當然,張良這裡更多的算是私人恩怨,作為韓國的貴族,張良的祖先被秦國欺負了100多年,最後慘遭滅國,所以對秦始皇懷恨在心是很正常的。


但秦始皇的某些政策卻足以讓他成為公敵!

秦始皇統一天下,實行郡縣制,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做出了前無古人的偉大功績。

但是,他的一些政策卻已經不適合在和平時期實行。天下已經統一,秦始皇仍然執行嚴酷的秦法,結果導致天下苦秦久矣,讓老百姓對其離心離德!

大量的人背井離鄉來到北方邊境戍邊,還有很多人來到了驪山陵修建陵墓。不管是戍邊還是修建大型工程,都是非常辛苦的,所以人們經常會在半路上逃走。劉邦就是因為押刑徒前往驪山的路上由於逃亡太多,怕被責罰才跑到山上落草為寇。

秦始皇有一個巨大的弱點:他喜歡到處雲遊!


大澤鄉那場大雨勢必會激起陳勝和吳廣的起義之心。那麼,各地反秦勢力看到有人牽頭,也會紛紛響應。

此時秦始皇正在路上,難以有效調動軍隊,而他自己也將會暴露在起義軍的風湧浪潮之中。當義軍們知道了秦始皇的位置一定會向這地方靠攏。他的衛隊再厲害也難以抵擋數十萬大軍的攻擊,所以只有死路一條!

如果這樣,扶蘇和蒙恬將會免於一死。扶蘇會率領30萬長城軍團開往咸陽,主持朝政,然後率領秦軍出函谷關,向東方平定叛亂。那麼,項羽等人的對手將會由章邯的刑徒軍,變為蒙恬的30萬秦軍正規軍。

所以,秦末將會迎來更慘烈的戰爭。


歷史風暴


一、秦始皇不死,扶蘇不會死

咱們都知道,秦末陳勝、吳廣起義之時,假借了扶蘇的名義,然後席捲全國。網上有人說,陳吳只是借扶蘇的名義罷了,假如扶蘇不死,還有李蘇,陳蘇。可是他們好像忘記了一條,除了扶蘇,整個秦朝,沒有第二個人有如此威望,可以影響到整個秦朝。陳勝、吳廣借用其他任何人,所帶來的影響都要遠小於扶蘇,起義擴張的速度不會如此快。

二、秦始皇不死,蒙恬不會死

從前看過一篇文章,說假如蒙恬不死,秦國不會亡,由於蒙恬的戰力超越項羽,這兒有點誇張,一個將軍,除非自己奪權,否則是不可能決議大局的。項羽和劉邦爭霸,項羽的軍事才能遠超劉邦,他們之間的距離要超越蒙恬跟項羽,可是項楚照樣失利了。
大將盡管不能決議大局,但可以影響大局。假如蒙恬將軍不死,決議秦朝勝敗的鉅鹿之戰,秦軍是不可能輸的,秦軍假如不輸,三秦王不會降,王離不會死,秦軍主力得以保存,有這些秦軍主力,秦朝完全可以跟各國的義軍斡旋,至少可以延長秦朝十幾年甚至幾十年。

三、秦始皇不死,南越趙佗的戎行、北方守匈奴的戎行和其他秦軍之間能得到合理的協調

以秦皇滅六國的才能,儘管仗不是他自己打的,但識人方面的才能必定不差,假如秦國的戎行得到合理的安排,不會呈現像章邯求救兵,秦中央不但不派兵,還要殺使者從而導致邯章等屈服的事。戎行一盤棋,打零散的六國戎行,自然手到擒來。

四、秦始皇不死,關中不會丟

上面這些都只是軍事方面的,並不能決議秦朝是否覆滅,決議秦朝勝敗的真實原因是內政,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秦始皇不死,關中老秦人必定會死命的支持,由於這是他們的家,假如秦國滅了,他們就成了亡國人。秦國自東周開端,憑著不多的戎行,到七雄之一,再到一致六國,統治關中幾百年。關中進可攻,退可守,只要有關中,秦就不會滅。

或許有人會問,為啥劉邦又可以輕而易舉的佔領三秦呢?這兒面有二個原因,一是當時秦國已經滅了,關中大眾不管支持誰,含義都相同。另一個原因是關中大眾恨三秦王(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在關中大眾的心中,正是他們屈服,才使得秦國消亡,劉邦入關中,關中大眾覺得他是幫秦國報仇。

