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爾對孔子和《論語》評價不高,你怎麼看?

mtolao


黑格爾哲學被西方認為是近代客觀唯心主義的巔峰,他的哲學理論和著作非常難理解,他比較贊同“老莊”思想,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與他的“絕對精神”都屬於客觀唯心的範疇,是非常類似的。但是他對孔子的“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的評價,卻是不高的,問題出在哪裡了呢?

首先,有幾個現實問題不得不提。《論語》作為孔子弟子編輯的孔子生前的語錄,傳到明朝大儒朱熹手裡後,被朱熹重新編輯和修改。例如:《大學》開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朱熹確認為是“新民”,對傳了近2000年的東西進行修改。朱熹改的正確與否,我們先不討論,就他只對一個字的改動,已使內容的意思發生了轉變。並且,現在我們學的白話論語,翻譯之處,多有非議,更不容說,一個德國人或者法國人,憑藉在中國生活過幾年,粗略瞭解一些中國文化,就將一部拗口難懂的《論語》翻譯的非常貼切,這是做不到的。延續了兩千多年不斷的中華民族文化離不開孔子“仁、禮”思想,這種思想的深厚,以及其與時俱進的生命力是人類文明的瑰寶,是除了中華民族之外,其它民族不具備的。我們用了幾千年,仍經久不衰,當然也曾有反對者,但是儒家思想,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其次,黑格爾說,孔子思想只是道德層面的,任何一個民族都具備的,毫無出色的,沒有一點思辨哲學的,難獲益的東西。顯然只是站在他自己的角度,站在他客觀唯心主義的角度,來評價倫理道德層面的一些東西,而不是評價孔子思想,更不用說孔子思想的精髓了。老子的玄而又玄的東西令人著迷,但大多數人望而卻步;孔子的“仁義道德”有時顯得迂腐難堪,但是,孔子的禮教,祭祀以及教育方面的“有教無類”思想對移風易俗,教化人心,對社會穩定發展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

所以,黑格爾的評價只是一方面的理解,他的這一觀點不足以興風作浪,更引不起中國文化界的軒然大波。


SHELL217


其實這個結論說的不準確,確切的說,是黑格爾以哲學的預期去看待孔子的《論語》的時候,評價不高。


這很好理解,黑格爾本身就是哲學家,所以他看待東方的古老名人的作品,自然而然的會往這方面看,當然,他不僅對孔子發表了意見,也對老子發表了意見,據記載,他對老子評價很高。


所以在評價黑格爾的反應之前,為了防止民族主義衝昏頭腦,我們需要先看一下一個基本問題,那就是,什麼是哲學。


如果我們用百度查一下,會發現對哲學是這樣的定義的:哲學是對基本和普遍之問題的研究。哲學分支有中國哲學、西方哲學、倫理學、宗教學、美學、邏輯學、心理學、科學技術哲學等。 [2] 其按其詞源有「愛智慧」之意。哲學是有嚴密邏輯系統的宇宙觀,它研究宇宙的性質、宇宙內萬事萬物演化的總規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很基本的問題。


注意,這裡有個關鍵:哲學是有嚴密邏輯系統的宇宙觀,它研究宇宙的性質、宇宙內萬事萬物演化的總規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很基本的問題。


如果拿這個定義去套孔子的《論語》,我們或多或少會覺得有些不合適,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師”,“人不知而不慍”,“有朋自遠方來”等等,似乎與宇宙的性質,嚴密邏輯系統的宇宙觀沒什麼太大關係。


這就有另外一個問題,你西方的所謂哲學,幹嘛放著好好的社會生活不思考,要鹹吃蘿蔔淡操心的思考這種跟自己八竿子打不著的“宇宙問題”呢?而且一思考就思考了很多年?


問到這個問題了,才是重點,這才讓我們有利於理解黑格爾,或者西方哲學體系,以及孔子,和孔子的偉大之處。


我們知道,西方的哲學緣起於古希臘,可是古希臘為什麼產生的是哲學,而不是別的學科呢?(比如為什麼不是煉丹,不是房中術,不是兵家,不是法家,不是墨家呢?)


原因有以下五個:


一是自然地理形態因素。

古希臘處於愛琴海治岸,海岸上以山地為主,平地很小,且分隔成支離破碎的小塊。交通也不便利,這種地形無法形成地域寬個的大國,只能形成一個個各自為戰的城邦。中央集權的大國,和統一的強大族群無法形成。一個個小小的城邦,不利於強大的神權、王權和族權統治,逐步形成了公民社會,形成了民主氛圍。

二是貧脊的自然條件,迫使希臘人走出去,面向茫茫大海,形成了外向性思維。人們為了生存,要思考戰勝惡劣的自然條件,這樣就形成了探索自然、戰勝自然的思維,向外部世界不斷探求,有利於理性思維的形成和自然科學的產生。

