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話是怎麼發音的?

古人說話是怎麼發音的?

普通話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就像是水和空氣般自然的存在。可是,普通話究竟是怎麼發展衍變而來的呢?古代也有普通話嗎?古人也和我們說一樣的語音嗎?

一切要從遙遠的上古說起。

自上古的夏商周開始,建都在洛陽為中心的中原地區,所以中國曆代雅言標準音的基礎應當就是在洛陽一帶,古代的普通話是以古河洛語為標準音。據傳,春秋時期,孔子正是用洛陽雅言來講學的,《論語·述而第七》中說:“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漢朝的國語為“洛語”,洛語是為承襲夏、商、週三個朝代的雅言。漢朝的標準語洛語稱“正音”、“雅言”,也稱“通語”。

東漢之後,曹魏、西晉、北魏等朝代相繼建都於洛陽,承繼漢代音韻,以洛陽雅言為國語。東晉遷都建康後,洛語與吳語結合形成金陵雅音,又稱吳音、南京話,被南朝沿襲。自東晉起,南京音以古中原雅音的正統嫡傳身份受到政治上和文化上的推崇,在中國產生巨大影響。

隋朝統一以洛陽雅音和金陵雅音為基礎。唐承隋制,隋唐兩朝國語均為洛陽“漢音”,隋唐定都洛陽,此時中原雅音在與各民族交融後有所演變。

宋朝的國語稱“正音”、“雅音”。

今天的普通話大抵可追溯到元、明、清時期,為三朝首都時,以北方音調為基礎而形成的語言。

大元定都在大都(今北京)。大元朝廷規定學校教學要使用以漢語語音為標準的天下通語。根據研究,其天下通語依據的仍然是唐宋以來佔據主導地位的中原音(汴洛音)。

明朝開始稱官方語言為官話,以金陵雅言為正音(稱為“中州音”),形成漢語共同語系統,稱為“正音”,並深遠地影響到直至今天的中國語言形態。明永樂年間遷都北京後官話仍以南京音為官語,南京音調又成為當時北京語音的基礎。

從明清定都北京的關係,腔調逐漸染上以北京語音和北方話的腔調,經過長時間形成了北方官話,清中葉起逐漸流行起來,官方要求各級書院的正音教學,也是為推行共同語而設。

1923年,民國教育部決定基於現代中國北方官話的白話文語法和北京話語音制定標準化漢語,稱為國語。

新中國成立後,政府部門定義普通話為“以北京語音為基礎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大力推廣普通話。

從古自今,先人流傳下來無數的古書典籍,讓我們知道古代的文字長什麼樣,知道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的發展歷史。可是,古人的發音,並沒有高科技的錄音設備保存下來,語言專家又是從哪裡去考證推斷呢?

我們從小學習普通話,都知道聲母和韻母。聲母,是使用在韻母前面的輔音,跟韻母一齊構成的一個完整的音節。漢語拼音字母表中,有23個聲母,24個韻母,有陰陽上去四個聲調。其實在古代,也有類似的拼音書。

隋朝的《切韻》,是研究中古漢語語音的最重要的依據。在這本5卷的《切韻》中,11000個漢字被分類為4個聲調,然後再進一步細分。接著,《切韻》把每個漢字的發音用2個其他漢字來標註。比如“東”的發音就取“德”的聲母,也就是d,然後再加上“紅”的韻母,也就是ong,變成了dong。同時聲調也做了標示,也就是第一聲。這種注音法,就叫做反切。為了直觀簡介,便於人們日常查詢漢字押韻,後來又整理出《韻鏡》一書,這本書記錄的聲母有36個。後世又有《唐韻》,《廣韻》等韻書修訂。

古人說話是怎麼發音的?

《韻鏡》

經過多年的研究考證,漢語學家已經整理出漢語的分支:上古漢語分支為閩語和中古漢語;中古漢語分支為官話(分支為北京官話、中原官話、西南官話等)、吳語、湘語、粵客贛語;粵客贛語又分支為粵語、客家話、贛語。

古紐,指先秦兩漢時期漢語的聲母。語言學家認為,聲母不像韻母和聲調的變化那麼大,通過聲母這個紐帶,可以把各種方言串起來,從而得到它們之間的分支衍變關係。對此,清代錢大昕、清末民初章炳麟等學者,先後提出一系列有重要意義的見解,我們一一來對照看。

古無輕唇。大意是說上古漢語中沒有輕唇音聲紐,指的是唐朝及以前漢語中的“非、敷、奉、微(清唇音,現代普通話的f和w)”是不存在的,清唇音是唐末宋初時期從“幫、滂、並、明(普通話的b、p和m)”聲母中分化出來的。

古無舌上。這一結論指的是“知徹澄(普通話的zh、ch音)”這組音上古尚未產生,大約到了六世紀才從“端透定(普通話的d、t音)”分化而出的。

娘日歸泥。大意是說中古娘、日二紐在上古屬於泥紐,即現代普通話中r,n的都是從上古的n發展而來的。

陰陽對轉。漢語按韻尾進行分類,可以把韻分以上三類。陰聲韻:以元音收尾或沒有韻尾的韻母,a,ao。陽聲韻:以鼻音m,n等收尾的韻,入聲韻:以塞音p,t,k收尾的韻。在漢語語音的發展中陰聲或入聲的韻尾都可能失去,這樣陰聲或入聲就轉變為陽聲了,比如三(san)變為仨(sa)。同樣,陰聲和入聲之間也可能因為韻尾的發音部位相同而互相變化。這就叫陰陽對轉。

20世紀,一位來自瑞典的漢學家高本漢,對於中古漢語及上古漢語的語音研究做出了突出貢獻。

古人說話是怎麼發音的?

高本漢

高本漢在中國走訪了很多地方,調查當地的方言,然後把這些方言按照聲母韻母進行了分類。同時又翻閱了朝鮮、日本、越南等國的文獻。因為這些國家在引入漢字時用的就是當時的中國人的發音,因此這些國家的記錄更加符合歷史原貌。在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後,高本漢重構了中古漢語及上古漢語的語音。

現在,到揭曉答案的時候了。古人說話到底是怎麼發音的呢?中國語言文字委員會錄製了一些古代的模擬發音視頻,其中有一段模擬宋代蘇軾的《水調歌頭》發音。抑揚頓挫的語音語調,聽起來跟南方的廣東話或客家話很有幾份相似之處,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網上看看相關視頻。

古人說話是怎麼發音的?

蘇軾《水調歌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