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順縣:從“石柺會議”到石柺今天

黃河新聞網晉中訊(杜文忠)1937年11月11日,被史學家稱之為開創八路軍游擊戰爭,建立抗日根據地且具有歷史意義的“石柺會議”召開。這年是八路軍挺進華北,登上太行山,開闢游擊戰爭的轉折年。因此,時隔80多年,歷史不會忘記,人們不會忘記。

“石柺會議”的召開

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爆發。11月8日,在日軍的數月攻擊之下,國民黨軍隊被迫全線撤退到黃河以南,太原淪陷,這意味著整個山西的淪陷,抗日形勢和任務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

1937年10月,朱德登上了太行山,開闢以太行山為依託的以山西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10月27日,朱德總司令進駐和順馬坊鎮。11月3日,彭德懷副總司令也來到馬坊與朱總彙合,後率部移駐和順石柺。

11月11日,八路軍總部在石柺召開高級幹部會議。這次會議不僅向世人宣佈抗日根據地的創建,而且點燃了全民抗日烽火,從此拉開了抗日遊擊戰的序幕。

在毛主席、黨中央和八路軍總部的領導下,晉冀豫、晉察冀、晉西北、晉西南抗日根據地迅速建立。根據地軍民團結奮戰,開闢敵後戰場,頑強禦敵,各地的游擊戰爭如火如荼。日軍的多次圍剿和殘酷掃蕩被粉碎,八路軍抗戰的捷報頻傳。

抗戰期間,八路軍總部、第129師部、太行第二軍分區以及晉察冀省委、晉冀特委等黨政軍機關都曾住在石柺鎮。劉伯承師長和鄧小平政委在129師前線指揮部石柺鎮指揮戰鬥。秦賴支隊也在石柺鎮誕生。

八年抗戰,八路軍不屈不撓,浴血奮戰,凝聚了全民族抗戰的信心和決心,最終迎來了抗戰的勝利。八年抗戰,太行山和順縣革命老區根據地軍民做出了歷史性的重大貢獻。這塊共產黨和八路軍立足和奮鬥的熱土,灑滿了無數革命先烈的鮮血。

八年抗戰,八路軍在內的敵後人民抗日武裝,共作戰12.5萬餘次,殲滅日偽軍170餘萬人,建立了遍及19個省的抗日根據地,收復國土100餘萬平方公里,我黨領導下的根據地人口超一億,人民武裝300萬。

石柺會議的意義就在於此,偉大也在於此。它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全民族的解放樹起了不朽之豐碑。

石柺紀念館的興建

“以史為鑑,可知興替”。為全面深刻了解石柺會議,研究這次會議的歷史意義,該縣縣委、縣政府充分認識到石柺會議不是一般的總部幹部會議,也不是一般的總部軍事會議,而是一次具有開創意義的重要會議。於是,縣該老促會外出考察調研,縣一緣煤業董事長陳來貴大力支持,興建八路軍石柺會議紀念館。

2008年10月6日,老促會會議室暖意為春,氣氛熱烈,討論八路軍石柺會議紀念館建設意向會,進行的如火如荼。老幹部們一致感到,時流光移,知道八路軍石柺會議歷史的人越來越少。建設八路軍石柺會議紀念館,和順發展需要這一價值無量的歷史品碑,靦懷革命先輩豐功偉績需要這一不朽平臺,開展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更需要這一英雄基地。他們紛紛表態,決心身體力行,以最大的責任感和實際行動辦成和辦好這件大事。陳來貴也義無反顧地慷慨接手。

2009年6月5日,紀念館工地舉行了簡樸的開工儀式。喜慶之際,霎時一道彩雲由天而降。神哉!是蒼天祝福?是老輩顯靈?於此時此景中,主體工程的施工帷幕拉開了。經過一年半多的時間,主體工程終於於2010年底基本完成。主體工程矗立石柺。耀人眼目。這時,配套工程遇到了困難,但他們相信終久能夠成功。

