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一部小說的文學性?

Magiclr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確文學性的定義。

我個人以為,所謂的文學性,指的是一篇稿件所能容納的文學屬性,包括了各種描寫、敘述、比喻、暗隱、轉承、起合、吸納、迸張等文學要素,做到順遂流暢、形象鮮明、立意深刻。

一篇好的文學作品,不管它是什麼體裁什麼格式,都要有鮮明的文學信息,具有分明的文學個性,涵蓋澄明的文化屬性。

首先說,文學性重點體現在文本的字裡行間,是不是具有文學的寫意功能。只需寥落幾筆,就讓文中的形象俏然玉立,絕無旁逸,文本語言形象生動,繪聲繪色,見微知著,小中見大。

其次是文本的立意功能,也叫凸顯的立意取向。是否具有可以化人、潔人、治人、救人的文學本能,使人讀到妙處,忍不住擊節喝彩,讚歎連連,從中穎悟出做人的道理和言行的規範。

再次是文本的寫實功能,是否符合人們的文化認知,具有畫龍點睛的還原功效,使人們彷彿感覺自己就是那書中的人物一樣,將讀者和書中事件合二為一熔為一爐,與書中情節同喜樂,共悲歡,偕進退。

再再次是文本的導引功能。是否具有振聾發聵的警醒作用,是否具有針砭時弊的社會效用,既能反映出事物的本來面目,又能舉一反三的辯證出未來的趨勢走向,使人們在閱讀中自我感悟應該行進的路線和方位。

當然了,一部作品無論如何都離不開鮮明的文學屬性,它可以是一劑寬懷的良藥,也可以是一羹誘惑的美味,還可以是醍醐灌頂的重錘,也能夠濟世救人,還社會公序良俗,公平與正義。

而這些感悟的本身,無不是在鮮活的文學屬性中體現的。這就說明我們在創作文本的時候,不僅需要完整的立意,更需要鮮活的語言,鮮活的形象,鮮活的描繪和鮮活的手法。

離開了鮮明的文學屬性,任何一部作品都會因為文學營造功能的縮小或喪失,而使得文本本身相形見絀,黯然失色。



龍吟148119260


看了幾個回答,都很主觀化,沒能從文學理論的角度談論文學性的問題。這個問題其實是一個世紀難題,最早應該是由俄國的形式主義大師羅曼·雅各布森提出的,他說:文學科學的對象並非文學,而是‘文學性’,即使一部既定作品成為文學作品的特性。但他沒能說清到底什麼才是使文學成為文學的東西。也就是說,文學以什麼特質從根本上區別於其他藝術性形式?

我發現好幾個回答都說到了,主題是否深刻。對不起,這是寫什麼的問題,是思想性的問題,並不是文學性。文學性是什麼呢,是文本的敘述模式和修辭手法,是怎麼寫而不是寫什麼的問題。這一點,在諾貝爾文學獎的評獎標準上體現得很充分——具有理想的傾向、具有文學價值的最佳作品。一說到諾貝爾文學獎,很多人可能馬上就想反駁,從丘吉爾到鮑勃·迪倫,那麼多不是作家的人得到了諾貝爾文學獎……嗯,對於這點,只想說,那幾個位雖然不是專職的文學創作者,但作品都合諾獎評委的口味吧。


題主重點談到了小說,我也以同類的其他文本作為比較,比如神話、比如史傳、比如記者的報導。列舉的三種文本都跟小說一樣是以敘事性為主,那它們和小說有什麼區別和聯繫呢?

首先說說神話,無論東西方神話最令人矚目的都是創世和造人的故事,早期的神話是為了解釋一些人類理解不了的東西。天體的運動,季節有律的更迭, 植物的盛衰,人的生老病死,雷鳴電閃、日日蝕月蝕和地震……神話的核心目的是讓人去信服,因為這種功利性,神話在敘述上注重刻畫人物形象,這裡說的是中國的神話。西方的神話有完整的體系,也注重故事情節,可以說更具有文學性吧。人物形象的刻畫、故事情節的描寫,可以說神話故事具有小說的雛形,並且神話中的許多概念內在的影響到文學創作,深層制約著文學的藝術構思、藝術表達、敘事模式。