三是古希臘一直處於不同的民族衝突中,各個不同民族,走馬燈似地佔領這一地區,你方唱罷我登場,統治民族不斷更迭,無法形成一族獨大的強大族群,只能選樣多族共存。

四是海盜式的生話方式,不斷地對外掠奪,讓古希臘人接觸不同的族群和文化,形成了多元、開放的思維,習慣於接受各種不同的思維習慣,有利於各種個性思維的形成。同時,希臘人思維的多元化,也不會形成統一的族群意志。

  五,對外開放和交流頻繁,形成了發達的商業體系,貴族階層在經商中獲益,逐步形成了有閒階層,一部分人員衣食無憂,熱衷於哲學思辯,享受哲學思考帶來的快樂,這部分人群中逐步產生了一批早期哲學家。


其實這五個,一言以蔽之,就一個原因:地理決定論。在希臘這個地方,由於這個地區的地理條件,無法產生規模性的社會組織,所以當一些人從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他們的思考方向,必然和我們這種平原,河流,土壤肥沃的中原之地是不一樣的。


然後看我們的國家地理位置,我們就懂了:


第一,華夏文明發源於黃河流域,黃河流域在相當大的地方內,可以說沃野千里,並且氣候也非常適於農耕,所以農耕文明,從我國古代開始。


第二,農耕文明的重要要素是水,而黃河從古至今多氾濫,這就意味著人們只有兩個選擇,去別的地方,和治水。


第三,考慮到別的地方的土壤條件可能還不如本地(也可能是尋找過之後又回來了),所以我們的祖先選擇了治水這種與自然鬥爭的方式,並且留下了諸多的傳說。


第四,治水的前提條件是,需要非常多的人力,財力,物力,換句話說在當時的華夏,每個人要活下去(有吃的,自己的莊稼不被洪水淹沒),只能有一種辦法,就是集中所有人的力量,成為某種社會型的組織。


這種社會型的組織,不僅要人數多,而且要有分工,服從調配,久而久之,就形成我們古代的,國。


大家注意,到這裡我們在參照前面古希臘的“國”,我們會發現,我們和他們的國的處境完全不同。

古希臘的地理無法形成大規模的國家,我們卻相反,我們“自然而然的”就可以形成,並且必須形成大的國家(否則農耕生存會有問題)

古希臘的城邦與城邦之間比較遠,矛盾較少,我們的國與國之間幾乎接壤,動不動就是你佔了我的城池,我吞了你的國家。

所以對於古希臘和古中國來說,當時的主要矛盾(大家還記得辯證唯物主義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吧)根本不一樣:

古希臘的主要矛盾是:當地貧瘠,只能出海,而海上的自然環境很難預知,所以越能尋找出這些規律,就越有利於生存。

古中國的矛盾是:基於陸地的自然環境相對(相對海洋)穩定,並且到孔子時代,中國已經積累相當多的治水經驗了,所以主要矛盾在於是否有足夠多的人力,足夠穩定的政權集中力量,與此同時,將整個國家因為集中力量進行農耕而產生的的物質資源進行合理的分配,以保證這種社會邏輯能夠繼續繁衍下去。


當然,以上我說的治水,只是一個例子來說明在我國古代統一的充分必要條件,這部分也不是我能總結出來的,也參考了黃仁宇先生的一些研究。


所以我們知道了,孔子所做的努力,既不是古希臘式的沒事兒幹研究“邏輯嚴密的宇宙觀”,也不是黑格爾所說的“道德的教訓”,而是基於當時的古華夏的具體問題(國家紛亂)而給出自己的解決方案。


注意,由於孔子不是歷史學家,我們自然不能要求孔子像兩三千年後的人,清醒的意識到古華夏的矛盾是由於地理特點而產生的必然現象(畢竟那個時代的科技等都有限),但是這並不妨礙孔子試圖阻止各個國家的紛亂——當然,他認為的紛亂,是當時各國征戰,不尊周禮等等現象,但殊途同歸。


在這個意義上我們來看,孔子雖然寫了很多道德層面的事情,規定了很多人的行為,但是他這麼做,是有深層次的嚴密邏輯的,這個邏輯就是:不論這種規定是否符合所謂的“宇宙觀”,是否有嚴密的邏輯支撐,這套體系只要建立,就能夠維持一個在農耕社會上來講,相對有組織力,能調動資源,各個角色還可以安分守己,並且大家還可以在這個穩定的基礎上,每個人儘量獲得維持生活的勞動成果。


這才是孔子《論語》的核心:為那個時代的問題而生,解決哪個時代的具體問題。


同樣的,墨家,法家,兵家,道家的目的也和孔子一樣,解決那個時代的具體問題。


面臨著一個大地上非常明顯的主要矛盾(社會組織出現問題,有可能影響生存問題)不去解決,而去研究什麼“邏輯嚴密的宇宙觀”,這在當時簡直是吃飽了撐的。


可以這麼說,如果柏拉圖,蘇格拉德,亞里士多德來到春秋戰國時候的中國,拿著自己的“哲學”學說,估計連工作都找不到——不是他們的學說不優秀,不精深,而是與時代不符。


想象一下:亞里士多德見到秦孝公說道:我王,我給你講講我的形而上學吧。

秦孝公一臉懵逼:這個形而上學,能讓我秦國稱霸?

