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教师评上高级后就申请到后勤去,你怎么看?

丢失的记忆


教师评上高级后就申请到后勤去,如果是个别行为,那是个人问题,如果是大多如此,那就得思考背后隐藏的原因了。就我看到的情况,这还真是个普遍现象,所以实在有讨论的必要。

首先要反思评聘制度漏洞。

评价一个制度的好坏,要看它的结果。

制度是管理人的,我认为首先应该考虑到人性的问题,如果它遏制了恶发扬了善,使得人人各得其所,事事条理有序,那就是好的制度;如果这个制度释放了人性中的恶,压抑了善,使得集体乌烟瘴气、怨声载道,那就是坏制度。

我们学校曾经有一段时间学生可以免费使用热水,出发点自然是办有温度的教育,可是造成的结果就是有的学生能拿几个暖瓶去接水,又是喝,又是洗头洗脚洗衣服,而去晚的学生则没水喝。免费是好意,但是它释放了人贪便宜的贪婪之心,造成了秩序的混乱,就不是个好制度。

评职称也是如此。本意应该是为了激励老师好好教书育人的,但目前的结果是老师被职称制度给牵扯的筋疲力尽,已经偏离了教书育人的初心。中间出现的种种乱象,简直数不胜数。有托人找关系的,有为了荣誉不择手段的,有不上课却先评上惹得怨声载道的,当权者竭尽能事为自己和家人亲近谋职称,老实人回回评聘无望心如死灰……

而且近年来职称制度的弊端更加凸显,主要原因是中高级名额太少了。比如我们学校,在2000年到2005年之间由于扩招引进了大量的老师,到现在这些老师都面临着进高级,可是前面退休的老教师一年就那么一两个,每年给的高级名额也就一两个,所以绝大多数中青年教师掐指一算晋级无望,于是乎各想各的办法,最主要的就是感觉干着没劲,比如,愿意干班主任的老师越来越少。

而晋上高级的老师由于前面的厮杀太累,简直可以说是扒了一层皮,所以一旦晋上高级心劲就松懈了,正高肯定很遥远了,于是乎,找个轻省活去也。

所以,解决之道是就是改革职称制度,让每个老师都能看到希望,并逐级提高上升空间,不能让人有人过五十船到岸的感觉。没有希望就没有动力,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

其次学校管理也有问题。

主要体现在收入是按职称分配,不是按劳分配,不能做到多劳多得。这样的分配制度老教师怎能不找个轻快的活干,又不影响收入。

其次,很多学校有养老的先例在,前有车后有辙,老教师就盼着这一天呢,一旦晋上高级,你再拼命干,那不是傻吗?更严重的是,有很多学校里在实验室、图书馆等清闲部门养着一些官太太,或者是头大脸大的人,让很多奋战在一线的老师心理很不平衡,所以,想养老的人就更是大有人在。

还有就是很多学校会动员老教师让位,理由很简单,你都晋上高级了,就别再占着重要岗位了,把它让给年轻人,也好让他们多干点活,多挣点荣誉,好晋级啊!

解决之道。

1、解铃还须系铃人,解决评上高级就不干活的现象还得改革职称评聘制度。

山东的教师至少看到了一丝希望。

2019年4月16日,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山东省教育厅联合印发《山东省中小学幼儿园岗位设置结构比例指导标准》,明确了正高、高级、中级、初级岗位新的比例设置,高中为3:30:50:17;初中为2:20:50:28;小学和幼儿园为1:10:50:39,相对于过去的1:4:5的岗位比,中高级职称比大幅提升,这对中小学教师来说无疑是一个特大喜讯,绝大部分教师晋升中高级职称不会再那么难了!

晋级压力的缓解会让教师的个人职业热情大大延长,自然也就会让评上高级的老师可以多干上两年。

2、学校管理改革也是解决评上高级就不干活现象的重要措施。

还是山东为例,2017年济南高新区岗位聘任改革打响中国教师编制改革第一枪。

齐鲁晚报济南9月11日讯(记者修从涛)今年9月10日是第33个教师节,济南高新区1700多名教师收到了一份最昂贵的“节日礼物”。他们放下教师编制,加入到基础教育集团,成为了一名“集团人”。成为“集团人意味着从校长到普通教师都要接受KPI考核。根据考核管理办法,学校按学年度考核,教职工按月、学期和学年度进行考核。“工资和绩效的比例,今年是6:4,未来三至五年达到5:5,让能力的作用更突显。”济南高新区社会事业局副局长方奎明介绍,绩效奖励和教师的职称没有关系,破解了长期以来教师职称评审的困扰,也解决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痼疾。

目前来看,该地的改革运行良好,看来在不久的将来,按劳分配将是打破大锅饭现象的利器。

结束语:法久弊深,改革势在必行;与时俱进,才是制度管理的精髓。希望山东的改革为我们广大教师趟开一条康庄大路,让广大教师不忘教育初心,不为职称劳神,真正做到人尽其才,即使晋上高级,也能继续发光发热,为中国的教育事业不断贡献力量!希望明天更美好!


