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賞析,第七十一章;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老子《道德經》賞析,第七十一章;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

知道自己還有所不知,這是很高明的。不知道卻自以為知道,這就是很糟糕的。有道的聖人沒有缺點,因為他把缺點當作缺點。正因為他把缺點當作缺點,所以,他沒有缺點。

老子《道德經》賞析,第七十一章;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

賞析:

本章主要講的是“為道”所應有的態度——“病病”。病病”,就是擔心得“病”而謹慎地預防的意思。從醫學的角度來說,預防疾病才能避免疾病,這個道理很簡單。但這裡並不僅僅講的是肉體的疾病,而是心理認知上的“疾病”。從“知”的角度來說,任何人都是處在“無知”和“知”之間,無非有的人靠“無知”更近,有的人相對靠“知”更近一些。但無論那種人其實都同時存在著“知”和“無知”的兩面性。承認自己“無知”是需要勇氣和智慧的。肉體上的疾病,一般人都會正視它,及時去治療;而瞭解自己心理認知上的疾病,就屬於“自知”的範疇了。“自知”——發現自己的不足是需要智慧的,進一步承認不足並改進自己的缺陷——“自勝”是要有勇氣的,但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地提升自己。對待可能出現的錯誤,應該持有的態度就是“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這其實就是個不斷自省自律的過程。要用普通人尋找寶藏的心態和方法去尋找自己的不足,通過接受外來的批評和內在的反省來找到潛在的禍患,不斷地“靜之徐清”和“動之徐生”,在動靜之間不斷消除自己的缺陷而使自己不斷提升,不斷地接近於“道”。這就是“病病”。

老子《道德經》賞析,第七十一章;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