亞里士多德:稱霸不太可能,但是我可以叫你爸爸。

秦孝公:拖出去!


實際上從後世的結果來看,各個朝代也是這麼用諸子百家的學說的。不管是有些時期用黃老,有些事情尊儒術,有些時候用法家,有些時候用陰陽,目的只有一個,維持當前整片中華大地上眾多人口的統一,穩定,並且有效地管理這些人,而且還能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創造整個世界其他國家都無法匹敵的財富。


這,就是孔子從自己那個時代,到後世最大的貢獻。


在這個意義上來說,所謂的“哲學”,根本不是孔子的主要考慮範圍。


黑格爾對中國的瞭解,對中國地理決定論的瞭解,對中國這片土地上為何要統一的邏輯瞭解顯然都不足,他只是以自己的專業來判斷,我們雖然不能說他錯,但只能說他格局有限制。


因為黑格爾繼承的哲學,是緣起於一個既沒有能力組織大規模社會人群的貧瘠地方,又不得不出海去未知的自然冒險才需要去探尋“邏輯嚴密的宇宙觀”的一個地方。不論這個地方,還是這個地方所在的歐洲,在歷史上從來就沒有長期的統一成一個國家——也沒有人試圖為將這些地區統一成一個國家而提供所謂的理論基礎(這個很有意思,原因請參考我前面的中國為什麼的主流邏輯是統一)。


當然,我們不能因此而走向另外一個極端,認為黑格爾以及西方整體體系內部研究的哲學是沒用的學說——實際上,任何文明在最初的很長一段時間裡,由於地理環境造成的生存問題,是這個文明在早期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所以西方的“邏輯體系”嚴密的哲學體系,是在那個時代適用於西方的,這個我們也要承認。


但不管怎麼說,西方的理論文明體系,在數千年裡沒有把天賦點點在像孔子,墨子,荀子,孟子等“子”們,為了一個龐大的國家的統一而絞盡腦汁,嘔心瀝血,奔走相告,著書立傳。所以面對這些學說時,只能通過自己的所知體系內進行解讀。這是歷史的侷限性。


同樣,我國古代雖然在用這些學說,但無法像我們今天回溯歷史,總結出地理因素而造就的文明系統,以及其底層邏輯——畢竟那時候讀書人已經在這個邏輯下被洗腦成“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要讀就是四書五經等聖人著作,要讓當時的人們思考為什麼這些著作是聖人著作,自然有些為難人。所以,指望這些人從更宏觀的層面向西方講述我國曆史上的統一大邏輯下的理論體系,也是非常困難的。


坦白的說,如果我沒有看過黃仁宇先生的歷史觀看法,我也大概只能得出“黑格爾”是這貨不行,根本不懂我泱泱天朝聖人之言,他沒什麼水平”之類的結論了。


同樣,基於這個原因,我們也可以理解黑格爾為什麼對老子評價頗高了。


因為老子的道德經,是從宇宙大道開始講起,來講述如何維持一個龐大地區的龐大國家的(治大國如烹小鮮)。


這裡有個小問題,我們經常說道德經很高深,講了很多非常牛逼的宇宙道理,似乎把天地萬物都講完了,這個沒錯,但是在說完這句之後,我們要清楚,老子當時不是為了炫耀自己的知識體系而把自己知道的“天地萬物的道理”講出來的(怎麼說呢,為了炫耀自己的學識而講東西的人,終歸格調不會很高,這也不是聖人老子),老子講這麼多,實際上目的和孔子一樣,為當時的紛亂社會提供自己認為合理的解決方案。


但是我們知道,老子是周朝的圖書管理員,和孔子相比,老子的知識體系傳承的是800年周朝的思想精華,而孔子相比老子,更“草根”一些,所以老子這種“專家教授”級別的人物,要將自己的治國體系,於情於理都要從自己更龐大的知識體系內進行描述的。而老子的這種描述,“推演性”的邏輯體系會更嚴密一些。


什麼叫推演性的邏輯體系?