晓行致良知


现在有些老师评上高级职称,就向学校提出要求,减少工作量或者离开教育教学第一线,从事学校后勤相关工作,这已是学校的普遍现象。我认为,高级职称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力军,应当战斗在教育教学第一线,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为其他教师起好模范带头作用,这样有利于学校的健康发展。

我们学校的高级职称老师有20多人,其中大大小小领导占一半,领导的工作量,大家都是清楚的。还有10多位高级教师,大多数在教育教学第一线,但他们的工作量普遍较少,也有两位老师,评上高级职称不久,就离开了教育教学第一线,从事着学校后勤工作,负责学校营养餐食品的收发。我认为这项工作完全可以交给学校职工来做,为什么要高级职称老师来做呢?这是对高级职称的亵渎,也违背了职称评定的初衷。



目前一个普遍现象,高级职称教师从事着初级的活,初级、中级教师干着高级教师的岗位。这种职称倒挂现象,会让一线老师产生抱怨情绪,不利于提高教育教学。

要真正解决这一现象,可以对中、高级教师进行岗位考核,对考核不达标的,不予进档。督促老师岗位和职称相匹配,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教育的健康发展,解决享受待遇不履行职责的问题。


Lance课堂


有些教师评聘上高级职称后,就申请到后勤工作,这种现象是存的,是极少数。还有较普遍的现象是评上中,高级职称后,拿到了中高级职称工资,好象动力就不足了,激情也减退了,工作也没有已前迈力了。有的觉得干多干少,干好干坏都一个样。给人的感觉是后劲不足。

还存在拿着高级职称从事教学以外的工作,有的甚至借调到行政部门工作,还是拿高级,中级职称工

资。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

有的老师年纪偏大,二十多年近三十年教龄才评上高级职称,也累了,加之身体条件下降,很想轻松一点,做一些辅助性的工作。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也许还可以理解。

关键还是出在聘后管理考核问题上。

由于制度原因,重评聘,轻聘后考核。没有严格按聘后中,高级教师履职工作标准进行考核。出现上不紧,下就松的现象。学校人情难免,过得去就了事,谁也不追究。

这种现象不会长久,即将得到改变。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明确:优化义务教育教师资源配置,实行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


根据国家安排,到2022年将全面推行"县管校聘“。到那时,上述这种

现象将彻底改变。

每个学校实行定编,定员,定岗,就会严格按照规定的岗位设置比例执行。

初中专任教师占85%,管理工勤人员占15%。小学专任教师占90%,管理其它人员占10%。

其中中学高级教师岗位15一20%,一级教师岗位35一4O%。

小学副高级教师岗位10一15%,一级教师岗位40一50%。

高级岗位(五一七级)2:4:4

中级岗位(八一十级)3:4:3

开展竞争上岗,竞争落聘人员由县区教育主管部门推荐到其它学校竞聘或聘用。这样教师就会跨乡镇流动。全县范围内都未被聘用的,一是待岗参加提高培训学习,(取消职称工资,绩效工资),待后再参加竞聘或聘用。二是转岗分流从事其它工作,三是不合格第二次无法聘用的将会被辞退。当然这必定是极少数个别的,只要认真勤奋努力工作的教师,不会走到这一步。



这不是危言耸听,部门省区已经推行实施。

如山东省决定在2019年全省覆盖推行县管校聘。海南省从2019年起,用3年时间在全省实行县管校聘。浙江省2018年就有33个县(市区)进行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

在大力提高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的同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是大势所催!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提高能力和水平,切实履行教师岗位职责才能站得稳,不落伍!



洪爷33344611


这是教育上的不正之风。

1.这类人是教师之中的投机分子,应当坚持抵制。

有好处就上,没好处就躲,这样的教师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后勤与前勤相比,油水大,福利好,压力小,谁不愿意往后勤去!

