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裡湖等諸湖,灘洲圩區的形成

七里湖等諸湖,灘洲圩區的形成

七里湖等諸湖,灘洲圩區的形成

堯渡河下游的七里湖等諸湖,灘洲,湖汊總面積139平方公里,大小湖泊20個,大小湖汊136個。

民國4年(1915年),張玉衡等5人集資合股圍築從烏石磯到楊家嘴的烏石小圩(後更名豐收圩)。

七里湖等諸湖,灘洲圩區的形成

民國6年(1917年),章化閣為首10人集資合股,在堯渡河口灘洲,從河口南到瓦窯圍築義城圩,江堤長2350米,河堤上起豬屁眼到河口與江堤銜接,長2731米,墾地1360畝。10月香隅團防主任歐漢清(湖北人)等5人合股,在無娘嘴到石劉山圍築堤長3640米,墾地1100畝的阜民圩。股權後轉給陳和記,劉漢庭,劉勝祥,楊林普,朱在川等人。

民國8年(1919年),圈築集義圩。

民國9年(1920年),圈築有慶圩。

七里湖等諸湖,灘洲圩區的形成

民國14年(1925年),時任江西省高等法院院長袁永民(太湖人),楊懷安(懷寧人),陳鐵清(舒城人)及石度新,丁介山,汪福佑,齊月波,劉漢庭,徐業初等9人合股在倉下圍墾阜倉圩(又名新圩),堤長3790米,墾地2963畝。

民國20年(1931年)到民國35年(1946年),先後圈築了孫家圩,金家圩,趙家圩,方崗圩,合星圩,張家壩等圩口。

七里湖等諸湖,灘洲圩區的形成

1949年大水後,阜倉圩和阜民圩合併,名合阜圩。合阜圩東至白洋湖,西至老洞,南至相公廟,北至東山頭,堤線長7430米,耕地4063畝。1975年堯渡河治理,香隅河改道後,合阜圩成為內圩。

七里湖等諸湖,灘洲圩區的形成

1949年後沿河沿湖的人民先後興建了林家湖圩,孔家周圩,路家圩,三合圩,汪家圩,銀圩,三房大圩,通河圩,中湖圩,上湖圩,查冊圩,馬蹄灣圩,團洋湖圩,毛田湖圩,冷水湖圩等大小圩口20多處。1968年築東流大堤,建東流老閘。1974年安徽省批准河流改道,河湖分離,圍墾造田的堯渡河中下游防洪滅螺規劃,同年東至縣組織實施了該規劃的工程。工程投資1288.7萬元,投工2000多萬個,完成土方1468萬立方米,石方69萬立方米,混凝土方3.73萬立方米,劈崗開河37.4公里,開挖溝渠9條,52.8公里,切崗9.4公里,築新堤45.9公里,公路改線9公里。興建排灌站5座,裝機53臺,7465千瓦,大小涵閘16座,大小橋樑16座,涵鬥樞紐工程100多處,新墾農田5萬多畝,防洪保護面積9萬畝,新增排澇面積6.65萬畝。建新村64個,移民5583人,1980年成立七里湖管理區,1986年改為七里湖鄉,2007年撤銷七里湖鄉併入東流鎮。

七里湖等諸湖,灘洲圩區的形成

七里湖等諸湖,灘洲圩區的形成

源自海兵說東至,宋海兵先生主編東至縣《姜東村志》,《先進村志》,《江心村志》,《洪畈村志》等數十部東至縣村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