就是從一個“公理”,推演到自己希望表達的內容。


我不知道大家還有人知道公理,定理,定律之間的區別不,我們知道一件事情,數學中的公理,是公共認同,無法證明,且不證自明的,而整個數學的理論大廈,就是建立在這些“公共認同,無法證明,不證自明”的公理之上的。(比如通過兩點連成一套直線等等)


而老子的《道德經》實際上也有點這種過程,只不過老子的知識體系過於龐大,而他又不可能把所有的證明推演過程都寫進去,所以我們看起來《道德經》有些“跳”,但是這種跳,邏輯性有很強。


比如開篇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注意,這短短的兩句話,老子已經從公理開始推演了:公理是道(也就是宇宙規律),推演是“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也就是說,老子隨後講的所有東西,千變萬化,都是源於這個道和名的,


如此的邏輯體系,自然可以推出一個簡單的邏輯:既然萬事萬物都來源於道,那麼治國這種事情,自然也必須和道(自然規律)相符,才是最好的。


所以我們發現,老子從道可道,講到了大道廢,有仁義(注意,仁義開始是人類社會的特點了),講到了對君王的要求“太上,不知有之”等等,如果你讀懂了,並且讀進去了,你會發現這套邏輯體系非常嚴密。


只不過有些人,更願意著力在研究為什麼“道可道非常道”,為什麼“大道廢,有仁義”,怎麼說呢,老子的《道德經》閃光點太多,倒容易遮住老子本身的目的了。


很顯然,黑格爾是被老子的《道德經》中閃光點吸引的人——因為他可能並不理解為什麼要“治大國”(黑格爾同學可能一輩子都沒見過什麼是大國,怎麼會有“治”的概念呢?)——黑格爾看到的是,老子非常玄妙的宇宙觀,以及整個書中的證明的邏輯體系。


很顯然,這也是黑格爾的歷史侷限性。


總結一下:西方哲學自產生那日起,要解決的問題,就和遙遠的東方產生的理論體系要解決的問題不同,這種不同是由於自己所在的自然環境(主要是地理環境)為主的,所以兩套體系在各自的環境中,都有很強的生命力,但是由於歷史侷限性,沒有經過大量的瞭解,對比,歸納,總結,任何一方都只能通過自己體系內的語言邏輯來理解對方的理論,這必然造成理解的偏差。


而且,無論好壞,這些都是理解的偏差,歷史侷限性的偏差。


就像黑格爾因為歷史侷限性而不懂孔子在做什麼而說其“不過是道德”,其也因歷史侷限性說老子“哲學思想深”。


如果老子聽到黑格爾這麼稱讚自己,大概微微一笑:你能稱讚我哲學思想深,證明你根本沒看懂我在說什麼。


我是江南沐雨,《眾神聊齋》作者。


沐雨縱橫眾神聊齋


黑格爾對東方哲學、中國哲學的看法都是非常膚淺的,包括他對於孔子、老子等著作的評價,都是非常輕蔑的,充滿了偏見。

摘錄幾段他對於中國哲學的看法:

黑格爾批評孔子:

我們看到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談話〔按即“論語”——譯者〕,裡面所講的是一種常識道德,這種常識道德我們在哪裡都找得到,在哪一個民族裡都找得到,可能還要好些,這是毫無出色之點的東西。孔子只是一個實際的世間智者,在他那裡思辯的哲學是一點也沒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練的、道德的教訓,從裡面我們不能獲得什麼特殊的東西。

黑格爾批評《易經》:

中國人說那些直線是他們文字的基礎,也是他們哲學的基礎。那些圖形的意義是極抽象的範疇,是最純粹的理智規定。〔中國人不僅停留在感性的或象徵的階段〕,我們必須注意——他們也達到了對於純粹思想的意識,但並不深入,只停留在最淺薄的思想裡面。這些規定誠然也是具體的,但是這種具體沒有概念化,沒有被思辯地思考,而只是從通常的觀念中取來,按照直觀的形式和通常感覺的形式表現出來的。

這些對象顯然沒有包含有任何令思想感興趣的東西。這些概念不是從直接視察自然得來的。在這些概念的羅列裡我們找不到經過思想的必然性證明了的原則。

黑格爾批評《道德經》:

老子的著作也是很受中國人尊敬的;但他的書卻不很切實際,而孔子卻更為實際,在一段時間內曾作過大臣。他的書也叫做“經”,但卻沒有上面所提到的那些官方的經典那樣有權威。這書包含有兩部分,道經和德經,但通常叫做道德經,這就是說,關於理性和道德的書。

黑格爾的觀點綜合起來就是他說的:

德在中國人看來,是一種很高的修養。但在我們這裡,法律的制定以及公民法律的體系即包含有道德的本質的規定,所以道德即表現併發揮在法律的領域裡,道德並不是單純地獨立自存的東西,但在中國人那裡,道德義務的本身就是法律、規律、命令的規定。所以中國人既沒有我們所謂法律,也沒有我們所謂道德。

偏見來自於無知

西方哲學最偉大的哲學家蘇格拉底說過:“我唯一知道的是自己一無所知。”

他的話就是對黑格爾的最大嘲諷,因為蘇格拉底終其一生都在與那些幼稚、或浮躁、虛誇、小有所得而沾沾自喜、動輒教訓別人、甚至自以為“真理在手”、“無所不知”、“一貫正確”、“我乃大師級”、文過飾非的人們對話、辯論。

黑格爾評價東方哲學的所作所為,正是以無知當有知,極度自我中心的一種幼稚的言論。

黑格爾錯誤源自哪裡?

