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口高達13億,面積卻不及中國三分之一,為何當地少有高樓?

月下0鬱金香


印度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表現在人口上,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達到了13億多,反映在國土面積上,近3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雖然不及中國的1/3,卻也規模可觀。

印度這幾年發展很快,2018年GDP總量排名全球第七,高達2.716萬億美元,僅次於美中日德英法六國,但即便如此,印度全國各地卻很少高樓大廈,這是何故呢?

這應該與印度的生活習性、體制結構以及購買力有關。

印度早年獨立運動不徹底,雖然後來建立聯邦制共和國,但是很多地方沒有移風易俗,千年不變的生活習慣依然根深蒂固,隨意性較大,對於高樓大廈根本不適應,卻對低矮老舊的房屋情有獨鍾,這樣誰願意去投資呢?

印度由多個邦組成,就像美國的各個州,地方權力有時候比聯邦政府的權力還要大,這樣一來,在房屋拆遷、土地徵用上就要受到地方政府的制約,難以對城市進行有力規劃,沒有土地可供開發,自然樓層較少。

誠然,印度自1991年實行“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生產力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民眾的生活相應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人均GDP很低,導致社會購買力有限,並且印度除了IT產業、影視業較為發達外,其他多為附加值不高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老百姓手頭鮮有富餘閒錢,這樣就算開發商大張旗鼓地進行房地產開發,但最終賣給誰呢?

鑑於此,印度少有高樓大廈也就不足為怪。莫迪要想實現“印度世紀”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高樓大廈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個國家現代文明的程度,莫迪必須帶領人民“擼起袖子加油幹”,才能以巨大的經濟實力去改變這個國家的面貌。

點贊太容易,評論顯真情,歡迎關注、留言,等你評論,等你『一鳴驚人』!

江淮聖手


印度人口眾多,這幾年經濟發展也挺快的,但好像除了孟買外,其他城市很少見到高樓大廈。那印度為什麼會造成這種現象呢?主要原因如下。
①印度雖然人口眾多,但作為南亞最大的國家,其298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裡,平原佔總面積的40%,山地佔25%,高原佔1/3,也就是說印度可利用國土面積遠遠超過200萬平方公里以上。這就說明印度次大陸良好的生存環境,決定了印度人口和地土的矛盾不是很大,據聯合國預估印度國土可承載人口最大限度在25億左右。正因為印度的生存條件遠優於我們,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就沒必要造那麼多高樓大廈。


②雖然這幾年印度經濟發展很快,但由於人口基數太大,GDP平均下來人均就沒有多少了。很顯然如果印度也大搞房地產開發,那麼明顯印度人是買不起房子的。不然印度城市裡就不會有那麼多的貧民窟了。
③印度雖然是個民主國家,但貧富差距是很大的,印度的有些富豪就有財富造一棟大廈給自己當住宅,也就是說印度的有錢人,是絕不會去買什麼商品房的,他們有別墅住,肯定不會去擠鴿子籠。而印度的中產又是那麼的弱小,所以高樓大廈在印度是沒有市場的。

④就是印度土地的屬性。因為我們的土地都是國家的,我們老百姓只有承包權,使用權,沒有擁有權。所以當我們的政府開啟城市化後,土地就成了國家的財富,很明顯樓造的越高越多,國家的土地財富就會增值。而印度是個聯邦制國家,地方權力是可以制衡中央的,自然私有制土地也是受保護的。所以印度土地屬性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印度的城市發展。
總的來講,印度沒有那麼多高樓大廈,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印度經濟發展基礎差,城市化發展過程緩慢造成的。如果那一天,印度經濟真正騰飛了,相信以印度的人口基數,在城市裡大造高樓大廈是絕對避免不了的。


滾滾是少爺


中國高樓林立,是因為人多地少,被迫向空中發展,滿足人民的住房需要。

中國雖然國土面積比印度大三倍,但西部地區並不適合人居,例如西藏、新疆、青海、甘肅、內蒙總面積達525萬平方公里,佔中國總面積54%,總人口卻只有8072萬,僅佔中國總人口6%。所以,中國中東部地區供地緊張,發展高層建築是不二選擇。

印度不建設高樓拓寬人居工作和生活空間,是因為印度不富裕,沒錢建,或來不及建。

印度缺錢,而政府又將有限的錢用於了發展太空科技,電子軟件、國防核軍備等大國面子工程。導致印度的城市、交通、環境、衛生、住房等基礎、基本設施建設嚴重滯後。多數人生活在惡劣環境中。

但奇怪的是;印度人生存環境雖然不佳,但他們並沒有表現出強烈要求政府改善住房條件、修建廁所、提供清潔用水等基本民生福利的慾望。他們仍然安於現狀,且幸福指數頗高。這大概與印度教徒清心寡慾、瑜伽文化拒絕誘惑、低種姓(貧賤)階層不敢有物質奢望有關係。

貧民窟是印度的現代奇觀之一,不要見笑,在改革開放前的“一窮二白”年代,我們也曾生活在哪樣簡陋、擁擠、雜亂的生活環境裡。

請看下面的印度照片,若你是老一輩人,你一定覺得不陌生。





再看下面的印度照片,你一定會有感覺,類似中國的舊城改造,隨印度經濟快速發展,他們也正在進步中。

中國高樓林立,是中國加快城市化進程,努力改善民生,提高人民工作和生活質量的反映,印度當然存在一定的差距。用一組權威數據來說明;世衛組織發佈的2016年數據,印度人均壽命為68.3歲,而中國人為76.1歲。:誰敢說,這與居住環境的優劣沒有關係?