再說說史傳,史傳其實也具有很強的文學性,因為史官講述歷史,為了增強生動性和趣味性,常常在史料中有意識地追求新奇詭異,諸如夢境、鬼神、天道等具有異奇色彩的傳聞。後來的志怪小說、英雄小說和俠義小說可以說是從史傳中脫胎而來的。如果說神話給小說文學提供了最早期的敘事模型的話,那麼可以說史傳為小說提供了一種虛實交加的敘事方法。另一方面,如果說神話的敘述是為了解釋的話,那麼史傳的敘事則是為了記錄。它們都有明顯的功利性,但小說沒有,所以小說在敘述方面可以有更多的可能。這,這就有點像命題作文和非命題作文。小說更豐富的文學性,也正是體現在這更多的可能上面。


最後說說記者的新聞寫作這個問題,最近幾年“非虛構”寫作比較火,很多人都關注到了一個問題,“非虛構”作品算文學作品嗎?在這之前,關於記者寫作算不算文學創作這個問題已經爭論了很多年。新聞寫作者就像一個搬運工,把事件的真相搬到讀者面前,雖然搬運的時候可以使用一些小技巧,但絕對不能違反真實性的原則。與之相比,小說創作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為了豐滿形象小說可以儘可能的虛構情節,為了表達主題小說可以把故事講得極度絕望或充滿希望,為了增強藝術感染力小說可以對人物和場景用許多修辭手法去刻畫。

但不能說文學性是體現在文學的虛構性上,因為虛構的作品不一定文學性強,比如現在大行其道的網絡小說,簡直將虛構發揮到了極致。但他們虛構是為了什麼呢,為了湊字數或是為了讓讀者看得爽。很多網絡寫手,寫了幾百萬字其實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要表達什麼,只知道自己在講故事,為了講故事而講故事。在這裡回到之前所說的文學性和思想性的問題,之前我把它們獨立分開,是因為它們確實有本質區別。但他們其實也有內在聯繫,一言以蔽之,思考怎麼寫的問題是為了更好地表達想要寫的東西。


很多人覺得20世紀的現代主義小說文學性強,因為他們把文學的形式發展到了一個極致。象徵主義、表現主義、意識流、存在主義、荒誕派等等,其中還湧現了喬伊斯、卡夫卡、普魯斯特、伍爾芙、龐德、薩特、加繆、博爾赫斯、福克納、卡爾維諾等一大批現代主義大師。但是它們為什麼要採取這種或那種形式來敘事呢?他們為什麼要對現實主義進行反叛呢?因為他們認為世界太複雜了,現實主義的寫法已經滿足不了他們表達的需求。另一方面,弗洛伊德心理學的提出,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提出,都會影響當時寫作者對世界的看法。更不要說,還有令人絕望的兩次世界大戰。並且在十九世紀,法國出現了巴爾扎克,英國出現了狄更斯,俄國出現了托爾斯泰,他們幾位批判現實主義大師將現實主義文學發展到了一個巔峰。20世紀的寫作者也只能從形式上尋找突破……

說了這麼多,好像也沒回答清文學性的問題(事實上,北大吳曉東教授專門出了一本叫做《文學性的命運》的專著也沒能說清這個問題)。我列舉了神話、史傳和新聞寫作,是為了說明小說的典型特徵(注重人物的刻畫,事件的敘述,虛構性),另外說到20世紀的現代主義文學是因為它的出現跟雅各布森對文學性的討論有極大關係。甚至可以說,現代主義文學就是對文學性的一種回應,現代主義作家們所做的努力,就是想創作出使文學從根本上區分於其他藝術形式的作品。


當然,我並不是說只有現代主義作品文學性才強。“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詩經》這部現實主義詩歌總集開頭第一句就有很強的文學性。

(好晚了,邏輯很不清晰了,明天有空再整理補充一下0.0)


文學之新


首先是真實。

真是善和美的前提。

其次思想的深度和獨立度。

第三是關注社會、人生、人性的高度。

第四是創造性,即對文學的新開拓。

每一部真正的文學作品都應該是嶄新的東西而不是模仿和重複。

契訶夫說,創新像狼一樣追逐著作家。我覺得狼不僅追逐作家個體,而且追逐作家群體,於是現實主義不行就發明現代主義,現代主義不行就發明後現代主義——當然不是為創新而創新,而是適應面目全非的新時代。

第五是文筆。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

語言的藝術就要從心所欲不逾矩,就要揮灑自如,就要有個性的造詣。

沈從文的語言和魯迅的語言都有很大的辨識度。碧綠、鮮紅這一類小學生造句談不上語言藝術,啊故鄉啊天空啊大地這一類大路貨算不上語言藝術,放到小品裡才是藝術,表演藝術。

第六天賦、才華。

寫小說你就得像海明威、莫言、路遙、陳忠實、餘華、閻連科……那樣“精通敘事藝術”;寫詩寫散文你就得像艾略特、李白、杜甫、北島、顧城、海子、餘秀華……那樣精通抒情藝術;寫隨筆小品你就得像培根、周作人……那樣精通睿智表達的藝術。

