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戰機又“風”了?獨立開發“六代機”,背後意義不在武器本身

說起“五代機”美帝當年一馬當先。中國緊接著奮起直追,著實讓世界“震驚”了一下。要不怎麼說“成見這個東西,一旦帶出來就很難抹平呢”,在某些國家眼中“中國製造”還停留在“低端落後”的印象中,要不個震驚個啥?話雖如此,各國的“五代機”也如都冒了出來,連土耳其也不甘落後。彷彿不攢個五代機都不好意思出門。

講個笑話:三哥要搞五代機

英國戰機又“風”了?獨立開發“六代機”,背後意義不在武器本身

大家“五代機”熱情高漲,歐洲那邊卻低調異常。一直“悶”了很長時間後,英國發聲:要搞個“六代機”——“風暴”。去年夏天順道還展示了全尺寸模型。說起“暴風”,人們的反應是英國人怎麼又“風”了?仔細算起來,歐洲的狂風、陣風、颱風,再加上這一輪的“暴風”,簡直快湊成一桌麻將了...而且之前“暴風”同名的前輩沒還真不少...

這是英國“前任”暴風

英國戰機又“風”了?獨立開發“六代機”,背後意義不在武器本身

這是FA♂國暴風


英國戰機又“風”了?獨立開發“六代機”,背後意義不在武器本身

這是三哥暴風


英國戰機又“風”了?獨立開發“六代機”,背後意義不在武器本身

事實上,早在二戰時期英國就開始“呼風喚雨”了。不列顛空戰、拯救英倫三島時,就少不了“風”字輩的功勞。空戰時,德軍的注意力往往被性能更優異的“噴火”吸引,所以“颶風”總能抓準時機趁虛而入,攻擊德軍的轟炸機部隊。整個不列顛空戰中,皇家空軍宣佈的戰果是2739架,其中1593架歸屬於“颶風”(58.1%)。

英國戰機又“風”了?獨立開發“六代機”,背後意義不在武器本身

不列顛空戰的兩個功臣:噴火和颶風,事實上由於二者太像,以至“颶風”在亞洲戰場露臉時被當做了“噴火”如果說,“颶風”從希特勒的“海獅”(計劃)嘴下撈了英國一把,那麼“暴風”戰鬥機就是另一個救世主了。二戰時的“暴風”,前身是“噴火”、“颶風”等機型的後繼者“颱風”。由於“颱風”性能不佳,根本挑不起格鬥的重任,於是就逐漸轉為“洗地”之用。但“颶風”戰機總得身後有人,於是改進版的“颱風II”——“暴風”就誕生了。

英國戰機又“風”了?獨立開發“六代機”,背後意義不在武器本身

和V1比翼齊飛的這位就是“暴風”了

1944年1月,“暴風”戰鬥機開始進入英國皇家空軍服役。5個月後,德國人開始使用V-1導彈對倫敦進行瘋狂轟炸。作為英國飛的最快的中低空戰鬥機,“暴風”當仁不讓的拿下了“攔截V1”的任務。6月13日,“暴風”戰鬥機首開戰績,擊落了13枚V-1導彈。至8月末V-1導彈偃旗息鼓時,“暴風”戰鬥機共擊落

638枚V1導彈。

英國戰機又“風”了?獨立開發“六代機”,背後意義不在武器本身

時隔70多年,英國六代機頭頂“暴風”的名字重出江湖,看得出英國人的期望。

不過雖然號稱“六代”(比市面上的高一代),但就全尺寸模型來看,只能說還在五代範疇之內。氣動佈局上也併為採用被認作是六代機經典特徵的“無尾佈局”,反而是仍保留了兩個小面積“全動V尾”。想來對於60年代後就未曾獨立開發過主力戰機的英國而言,想實現無垂尾的跨越,還是有些挑戰的。

英國戰機又“風”了?獨立開發“六代機”,背後意義不在武器本身

英國人眼中的“老、中、青”三代

如果一定要說“風暴”六代機先進在哪兒?大概就是AR技術了。駕駛艙中平常光禿禿的什麼也沒有,帶上頭盔後才能看到數據信息。感覺起來就跟打遊戲機一樣,這就是所謂的“虛擬座艙”。

英國戰機又“風”了?獨立開發“六代機”,背後意義不在武器本身

如果哪天項目不成,轉過頭來開發個“模擬空戰”還是不錯的

實際上,六代機具體指標究竟是什麼樣的,各國也在猜想,國際並無定論。而英國“暴風”相比也在模糊之中,且不說“虛擬座艙”這種相對現實、但大膽的技術會否真的應用。模型展現、人們猜測(依據模型細節)的其他技術,儘管它背後有羅爾斯·羅伊斯(發動機)這樣的老牌企業撐腰,依舊只能說是“畫餅”。如果說要拿來對比,那麼現階段的“風暴”就像個PPT罷了。

英國戰機又“風”了?獨立開發“六代機”,背後意義不在武器本身

這些技術,大多數還只是“設想”而已

當然,就如同普通PPT一樣,雖然空無一物但總能帶來些“好處”。航展現場上,英國人一再表示暴風將給英國帶來至少10萬個工作崗位。或許這才是英國人的目的,創造就業、穩定形勢才是重要的,如果還能借此重振航空工業、帶動經濟發展就更好了。至於性能,who care?反正資本家和政客是不擔心的,畢竟他們也用不著上戰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