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中國哪個地方的兵最能征善戰?

煊赫大梁城


本人感覺是湘軍,天下無湘不成軍。

尤其是中國近現代史上,正是湘軍,正是湖南人,在帶領著中國人民走向獨立和自主,民主與富強的。

為什麼說湘軍最能征善戰呢?

因為湘軍在中國歷史上,湧現出來了很多的具有卓越指揮才能的軍事家,正是他們的英勇善戰,讓他們在眾多能征善戰的湘軍中脫穎而出,成為了那個時代的佼佼者的。

說到湘軍,再說到中國共產黨和新中國,我們立刻就會想到了毛澤東、彭德懷、粟裕、賀龍、羅榮桓、陳賡等等一大批優秀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和黨和國家的領導人。

新中國之所以能夠成立,正是這些人,當年浴血奮戰在炮火連天的前線,為我們爭取來的。

大家都知道我們和平、自主、獨立、自強的新中國,是毛澤東帶領我們建立的。而毛澤東的革命道路,就是從秋收起義,從井岡山發展的革命根據地開始的。

在中國革命最為困難的時候,毛澤東提出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讓毛澤東帶領中國共產黨和全體中國人民,徹底的擊敗了一切國內外反動派取得的最終的勝利的。

說到了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侵略中國的時候,就不得不說彭德懷。

彭德懷組織的百團大戰,是真真正正的打出了中國的國威和軍威的這麼一場戰役。

正是這一場戰役,讓彭德懷帶領著中國八路軍,殲滅了日偽軍4萬餘人。讓日本人意識到了八路軍的強大。

百團大戰的勝利,大大的鼓舞了中國人民抗日的決心,為中國的抗日戰爭,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彭德懷先是在抗日戰爭時期,給予日軍以沉重的打擊。然後,在抗美援朝的時候,他又肩負起保家衛國的使命。

正是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彭德懷帶領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打得美帝國主義,不得不坐在談判桌上和中國談判的。

抗美援朝的勝利,讓美帝國主義,遭受了有史以來,最為沉重的打擊,同時也標榜了中國軍隊的威武與不屈的精神。

粟裕將軍更是戰場上的常勝將軍,他是從一個小小的班長成長起來的開國大將。

抗日戰爭時期,粟裕指揮的車橋大戰,共計殲滅日軍460名,俘虜了日軍24名,整個抗日戰爭期間,可以說粟裕領導的車橋大戰,是俘虜日軍最多的一次戰役。

大家都知道臺兒莊戰役,那是一場十分慘烈的戰役,就是那麼大的一次戰役,才俘虜了1名俘虜。

之所以日軍的俘虜難抓,是因為他們的武士道精神,不戰鬥到最後生命的終點,他們就不會繳械投降。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粟裕俘虜了二十多個日本俘虜。通過這個事件,也足以見得粟裕將軍的足智多謀。

恰恰也正是這一次戰爭的勝利,讓毛澤東斷定,粟裕日後絕對是能指揮百萬軍隊的大將。結果正如毛澤東所料,淮海戰役的時候,粟裕正好是這一場大戰的主角。

當然了賀龍,羅榮桓,陳賡無一不是戰功赫赫的名將,他們為中國的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正是因為他們的能征善戰,而且又是來自湖南,所以才說湖南的士兵是最英勇善戰的。


史學達人


  自古以來,中國哪個地方的兵最能征善戰? 如果這樣問,那就不能回答四川、湖南和廣西了,因為湘軍興起只是從清末開始,無川不成軍始於抗戰,廣西真正軍興開始自太平天國。

  

  如果我們去掉少數民族要論能打,從古以來來自東北和蒙古的各個民族比如匈奴、鮮卑、契丹、女真、蒙古和滿洲都非常能打,經常動不動就打下半個中國,甚至統一全國。

  我們如果只計算漢區,那自古以來最能打的肯定是長城沿線地區,特別是陝西、甘肅、河北和遼東三省。正所謂自古秦兵耐苦戰,來自陝西的秦兵支撐起了大秦帝國、大漢帝國和大唐帝國的主力兵源。