五、秦始皇不死,李斯等不會死

有人說,秦亡不是亡于軍事,而是亡於暴政。有一定道理,但秦的暴政又不是一天兩天,自商鞅變法開端,秦法儘管小有改變,但大的方面就沒有變過。假如秦亡於“暴政”,早就應該亡了。

李斯自侍秦開端,跟秦始皇的關係非同一般,李家男盡娶皇家女,李家女盡嫁皇家令郎。秦始皇對李斯不說言聽計從,但李斯的諫言他必定聽得進去,並且秦始皇並不是昏君,否則就不可能一致六國。

有李斯這些人在,秦國的內政不可能差,也不會有趙高的指鹿為馬,亂報軍情。即便有陳勝吳廣這樣的大起義,李斯等人也可以提出好的解藥,來平緩秦朝的矛盾,再加上蒙恬等的武力支持,秦短時間內必定不會亡。等始皇去世,相對仁慈的扶蘇即位,秦朝像後世的漢朝相同,再度中興,不是沒有可能。
綜上,我的觀念是秦始皇不死,秦朝不會滅,其實哪怕始皇正常死亡,傳坐落扶蘇,秦朝也不會滅。惋惜歷史不會有假定,一切的假定都只能是後人的臆斷。或許在另一個平行空間,會有另一種結局吧。

阿真娛樂


秦始皇不死,劉邦和項羽根本就沒有機會起兵。

要知道秦始皇可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全國的人,他經歷過的戰爭,可以說是別人聞所未聞過的。

他的威望在全國來說,是最高的,他的手下在當時還有百萬大軍。

秦始皇把三十萬大軍給了蒙恬,讓他去北方開疆拓土,打匈奴去了。

還有五十萬大軍,他派到了嶺南,收復百越去了。

要知道這些軍隊,都是聽命於秦始皇的。只要國家有任何叛亂的事情發生,秦始皇一聲令下,全部大軍,幾個月的時間,就能集結在一起。

拿秦國的百萬正規大軍,來對抗項羽和劉邦的那些蝦兵蟹將,還不是如同捏死一隻螞蟻一樣容易呀。

要知道就是一個在秦始皇眼裡看來,都不怎麼入流的章邯,被秦二世派出來打項羽,都是給項羽打了一個平手。

後來,是因為章邯懼怕趙高的迫害,選擇了投降給項羽的。

秦始皇若是活著的話,他派出蒙恬來,那還不是秒殺項羽呀。

項羽都不在話下,就更不要說劉邦,劉邦在滅秦的時候,就是一個不入流的人。根本沒有什麼能拿出手的戰績。

所以,秦始皇不死,無論是項羽,還是劉邦他們都沒有機會滅秦。

恰恰就是因為秦始皇死了,昏庸的胡亥被趙高操控住,殺死了名將蒙恬,就連李斯這個宰相,也被陷害而死了。

大秦帝國能用可用的人,基本上被二世和趙高給殺光了。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項羽和劉邦開始一起滅秦的。

因為二世的威望不高,在中原大亂的時候,秦始皇派到嶺南的50萬大軍聞訊之後,就給大秦斷了聯繫。成了一個獨立的南越國,南越國的第一任王就是趙佗。

秦始皇派去北方防禦匈奴的30萬大軍,在蒙恬被二世殺了之後,就交到了副將王離的手裡。王離帶領著這一支軍隊,在鉅鹿城下,被項羽的軍隊吊打。

之後,秦軍被項羽打敗,主將王離下落不明。

就這大秦還沒有滅掉,因為章邯手裡還有二十萬大軍呢。

章邯繼續和項羽周旋,項羽就要斷糧了,章邯也不想打了。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章邯投降了項羽。

秦朝朝廷這邊,二世被趙高殺害,趙高想登基不成,又立了秦王子嬰為王。那個亂呀。後來項羽打到了咸陽城把子嬰給殺了,然後又對秦始皇的子孫進行了屠殺。

大秦帝國沒有一兵一卒了,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不可一世的秦國滅亡的。

所以說若是秦始皇不死,絕對沒有劉邦和項羽的機會,一個蒙恬就夠他們對付的了。


漢史趣聞


秦始皇不死,劉邦應該是隻能終老沛縣,繼續當他的泗水亭長了,而項羽,很可能因為反抗暴秦被鎮壓而處斬。

1、秦朝無外患

首先,說說當時的環境,向北,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歷代中原王朝的隱患都是來自於北部的遊牧民族,之前匈奴被李牧擊敗,損失十幾萬軍隊,到了秦朝,又被蒙恬的長城軍團重擊,匈奴元氣大傷,東邊還有東胡虎視眈眈,匈奴自顧不暇,幾十年內難以對秦朝構成威脅。而且秦朝是一個尚武的朝代,數位秦國先君都是在和義渠等戎狄部落作戰中戰死的,秦朝不怕匈奴。

