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如果德国研发出原子弹,能够扭转败局吗?

1933年1月,希特勒当上德国总理后,对犹太人等非日耳曼民族实施种族歧视和迫害,使身居中欧的大批科学家流亡到美国,其中仅物理学界的泰斗人物就有爱因斯坦、波尔、费米、西拉德等等。这一年,共有二十位诺贝尔获得者辞职,包括11位物理学家。慕尼黑大学在索末菲的领导下,在原子弹研究方面成绩出色。

1935年他退休时,推荐海森堡接管,但纳粹当局拒绝了这一要求,最后还是让一个纳粹分子占据了这个职务,此后,这个中心再也没取的什么成就。纳粹还在青年学生大量煽动征兵,使一批年轻的研究人员踏上了战场,由于缺少一支年轻的研究队伍,研究工作难以继续。

其次,纳粹对核研究的组织极为混乱。希特勒强调说:“德国教育需要的是个人为团体的研究精神,不是物质助长起来的利己主义。”这就把科学研究和人的品格对立起来。德国的核研究靠的是政治狂热,而不是以科学为基础开展的。舒曼被物理学家嘲笑为只会奏军事音乐,埃索在1942年后将兴趣转向了细菌战。

教育部和军需部长期存在着矛盾,这严重影响和核研究的正常进行。军方没有指定专门的高级人员负责材料供应,科技人员又没有优先权,经费人员投入不足。这些都制约了研究进行。纳粹一直没有注意到核研究的重大意义。

德国成就巨大的科学家都有个共性,倾向于基本原理和基本现象的探索,不愿从事平淡而繁琐的的技术性工作。而一些从事具体技术性研究工作的人,许多被转入其他军事研究部门,这造成核研究的脱节。

就这样,德国在这次核武器军备竞赛中,由先进变为落后,始终未能造出原子弹。不过这也许是人类的幸运,不可想象,一旦希特勒这个战争狂人掌握了这种武器,西半球的版图还会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人类会不会走向毁灭的边缘。

二战如果德国研发出原子弹,能够扭转败局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