  

  所以要論自古以來,恐怕沒有人敢和陝西相比吧?就是到了明清時代,也是大明三邊強兵精甲,甘肅、寧夏和陝西三邊是大明邊軍兩大最精銳力量之一。到了清朝,陝西綠營甲天下,從康熙、雍正一直到道光年,陝西綠營隨同大軍出征青海、新疆、蒙古等各省,戰功卓著。

  到了近現代,國民黨部隊號稱天下第一軍的第1軍就是陝西兵,我軍第一野戰軍主要也是陝西人,對越反擊戰戰功最大的部隊也是來自蘭州軍區,立功最多的省份是陝西省。

  

  只是陝西近百年沒有湖南和四川那麼耀眼,但是從整個中國歷史來看,陝西兵無疑是最能打的。如果從整個中國歷史排出第2能打,其實就是遼東和燕山以北河北地區。畢竟忽必烈說過燕山以北漢人同等蒙古,就是說都是同樣的驍勇耐苦戰。


深度軍事


這個時間跨度太大了,自古以來,中國哪個地方的兵最能征善戰,嚴格的說起來,每個地區都有能征善戰的時候,相信無論是哪個地區,都有一段時間是非常輝煌的。要是真的一個一個詳細列舉的話,每個省都有一段歷史中能征善戰,全部都能盤點出來,只不過時間點不一樣罷了。

不如來看看近代這段歷史中哪些地方的士兵最能打,首先第一個就是川軍,川軍在這段歷史上名氣非常的大,川軍的裝備非常的差,並且沒啥重武器,可是即使這樣,川軍為了保家衛國依然是不怕犧牲,他們爆發出的戰鬥力令人驚訝,川軍將士能夠戰鬥力這麼強悍,原因就是他們有信念並且不怕犧牲。

湘軍,湘軍其實是晚清的時候對湖南地區士兵的一種稱呼,瞭解歷史的都知道,在太平天國運動發展迅猛的時候,曾國藩專門在地方上創建湘軍,湘軍的戰鬥力也是非常強悍,湘軍後來在抗日戰爭中也是依然存在,值得一提的是湘軍在歷史上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在晚清的時候。

滇軍,滇軍主要是雲南地區的士兵,在於日本人作戰期間,滇軍也是打出了寧死不屈的精神,寧可死也沒有一個士兵,一個將領選擇投降或者是叛國,他們的這種精神值得大家永遠去學習。除此之外當然還有廣西狼兵。

廣西狼兵的威名其實不僅僅是近代有,在古時候便是如此,遇到戰爭的時候,廣西士兵的戰鬥力一直很強,在抗日戰爭期間,日本人都對廣西狼兵給出了高度評價。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自古以來,我們的祖先在中華大地上戰鬥5000年,要說哪裡兵能征善戰,這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說法。但總體來說在歷史長河中,長城沿線省份的軍民最能打仗。



(一),自古以來,中國最能征戰的軍民,是長城沿線的陝西、甘肅、山西、河北等省的兵能打仗,為了生存活命,在長城下摞摞白骨可以證明,這裡的軍民,為了國家太平安定,戍邊關外兩千餘年。



(二),自古以來,東北三省和蒙古各民族,如匈奴、女真、滿族、蒙古族的士兵,驍勇善戰。當年先祖成吉思汗,一代天驕,縱橫越馬帶兵打到歐洲及東亞,最後統一了中國。



(三),自古秦兵耐苦戰,來自陝西的軍民,英勇奮戰,秦兵撐起了大秦帝國、大漢帝國、大唐帝國的兵源。



(四),川軍、桂軍也是能征善戰的,在抗戰爭中,付出了最大犧牲,在中華民族的英雄史上,留下了精彩的一筆。



(五),自古就有“無湘不成軍”的說法,在清代是強兵,打太平天國立下汗馬功勞。近代抗日戰爭中,長沙抗日保衛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殲日軍10、7萬。



(六),要說強兵猛將還得說湖南和江西,毛主席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行程二萬五千裡,團結全國各族人民,建立了強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


賈全貴


自古以來,關隴地區的秦人最能征善戰,古語有云,“自古秦兵耐苦戰”,近代又云“廣西狼兵雄天下”,其實兩廣地區的人在古代都是關隴地方的秦人遷移過去的。

1、秦人稱霸西戎,威震古歐!