向南,秦始皇派屠睢為主將、趙佗為副將率領五十大軍出擊嶺南,大軍分為五路,一軍塞鐔城之嶺(今越城嶺一帶),一軍守九疑之塞(今九嶷山一帶),一軍處番禺之都(今廣州),一軍守南野之界(今江西南部),一軍結餘幹之水(今江西餘干縣一帶)。可以說嶺南地區地廣人稀,對秦朝並沒有威脅。

2、秦朝無內亂

秦朝分化始於內亂。首先是胡亥和趙高勾結丞相李斯,矯詔賜死太子扶蘇和大將蒙恬,扶蘇在朝中的威望很高,臣民都很信服他,扶蘇一死,朝野人心不穩,都不認可胡亥。而蒙恬則是長城軍團的主帥,在他被處死之後,副帥王離繼任主帥,長城軍團人心惶惶,都對大帥之死鳴不平。後來長城軍團在與項羽作戰時,王離雖然也是出身名門,但那時的軍隊戰鬥力卻已經大幅度下滑了,所以才有的項羽九戰九捷。


而嶺南軍團在秦朝發生暴亂後,主帥趙佗選擇與秦朝斷絕關係,殺死秦朝派來的部將,全換成自己的親信,趙佗讓部將據險守關,曰:“盜兵且至,急絕道聚兵自守。”以防止中原的起義軍隊進犯,並割據稱帝,建立南越國,自稱“南越武王”。

李斯在與胡亥勾結處死扶蘇後,不久就被趙高構陷下獄,在鬧市腰斬而亡。之後趙高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設了“指鹿為馬”這麼一幕,並藉機搞掉不服從自己的人,朝廷的忠臣越來越少,並不斷給在外與起義軍作戰的章邯施壓,導致章邯投降項羽。

如果秦始皇不死,趙高不敢作亂,那時的朝中是父慈子孝,內有賢臣,外有良將。北有長城軍團,戰鬥力十分彪悍,南有五十萬嶺南軍團,趙佗不敢自立。那時的秦軍戰鬥力可想而知。

3、起義軍無優勢

起義暴亂都是發生在秦二世胡亥時期。陳勝吳廣起義,當時打的一個旗號就是:“天下苦秦久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就是替太子扶蘇不平,替天行道,除掉二世統治的暴秦。如果秦始皇不死,他們的起義軍的口號煽動性就會差很多,起義軍就不會成燎原之勢。

追隨陳勝吳廣的人那麼多,陳勝軍也被章邯打敗了,項梁也被章邯擊敗殺死,並與項羽僵持很久,因為被趙高逼迫才投降,一個章邯就讓起義軍頗為頭疼。因為當時朝廷無軍,而章邯的部隊都是從驪山上服刑的囚徒,章邯都能給他們調整出如此的戰鬥力。

如果秦始皇不死,他面對陳勝吳廣等起義軍,會兵分三路。北面由蒙恬出兵,中路由章邯帶兵,南路趙佗出征,那時估計起義軍估計就不是對手了。

如果天下沒有大亂,以劉邦審時度勢的能力,就不會趟這渾水了,自己老老實實做個亭長,沒準將來還能當個縣尉。而項羽有勇無謀,秦始皇就喜歡這樣的對手,他的祖父項燕有勇有謀,率領精銳的楚軍都被消滅,項羽難免會落個鬧市問斬的下場。


山人維屏


在二千多年秦末舞臺上,秦始皇,劉邦,項羽三個人都曾粉墨登場,成為一段時間內整個天下的主宰。



這三個梟雄,曾經很巧合地有過交集。

劉邦和項羽都見過威風凜凜的秦始皇。對了,他們見到的不是秦始皇本人,應該是秦始皇的陣仗。作為一統天下的帝國統治者——秦始皇,曾經威浩浩蕩蕩地帶著幾十萬大軍巡狩天下。

那時,作為泗水亭亭長的劉邦,經常押送當地的百姓到咸陽服徭役,他匍匐在咸陽的街頭,看著旌旗獵獵的巡狩隊伍,他只有羨慕的份。

那時的劉邦是無論如何也想不到若干年後他會榮登九五至尊,為像秦始皇那樣君臨天下。也許就是那一天,劉邦種下了“帝王夢”,以至他屢敗屢戰,也要跟項羽死磕到底!

夢想的力量果然是無堅不推!



