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前期,外国人如何了解中国共产党?

抗战爆发前,中国共产党为宣传抗日救亡,先后领导创办了不少报刊,其中诞生于海外的《救国时报 》最富传奇性。它在巴黎印刷、发行,编辑部却设在莫斯科;首次公开发表中共中央《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较早地向世界全面介绍了红军长征这一壮举;及时向国际社会揭露南京大屠杀惨案......

作为当时中共对外宣传的舆论阵地,《救国时报》始终与中国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同呼吸、共命运,在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广泛发动海内外同胞奋勇抗敌等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抗战前期,外国人如何了解中国共产党?

《救国时报》

创刊

《救国时报》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国外创办的机关报,1935年12月9日在法国巴黎创刊。其前身是同年5月15日在巴黎创刊的《救国报》,此报出至第15期,遭法国当局刁难而停止发行。

抗战前期,外国人如何了解中国共产党?

吴玉章

报社领导人吴玉章取得共产国际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同意,将报名改为《救国时报》,重新立案发行。当时,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在国内难以公开宣传,故决定在国外办报,向国内外发行,以扩大宣传,推动抗日救亡。

发展

报社编辑部设在莫斯科,由共产国际中共代表团领导,廖焕星、李立三、陈潭秋等先后任主编。印刷所和发行部设在巴黎,先后由吴玉章、吴克坚等人负责。此报以海外华侨为主要对象,着重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和政策,以及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主张,经常刊载中共中央文件和毛泽东、斯大林的著作,报道国内抗日救亡运动和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情况等。

《救国时报》出版后受到国内群众和海外华侨的欢迎,初为对开1张,周刊,后改5日刊、3日刊;发行量初为5000份,后增至2万份,发行43个国家。在国内,《救国时报》曾销行北平(今北京)、上海、天津、武汉、西安等城市,在四川、新疆一些地区也有读者。

1938年2月10日,《救国时报》出至第152期后迁到美国纽约并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锋报》合并,仍以《救国时报》名称出版。后因工作人员回国参加抗日战争,宣布停刊。

影响

抗战前期,外国人如何了解中国共产党?

一二·九运动

1935年12月9日,为了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北平学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举行了大规模的游行示威,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救国时报》存在的两年多时间正值“一二·九”运动前后,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出现和全民抗战局面形成的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上的主要转折时期。由于国民党长期对中共施行新闻封锁,对红军长征的历史真相、中共抗日救亡的政治主张多加限制,《救国时报》作为当时中共对外宣传的舆论阵地,从始至终积极宣传中共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红军长征和中共领导的革命。

如通过刊发长征亲历者的回忆录,著名记者的参观记、访问录及大量的新闻图片等形式,图文并茂地反映红军长征及中共领导人的情况,宣传长征的历史背景,揭露国民党不断宣传的所谓“赤匪”暴动即是混淆视听。正如报纸刊登美国记者斯诺先生文章所指出的:十年来国民党一直对红区保持全面的新闻封锁,在全国到处散布“恐怖”宣传,把它自己的飞机和重炮所造成的生命与财产的破坏大都归咎于“赤匪”,但事实上红军是根本没有这种武器的。

该报客观记录了历史进程和中共立场,与大量爱国、救国组织和团体、中共地下组织、敌后抗日将领保持密切联系,极大地鼓舞了国内抗日救亡的士气,促进了海外华人、华侨与留学生的团结,对国内和海外抗日救亡运动的结合起到了纽带作用,扩大了中共在海外的影响。

珍品档案

唐山市档案馆馆藏的《救国时报》是人民出版社1980年的影印本。尚缺第四十二至第四十四期、第四十六至第五十期。

抗战前期,外国人如何了解中国共产党?

唐山市档案馆馆藏档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