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晚年隱居,寫下前無古人的“罵兒詩”,讀後令人哭笑不得

俗話說“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其實有時候毒舌之人也是如此。有文化的毒舌罵人不帶“髒”字,卻可以噎得人說不出話。

“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

這些詩詞擲地有聲,如今讀來都覺甚是解氣。

很多文人都是一股牛脾氣,嬉笑怒罵皆成文章,即使懟起兒子,也是毫不留情。

就像東晉最出名的山水田園詩人陶淵明,就曾做了一首詩,將5個兒子罵了個遍,讓人看了忍不住笑。

陶淵明晚年隱居,寫下前無古人的“罵兒詩”,讀後令人哭笑不得

這首詩就叫《責子》,全詩如下:

白髮被兩鬢,肌膚不復實。

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

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

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

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

通子垂九齡,但覓梨與慄。

天運苟如此,且進杯中物。

陶淵明有五個兒子,陶儼、陶俟、陶份、陶佚、陶佟。

都說“虎父無犬子”,建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蘇門三學士:蘇洵、蘇軾、蘇轍;詞壇二晏:晏殊、晏幾道……

陶淵明在當時也算是文學界的泰山北斗,可是他的兒子沒有一個青史留名,令很多人感慨:好竹出歹筍。

這首詩寫於公元408年,當時44歲的陶淵明已歸隱田園。

陶淵明晚年隱居,寫下前無古人的“罵兒詩”,讀後令人哭笑不得

白髮被兩鬢,肌膚不復實。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

我的兩鬢都生了白髮,身體也不像年輕那樣結實。雖然有五個兒子,但是都不愛讀書。

詩歌開頭便道出了一位父親的心酸:他已鬢髮蒼蒼,身體也大不如前,可是他的五個兒子卻都不成器,這讓他擔心又無奈。

這讓我不禁想起《凱風》中的“有子七人,莫慰母心”。父母漸漸老去,而我們卻無能為力,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時間最悲痛的莫過於此。

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

阿舒已經16歲了,卻是懶惰無比,阿宣快15歲了,也不愛學習。

孔子“十五而志於學”,蔡文姬“六歲能辨琴”,杜甫“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

可是陶淵明兩個孩子都十五六歲了,按古代習俗,都快到了成家立業的年齡,還是不愛看書寫文章,這怎能不令他焦心呢?

陶淵明晚年隱居,寫下前無古人的“罵兒詩”,讀後令人哭笑不得

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通子垂九齡,但覓梨與慄。

阿雍和阿端十三歲了,連六和七都數不過來。阿通快9歲了,卻只知道找梨子和板栗吃。

陶明淵這兩句一下子數落了三個兒子,阿雍阿端同歲,想來應該是雙胞胎。

這裡引用了“孔融四歲讓梨”的典故,和兒子九歲還只會貪吃形成對比,可見兒子的不長進。

天運苟如此,且進杯中物。

假如兒子們不成器是老天的旨意,那麼我也沒辦法,還是喝酒去吧。

陶淵明將五個兒子數落了一遍之後,覺得頭疼,確又無可奈何,只能借酒消愁。

陶淵明晚年隱居,寫下前無古人的“罵兒詩”,讀後令人哭笑不得

這首詩通篇大白話,幽默又詼諧,看似處處在責罵孩子,卻飽含深情。

詩中很多地方都略顯誇張,他不是板著面孔在教訓孩子,而是以戲謔的口吻,將兒子們的缺點放大、漫畫化,讓人看了忍不住笑。

這樣帶著笑意的批評指責,正體現了他對兒子們的拳拳愛意。

左思曾寫過《嬌女詩》“吾家有嬌女,皎皎頗白皙”,這是最早描寫兒女的詩歌,而陶淵明這首以生活化語言將五個孩子的不愛學習的形象描述的活靈活現,讀來令人哭笑不得。

後來很多詩人都模仿這種寫法。韋莊的《與小女》“見人初解語嘔啞,不肯歸眠戀小車”、蘇軾的《洗兒戲作》“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這樣的詩歌通俗易懂,讓我們更加貼近詩人生活。

陶淵明晚年隱居,寫下前無古人的“罵兒詩”,讀後令人哭笑不得

曾經有人覺得陶淵明五個兒子不成器,是他這個父親不稱職,“養不教,父之過”。

事實上,陶淵明一直十分疼愛自己的孩子,他在《命子》中說:“名汝曰儼,字汝求思。溫恭朝夕,念茲在茲。”

起名字都如此用心,可見他對兒子的舐犢情深。

後來他臨終之時也曾留下《與子儼等疏》:“吾年過五十,少而窮苦……僶俛辭世,使汝等幼而飢寒”。

他在詩中深深懺悔,覺得自己這個父親沒本事,讓他們跟著受苦,他對孩子們的愛也是深沉的。

其實,我倒覺得陶淵明的兒子不成器也是一件好事兒。

魏晉南北朝是我國最混亂的朝代,皇帝的性命都朝不保夕,何況大臣百姓?

當時竹林七賢的嵇康,就曾告誡他的兒子嵇紹不要“鋒芒畢露”,要做“庸人”,這樣可以活得長久。

可惜嵇紹沒有聽從他的話,最後為晉惠帝盡忠而亡,雖然留下了千古美名,卻辜負了父親的期望。

陶淵明晚年隱居,寫下前無古人的“罵兒詩”,讀後令人哭笑不得

反觀陶淵明的兒子,不聰明,不長進,卻得以保全性命。

從詩中我們可以看到,雖然他一直在指責,但沒有憤怒、沒有逼迫。也許在他心裡,沒什麼比家人健康,歲月靜好更重要。

陶淵明這樣心大,也給不少父母提了個醒兒:不要給孩子太大壓力,平安快樂才是最重要的。

不知你怎麼看呢?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