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腹黑”一面:收拾政敌毫不手软

曾国藩的“腹黑”一面:收拾政敌毫不手软

曾国藩

作为儒家最后一个精神偶像,曾国藩被无数粉丝奉为一代完人:忠厚长者,顾全大局,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然而,曾国藩毕竟是一个政治家。特别是作为汉臣,想在险恶的晚清政坛站住脚,并干出一番大事业,没有足够的手腕和狠劲是不行的。纵观曾国藩一生,尽管他善于以德服人,但收拾政敌却是毫不手软,从“借刀杀人”到“落井下石”,这些权谋他照样玩得溜溜的,甚至必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

曾国藩的政敌,在中央是祁寯藻和彭蕴章。

太平天国起事,正在湖南为母守丧的曾国藩奉旨出山练兵。当时他虽为二品侍郎,但在地方上并无实权,所以一开始处处不顺。过了几年,咸丰终于要授予他梦寐以求的巡抚之职。然而,身为军机大臣的祁、彭二人却在咸丰面前进言,说曾国藩作为一个汉人,在湖南一呼百应,短短几年就拉起这么大一支队伍,“恐非国家福也”。就是这句话,激起了咸丰对曾国藩的戒心,咸丰硬是把发出去的圣旨又追了回来,并从此对他处处提防,害得曾国藩又苦熬了好几年,才当上两江总督。

曾国藩的“腹黑”一面:收拾政敌毫不手软

曾国藩议事图

在地方上,曾国藩最大的政敌是何桂清集团。相比于祁寯藻和彭蕴章,曾国藩最恨的是何桂清,可以说是恨之入骨。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首先,何桂清是彭蕴章的人马,在彭的举荐下出任浙江巡抚。在太平军打来之前,浙江饷源充足,而曾国藩却在江西同太平军苦战,处境艰难。咸丰五年(1855年),曾国藩向何桂清借军饷,但何桂清只认朝廷的正规军——江南大营,对曾国藩一手拉起的湘军不屑一顾,愣是分文不借。

曾国藩的“腹黑”一面:收拾政敌毫不手软

战斗中的湘军

非但不借钱,何桂清及其党羽还经常向中央汇报对曾国藩不利的消息。咸丰六年,曾国藩部下李元度兵败抚州,曾国藩为了帮他减轻罪责,拖了一个月才向朝廷奏报。不料何桂清却抢先向朝廷密报了抚州溃败的情况,导致朝廷下旨斥责曾国藩隐瞒军情。正是这些小报告,直接影响了朝廷对曾国藩和湘军的看法,也让曾国藩对何桂清等人恨得牙痒。

曾国藩的“腹黑”一面:收拾政敌毫不手软

太平天国

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进攻杭州。当时的何桂清已升两江总督,接任浙江巡抚的是曾国藩的湘系人马罗遵殿。罗遵殿清廉有为,深得民心。到任后,他一改何桂清专给江南大营供饷的做法,每月分出饷银供给湖北的湘军。这让何桂清怀恨在心,千方百计找机会算计他。

太平军攻杭州,对何来说就是除掉罗的绝佳机会。

面对来势汹汹的太平军,罗遵殿一边率领军民抵抗,一边向最近的江南大营求援。然而,当江南大营的援军将领张玉良路过何桂清驻扎的常州时,何却密嘱张玉良:前面到苏州时要听江苏布政使王有龄的“指示”。

曾国藩的“腹黑”一面:收拾政敌毫不手软

王有龄像

王有龄坊间评价是“才胜于德”,官声不佳。作为何的死党,他和曾国藩的关系也是非常敌对的。所以,等张玉良到了苏州,王有龄请张玉良“巡视”苏州城垣,耽误了两天,然后又指示他去救湖州,置更危急的杭州于不顾。

因此,张玉良兵抵湖州后就止步不前了。弹尽粮绝的杭州城很快被太平军攻破,罗遵殿和妻女一起自杀殉国。这还不算完,王有龄居然唆使朝中同党参奏罗遵殿守城无方,硬是让朝廷撤销了恤典。罗遵殿如此忠烈,最后连个谥号都没得到!

