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武穴陶小平:《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教學設計、說課、專家評課

|武穴市第二實驗小學 陶小平

湖北武穴陶小平:《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教學設計、說課、專家評課

〖教師簡介〗

陶小平 湖北名師,華中師範大學教育碩士,中學語文高級教師,中國教育學會語文教育專業委員會特約“學術研究員”、小學語文陶小平名師工作室主持人。

從教23年來,積極探索小學語文教學藝術,崇尚“真味語文”,追求“高效能語文課堂”,著有《真味語文》研究隨筆。

她認為語文是生命的,是生活的,更是生態的。因此,她的課堂不僅有語言的潛心涵泳,還有學生個性的充分張揚,更有思維的激烈碰撞。她先後主講過各級各類的示範課、比賽課達百餘節,曾三節課在連續兩屆”全國一師一優課”比賽中獲部優獎,輔導的學生在各項活動中也屢屢奪魁。被譽為“湖北省學生最喜歡的教師”、“湖北省科研之星”、“中國好教師”。

湖北武穴陶小平:《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教學設計、說課、專家評課

〖教學設計〗

“訪談體”該學些什麼?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教學設計

武穴市第二實驗小學 陶小平

設計背景:

對於小學階段唯一的一篇訪談錄,大多老師忽視了文體的認識,而像以往的課文教學一樣,讓學生拿腔捏調地進行朗讀,學生受益不大。為此,我從“文體”角度出發,引導學生把握“文體”特點,明確“訪談”體教學的核心及注意事項,從而學會如何去與人交流、表達。

學習目標:

1、通過比較,瞭解“訪談錄”文體的特點。

2、通過體驗,感受訪談的現場感及話題的集中性。

學習重難點:

1、對“訪談錄”文體特點的把握。

2、“人物訪談”時應注意的問題。

課前準備:

1、收集美國11歲小學生威沃採訪總統奧巴馬的視頻及文字材料。

2、收集有關季羨林、張鈁的資料。

學習流程:

一、看組圖,引出“文體”概念。

1、出示三幅圖,讓學生觀察,看從中獲得哪些信息。

圖1:美國11歲小學生威沃採訪總統奧巴馬。

圖2:2016里約女排奪冠後,採訪教練郎平。

圖3:陳偉鴻與馬雲的對話。

2、學生談看圖後的收穫,突出兩個關鍵詞“採訪”“訪談”。

3、出示題目“小苗與大樹的對話”

猜猜看這與上面的“採訪”、“訪談”有關係嗎?說理由。

小結:這就是我們小學階段接觸到的唯一一篇“訪談體”的文章,那麼,對於這一類文體,我們要學些什麼呢?今天我們就來探究探究。

二、讀課文,找出“文體”特點。

1、初讀:思考:這篇文章與以往的文章有什麼不同?

形式上不同:開頭就標明時間、地點、人物、談話的內容

行文上不同:採用一問一答的方式

2、再讀,這篇文章中小苗與季老都談了哪些話題?

讀閒書、偏科、學英語、積累古詩文

3、細讀,分角色體驗小苗採訪季老的現場感。辨析對課題的看法。

小結:訪談體跟我們以往的課文不同在:要素齊全、標題醒目、主體部分,圍繞某一話題來談,並使人從中受到啟發。

三、相比較,悟出“文體”注意事項。

1、對比閱讀“美國11歲小學生採訪總統奧巴馬”的採訪錄,和“小苗與大樹的對話”兩篇文章。

說說:哪種採訪稿更吸引你?說明理由。

2、歸納出三點吸引理由及注意事項。

(1)內容鮮活,關注熱點(話題集中)

(2)平等對話,表達真情(真情突感)

(3)現場感強,口語化(突出對話)

相機用短視頻,短資料進行印證。

四、試模擬,突出“文體”應用

1、模擬一:

(1)任務下達:

剛才大家都悟出了採訪時應注意的問題,現在如果讓你去採訪一位作家(曹文軒)或一位獲獎者,你會提出什麼樣的問題?

(2)同桌討論

(3)教師點化:做到話題突出且有層次性

2、模擬二:

任務下達:

這節課馬上就要結束了,既然我們今天學的是訪談體,那我們就現學現用,我想採訪一下同學們,我們的話題是:今天的學習有什麼收穫?請同學們暢所欲言,表達想法,並即時把你們說的記錄下來,就成了訪談錄”

時間:

地點:

採訪人:

被採訪者:

老師:

×××:

老師:

×××:

湖北武穴陶小平:《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教學設計、說課、專家評課

〖教師說課〗

從“對話”入手,尋找可教的語文要素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教學設計

武穴市第二實驗小學 陶小平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過程。”可見,教育是一種關係的生成。作者與編者、課標與文本、學生與教師這多方之間如何關聯?如何映襯?如何作為?才能使教學達到有效境界,關鍵還是在於“對話”。