春風送暖,萬象更新。2011年2月17日下午,到任不到一個月的縣委書記孫永勝,在鑼鼓喧天載歌載舞的元宵佳節這天,輕車登上了“八路軍石柺會議紀念館”基地。聽了一期主體工程建設情況彙報會,當下決定,紀念館建設後續工程在“七、一”前完成。春寒猶在,一場大兵團作戰的序幕又拉開了。

快節奏快行動,僅僅隔了兩天,八路軍石柺會議紀念館項目領導組、辦公室、工程指揮部以及項目小組相繼成立。共設立了主體工程,廣場臺階、室內布展、河道治理以及河道、綠化等22個項目小組。

百日奮戰,天時地利人和。在強有力的組織領導下,工程項目一切都按時序推進。10000平方米的大型廣場帶依灘建成,長170米、寬60米的登山大臺階、6000平方米花崗岩鋪面的雕塑大廣場及2000平方米大型停車場連成;兩組高5.6米造型八路軍總部和129師首長的高粱紅花崗岩雕塑屹立兩端;長6米、高2米,“八路軍石柺會議紀念館”入門隱壁雕塑巍然屹立。可謂:鳥瞰紀念館,佈局氣勢恢宏,遊覽紀念館,建設堪稱一流。

和顺县:从“石拐会议”到石拐今天

大幕落下,雄偉壯觀的“八路軍石柺會議紀念館”,歷經二年,終於在石柺村魏魏矗立。這個紀念館佔地12平方米,建築面積2萬平方米,投資5千餘萬元,是一座融紀念館、宣傳、教育、旅遊於一體的宏大紅色文化工程。它的落成,歷史將永久記錄下這一重大事件。

石柺村的蛻變

石柺,因“石柺會議”而聞名。石柺村是一個紅色名村,農業山村。石柺村地處和順縣橫嶺鎮西部,距鎮政府8.5公里,緊鄰318省道。全村102戶,255口人,耕地面積900餘畝,主導產業為養殖業和種植業。

近年來,石柺村依託紅色文化,瞄準脫貧目標,通過發展種植業,擴大養殖業,通過各種路徑,做到了精準幫扶全覆蓋,確保實現了高質量、高標準穩定脫貧。

石柺村結合本地氣候、土壤等條件,把發展優良土豆種植作為農戶新的增收渠道。村支“兩委”積極聯繫溝通,專程趕赴呂梁嵐縣購回土豆種子1萬餘斤,為全體村民發放,鼓勵村民改良本地土豆質量,提升產量,促進增產增收。2018年全村土豆畝產平均增產1000餘斤,每畝增收600餘元,全村貧困戶增收3萬餘元。

為充分發揮石柺村紅色旅遊和生態旅遊的特色資源優勢,村裡積極爭取資金3萬元,建起了八路軍大夥房,並於2017年5月8日正式揭牌營業,打造出石柺村集體經濟又一個新亮點,使全村在脫貧奔小康的路上蹄疾步穩。

扶貧先扶智。石柺村積極引進社會資源,擴展教育扶貧的嘗試。他們通過協調努力,組織了晉中市第一幼兒園與石柺教學點結對子愛心幫扶活動,改善辦學條件,提升辦水平,成為引入社會資源,匯聚扶貧合力,助力脫貧攻堅的重要嘗試。

同時,通過金融扶貧、技術扶貧、光伏扶貧、健康扶貧等路徑,使全村建黨立卡戶每戶脫貧措施至上在兩項以上,多的可達五、六項,做到了精準扶貧全覆蓋,確保實現了高質量,高標準穩步脫貧。

“石柺會議”的偉大精神,猶如一把火炬,點燃了石柺人民艱苦奮鬥、奮發向前、脫貧致富奔小康的 熊熊烈火。信心足,幹勁增,石柺人民將以此化作不達目標不罷休的毅力,把石柺村建設的更加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