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 营山累计总投资56亿元建农村公路

近年来 营山累计总投资56亿元建农村公路

S205营山至星火绿色生态公路。

4月26日,笔者驾车行驶在营(山)新(店)路段,只见路面宽阔平整,道路两旁绿化带、波形防护栏一应俱全,路肩上种植的草皮绿草茵茵,姹紫嫣红的格桑花争奇斗艳,与蓝天白云交相辉映,构成了 “人在车中坐,车在画中行”的景象。

近年来,营山县全力争创“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全县累计总投资56亿元,建成农村公路5100公里,实现乡镇和建制村通畅率达到100%,全县53个乡镇及具备条件的588个建制村通客车率达100%。

A 坚持“交通+” 高标准建设农村路

4月24日,笔者驱车从营山县城出发,经省道101线到消水镇,再穿过乡道驶上村道,1个小时左右就来到了消水镇新渡村。村民翟昌钦告诉笔者,1年前,新渡村没有一寸水泥路,加之思凤溪河三面环绕,将村庄一分为二。有5个组的村民出行必须靠摆渡。

“去镇上赶集要走1个小时田坎路到乡道上再搭车。我们的蔬菜、生猪拉到场镇去卖交通成本太高。”说起交通闭塞给村民们带来的不便,新渡村党支部书记李玉林直摇头。“如果遇到恶劣天气,不仅村民出不了门,住在河对面的娃儿连学都上不了。”

去年4月,在脱贫攻坚政策的惠及下,营山县交通运输局在该村开工兴建了一条连接乡道、长7.2公里的通村水泥路和一条2.8公里长的产业路。帮扶单位营山县工业集中区管理委员会筹措资金,为交通特别不方便的3组和7组修建了一条长2.5公里的通组公路。

当天,笔者行走在这个被青山绿水环抱的村庄,只见宛如玉带的村道水泥路将民居、农田、花椒产业园串联起来。

同样,笔者在丰产乡联盟村村口看到,一条6米宽的村道水泥路连接了该乡金竹村、白马村以及法堂乡的大田村、梓坝村等数十个村庄,村道两旁是成片种植的晚熟柑橘和规模养殖的水产。

“交通方便了,运输成本和人工成本各降低50%左右,利润也就上去了。”在法堂乡大田村流转500亩土地发展水产养殖的业主罗小平深有感触,交通对于农业产业发展尤其重要。

“扎实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就是要切实解决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交通问题。”营山县交通运输管理局局长宾怀忠介绍,近年来,营山坚持交通先行,按照“群众需求在哪里、群众致富途径在哪里、群众增收带动点在哪里、群众长远效益在哪里,道路就建设到哪里”原则,坚持“交通+脱贫”,新改扩建县乡干道55条、600公里,建成通村水泥路3000公里,每个乡镇均保持有2条以上进出口通道,成功实现村村通,70%以上贫困村实现组组通;坚持“交通+产业”,围绕10万亩道地中药材种植基地、百里草食牲畜示范带、5万亩森林食品基地、30村连片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等现代农业产业,高标准配套建设产业道路1500公里,打通产业发展的交通经络;坚持“交通+旅游”,围绕全县旅游总体规划,量身定制县城至清水湖等3条旅游快速通道、营蓬界(三兴)至营仪界(合兴)等4条县际快速通道、绥安大道等10条高速连接线,不断释放交通促旅游发展活力。

B 坚持管养并重 打造安全畅通农村路

4月25日清晨,笔者在营(山)消(水)路县城至法堂段看到,数名道路养护工和2辆施工车辆正在进行灌缝、填补沥青等路面日常养护工作。

“我干这个工作20多年了,对哪些乡道落石多、水沟易堵塞等非常熟悉。”营山县公路局机械化养护与应急保通中心的养护工人廖新江告诉笔者,该养护中心共有工人100多名,他们分组分路段对辖区公路进行日常管养。每天都要对路面、路肩、边坡等进行巡查、清洁,并对公路两旁的绿化进行修剪。此外,遇到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他们也要第一时间进行处理,保持道路畅通。

