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建設丨海南瓊中:奏響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協奏曲

驅車拐入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營根鎮合羅村,幾名村婦聚集在樹蔭處歇息乘涼,一股濃郁的檳榔花香撲鼻而來。“我們村到處都是乾乾淨淨的,住著舒坦。”順著村民李玉梅手指的方向,會看到村裡的小廣場、庭院巷道幾乎都被清掃得乾乾淨淨,就連犄角旮旯處也難覓垃圾與汙水蹤跡。

生態文明建設丨海南瓊中:奏響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協奏曲

眼前呈現出的這幅景象,彷彿是為重大節日而開展的“臨時大掃除”。但事實上,自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以來,隨時隨地保持乾淨整潔已經成了合羅村的“常規操作”。


生態文明建設丨海南瓊中:奏響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協奏曲

山水環繞的紅毛鎮金屏村,經過改善人居環境,變得更加秀美。於偉慧 攝


從探索建立“戶集、村收、鎮運、縣處理”的垃圾處理模式,到藉助社會資本推廣農村汙水治理,再到引導村民主動參與,近年來,瓊中以治理農村生活垃圾、治理農村生活汙水、治理畜禽糞汙及農業生產廢棄物為重點,構建起多元化長效化運維管理機制,正奏響多方力量共同參與農村人居環境改善的協奏曲。

1

掀起“環境革命” 村莊告別“髒亂差”

當人口不過38戶的合羅村第一次嘗試清運垃圾時,村民們怎麼也不會想到,塑料袋、破碎的酒瓶及各種腐爛發黴的瓜果食物竟會塞滿數十輛環衛車。

“都是村裡祖祖輩輩‘積攢’下來的,有些歷史垃圾甚至比我的年紀還要大。”李玉梅還記得,直到2017年硬化路貫穿全村,垃圾池、排汙溝渠與分散式汙水處理項目相繼建成,合羅村的村容村貌這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吃過午飯後,村民王運章拎著一兜廚餘殘渣倒入村口的垃圾箱,剩餘的汙水則順著管道很快排入地下溝渠。“垃圾箱要是滿了,打個電話就會有人來清運,既乾淨又方便。”用力跺了跺腳下的水泥地後他又自豪地介紹道,地底下埋著一層排水管道和一層排汙管道,這讓村裡門前屋後不再積滿髒水,蚊蟲也少了許多。

合羅村的蛻變,是瓊中持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改善的縮影。自2012年起,瓊中將“戶集、村收、鎮運、縣處理”的垃圾處理模式在全縣544個自然村全面鋪開,通過配足配齊鎮村垃圾回收、運轉處理等環衛設施及保潔員,目前瓊中農村垃圾清掃收運覆蓋面已達90%以上。

在“垃圾圍村”窘況消失的同時,瓊中自2016年起率先在全省推行富美鄉村水環境治理PPP模式,累計建成灣嶺鎮大邊村、營根鎮合羅村等281個“吃汙水,吐清水”的農村分散式汙水處理項目,直接受益群眾逾4萬人。

以治理“髒亂差”為切入點,瓊中農村人居環境改善的內涵與外延也得到擴展。


生態文明建設丨海南瓊中:奏響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協奏曲

經過治理,吊羅山鄉響土村水流變得更加清澈。本報記者 於偉慧 攝


今年3月初,灣嶺鎮大邊村脫貧戶王興才在日常巡河時,發現定安河大邊村河段附近違規建有一處養豬場,便立即上報給鎮政府。在接到灣嶺鎮政府的通報後,瓊中縣綜合執法局立即前往現場開展整改工作,將亂搭亂建的養豬場強制拆除。

“不侷限於一村一戶的環境衛生整治,我們還將農村汙水治理與河長制、湖長制結合起來,只有整個山體綠起來、水系活起來、環境美起來,村莊才能靈動而富有生氣。”瓊中縣河長制辦公室負責人說。

激發村民意識 主動參與環境治理

2

生態文明建設丨海南瓊中:奏響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協奏曲

沿仿古木質棧道拾階而上,鬱鬱蔥蔥的橡膠林依著山坡綿延,谷底一條小河輕快流淌……每天傍晚,灣嶺鎮水央村村民王義輝總喜歡踱步至村拐角的這處休閒小廣場納涼。“瞧見棧道底下沒?那裡曾是一座‘垃圾山’,幾十年的垃圾堆起來能有近4米高。”站在“垃圾山”改造而成的小廣場上,72歲的王義輝連連感嘆,村裡能有這樣的變化實屬不易。