諶人


樓房建設標準:最佳為四層,不設電梯。一棟樓長度為一百米,寬度十米。每棟相隔一百米。小區方型,兩公里。中間設學校,醫院,市場,辦事處。內部設計:一層為老年人居住,留有門市。二層為中老年人居住。三四層賣給年輕人。每套樓房五十淨平,一室一廳一衛一廚。建設土地:應行政,法律,技術性免費獲取。如佔農民土地不可以資金補償,應把佔地農民遷到別處,行政性由地方政府重新在新區分地,可獲得同等土地。就是:把佔地農民技術性遷移到人少地多的農村,由當地村鎮安排一次重新分地政策。如此:建設用地可免費獲得,地方政府不得干涉發證,檢查,管理。應由住建部專職管理。如此:樓房成本大大降低,至少能比現在的成本降一半以上。然後以成本價略加銀行利息賣於用戶,堅決推行一戶一套,立法監管。如有炒房立刻逮捕。此策能把支柱產業的樓房變成民生福利。可解決:年輕人結婚難問題,農村人取媳婦難問題,和實體經濟迅速發展問題。僅此一項工程:可使一個國家進步至少三十年。無論是印度和中國


老夫有話說5


一個國家要高樓林立,要麼就是工業體系極為強大,國力實力雄厚,例如中國、美國。要麼就是國家極為富有,可以大肆購買高樓,例阿拉伯產油國。

高樓林立一方面需要極強的工業能力丶城市管理能力丶豐厚的財力。

另一方面也創造了巨大的市場價值,人口稠密的地區才是商業價值大的地區,一個國家城市人口多,高樓林立,必定商業價值大,國家實力也強大。

印度總人口13億,而印度並不高樓林立,這是因為:

1,印度的工業體系不健全、不強大。因為巨型樓盤的建設,涉及鋼鐵丶水泥丶電力、機械製造等幾十個行業,而印度沒有支撐大規模城市群的樓盤建設的工業體系。也沒有阿聯酋那樣的經濟實力。

2,高樓的使用與維護,耗費巨大,對電力等基礎設施需求很大。印度在電力設備製造,還是電力技術的科研上,都很落後,連國內最基本的民生需求都保障不了,更別提什麼為城市群的高樓提供電力保障了。

因此印度不會象中國一樣的高樓林立。並非印度不想,而是不能。

國人十之八九都痛恨房地產,痛恨高房價對普羅大眾的殘酷壓榨,這是切膚之痛,大家應該要理解!

凡事有利就有害,高樓林立,高房價,坑苦了我等打工仔。但是高樓建設涉及幾十個工業部門,也提供了上千萬個工作機會,如果算上物業、家政、快遞等服務業提供的工作機會,那就是一個十分可觀的數字了。

大都市的出現也提供了巨大的商業機會,使很多行業受益。中印兩國人口相差無幾,而市場規模、市場購買力相差巨大,兩國的經濟也不在一個檔次上,很大的原因就在於此。

基礎設施的建設可以拉動很多關聯產業的發展,引發巨大的社會財富,使得工業技術和科研的潛在價值得到更充分的發揮,從而大大促進了社會的發展。

這條路西方走過丶我國走過丶越南也正在走,而且都取得了成效。估計印度也遲早要走這條路,印度高樓林立的那一天,遲早也會來。


鬼影147951010


高層建築的好處最大化的利用土地,本來可以容納十個人的面積,垂直擴展後可以使得上百成千人自由活動。所以高層建築在城市裡屢見不鮮。那麼為什麼印度有著13億人口卻少有高樓呢?這個問題大體上可以從城市化進程和可利用土地兩方面來談。


中國的領土面積可以說是非常大,但是隨著農村人口的城市化轉移,導致城市人口密集,農村漸漸荒廢。為了妥善的安排這些湧進城市的人口,修建高樓大廈是最現實的解決方案。所以中國有著龐大數量的高層建築完全可以理解。反觀印度,GDP世界第七的稱號裡面是人均GDP的低下。修建一座高層建築需要的資金是平房的十倍有餘,經濟能力不夠想修也修不起來。


此外,即使印度的領土面積還不到中國的三分之一,但是中國可以利用的土地並不多。就農業數據上來看,印度要比中國多出來60萬的耕地面積,更不用說居住用地了。值得注意的是,在土地私有的印度,每一塊土地都在人民手中。富人蓋高樓沒人買得起,窮人又蓋不起高樓,這也是印度罕見高樓的一個原因。


西祠房產


很多人總有一個誤解,覺得印度人口跟中國差不多,面積比我國小不少,就認為印度人口密度那麼大,又怎麼能住的開,肯定太擁擠了。之所以這麼想,就是沒搞清我國面積是大,可適宜人居住的面積並不大,真正適合人居住的地方人口密度其實挺大的。就拿河南省為例,面積16.7萬平方千米,人口一億。每平方千米六百多人。印度面積300萬平方千米,人口十三億,每平方千米四百多人。這樣看來印度並不擁擠,住的應該挺寬鬆的。


絕處逢生2175


因為睡大街不需要多大地方


手機用戶7540312311


我國地理環境複雜!實際可用面積沒印度多!印度基本都是平原地帶!


老實人8176


印度有沒有18億母紅線?農民從哪裡弄來那麼多糧食養活這13億人口?實在是奇怪,搞不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