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為什麼不修復灤平的古北口、金山嶺和寬城的喜峰口長城?

康熙皇帝為什麼不修復灤平的古北口、金山嶺和寬城的喜峰口長城?

承德境內的長城,多是戚繼光所修,到了清朝,很多地方都很殘破。

那個時候好像也不發展旅遊,邊疆外患猶在,在很多人看來,

朝廷應該把長城修一修。

1.

康熙三十年,也就是公曆1691年,

這一年的五月,古北口總兵蔡元給朝廷寫了份報告,說古北口和金山嶺一代的長城都壞了,請住建部(工部)做個計劃,撥款修復。

工部擬同意,這份報告就報到了康熙這裡。

康熙一看,斷然否定。

然後,就修長城的問題作出了重要批示。

康熙說:

帝王治天下,自由本原,不專恃險阻。

秦築長城以來,漢、唐、宋亦常修理,其時豈無邊患?!

明末,我太祖統大兵長驅直入,諸路瓦解,皆莫敢當。

可見守國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悅,則邦本得,而邊境自固,所謂眾志成城是也

如古北、喜峰口一帶,朕節巡閱,概多損壞,今欲修之,興功勞役,豈能無害百姓。

且長城延袤千里,養兵幾何,方能分守!

最後,康熙對蔡元做了點名批評:

蔡元見未及此,其言甚屬無益(《清聖祖實錄》卷151)。

說你蔡元的見識太淺,他說的話一點好處也沒有,直接pass了。

在《清史稿》裡,蔡元同志只出現過這一次,以後就再也沒有以後了。

最後,康熙還說,以上批示“諭九卿知之”。

讓宣傳部門做好宣傳工作。

康熙皇帝為什麼不修復灤平的古北口、金山嶺和寬城的喜峰口長城?

2.

於是,全國各級各部門就認真學習領會康熙講話精神,大體有這樣幾層意思:

一、帝王統治天下,要按照天下的本原讓其發展,不能只是憑藉著險阻抵禦敵人。

二、從秦朝就開始修長城、漢朝、唐朝、宋朝都修,可哪個朝代少了邊患了?明朝末年,我的爺爺們率領大軍長驅直入,明朝的長城守軍紛紛瓦解,沒有哪段兒城牆把咱們擋住的,所以,長城這玩意兒不行。

接下來康熙闡述了自己的治國之道:以德服人,眾志成城。

三,然後批評了工部的輕率的做法,他說,我從古北口到金山嶺再到喜峰口,看到處都是殘破的城牆,這傢伙要是修起來,得需要多少農民工呀?這不是殘害百姓嗎?

四、對部隊工作發表了意見,幾千裡的長城,得需要多少部隊才能守住呀?

康熙皇帝為什麼不修復灤平的古北口、金山嶺和寬城的喜峰口長城?

3.

長城不能修,可邊疆的問題還存在。

就在康熙作出批示的前幾個月,這一年的二月,葛爾丹親自率部搶劫喀爾喀。

當時,葛爾丹已經是窮途末路,康熙派人去見葛爾丹,說:朕為天下一統主,務使四海之內人民鹹獲其所,以享太平。即使你們過去抗拒過我,但你們在走投無路的時候來歸順,我也會好好的養著你們。喀爾喀也曾和本朝交戰,但他們走投無路時來歸順我,我不念前罪,接收他們並供養了起來。

這不是很好嗎?

蔡元的問題提出來後,康熙肯定也對自己的邊疆政策做了認真的思考。

在一次與喀爾喀、達賴喇嘛一起出席的活動上,他又一次強調,對歸附過來的人以平等對待:

喀爾喀之汗濟農、諾顏臺吉等、皆執臣禮,跪而稽顙諄請與四十九旗同列。

朕設大宴厚賜之、照四十九旗編為旗隊,給地安插土。

十一月,他專門給人事部門(吏部)下指示,就幹部提拔使用的問題,特別強調對待中外臣民要寬大和平。

從來致治之道、在正人心。

人心偏私,則詐偽日生,而習俗滋敝。

人心公直,則囂競自息、而庶績允釐。

朕蚤夜孜孜崇尚德教蠲滌煩苛,期與中外臣民、共適於寬大和平之治。

外交做出親和的典範,內部強調用人公平,為德治邊疆尋求新路。

康熙皇帝為什麼不修復灤平的古北口、金山嶺和寬城的喜峰口長城?

4.

電視劇《康熙王朝》裡這樣演這段兒:

索額圖奏到:稟皇上,萬里長城一直是我大清國最重要的北防要塞,完全可以拒葛爾丹於關外。

但是,近些年來,經久不修,已有多處毀損,所以很難禦敵啊。臣訖皇上,下旨兵部、戶部以及北疆各省,調集人力資金,重修萬里長城! 

康熙:朕也在重新考慮這件事!修復長城需要花費多長時間、耗多少銀子? 

索額圖:據臣初算,大約需要二十年時間,三萬萬兩銀子.

康熙冷笑:有文墨隨駕嗎? 

明珠:回皇上,有! 

康熙:你們倆個人記下朕今天說的話一個字也不要漏。

康熙三十三年二月十日,朕視察八達嶺,撫今追昔、感慨萬千,特頒旨如下: 

長城,長城是個夢,是空的,是個無用之物,頂多是個擺設!!!長城啊長城,哼,自秦始皇開創長城僅倆世就跨了,大明朝怎麼樣啊?他們用了百年之功、萬人之力,沒有擋住我大清入關、江山易主!!朕要以王道治天下。你們記著,從今天起,停建所有的城牆關隘!並詔知後世,凡大清國君,當持王道、取民心、練兵馬,永不築長城!!!   

《聖祖仁皇帝實錄》裡記載,康熙三十三年二月,康熙去的是天津方向,根本沒來八達嶺。

電視劇,瞎編。

康熙皇帝為什麼不修復灤平的古北口、金山嶺和寬城的喜峰口長城?

5.

2015年秋天,老羊和幾個非常要好的同學去了一次寬城和遷西交界的長城青山關,看到有人在網上有康熙的一首關於長城的詩:

《蒙恬築長城》

萬里經營到海崖,紛紛調發逐浮誇。

當時費盡民生力,天下何曾屬爾家。

即論勝國何能守,說到秦人更可嗤。

畢竟成城需眾志,皇圖鞏固在於斯。

回來找這首詩的出處,《聖祖仁皇帝實錄》、《清史稿》裡都沒有。

不知道是從哪裡記載的,是不是御製。

清朝皇帝都愛寫詩,十有八九是真的,不過第一句有些太直白,

這樣的詩,老羊在青山關也寫了一首(打油詩):

《翻牆》

其實就是一堵牆,世人以此做文章。

焚書坑儒誰都幹,何必單貶秦始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