在批評黑格爾之前,我們要先理解一下,黑格爾所重視的“西方式民主”或稱“Democracy”,其背後的含義。“Democracy”發韌於希臘城邦文明。

Democracy由兩個詞根組成,即 dēmo- demo- + -kratia -cracy,Demo的意思是人民、公民,而Cracy的意思是統治,所以兩個詞合起來就是“由公民統治”,即我們說的“民主”。

公民是希臘(和羅馬)城邦結構所特有的一種身份。在古希臘,從法理上說,城邦屬於公民集體所有,所有公民都是城邦的主人。城邦的政治權力屬於公共權力,應該由公民集體掌握,服務於公共目的。這是人們公認的。城邦生活到處都體現出公民是城邦的主人。公民們廣泛地參政,自己為自己制定法律並服從法律,對國家官員進行選舉和控制,為國家盡服兵役等義務,享受佔有城邦土地的特權等。城邦就是由這種平等的公民組成的團體。西方人為了強調這種國家與後世的帝國和近代民族國家的區別,將其稱為“城市國家”(City State),近些年又有人主張將其按政治內涵譯為“公民—國家”(Citizen-state),相比之下, 中國先秦時代的國家依其固有特徵,應該稱為“家族——國家”(Clan-state)。 源自《先秦與古希臘思想家政治認知方式的差別》

所以西方文明是以公民為主體的社會,中華文明是以為家族主體的社會,從源頭就是不一樣的。

華夏文明重視共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理想是大同社會;

希臘文明重視私有,和國家形成對等的契約義務關係,理想是個體自由;

這種骨子裡不同的東西,是無法Apple to Apple 進行100%對比的,兩者並無絕對的好壞。希臘式的的民主和法制好不好?

挺好的,適合我們被家族統治過分壓抑的舊中國舊社會,我們用它來喚醒民眾,不要做舊封建禮教的殉葬者。

但是凡事過猶不及, 興一利必生一弊,過分強調個體自由,強調私有,則又破壞了華夏文明的重視共有,重視共同發展,繁榮進步的正確一面。

所謂不患寡而患不均。

道德VS法律

孔子的許多觀點,其出發點是著眼於一個家族、一個國家、一個文明的發展,孔子希望每個人從我做起,開始修養道德,最後修身治國平天下,而法律只不過是為了“天下太平”而所使用的工具而已,本質上並不比修養道德更高明,甚至更差。

孔子在《論語·為政》這樣評價法律和道德:“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孔子說:”用政令來治理百姓,用刑法來整頓他們,老百姓只求能免於犯罪受懲罰,卻沒有廉恥之心;用道德引導百姓,用禮制去同化他們,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而且有歸服之心。”

從這裡就可以知道,孔子並非不瞭解法律、規律、命令和規定,而是他已經認識到這一切的背後是“人心”在主導,人心向善,用道德就可以引導,人心向惡,用法律也不會根本解決問題,否則就不會出現西方社會中強姦犯也能被律師故意扭曲法律,從而無罪釋放的事情。

中國人的民主

最後說一句,同時代中國古代的民主議事日程是怎樣的?

《尚書·洪範》:“汝則有大疑,謀及乃心,謀及卿士,謀及庶人。”

這是箕子講給周武王聽的,周武王問商朝施政的得失,箕子傷心於商朝滅亡,不願意講商朝的施政方略,就援引夏朝的治國方法,給周武王講了洪範九疇。

也就是告訴周武王,如果有國政疑慮不決,首先先自己考慮,最後再和王公大臣們商量,最後還要聽取庶民的意見,這個方法,覺得怎樣?


談者無語


好玩的國學的回答,好玩有趣又有料!

黑格爾是中國黑,糟老頭子壞的很!

黑格爾對孔子和論語的攻擊,是對中國哲學的攻擊,是對中國哲學的誤解,更是他的歐洲中心主義者對東方哲學的關公戰秦瓊一般的荒唐。

因為,以中國哲學為代表的東方哲學與西方哲學,在思維方式和認識世界的方式上,是完全不同的。

黑格爾說孔子的論語,只是一些道德教誨,是一些說的好聽的格言,言外之意是說,孔子的論語沒有哲學價值,儒家思想不是哲學。黑格爾是德國偉大的古典哲學家,是辯證法和邏輯學的大師,在世界哲學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黑格爾先生對世界哲學的貢獻是巨大的,但是對東方哲學,特別是中國和印度哲學不屑一顧。他甚至偏執的認為,中國根本沒有哲學,是個帶著西方優越感的典型 “中國黑”。他在《哲學講演錄》中說,“我們看到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談話( “論語”),裡面所講的是一種常識道德,這種常識道德我們在哪裡都找得到,在哪一個民族裡都找得到,可能還要好些,這是毫無出色之點的東西。孔子只是一個實際的世間智者,在他那裡思辯的哲學是一點也沒有的…..我們根據他的原著可以斷言:為了保持孔子的名聲,假使他的書從來不曾有過翻譯,那倒是更好的事。”

