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肉第一股來了,豬大哥瑟瑟發抖

人造肉第一股來了,豬大哥瑟瑟發抖

獲得諸多商業大佬和好萊塢明星青睞的美國創業公司Beyond Meat週四在納斯達克掛牌上市,首日便一鳴驚人,股價暴漲163%,打響了人造肉風口的第一槍。

這不禁讓人聯想到了去年美股瘋漲的工業大麻概念,今年以星火燎原之勢燃爆A股,資本追逐之下,人造肉概念是否會成為A股下一個熱點?

而人造肉作為肉類產品的替代品,是否會讓當前A股暴漲的豬肉概念股瑟瑟發抖呢?

未來5年行業規模增至百億美元 人造肉或成食品業新風口

很多人好奇這種人造的肉,到底是什麼味道?是真正有食用價值,還是隻是一個科幻概念?

科普一下,目前人造肉主要分類兩種:一種是素肉,一種是培育肉。

素肉以素雞為例,素雞的原材料是豆腐,“素牛肉”則是把豌豆蛋白和椰子油組合在一起,製成素肉餅。為了在口感上模仿得更像,素肉餅還添加了一些改性的小麥澱粉和馬鈴薯澱粉。“血紅素”的加入,彌補了顏色和香氣的不足。

當前,最引人關注的是“培育肉”。如果說,“素肉”是用植物蛋白質“拼”出來的,那麼,“培育肉”則是用動物細胞“種”出來。

從2014年起,硅谷掀起了一股食品科技創業、投資浪潮。甚至,香港富豪李嘉誠也曾通過其投資公司Horizons Ventures向美國紐約的人造肉初創公司Modern Meadow注資1000萬美元,用於人造肉的研發。

英國《衛報》援引分析師的話稱,預計未來5年,人造肉行業的規模將增至100億美元。研究發現,這一增長主要是因為全球消費者越來越關注因食用肉類導致的肥胖和糖尿病等健康問題。在資本和科技的共同推動下,一個不需要宰殺動物就能獲得肉類的時代正在到來。

由於“培育肉”的技術還不夠成熟,價格也高得嚇人。因此,當前的人造肉主要是“素肉”。但從長遠看,“培育肉”無疑代表人造肉的未來。

除了健康飲食之外,人造肉還有助於抑制氣候變化,因為農業,尤其是肉類生產,是溫室氣體排放的重要來源之一。

另外,人造肉還能夠解決人口與資源發展之間的矛盾。根據聯合國此前的預計,到2050年地球將迎來100億人口,屆時肉類生產商是否能夠滿足人類肉類消費的需求呢?

人造肉第一股來了,豬大哥瑟瑟發抖

傳統肉類行業將被取代?

今年以來,有關豬肉漲價的消息不絕於耳,“超級豬週期”屢屢成為談論的話題,A股豬肉概念股遭爆炒,豬肉概念指數漲幅已翻倍,正邦股份年內漲幅超過300%。

人造肉作為肉類產品的替代品,是否會讓當前A股暴漲的豬肉概念股瑟瑟發抖呢?

有分析認為,即便A股追隨人造肉的風口,但由於技術因素和盈利情況未知,其投資也相對謹慎,但不排除有上市公司會提前佈局。潛在佈局的企業除了肉製品公司之外,食品加工領域的相關公司有天然的優勢。肉類替代品最初起源於大豆,大豆類生產加工企業也有望從中獲利。

梳理上市公司信息發現,到目前為止,A股並未有上市公司明確表示有佈局人造肉產業。根據科普中國此前的報道,2017年中國和以色列已經達成了一項3億美元的實驗室培育肉交易。

人造肉將取代傳統肉類行業嗎?

就目前而言,這種擔憂其實是多餘的。人造肉仍然面臨諸多瓶頸。

首先,高昂的價格將是人造肉在邁向餐桌道路上的第一隻“攔路虎”。2013年,波斯特創造出的第一塊人造牛排的生產成本高達25萬歐元(約合200萬元人民幣)。

其次,味覺上仍存在差異,人造肉是否還有肉味這也是需要面對的問題。據北美媒體報道,有人大概享受了2秒鐘肉食的錯覺後,從咀嚼中很快清醒過來:豌豆蛋白的肉,嚼著沒有真實肉類的韌性。

第三,人造肉的市場接受程度直接影響其市場未來。相較於肉食主義者來說,人造肉更容易被素食主義者接受。人造肉要得到市場的普遍認同,仍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第四,人造肉的食品安全性如何保證。當前普通食物尚不能完全保證安全性,人造肉如何從實驗室走向消費者的菜籃子,並最終被端上餐桌,一直面臨如何監管的問題。

最後,人造肉背後隱藏的更深層次的是畜牧業與“植物替代”新興產業的利益博弈。這種商業利益的博弈間接影響消費者偏好,落點類似於爭論“轉基因食物有害無害”。

人造肉第一股來了,豬大哥瑟瑟發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