这对曾国藩来说,无异于血海深仇了。

曾国藩的“腹黑”一面:收拾政敌毫不手软

太平军战斗图

罗遵殿一死,何桂清立马保奏王有龄出任浙江巡抚。正当王有龄春风得意地上任时,他绝不会想到,仅仅过了一年,他就遭遇了和罗遵殿几乎一模一样的命运。当年何桂清对付罗遵殿的阴谋,被曾国藩完美地用在了他的身上。

1861年,为解天京之围,太平军围魏救赵,再次攻打杭州。此时,江南大营已被攻破,两江总督何桂清逃往上海,王有龄只能向湘军求救。曾国藩明知杭州危在旦夕,却暗中给前往救援的左宗棠等人写信,让他们故意拖延。于是,左宗棠勒马浙江边境,眼看着杭州城被太平军攻陷。王有龄自杀。

至此,曾国藩为罗遵殿报了仇。随后他保举左宗棠出任浙江巡抚。

曾国藩的“腹黑”一面:收拾政敌毫不手软

曾国藩与左宗棠(影视资料)

这个时候,何桂清虽然还活着,却已成了过街老鼠,只能躲在上海的租界里苟且偷生。怎么回事呢?

早在王有龄就任浙江巡抚不久,太平军攻破清军江南大营,常州也岌岌可危。何桂清贪生怕死,弃城逃跑,还对劝阻他的常州百姓开枪,当场打死十九人。他一路狂奔到上海,被他的另一亲信、江苏巡抚薛焕安排躲进了租界。同时,他的党羽也为他多方辩解,加上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咸丰出逃,何桂清一案被暂时搁置,他得以在租界里多活了两年。

1862年,朝中言官再次弹劾何桂清,清廷与租界交涉,正式将其逮捕。与此同时,朝中的何派党羽也加紧公关,希望保何一命。“杀何”与“保何”两派争执不下,朝廷也一时犹豫不决。特别是,何桂清在受审时提交一份薛焕等人署名的公文——请求何桂清退到苏州,“以保饷源重地”,以此作为他并非“弃城逃跑”的证明。

然而,这份公文是当时所写还是事后伪造,已无从查考。于是,朝廷命两江总督曾国藩查核奏报。此时的曾国藩已今非昔比,他的意见,直接关系何桂清的生死。

然而曾国藩根本没有调查,而是直接上了一道奏折:“疆吏以城守为大节,不当以僚属一言为进止;大臣以心迹罪状,不必以公禀有无为权衡。”就是说,作为封疆大吏,本当与城共存亡,岂能因下属的一纸请求就弃百姓而去?何桂清的动机就是逃跑,这种可耻的“心迹”已足以定罪,公文无论是真是假都不重要了。

曾国藩的这道奏折,最终要了何桂清的命。1862年12月,何桂清在菜市口被斩。保举他的彭蕴章也因此案被牵连,不久病死。

在何桂清被斩之前,他的江苏亲信薛焕也被曾国藩一再打压,说他用兵无能,吏治腐败,“不能胜此重任”。薛焕最终被撤职,由曾国藩的学生李鸿章接任江苏巡抚。

曾国藩的“腹黑”一面:收拾政敌毫不手软

李鸿章

至此,曾国藩在与政敌的斗争中大获全胜。

平心而论,曾国藩的这些政敌,基本都不算大奸大恶,尤其是何桂清和薛焕,还是很有能力的干吏。但他们长期浸淫官场,习惯于结党营私、排斥异己,甚至为打压曾国藩不择手段。在当时内忧外患的形势下,他们的思想做派以及背后腐朽的晚清军政体系,根本不可能挽救时局。相比之下,曾国藩和他的湘军势力才是清王朝的中流砥柱。曾国藩与政敌的较量,于公于私,都有着充分的理由和依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