這是典型的西方中心主義者。什麼是哲學?從黑格爾崇尚的文化的發源地古希臘文化的定義來說,哲學就是給人以智慧的學問,蘇格拉底就很崇尚自我的反思,以提升個人的智慧。從這個定義來看的話,孔子的論語和孔子所創立的儒家學派,完全是智慧,而且是關於人生、理想和價值觀的大智慧。

因為,儒家的立足點是現實社會,他關心的是人如何才能成為社會人的問題,也就是說論語研究的是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的問題,我們可以稱之為倫理哲學。而黑格爾自己是邏輯和辯證法大師,他就認為,只有搞搞邏輯和辯證法,這樣才是哲學。所以黑格爾比較崇尚老子的道德經,崇尚中國 的群經之源易經,認為他們才代表了中國的哲學。

黑格爾用自己的標準,給哲學畫了一個圈,凡是不在這個圈子內的,就不是哲學,這是錯誤的。

為什麼黑格爾看不起中國哲學,甚至認為中國沒有哲學,只有倫理學——充滿了一些名言警句的道德說教,這其實怪不得黑格爾先生,這是因為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的發展歷程、思維方式和表達方式是完全不同的。這就好比是關公戰秦瓊,根本不在一條路子上。

中國哲學從來不是以邏輯推理為核心,中國哲學更多傾向於以直觀、感性思維等非邏輯理性的經驗方式來構建自己的哲學體系,這是一種直觀的智慧,而以古希臘哲學為發源地的西方哲學,與之相反。

黑格爾根本不知道,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的思維和表達方式也是完全不同的。中國哲學在思維方式上,多以直觀意象為主,中國人善於通過直覺、直觀來直接體悟和把握世界,而所用的語言簡明扼要,給人留下豐富的想象空間,而缺少嚴密的邏輯推理。

舉個例子吧,唐代詩人孟郊46歲才考中進士,但是人家很開心,欣喜若狂的寫下“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孟郊不說自己怎麼開心,比如說笑的魚尾紋都出來了,而是用春風、駿馬、長安的繁花等直觀的具有豐富想象意蘊的意象來表達。再如孔子說過,“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用中國人的思維,我們可以在腦子裡想象並報以會心一笑,而要是換成黑格爾可能就完全不一樣了,估計他會抓掉無數根頭髮,用無數種邏輯推理方法去論證:仁者為什麼喜歡山,為什麼智者非得要喜歡水,難道智者就不能喜歡山。總之,西方哲學玩的是邏輯推理,而缺少直觀的意象思維,站在西方本位主義上來看,中國哲學就變成了語言很美的名言警句了。


好玩的國學


黑格爾對孔子和《論語》的評價不高,那是因為世人錯誤地解讀了孔子和《論語》。

問大家個問題,孔子是個什麼人?

大家的第一印象肯定是:老師!

這當然沒有什麼問題,“萬世師表”嘛,肯定是老師嘍。然而,我再問大家,孔子的學生們都是些什麼人?

這就要值得大家認真考慮了。有的外交家,有大臣,有武將,大多數都是各個國家的政壇人物。

現在大家該明白了,孔子不是一個普通老師,不能教珠心算的,也不是教生理衛生的,他是各國政治家的導師。

即然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再解讀《論語》,就要留意了。因為在歷史長河的沖刷下,《論語》已經失去了它本來的面目。

歷朝歷代的統治者只是讓大家看到他們想讓大家想看到的那個《論語》。字還是那個字,句還是那個句,但意思已經完全變了。

舉個例子吧。

《論語》開篇第一句,五個字:“學而時習之”。講的什麼意思?