这类老师也是不思进取之人,他们认为评上高级职称,便有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感觉,从此便可熬薪待命坐享其成了,这是一种典型的享乐主义的体现。

这样的老师就是典型的投机分子,他们的存在只会消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降低学校工作效率,助长学校不正之风,因此应当坚持抵制。

2.完善职称评估体系,考评不合格取消职称。

评上高级职称享受高级职称带来的权利,也要相应的履行职称所赋予的义务,比如科研和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一个评上高级职称的教师就往后勤钻,那么如何开展教学科研,如何培养青年教师呢?只享受权利而不履行义务,天下竟有这样的好事!怎能让教师心理平衡,又怎能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

这也是职称评定不完善的地方,只要评上,便不再跟踪考评。所以建议能够完善职称评审制度,对于那些不履行义务只享受权利的教师取消他们高级职称的资格。

职称上能上能下、能升能降,机制合理灵活,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职称的正面导向功能,而不是成为某些教师投机取巧谋取私利的工具。


乱语三千


这种现象是存在的,一方面其实评上高级教师的大部分都是年龄大的教师(年轻教师条件达到的不多),他们的身体状况肯定不如年轻教师、接收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也不如年轻教师,巨大的年龄差也不利于师生交流,申请后勤和少上课也是情理之中;当然评上高级教师的按说教学技能和知识结构都应该不错,上足课上好课是他们的本分,也才能真正起到职称评审的作用。但是现在的职称评审制度就这样,等评上高级职称基本上就快退休了,再说评上高级教师的有些真不如一些一级教师,其中缘由想必大家也是心知肚明吧?


简单就好项


有些人就是奔着职称和利益而来的的……提前退休的现象在他们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我在单位上就发现两种人,一种人就是埋头苦干,天天作业,教学,上课,辅导差生………也从不参与任何学校事务,有时候我觉得这种人挺好的,我只搞我的教学工作,其他接待、检查、编资料等繁琐的事情与我毫无关系……简单的工作,简单的生活……所以这种人从利益来说说基本是靠边站的,荣誉没有,奖金没有,甚至成绩考好了表扬都没有……当然如果这种人当中如果对论文等感兴趣的话,还是容易评上高级职称的,毕竟这些都是拿得出手的……

再看看那些任何利益、荣誉、职称都有的呢?课没有几节,还很多时候各种事务被耽误,各种会议、抛头露面的都有这些人的存在………不说多了,本来就说这样的现象,避免对号入座,引起误会就不好了,不管咋样,那也是别人的过人之处,实至名归嘛……

当所有的能拿的奖励、荣誉

、好处、职位、职称都到手了,个人的成长也觉得差不多了,这个时候就可以考虑考虑提上进入养老区尽看其他人的到处奋斗了………


当然有例外,还是有无论自己得到多少,任然坚守在教学第一线,不该初衷,忘我的工作,真的有……

像我这种人永远没有到后勤去工作的机会,因为我还没有评上。后期上那些乱七八糟的数据我也不喜欢。我更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


杨锅来了


既然做了教师,就要有始有终,有始无终的事绝对不做,我认为这是一种原则,而不是其他。

如果评上高级,我认为应一如继往,绝对不会因为年高而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尽管我们在最低层。工资也不是很高。

这不是宣誓,这是真言。

也希望全国的教师都这样做,就要活到老,做到老,这是一种贡献,而不是无谓的索取。

你赞同吗?


PEP人教版英语


1、在讲台讲课的职业幸福感自豪感没有了。我记得刚当老师那会儿,人们心目中不会教书的才去后勤当职员。前几年,有个年轻同事从一线去了后勤,学生对另一同事(俩人同学)说,x老师去了后勤,一定托关系了,老师你怎么不去?连学生都把后勤的职员也看作比一线教师高大上的啊。宁做看大门的门卫,也不再上讲台做教师,教师头上的光环已经没有吸引力了。

2、职称制度的弊端。高级职称基本是教师的职业巅峰,所以评了高级职称,就没有努力向上的必要了。高级教师的工资按人不是按照岗位设置,所以看大门也不影响工资。如果按照岗位设置工资,就没有这种现象了吧?

3、高级职称的教师都老了,只找清闲自在了。晋升高级职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各种各样的劳心劳力,折磨打击,你能侥幸拼出来的,基本心力交瘁,年事已高,只好这样了。


若愚140798851


能够评上高级职称的教师,已经是老教师了!精力没有以前旺盛了!留给年轻教师上课咋个了!难道要让他们累死在讲台上!如果一直要上课上到退休那一天,为什么国家运动员不干到55岁才退休?我确实也不想去后勤,只是校长对我说,你已经是高级教师了,把课让给年轻教师上吧!她们有课上,以后才能进高级职称!我不得不同意了,我在后勤工作后,绩效考核和年终奖金都大不如前了!我愿意吗?


user8873452580464


“职称”,让原本正直、无私、乐于奉献的中小学教师,变成了你挣我斗、溜须拍马、斤斤计较的小人!!!领导变成了以权蒙私、任人唯亲、作威作虎的“恶棍!”万恶的“职称”害了中小学教师,也害了中小学学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