而項羽也是見過秦始皇巡狩陣仗的,項羽那時血氣方剛,脫口而出就是,我要取代他,取代他什麼?

項羽說要取代秦始皇。可年紀輕輕的他想過要取代秦始皇什麼了嗎?

取代他君臨天下作威作福?還是取代秦始皇重新對秦國一統天下的局面重新洗牌。

顯然項羽是後者。同樣見到秦始皇陣仗,劉邦是仰慕,項羽是不屑。

劉邦和項羽對於秦始皇的態度,是當時天下萬千不管是草根還是貴族的想法。劉邦的想法代表著平民的意願,而項羽則是六國遺緖意願的代表。

六國遺緖中許多人曾都是威風赫赫君臨一方的“王”或“侯”,可如今都成了秦始皇治下的“黔首”,一視同仁。

此時睥睨天下的秦始皇,也絕對想不對推翻自己締造的固若金湯的帝國基業,會是匍匐在地的黔首之中,兩個名不見經傳的草民。

向來都說時勢造英雄,劉邦和項羽能登上秦末的舞臺,併成為逐鹿天下的佼佼者,也是時勢造就出來。

迴盪在秦末農民起義中最多的一句話是“天下苦秦久矣!”

那秦始皇時期,民眾有沒有“苦”到活不下去的地步?



據葛劍雄的《中國人口史》,秦滅六國初期的天下人口大約4000,到漢初天下人口只有1500~1800萬,人口銳減近2000多萬~

這個數目是驚人的。

公元前221年,秦滅齊,統一六國,到公元前202年,項羽敗於垓下,劉邦即皇帝位,漢朝建立,不過19年。

19年,天下人口損失大半~這種斷崖式的人口銳減,原因何在?

戰爭是一方面,秦末農民起義和楚漢爭霸,據《史記》記載,死傷幾百萬。可是離2000多萬的人口損失數量還遠著呢。



那人口銳減的根子在哪兒?

答案只有一個:秦帝國折騰的。

尤其是秦始皇時期,修長城、修直道、修靈渠、修陵墓、修宮殿,還有南征吳越,北逐匈奴,大量的青壯年都奔波在徭役的路上,死在服徭役的工地上。

許多家庭就剩下婦女以及老弱病殘,沒有男人,女人怎麼懷孕生子;沒有男人,家裡勞力缺失,怎麼發展生產,維持生活,怎麼養家餬口。

因為國家的繁重徭役負擔,人口在急劇消耗銳減,卻沒有一定的出生率保障,人口數自然急劇下滑。

因此說,“天下苦秦久矣”這不僅僅是一句煽動民眾造反的口號,是的的確確存在苛政。



但是苛政就會必然帶來亡國嗎?

答案是未必。

漢武帝就是一個例子。漢武帝一生窮兵黷武,耗盡了漢初幾十年積聚的財富之後,先是收歸鑄幣權,再是鹽鐵專賣,最後頒佈“告緡令”,簡直直接到“民間搶”。

據記載,“告緡令”頒佈之後,漢帝國治下中等家庭以上人家基本都破產。

可是漢武帝晚年及時調轉風向,頒佈罪己詔,選好接班人,選好輔政大臣,帝國出現了“昭宣中興”。



因此,秦始皇統治期間有弊政嗎?答案很肯定,有,而且還很嚴重。但是,若秦始皇在劉邦和項羽能造得了反嗎?

可以造反,但一定到不了天下易主,改朝換代的局面。

秦始皇死後,秦二世昏聵無能,殘殺兄弟姐妹,殘殺忠臣良將——蒙家兄弟,丞相李斯、馮劫等都是被冤慘死。秦二世還繼續推行更加嚴苛的法治。

造成整個秦王朝統治階級的分崩離析,南征吳越的將士拒絕回援。即便這樣,章邯還依舊帶領秦軍一度所向披靡。

試想秦始皇若在,秦王朝統治內部會分崩離析嗎?秦始皇一生篤行法治,雖嚴苛暴虐,但確實沒有妄殺,他統治期間,治下的百姓雖疲弊不堪,倒也是井井有條,不至於到天下黎民紛擁而起造反的地步。

即便項羽劉邦起義,憑秦始皇的文韜武略,以及君臨天下的威望,起義也會很快被鎮壓。之後及時調整統治方略,與民休息,秦國長治久安,也不是不可能的。

因此,劉邦還是老老實實的做他的亭長,一步一步努力往上提拔,項羽憑他那不甘人後的性格和脾氣,估計八成淪為草寇,最後被鎮壓的可能性很大。

說不定還是劉邦帶人去剿寇的,哈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