不易在哪?村民們的觀念便是最大的一道坎兒。2015年,在被納入瓊中縣富美鄉村建設後,水央村打算在村裡建3個垃圾屋,並將一處垃圾堆放地改造為休閒場所,可由於規劃地址佔用了部分村民的檳榔林,項目進展一拖再拖。

村幹部一趟趟上門給村民做思想工作,效果並不明顯。眼看勸不動大夥,水央村黨支部書記許炳酌索性帶頭砍掉自家的3株檳榔樹,將地讓出來給村裡建1個垃圾屋。“還別說,村裡有了垃圾屋,真是乾淨了許多。”原先村民陳開東得繞好大一個彎去倒垃圾,為了圖方便,他乾脆主動挖走自家的幾株芭蕉樹,將其中一處自動密閉式的垃圾屋“請”到了家門口。


生態文明建設丨海南瓊中:奏響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協奏曲

灣嶺鎮水央村如今建成了“人工溼地”汙水處理系統。 陳元才 秦海靈 朱德權 攝

讓陳開東感到欣喜的是,不僅垃圾屋沒有散發出他想象中的臭味,就連鄉親鄰里的豬圈禽舍也在漸漸“消失”。

“剛開始讓把豬圈拆了遷到村外去,我們並不樂意,幾十年的養殖習慣,哪能說改就改?”村民楊開彬告訴海南日報記者,2017年年底他將自家門口4個豬圈拆除,政府幫他將豬崽遷至不遠處的檳榔林,又出資砌起一處標準式化糞池,這才讓他漸漸沒了顧慮。

依靠上級財政投入和村民投工投勞,拆除後的豬圈舊址被改造成停車場、綠化帶,甚至搭架種起百香果,不僅令整個水央村的面貌煥然一新,也帶來一場農民衛生觀念與習慣的變革。

3

構建長效機制

農村由“一時美”向“持久美”轉變

村莊不再“灰頭土臉”後,環境整治的腳步並沒有停下。事實上,“髒亂差”的反彈問題,一直是農村環境整治的頑症。如何讓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後不“退潮”?瓊中的對策之一是落實督查考核機制。

今年1月,黎母山鎮南吉村因存在垃圾箱垃圾未及時清運、農戶房前雜物亂堆亂放、村內汙水橫流等諸多問題,在全縣100個行政村環境衛生整治暗訪督查工作中位列97名。收到整改通知單後,南吉村幫扶單位及村“兩委”幹部立即進行全面摸排、逐條整改,次月排名便提升至第23名。

生態文明建設丨海南瓊中:奏響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協奏曲

和平鎮塹對村村民在清理水道漂浮物。 於偉慧 攝


據瓊中縣綜合行政執法局局長李振高介紹,通過引入第三方專業機構,如今瓊中不定期對全縣100個行政村開展農村環境衛生整治暗訪督查工作,對排名落後的村莊及負責人進行通報、約談,同時各鄉鎮、村級組織也陸續制定出臺考核標準、評比制度與村民公約,構建起縣、鄉鎮、行政村、自然村四級監督機制。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不是單單隻靠“一紙製度”約束,也並非一朝一夕之功、一人一事之舉。

以政府力量為主導,村莊硬件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打出“政府補貼+社會資本”組合拳,農村汙水治理步入良性運行軌道;推行“村民自治+保潔員保潔”,充分激發村民主體意識……隨著政府、農民與社會力量的同頻共振,瓊中因地制宜、多管齊下,構建起長效化多元化運維管理機制,正推動富美鄉村從“一時美”向“持久美”提質轉型。

記者 李夢瑤 於偉慧 特約記者 秦海靈 通訊員 陳歡歡

生態文明建設丨海南瓊中:奏響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協奏曲


生態文明建設丨海南瓊中:奏響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協奏曲


生態文明建設丨海南瓊中:奏響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協奏曲



審核:林小斌

生態文明建設丨海南瓊中:奏響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協奏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