一、與編者對話,分析好教材與學情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為我們展現了兩個人:一個德高望重、學有建樹的著名學者;一個剛開始求學的小學生。這年齡、閱歷、學識有著極大懸殊的一老一小,在平等和諧的氣氛中,就“閱讀”的話題,展開了深入的交流。季老的觀點不僅使苗苗受益,也使讀者受到啟發。

編者把此文編排在“愛讀書”這一單元,目的不僅在於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和慾望,明晰健康成長的要求,更主要是把“訪談”這一體裁引進來。這種文體常見於報刊、電視,而出現於教材是小學階段唯一的一篇,如果不重視文體的教學,學生必然會像以往的課文學習一樣。拿腔捏調的感情朗讀,條分縷析地瞭解課文主要內容。這就把文章最本質的東西丟棄了。

二、與課標對話,確定好教學目標與重難點

基於對文本的分析和學情的把握,本課的教學目標擬定為:

1、聯繫上下文和生活實際,讀懂詞句的意思,把握訪談的主要內容;

2、通過閱讀比較,瞭解“訪談錄”文體的特點;

3、通過現場模擬,感受訪談的現場感及話題的集中性。

其中,比較閱讀,瞭解“訪談錄”文體的特點為重點,難點在於訪談時如何做到話題集中。

三、與學生對話,豐實好教學流程與方法

課堂是核心素養落地生根的地方。作為略讀課文,沒有複雜的句式,沒有過多的修辭和深奧的詞句;所以本節課中,我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自演自說,在反覆的“對話”場中,把握“訪談錄”的特點。

1、創設氛圍,蓄積“對話”情緒場

一開課,我從三幅圖入手,讓學生觀察,從中獲得哪些信息?學生通過看圖,發現共同點。最後聚焦到“採訪、訪談”關鍵字眼上。

然後,我出示課題“小苗與大樹的對話”。讓學生說說這課題與“採訪”“訪談”有關係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從“對話”一字中發現它就是訪談、談話、採訪,找到這幾者的相似之後,我小結引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這一智慧的引領,就讓學生一開課便有表達的慾望,享受到交流的權利。

2、生本交融,享受“對話”大餐

教學的第二版塊,我通過四讀:

初讀思考:這篇文章與以往的文章有什麼不同?

再讀把握:這篇文章中小苗與季老都談了哪些話題?

細讀辨析:課題為什麼叫小苗與大樹的對話?你怎麼看待課題的?

拓讀比較:你覺得采訪時應該注意什麼?

引領學生層層深入,在初讀環節,我放手讓學生充分地去發現,找到一處例說一處,在比較中尋得“訪談錄”文體在形式及行文上的不同。訪談錄開頭就交代時間、地點、人物、訪談的內容。行文上則採用一問一答的方式。

瞭解了文體形式之後,再讀時,我則著力於這一小一老、一問一答的內容。

“他們都談了哪些話題?”

“讀閒書、偏科、學英語、積累古詩文……”

當學生理清這些內容之後,我趁機追問:“這些話題是小苗想當然、隨性發問的嗎?”學生通過再次走進文本,發現這些看似零散的談話內容卻緊緊圍繞著“要愛讀書”這一主要話題,讀什麼,怎麼讀?季老的三個貫通:中西貫通、古今貫通、文理貫通明顯的將它們串聯在一起,使話題有集中性。這一理解同時也為細讀的課題辨析做好了鋪墊。

在四讀的拓展閱讀環節中,我相機補充“美國小學生採訪前總統奧巴馬”的採訪錄,先通過視頻展示營造現場感,後通過文本補充:採訪者?被採訪者?什麼時候?採訪內容?這些內容的感知進一步固化“訪談錄”文體的印象。然後以“如果讓你為這篇訪談錄作修改的話。你覺得哪些地方可以添加提示詞,理由是什麼?”通過這一環節的設計,讓學生對“內容鮮活、關注熱點、表達真實、有現場感,口語化等”訪談錄的這些重要特點有進一步的認識。

這一環節通過初讀、再讀、細讀,拓展讀,引領學生在文本中多走幾個來回。既落實了這一教學目標,又像滾雪球一樣反覆加深學生的認知。

3、精心創設,開拓“對話”空間。

當學生對文本、文體有了深刻的認識之後,如何鞏固這一習得呢?教學的這一板塊,我創設情境,現場模擬,讓學生來應用“文體”。我結合學生所熟知的數學老師——朱老師剛剛獲得全市微課大賽特等獎這一喜訊,把朱老師邀請到課上接受學生的採訪,學生們躍躍欲試充當記者,有的問:“您是怎麼獲得這一成績的”。 “請您說說您的獲獎感言”……一個個問題的提出把現場的採訪推向了高潮。最後,老師點撥學生注意採訪事項,做到話題有層次性。在結課環節,我也緊抓今天的所學,變換成“老師採訪學生”的形式,採訪學生的學習所得。這樣精心的設計,大大拓展了對話的空間,可謂是一節課把訪談錄學懂,學通,學透,學到極致。