“打造四好农村路,少不了一线养护工人的心血。”该县公路局副局长龙飞说,近年来,营山按照“以县为主、分级负责、群众参与”原则,建立和完善县、乡、村三级管护机制,建成县机械化养护与应急保通中心1个、养护站18个、乡镇管理站53个、村级养护队645个。着力农村公路养护,创新“机械清扫为主,人工保洁为辅”路面保洁模式,投资4200万元,购置滑模摊铺机1台、清扫车3台、洒水车5台、边沟清理机1台、护栏抢修车1台等各型预防性养护和应急抢险机械设备70余台套,并配优配强专业养护人员180名、乡村专兼职养护人员800余名,全面加强路面预防性养护和公路附属设施维护,确保农村公路美观实用、长效耐用。

“请出示相关证件,我们要对车辆超限超载情况进行检查。”4月25日下午,笔者在位于营山县渌井镇的道路固定超限检测站看到,身穿制服的工作人员正在对大型运输车辆进行检查。

据介绍,在“四好农村路”管理中,建立和落实县、乡、村三级路产路权督查和责任追究机制,动态掌握全县公路路况,实行提前介入和实时跟踪,加大公路管理控制区管控力度,依法制止和纠正涉路施工违法行为。此外,积极推行“三基三化”建设,全面建成渌井、小桥2个固定超限检测站,购买1台流动治超车,切实推行路政、运管、公安、交警等部门联合执法,采取流动治超与日常巡查相结合的方式,持续加大路政执法力度;组建成立县道安办、13个片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联合执法中队、53个乡镇交通管理站,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县、乡、中队“三级责任体系”和“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主体责任、部门依法监管、业主全面负责、群众监督参与,社会广泛支持”的社会化管理机制,定期联动开展全覆盖、拉网式、联合化道路运输安全检查,始终保持打击道路交通违法违规高压态势,切实将道路运输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C 整合城乡客运资源 完善农村客运网络

整洁平坦的马路、白墙青瓦的川北民居、具有耕读文化内涵的景点……走进朗池镇兴云村,仿若走进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近几年,兴云村结合精准扶贫要求,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项目,高标准建成长22.3公里、宽6米的村道水泥路和产业路,并在沿线设置公交客运招呼站。

4月25日下午,笔者在兴云村村口的公交客运招呼站点看到,古色古香的站台与村里的景色融为一体,三三两两的村民正在等车。不一会儿,一辆2路公交车停在站台前,村民们依次上车。

“我们现在的生活和城里人没有区别。”该村10组村民唐淑珍告诉笔者,她每天早上坐公交车送孙儿去城里的幼儿园上学,顺便去农贸市场买菜,然后坐公交车回家,下午又坐公交车去接孙儿放学。公交车司机邹师傅告诉笔者:“2路公交车一共有6辆,每天早上6点至下午6点半运行,每隔20分钟发车一次,能最大限度地为群众提供出行便利。”

“‘四好农村路’要求全面运营好农村公路,以服务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宾怀忠介绍,营山坚持“城乡统筹、以城带乡、城乡一体”总体思路,把运营作为农村公路效益发挥的关键。投入资金1亿多元,建成并投运营山汽车客运枢纽站1个、乡镇客运站53个、乡村招呼站190个;完善农村客运网络,建立农村客运班线联合审核机制,整合城乡客运资源,运行农村客运班线58条、客运车辆247辆,农村客运网络基本完善。按照省市城乡客运一体化建设要求,有序推进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投入公交车51辆,开通城镇公交7条、乡村公交5条、旅游公交4条,基本满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出行需求。

同时,按照“多站合一、资源共享”模式,推进县、中心场镇、乡、村四级物流场站建设,商品流通最后一公里和农产品流通最先一公里顺利打通。积极推行“互联网+”模式,推广“快递+特色农产品”服务,已与阿里巴巴正式签约,引进菜鸟物流,拟建县级服务中心1个、村级服务中心80个;依托信安盟、邮乐购等电商平台,建成兴农易站站点137个、邮乐购站点165个,推动“农产品进城,消费品下乡”双向流通;积极整合道路运输与邮政、供销、商务等农村物流资源,加快公路货运车型结构调整,引导发展罐式运输车以及鲜活、冷藏专用运输车,提高运输效率,实现货物运输标准化、高效化、科技化。(邓斐 石忠文 成瑞夏/文 文剑/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