大家想,這還不簡單嘛,意思就是:學習的時候要經常溫習。

從小到大,多少年了,我們都是這樣理解的。

這真的就是《論語》的本意嗎?你們太小瞧孔子了。

今天咱們就來講講“學而時習之”的真義。

那個時代和現在不一樣,孔子時代,寫個字要拿刀往竹片上刻,然後再染墨,很費力的,所以每個字都有著很深的含義。

想了解這句話,就要把字逐個分解,然後再聯合其義。

第一個字:學



學,在甲骨文中上面是×,表示“交疊的算籌”,下面是∩,意思是“房屋”,表示練習演算的房屋。

還有的甲骨文在算籌的兩邊加了(爪,手),彷彿是老師雙手把算籌交遞過來。

金文在房屋下面加了個“子”,表明教學的對象。

“學”的本義:教習知識的處所。

引申義:學習理論知識。

第二個字:而

而,最早的含義是魚的兩翼和尾部那個半透明的須翅。

魚的兩翼有什麼作用呢?改變遊動的方向。魚的尾巴又有什麼作用呢?推動魚的前進。

所以,“而”的本義是轉折和前進。

引申義:曲折前行。

第三個字:時

時,上半部分是個“止”字,意思是“腳印”,代表步伐。

時的下半部分是個“日”字,代表太陽。

時,本義就是太陽的步伐。

那麼太陽的步伐是怎樣的呢?大家都知道,太陽朝升夕落,週而復始。

因此,“時”的引申義是:週而復始。

第四個字:習

習,上半部分是“羽”,本意是幼小的鷹雛那溼潤的翅膀。

下半部分是個“日”字,表示太陽。

“習”的本義就是:幼小的鷹雛在陽光下晾曬羽毛,為它生命中第一次起飛做好準備。

“習”的引申義:實踐運用。

第五個字:之

之,形狀就是個腳印。

“之”的本義為:前進的足跡。

“之”的引申義:人生的道路。

好,我們現在把以上這些字的含義串在一起看看:

手把手教習文化知識,曲折前行,週而復始,實踐,人生的道路。

那麼,“學而時習之”的真正意思就是:

在這裡,我親手將這世間的真理傳授給你,人生之路曲折漫長,你要將這些知識週而復始地運用到實踐生活中去。

簡單點說,就是:“理論要不斷通過實踐檢驗”。

懂哲學的朋友震驚了,這不就是馬列主義哲學的精髓嗎?

沒錯,十九世紀的馬列主義精髓,早在兩千多年以前就被總結在《論語》的開篇第一句了。

如果大家還認為馬克思是個偉人,又有什麼理由不承認孔子的偉大呢?

歷史上統治階層和無良文人們對《論語》的曲解,導致了千年以來世人對《論語》的誤讀。才使黑格爾讀到一本完全被扭曲的《論語》,所以他才會評價不高。

但我們必須要知道,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偉大的孔子,他智慧的思想閃耀著璀璨的光芒。


饞嘴肥貓鏟史官


解答區有些人看見這個題目就不舒服了,開始亂扣帽子。第一個,是說你們把黑格爾的地位提到孔子之上真是不應該,第二個,說這是西方哲學攻擊東方哲學。

其實,這些都是一些無知無識者在閉著心說漂亮話。他們的這些指責都是沒有任何根據的。黑格爾指責孔子,我們要看他說的是不是有道理,而不是看他的學術地位如何。一個大教授有不足,任何一個人都有資格來評價,即使黑格爾地位不如孔子,就不能給孔子提提意見了嗎?據我所知,黑格爾還是很尊重孔子的 說孔子是東方少見的幾個有智慧的人之一。

黑格爾對孔子和《論語》的品論,也未必沒有道理。孔子的思想其實並不難懂,不過就是提倡仁,提倡君子的謙遜,提倡王道,禮儀,等級秩序。這些學問當然是好學問,但是更多的就是一種道德理念和規範,可以說,都是天底下簡單易懂的常識道理,而且也並不是東方人才有本事去理解和發揚。任何一個民族都可以自發誕生並且掌握這些道德。黑格爾說的還是有道理的。我們無需把孔子和他的學說神秘主義化。

至於說黑格爾品評了孔子,就等於是西方哲學進攻東方哲學,這帽子也太大了一點。孔子雖然死後被稱之為“大哲”,但那個“哲”更多指的是“智慧”,並不是說孔子是一個哲學家。我認為,孔子的定位就是道德實踐家,而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哲學家。孔子不是老聃,後者才是一位東方的哲學家。所以,黑格爾並沒有批評東方哲學,完全扯不上任何關係。


懷疑探索者


黑格爾比孔子晚生了近兩千年,又是歐洲人,他當然不會認同孔子的觀點。如果說黑格爾對《論語》讚譽有加,反倒是極為不正常的了。

黑格爾對中國的評價見於他的名著《歷史哲學》這本書,書中首次明確地提出了“歷史的地理基礎”這個概念,他認為,人類歷史的地理條件有三種特殊的差別:

一是“乾燥的高地,同廣闊的草地和平原”,二是“平原流域——是巨川大江流過的地方”,三是“和海相連的海岸區域”。

作為歐洲人的黑格爾對於第三種條件特別欣賞。他這樣寫道:大海給了我們茫茫無定、浩浩無際和渺渺無限的觀念;

人類在大海的無限裡感到他自己底無限的時候,他們就被激起了勇氣,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