四、與自己對話,梳理好教學得與失

教學貴在反思,縱觀整節課的教學,我覺得體現如下亮點:

1、一線串珠,環環相扣。圍繞教學目標及重難點,教學設計的層次感充分體現。

2、以生為本,尊重體驗。學習不讀不悟沒出路。學習的主人是學生,只有讓學生自主的讀、悟、演、說,學生的主體位才得以彰顯。

總之“相蕩乃生漣漪,對擊始發靈光”。尋找可教的語文要素,從“對話”入手,教學才能達到曼妙的境界。

湖北武穴陶小平:《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教學設計、說課、專家評課

〖專家評課〗

直指文體的教學

——評陶小平老師《小苗與大樹的對話》

武穴市教科院 柯三毛

所謂學習,就是學而習得。

一篇文本學生可從中習得的東西太多。就拿《小苗與大樹的對話》一課來說,老師可以教多音字;可以教人物對話;甚至還可以抓住關鍵詞句體會人物形象……

教的生髮點不同,學生習得的能力、獲得的精彩也就完全不一樣。

陶小平老師執教的《小苗與大樹的對話》這課,直指這篇課文的文體——訪談錄,從“文體”角度出發,引導學生把握“文體”特點,明確“訪談”的核心及注意事項,從而習得如何與人交流的能力,讓聽者很是受益。整堂課凸顯瞭如下亮點:

一、開課亮眼,直入目標

開課三幅圖的出示與介紹:

圖1:美國11歲小學生威沃採訪總統奧巴馬。

圖2:2016里約女排奪冠後,採訪教練郎平。

圖3:陳偉鴻與馬雲的對話。

直接把關鍵詞“採訪”“訪談”揭示出來,隨即通過課題與圖之間異同的比較,引出本文的“文體”概念。接著巧妙的過渡語“這就是我們小學階段接觸到的唯一一篇‘訪談錄’的文章,那麼,對於這一類文體,我們要學些什麼呢?今天我們就來探究探究。”這樣,即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慾望,同時使學生明確了學習方向。

二、問題導航,學生為本

教師教過,並不等於學生學會。學習的真正主人是學生。只有學生真正沉潛其中,學習的意義才真正發生。明確學習目標之後,陶老師採用任務單的形式,指導學生四讀文本:

1、初讀思考:這篇文章與以往的文章有什麼不同?

2、再讀想想:這篇文章中小苗與季老都談了哪些話題?

3、細讀辨析:你怎麼看待課題的?

4、拓讀比較:你覺得采訪時應該注意什麼?

採用夥伴互學的合作交流方式,直接聚焦到了學生的疑難點、興奮點上,然後帶著問題進行深度研學。這樣的學習方式避免了教師的一言堂,也少去了教師繁瑣的分析,使課堂更加高效。

三、凸顯本質,一課一得

這一課,學生得的是什麼?很顯然是對文體——訪談錄的認識。為了進一步落實這一目標,教學第三版塊教師相機介入“美國11歲小學生採訪前總統奧巴馬”的視頻及文本資料,目的有二:1、進一步固化訪談錄在形式及行文上的特點;2、通過比較閱讀,深入的體會訪談時應注意的事項:話題的集中、情感的真實及突出現場感。

有了這一番學習還不夠,如不運用,就像一棵不結果實的花蕾。英國語言學家帕爾莫博士也指出:“衡量學生是否學會語文,不是看‘理解’了多少語言知識與規則,而是應該看他是否能夠熟練地‘運用’。” 那麼如何“用”呢?在第四版塊,陶老師很好的創設了兩個情境:1、學生採訪老師:針對最近班上朱老師參加全市微課大賽獲獎這一話題,邀請獲獎嘉賓到場,組織學生進行現場採訪,在採訪中提出要求:話題集中,有層次性。整個活動有真實感、現場感,效果極佳。

2、老師採訪學生:結課環節再次設計採訪的形式,讓學生暢談學習收穫。一方面是對學習過程的梳理,另一方面再次指明訪談體的行文格式,可謂是匠心獨運,一箭雙鵰。

回顧整節課的設計,在不沖淡 “我愛讀書”人文主題的薰陶下,又直指“訪談錄”的語用主題的教學,做到一線串珠,層層深入,真是令人回味無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