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玉雕:纖手神功,賦予玉石獨一無二的“生命”

天下玉,揚州工,揚州玉雕工藝源遠流長,有著五千多年的歷史,以“秀麗典雅,玲瓏剔透”著稱。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揚州玉雕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今天,讓我們一起走近既古老又年輕的揚州玉雕。

鑽刀雕刻生命,滴水洗淨纖塵,揚州玉雕工藝出現過漢、唐、清三次高峰。在幾千年的傳承中,揚州玉雕將陰線刻、深淺浮雕、立體圓雕和鏤空雕等多種技法融為一體,形成渾厚、圓潤、儒雅、靈秀、精巧的特點。玉雕,不僅需要匠人的精神和手藝,更少不了藝術的創作。

人物介紹:

顧永駿: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揚州玉雕代表性傳承人,被譽為“中國山子雕第一人”。

揚州玉雕:纖手神功,賦予玉石獨一無二的“生命”

顧銘: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揚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揚州玉雕代表性傳承人,揚州玉雕少壯派領軍人物。

揚州玉雕:纖手神功,賦予玉石獨一無二的“生命”

年近八旬的顧老已經很少再親自動手,兒子顧銘繼承了他的衣缽。顧老笑著說,一代勝一代,兒子的構思方法更前衛。顧銘說,以前人們在創作時,想展示雕琢技巧,就把玉雕成鏤空的,使整個作品看起來精美絕倫、巧奪天工,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這樣的理念也要改變了。

時代在變,人們的審美在變,玉雕人的創作也在變。顧銘認為,玉雕不應該是一味展示技師技藝、技巧的一種手段,而是技師個人情感的表達。

揚州玉雕:纖手神功,賦予玉石獨一無二的“生命”

圖片上的這件玉雕作品叫“最遙遠的距離”,是顧銘在2017年製作完成的。背對背的男孩和女孩,拿著手機,低著頭,雖然靠在一起,卻沒有交流。創作的時候,顧銘並沒有考慮到它的商業價值,只是單純的想反映一種社會現象。顧銘說,每次家庭聚會時,看到大夥兒一人拿一個手機只顧埋頭操作時,他感到反感,於是便萌生了一個想法,創作一件作品來反映這個社會現實。

揚州玉雕:纖手神功,賦予玉石獨一無二的“生命”

傳統的玉雕,主要是花石山水或神話故事等題材,顧銘的這件作品不僅主題創新,雕刻手法上也別具一格。顧銘介紹,這家作品雖然以玉為載體,但是帶有雕塑屬性,不完全是玉雕的表現手法。

顧銘的爺爺是江蘇省畫院的畫師,顧銘與父親從小在爺爺的藝術薰陶下長大,對線條和構圖的把握有獨到的見解。但即使有先天優勢,玉雕這門技藝,想要傳承,也並非易事。顧銘回憶,自己剛開始的時候,從最基礎的切圖章開始學,連續一個月,每天都在切,弄的滿手傷痕。他也曾鬱悶,為什麼每天都在重複這件事。

揚州玉雕:纖手神功,賦予玉石獨一無二的“生命”

僅僅是學徒,顧銘就做了三年,想要真正上手雕刻出屬於自己的作品,則更加需要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枯燥練習。顧銘告訴記者,父親經常跟他講,一定要從基礎的東西做起,不要著急,要慢慢的由淺入深。所以他每天都畫線描,夯實基本功。顧老說,他希望兒子認真、負責地做每件事,這樣才能把玉雕做好。之所以給兒子取名為“銘”,就是希望他能把長輩的話“銘記在心”。

揚州玉雕:纖手神功,賦予玉石獨一無二的“生命”

對於玉雕人來說,能夠按照圖樣完成作品只是入門。如何為每一塊玉石打造出它獨一無二的“生命”,才是他們的終極目標。顧老說,玉是不可再生資源,日益枯竭,所以他們對玉料格外珍惜,從不隨便亂動,因為一旦開工,就無法回頭了。一塊玉料拿到手,有時候一個月都想不出來到底做什麼,好不容易定下方案,可能過幾天又會推翻重來,直到為這塊玉料摸索出最合適的方案。顧老笑言,不斷地探索,這也是玉雕的魅力之一。

揚州玉雕:纖手神功,賦予玉石獨一無二的“生命”

對每一塊玉石的尊重,也是對玉雕事業的尊重。認真、堅毅、熱愛自然、熱愛生命……這就是玉雕人一代代傳承的品格。顧老坦言,父輩的光環雖然鮮亮,也讓他感到肩頭的擔子沉甸甸的,他必須要把這個行業延續下去、傳承下去,因此他盡心盡力地把畢生所學教授給下一代,他說這是玉雕人的責任。

從不同時期的玉雕作品中,我們能夠感受時間的流淌,能夠領略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審美和藝術。時代變遷,社會發展,但無論怎樣變化,玉雕人的精神都會代代相傳。

來源丨揚州廣電“揚帆”手機頻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