從事貿易必須要有勇氣,智慧必須和勇敢結合在一起。……這種超越土地限制、渡過大海的活動,是亞細亞洲各國所沒有的。

黑格爾進而指出,這三種地理條件的典型分別是非洲、亞洲和歐洲。黑格爾作為歐洲人的自豪感,可以輕而易舉的從字裡行間讀出來。

黑格爾在這裡特別提到了中國,認為中國雖然也是“以海為界”,但中國人卻把海看作是“陸地的中斷”和“陸地的天限”,因而“和海不發生積極的關係”。

黑格爾進而斷定,地中海“是世界歷史的中心”。地中海是地球上四分之三面積結合的因素,也是世界歷史的中心。希臘在這裡。耶路撒冷在這裡。

麥加和麥地那在這裡,特爾斐和雅典,羅馬,還有亞歷山大里亞和迦太基也在這裡。所以地中海是舊世界的心臟(相對美洲和澳洲)。

總之,黑格爾代表了處於資本主義上升階段時的哲學思想,而且又是歐洲人,他自然不會如同孔子的“仁義禮智信”。

換句話說,黑格爾崇拜的是海洋文明,是冒險,是探索;而孔子推崇的是以土地為根本的農耕文明,是因循守舊,是人倫道德。如果他們兩個會惺惺惜惺惺,那才是怪事一樁了。


閒看秋風999


這個沒什麼。你想想當年百家爭鳴時,咱自己人都把儒家和孔子噴的一無是處。你仔細想想儒家思想都告訴了你什麼?孔子是被後人吹捧出來的聖人,他的一生追求的是什麼?不是進步而是倒退,想回到過去,覺得還是過去好,可笑。後來漢武帝為什麼吹捧他,因為他的思想對君主很有利,但到後來廢除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又如何呢?皇帝(包括漢武帝自己在內)和有能力的大臣都是說著儒家的話,幹著法家的事。如果真按照儒家的思想來治國,國家早亂了,就不會有我國那些輝煌的歷史。真的不要太把儒家當回事。


不滅赤子


黑格爾作為古典哲學集大成者,不會隨口胡說的,他講的一定是真話,至少他看到的《論語》,確實不值一提。

黑格爾這樣說有他的原因,不過從結果上講,他給學哲學的人堵了個石頭,很難窺探東方文化的精髓,同時也給我們傳統文化的推廣者堵了個石頭,難和西方哲學共融。

“學而時刁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三句,是《論語》開篇,我不知道翻譯過去的英文是什麼樣,德文又是個什麼樣,至少,現有流行的白話文解讀,是鐵鍋燉白水,意趣全無。

“學而時刁之,不亦說乎”,這裡的“說”字,初學會被告知通“悅”,但一直都保留用“說”字,不改。

我現在猜這句話意思,時,是應時,刁,就是化用:

要學到擁有“應時化用”的程度,才能便於說教他人。反之,這些“說教”,都是對“應時化用”這種能力的演示。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個話就開始玄乎了。說,到達一定境界的人,思想是互通,念之所及,即可神交,所以,當我們真有了那個境界的時候,該來的朋友都會來看我們的。這時候我們如果驚懼,就會跌出去,所以正確的心境是“樂”。孔子成天去夢周公,幾天不夢他還唸叨,這事兒說給別人聽可能引起別人的驚異,因為周公是孔子偶像啊,我們偶像如果是神仙、佛、菩薩、上帝這種的,夢到了甚至天天都能夢到,那是什麼感覺?但孔子不提倡“怪力亂神”,所以弟子編《論語》只輕描淡寫的來這麼一句,懂了就懂了,不懂繼續。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說上邊這些精神生活,普通人是理解不了的。“不慍”,就是不生氣,不責怪,因為“不知”這些,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君子”,要“為不知”,所以沒什麼好生氣的,也不必責怪。

有的人“為不知”,就要顯露一些東西,這在“不知者”眼中,與神通無異,這樣容易讓“不知者”崇拜,但,孔子和西方哲學家們一樣,堅決不用這種方式,他們都喜歡儘可能用平和的方式去喚醒“不知者”的認知,所以,孔子和黑格爾,本質上是一類人。

長篇累牘最後的重點:

不管翻譯的多糟糕,黑格爾看懂了《論語》,這就意味著黑格爾也擁有“念之所及、即可神交”的本事,所以:

當“孔子”隔著千年時光、萬里海空,去見了黑格爾本人,併發出“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考問時,作為西方古典主義哲學的集大成者,黑格爾反詰說:“君子,人不知而不慍乎?”

試問我中華大地的各位君子,包括我自己本人,在看到黑格爾的反詰後,你我慍了嗎?


n是名n


我對黑格爾的評價也不高,感覺哲學很扯淡,沒法讓一個壞人變成好人,往往是人學了更壞更奸詐更狡猾。一種學問若不能教育人感化人讓人學好讓人奮進,那麼這種學問基本上是廢了。黑格爾的名言是什麼?我真不知道,清原諒我的無知,並且對於狼性厚黑不厚道不誠實擠兌人的一些東西我是嗤之以鼻的,大雁總是尋找能高飛的夥伴,蒼蠅總愛在屎堆裡尋找食物,志向不同找的人也不同看的書也不同,若能獨善其身汙濁裡尋到一片清淨也算是得償所願吧。我還是愛中國的傳統文化,佛教教人知苦而出離,道教教人豁達而寧靜,儒家教人守律而不越位。中國的文化足矣足矣,學到中國的傳統文化幸甚幸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