非天才的、平庸的作品,文學性是很稀薄的。

屠格涅夫甚至說,“文學與道德無關”。

其實,真實就是最大的道德,天才們的直覺不會騙人,判斷卻會騙人。

說著說著又回到開頭:

“一句真話的分量抵得上整個世界”。



大悔憶智冰


評價一部小說的文學性,我認為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主題是否突出、深刻。

主題是作品的靈魂。主題立場方向和意蘊深刻程度,是作品思想性強弱的標誌。主題有很強的階級性,不同的階級立場對一部作品認知是不一樣的。

一部小說,長篇也好短篇也罷,如果沒有鮮明的主題,就好比人沒了思想,活脫脫的一個擺設,沒有意義。

但凡好的作品,都有鮮明的主題,如魯訊先生的《藥》,通過華老栓用革命者鮮血給兒子治病的故事,揭示了革命者不為百姓所理解,革命如不喚醒大眾、得到人民支持,是不可能取得勝利的主題。

二、藝術形象是否鮮明,具有社會代表性。

藝術形象是作者對事物,生活,人物的濃縮,加工,提練。成功的藝術形象,可以使讀者如身臨其境,如見其人。

一部優秀的小說,人物藝術形象是關健。並且都有個性獨特,性格鮮明的典型人物。如《白鹿原》中的白嘉軒就是一個有著濃厚儒家思想,並在生活中踐行的代表人物。又如《阿Q正傳》裡的阿Q,我們不曾認識,也未見過,但他那種自欺欺人,自我安慰的精神勝利法明顯地反映了社會上一類人的共同特徵。如果把主題比著人的靈魂,那麼藝術形象就是人的肌膚,血脈。

三、小說要素是否運用得當。

1、文學語言:小說是語言的藝術,它是靠語言來敘述故事,描繪人物的,語言就是小說的工具,語言是否形象,生動,是否貼切實際。

2、結構:結構好的小說都是前啟後合,前後呼應,夾敘夾議,詳略有度,主次分明,可以讓讀者讀起來不感覺到零亂,雜亂無章。

3、情節:生動曲折,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是引人入勝的關健,一部小說要讓讀者欲讀不休,欲罷不能,情節的設計非常重要。

總之,評價一部小說,簡單地說就是看主題是否突出,深刻,是否飽含正能量;人物個性是否鮮明、具有社會代表性;文學語言是否形象,生動;作品是否有可讀性,流傳性和對社會的影響度。


臥冰踏雪


評價一部小說的藝術性,首先了解小說這種文學樣式的構成要素。只有知道構成要素才能從要素去評價。

作文文學形式之一的小說,是一種以側重刻畫人物形象、敘述故事情節的體裁。又可以長篇小說、中篇小說與短篇小說,文言小說與白話小說等不一而足。小說徵主要是:深人細緻的人物刻畫、完整複雜的情節敘述、具體充分的環境描寫。

首先,描寫人物,是小說的顯著特點。著重刻畫人物形象是小說走向成熟的標,是小說的原動力”,“我們看一部小說主要看小說中對人物性格的揭示就是構成小說的魅力和教育意義的因素。”同其他文學樣式相比,小說物刻畫上擁有更豐富的表現手段,可以從各個方面深入細緻地塑造性地人物形象。

其次,情節是與人物密切相關的,是人物性格發展的歷史。“如果事件發生的決定者,那他會是什麼呢?如果事件不能展現出人物來什麼呢?”小說一般篇幅較長,容量較大,可以更廣泛全面地描糹的社會生活,反映多種多樣的矛盾衝突,並在生活事件的發展過程中性格。敘事性文學比較注重情節,而其中小說的情節更為完整和複雜,不受時空限制,容納更復雜豐富的情節,反映更廣泛的生活內容。

最後,環境描寫是襯托人物性格、展示故事情節的重要手段。小說中人物動事件的發生發展,都不能離開一定的時代、社會和自然的環境。人物的形成和發展,也是受特定環境制約的。只有充分地描繪環境,才可能具真實地揭示出人物活動和矛盾衝突的現實根據。

因此評價一部小說的藝術性主要從這三個構成要素來看。




堂吉訶德和他的驢


人們看小說,大部分都很注重故事情節。只有搞文學研究者,再揣摩文學程度。

我的知識面很窄狹。人脈更不在高大上的範圍。很多讀者,逮書就看,看完不記,你要問他作者是誰,他會很乾脆的回答,不知道!至於文學內函更一無所知。.

