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为何写《贾谊论》调侃贾谊?汉朝政论家贾谊活了多少岁?

陈刚举


贾谊是汉文帝时期一位旷世之才,他拥有过人的智慧,是一位难得的辅君之臣,在大短短的政治生涯出,提出了多条振兴大汉的举措,但悉数遭到了汉文帝的否决。同时,在汉武帝继位后,其推行的治国理论皆是由贾谊的思想转变而来,因而后世之人在看到汉武帝的成功下,一致认为汉文帝糟蹋了一位英才,并且致使贾谊英年郁闷早逝,时年32岁。

因而贾谊便成了历代文人在怀才不遇,郁郁不得志之后首先想到的一个人物。宋代的名人苏东坡也是被贬半生,郁郁不得志,因而在这种背景下,他想到了同病相怜的贾谊。但在一番对比之后,他觉得贾谊不如他,至少在心态上面,他胜过了贾谊。贾谊一遭到汉文帝不待见,就郁闷而死,苏东坡想到自己从开封一直被贬到海南都还在坚持,因而他认为贾谊不如他。

继而,苏东坡也是一个文化狂人,同年代的宰相王安石,他都轻视,更何况已逝千年的贾谊呢!苏东坡心想贾谊治国的韬略了得,但文学情怀也不如他,越比越来劲,贾谊的种种缺点就给他比划出来了。因此,苏东坡写了一篇《贾谊论》来调侃贾谊。虽说,语意读来是在调侃,实则苏东坡确实表达出了一个真实而内在的贾谊。

在苏轼之前,贾谊经过司马迁的渲染,贬斥汉文帝屈才,误贾谊一生这样的思想,而苏轼在论过贾谊之后,相信每个人都会同意苏轼的观点,并且佩服苏轼的才华。苏轼是这样论述贾谊的:

一、贾谊不能自用其才。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首先汉文帝是个贤明的君主,他不用贾谊肯定有他自己的难处(一来汉朝百废待兴,贾谊的策略难以发挥;二来汉文帝必须顾及开国功臣绛候、灌婴他们的想法,从而不得不慢待贾谊)。苏轼认为贾谊拥有旷世之才,居然能这点都想不到,这就叫不能自用其才。再者,汉文帝将贾谊贬到长沙去辅佐梁王,然而拥有旷世之才的贾谊竟然想不到汉文帝的良苦用心,这也叫不能自用其才。

二、贾谊不善处穷。穷是指逆境的意思,苏轼认为贾谊是个遭遇逆境就退缩的人。是亦不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贾谊被贬长沙后,心情本身就很郁闷,没想到接着梁王坠马而死,这成了贾谊过不去的一个坎。他认为汉文帝本来就不待见他,这下连最后的靠山都失去了,没有活路了,就此贾谊郁闷而死。苏轼认为贾谊在逆境中不知静观其变,也不知结交朝中绛候和灌婴这样的权贵另谋他路(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一个大男人,就知道哭鼻子。

三、贾谊志大而量小。这是贾谊的致命缺点,贾谊一心想成就美名,却忽视了自己狭小的胸襟。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苏轼用孔子和孟子来和贾谊比较,两人圣人一生也都没有得到王侯的赏识,然而他们却用尽一生都在努力。而贾谊量小就在于缺乏持之以恒的耐力和一旦不重视就轻言放弃的胆量。虽说贾谊是旷世天才,但他的悲剧是必然。


读文学史诗


首先, 说苏东坡写《贾谊论》调侃西汉时的贾谊有点偏颇。作为才子大文豪的苏东坡,不会无缘无故地宏论汉时的贾生,而是有其政治目的。

苏东坡写《贾谊论》时,大概二十六岁左右,这是篇应制论文,那时年轻气盛,不知仕途水深,一心想得到皇上重用。后来,就有讥笑他想以贾谊、陆贽这些大政治家大文豪自比,以引起皇上注意。如果是入仕后的中晚期,他就不会写这篇不知天高地厚的论文,因为连他自己都没有改变"自用其才,不善其穷,才有余而识不足,志大量小,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的仕途命运,如果他能按照评论贾的话来亲身力行,他也不会多次遭到贬谪。

贾谊是汉文帝时的重臣,因为力劝文帝改革,得罪了其它利益既得者,遭到排挤,在陪同太子骑马时,太子从马上摔下而亡,作为太子的老师,他负有很大的责任,再加上自己的宏愿得不到文帝支持,最后郁郁而终,一代英才,英年早逝,死时仅三十二岁,他的《陈政事疏》、《论积贮疏》、《过秦论》《大政》都是况世名篇。!











年华旖酒


苏东坡调侃贾谊倒不至于,他写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是以古论今,以古喻今,贾谊为什么会失意而终?苏东坡在文章中说贾谊的悲剧就在于志大而气量小(),不懂得有所忍。当然这一切都是为了铺垫他接下来的话君王遇到贾谊这样的人才要大胆使用,不要错过时机,至于当下类似于贾谊这样的人是谁?不言自明。




贾谊西汉初年人,以一篇《过秦论》而名留青史,当然他还有许多的文章,不过不是重点。重点是他以才出名后出世为官在汉文帝时任博士,但不受周勃、灌婴等人的喜欢被他们排挤,结果被贬出京去了楚国任楚怀王的太傅。

不幸的是楚怀王在一次外出时不小心坠马而死,贾谊为此自责不已,最后抑郁而亡,享年32岁。贾谊生卒年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68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