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不愁三保障”:提升民生福祉

民生之微,衣食住行。民生之大,事關家國。

黨的十八大以來,貴州共解決88.41萬貧困人口的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問題;及時下達教育精準扶貧學生資助專項資金16.99億元;完成農村危房改造21.13萬戶;全國率先實現省市縣鄉遠程醫療全覆蓋,303.39萬人次享受健康扶貧醫療保障救助……

這一組實打實的數據,折射出貴州聚焦“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全面提升民生福祉的可喜成績。

“到2020年穩定實現農村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是貧困人口脫貧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標,直接關係攻堅戰質量。”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重慶召開的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是要求更是動力。

發展為要,民生為本。近幾年,貴州把教育醫療住房“三保障”作為脫貧攻堅的“四場硬仗”之一,作為群眾脫貧與否的重要指標,讓貧困人口真正實現學有所教、病有所醫、住有所居。

教育扶貧,從“有學上”到“上好學”。

持續壓縮6%的行政經費用於農村教育事業發展,深入實施教育精準脫貧“1+N”計劃,紮實推動教育惠民舉措,人民群眾獲得感明顯增強。

“村幼兒園的條件一點都不比城裡的差,在家門口也能上好幼兒園。”自從家門口有了幼兒園以後,玉屏自治縣朱家場鎮謝橋村的黃孟英把兩個孩子都轉回到了村幼兒園。

教育是拔窮根的根本之策。在全國率先啟動農村義務教育、學前教育營養改善計劃;率先實施三年免費中等職業教育;率先對貧困家庭學生上高中、上大學免除學雜費;組織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全員培訓;率先在西部地區實現縣域內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

健康扶貧,從“看病難”到“真方便”。

在全國率先實現省、市、縣、鄉四級遠程醫療全覆蓋,有23.6萬人享受遠程醫療帶來的便利和實惠,切實解決基層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看病遠的問題。

為補齊貴州醫療衛生人才短板,貴州從2016年啟動實施“黔醫人才計劃”,用三年時間,培養200名以上優秀醫學重點學科人才和醫院管理骨幹人才,目前已有170名學員順利結業。成立“醫療衛生援黔專家團”,在貴州建立院士工作站(室)43個、幫扶醫院71家。

全面推行了健康扶貧醫療保障救助政策,全力抓好大病集中免費救治、慢病健康管理服務,將罹患13種大病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納入救治。

危房改造,從“茅草房”到“磚瓦房”。

作為國家首個農村危房改造試點省份,貴州積極探索實踐,率先制定農村危房改造對象認定標準,率先出臺農村危房改造工程黨政領導幹部問責辦法,在全國引起較好反響。

2017年,省級在已經安排的7.75億元農村危房改造資金外,新增了7.7億元“三改”補助資金;2018年,我省完成全部4類重點對象和深度貧困地區危房改造;全年完成農村危房改造21.13萬戶,並同步實施“三改”。今年,我省將完成全部現有51.38萬戶農村危房改造任務。

作為脫貧攻堅主戰場的貴州,經過這幾年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總的看不愁吃不愁穿問題已經基本上得到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的突出問題,主要在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安全住房“三保障”和飲水安全這“3+1”上。

在脫貧攻堅最吃勁的關鍵時刻,今年的脫貧攻堅春季攻勢行動令中明確,堅決打好“兩不愁三保障”關鍵戰役:全面完成“十三五”188萬人易地扶貧搬遷入住任務;全面解決30戶以上自然村寨農村貧困人口安全飲水問題;精準落實教育扶貧政策、健康扶貧政策、住房保障政策等,持續鞏固提升脫貧成果。

“今年我省將堅持目標標準,切實解決深度貧困地區‘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因地制宜、精準施策,持續推進農村產業革命,確保農民增收農業增效。”4月23日,全省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現場推進會明確瞭解決“兩不愁三保障”具體舉措。

強化義務教育保障。保障貧困家庭的孩子能夠接受九年制義務教育,加快偏遠地區寄宿制學校建設,加大中小學緊缺教師補充力度,全面落實好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資助政策。

強化基本醫療保障。保障貧困人口的基本醫療需求,全力保證已核准有效身份信息的人員全部參保,建好用好“內連省、市、縣、鄉四級公立醫療機構,外接省內及發達地區優質醫療資源”的遠程醫療服務網絡。

強化安全住房保障。對2018年開工建設的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倒排工期、加大力度,確保今年上半年全部搬遷入住。進一步規範危房設立標準和改造程序,並持續開展農村透風漏雨老舊房整治。

強化飲水安全保障。加強儲水、供水設施建設,規範完善工程管護、運營管理、水價形成等機制,確保水資源得到全面保障,讓老百姓都喝上安全水、放心水。

“目標標準不動搖,靶心不變、焦點不散。”據介紹,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重慶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我省將堅決打好“3+1”攻堅戰,確保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學有所教、病有所醫、住有所居,一幅多彩貴州民生福祉圖正在徐徐展開,全面小康勝利在望。

(來源:2019年05月05日《貴州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