文學性,《紅樓夢》可為上乘,書裡的開頭影射結尾。詩詞隱喻箴言。迷語道破人生。文學境界令人歎服。更有許多"大家"以研究紅學為生。

曹公著書《紅樓夢》,

忍飢挨餓受貧窮。

文學價值留後世,

研究研究出了名。

自然而然成了“家"

名流儒士在跟風。

若是作者能還陽,

塵世可否當大亨?


以書為家


評論小說的文學性,這個評既簡單

又複雜,無論什麼文章,無非都是字,詞,句堆積而成。怎麼堆?我看的作家都不會缺少此功力,字美詞華句優。但為誰堆為誰寫這就有難度了,76年前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讀會上的講話:就著重論述過此問題、:我們的文學藝術都是為人民大眾的:根據這個精神也就更加確立了文學藝術的歷史時代背景,和服務人民大眾的的重要性。小說的創作者在創作時也會要想到辛勤付出的回報,那就是小說的發行量和再版數。這就不能不在藝術上下苦功夫這和在頭條裡的閱讀量一樣。作者要在自己的粉友中去尋求最大受眾量。在四大名署中作者的開篇就只為後面的文章引玉、如水滸第一章洪大尉誤走妖魔就引出了梁山一百單八將的一百二十回故事的巨箸為小說制定下框架和筋骨。文中的血肉和紅花綠葉就憑作者的文學文化功底去豐富,去誇張,去藝術,去文學化了。這些就靠作者的真功夫真水平了。文學是為人民大眾同時又是不能脫離歷史時代背景的。:山海經:放在現代可能受眾不多,魯迅先生現在應不會寫當時的辛辣文筆之文章。原來聽過一個貶詞:御用文人:個人認為這名字原意為貶義,倒也客觀真實。文學藝術就是服務於人民大眾,服務於時代社會的。你的小說,文章脫離了人民大眾,脫離了歷史時代背景還能有生存的土壤嗎?不服務社會,不給社會輸入正能量能有發展的空間嗎?不論你的才華再橫溢,文學藝術再高雅文辭再華美技巧再高超,第一版就肯怕難成書,更何況二版再版!謝邀請!


老羅194763


一部小說的內容及當時的社會背景是成正比的,它的文學性能與作者的寫作目的是一致的、反映的都是帶社會性的問題和實際情況。

如魯迅所創作的《吶喊》、他從辛亥革命失敗後,人們士氣正底沉的時候、他異醫從文、用文字來激發人民的鬥志、短短几年內寫十多篇革命文章、來激楊革命者鬥志鼓力那些正在與敵抗戰的英雄們奮鬥到最後一刻。用他的《吶喊》喚醒麻木的人民奮起抗爭、用他的文藝創作來給人民加油鼓勁!所以說作者所寫的文章都有他主觀意識、為誰說話哈彩都是鮮明的,文學針對性非常強!



現代作者用他的寫作來反映今天的改革開放發生的巨大變化、人民生活的幸福圓滿情況寫成文字偏成書,來歌頌偉大祖國的大好形勢。國家富強,人民安居樂業的實際畫面介紹給廣大讀者、這都是每位作者的寫作目的和心願!來展示作者的文藝才華和藝術風采。


輕塵墨跡007Ast


評論一部小說的文學性,首先要看這篇小說的整體結構和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一篇小說如果沒有一個好的整體結構,東一榔頭西一棒的,如一盤撒沙,反映不出故事發生的時代,相信很少會有人看到底。

其次是看人物的刻化和人物的語言藝術,如果能深度的刻化出故事中人物的心格和人物的語言藝術,讓人感覺生疏和乾巴巴的,就好比有骨而無肉,也反映出作者的文學功底。

最後才是故事的情節和內容,有了對故事情節細膩的描寫,才能為故事內容有更好的鋪墊與包裝,讓讀者被故事情節所吸引,恨不得把書一下子看完。以上是本人的讀書體會,也許與大家觀點不一樣,希望大家一起來說說,互想學習。


車工00


很多人認為,網絡小說文學性很淺,是不具有文學價值的,但是我不這樣認為。

在我看來,存在即有理,既然它能以文學的形式存在,並且受到追捧,那麼它就具有文學性,也具有文學價值,就像是西廂記,一個講情情愛愛的,金瓶梅,一個講閨房趣事的,它們能傳播幾百年,你能說他們沒有文學性?只是在文學性的偏向性上,可能有所區別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