秦穆公時,秦國兩次東進中原,均被當時的晉國打敗。於是秦人轉而向西,向戎人開戰。戎人是西部遊牧民族的統稱,部落較多,民族成份複雜。根據史料記載,秦國大舉西進,滅國二十三,擴地千里,周天子致賀,中原諸侯膺服。有一種說法,英文China是秦國的羅馬翻譯,當時秦穆公西進,部分戎人向更西方遷移到了歐州,於是歐州古國便知道了東方有一個大國叫秦。

2、秦國銳士東出,列國膽寒!

秦國銳士是秦國商鞅變法之後訓練出的一支精兵,基本上就是魏武卒的加強版!後來司馬錯在秦國新軍的基礎上創建了鐵鷹銳士選撥制,其標準為:首先是體魄關,吳起當年訓練魏武卒手執一支長矛、身背五十支長箭與一張鐵胎硬弓、同時攜帶三天軍食,總重約五十餘斤,連續疾行一百里還能立即投入激戰者,方可為武卒。司馬錯則在此之外又增添了全副甲冑、一口闊身短劍、一把精鐵匕首與一面牛皮盾牌,總重約在八十餘斤;

體魄關通過,方能進入各種較武;步戰較武要在秦國新軍的步軍中名列一流,騎戰較武要在秦軍新軍的騎兵中名列一流;個人簡拔過關後,還要過以各種陣式結陣而戰的陣戰關,過各種兵器的較武關。如此一一下來,凡能成為鐵鷹銳士者,便幾乎個個都是無敵勇士!秦國新軍二十萬,鐵鷹銳士卻只有堪堪一千六百人。

秦國有精兵銳士,更兼名將輩出,前後有司馬錯、白起、王剪、蒙恬等。這些精兵在名將的帶領下橫掃六國,一統天下,而後北擊匈奴,南征百越,赫赫武功後世難以企及。

3、漢唐威武,關隴秦兵之功!

漢唐國強軍盛,大部分能征慣戰之卒多出自關隴地區,而名將也是關隴地區產出較多。漢武帝之時,衛青、霍去病多次征討匈奴,最終把匈奴打敗,一部分內附中國,另一部分西遷至歐洲。唐時的名將李靖帶關中子弟與突厥熬戰,大敗之;而唐在西域駐守的唐軍多數是從隴西調去的。歷代徵兵多數在關隴地區徵後人,因此形成了自古秦兵耐苦戰的口碑!

4、廣西狼兵雄天下,抗法蠻,擊日寇!

秦始皇時派趙佗帶50萬老秦人徵百越,並最終與當地民族融合,形成了兩廣雄兵基因。清朝末年,法國侵略越南,老將馮子材帶廣西士兵南下援越抗法,大敗法軍於鎮南關,攻克文淵、諒山,重創法軍司令尼格里,法軍慘敗。

抗日戰爭期間,廣西子弟兵為抗戰做出了巨大貢獻,給日寇以沉重打擊,廣西共徵調了100萬兵員補充部隊和組建新兵。日軍認為在侵華過程中,兩場戰役中國人英勇超過皇軍,一是桂林保衛戰、二是崑崙關戰役,此兩戰皆以廣西人為主體的抗戰。

日軍戰地戰報中寫到“皇軍在桂林一役中陣亡1萬3千9百餘人,傷1萬9千1百餘人,失蹤300餘人,其中陣亡9名大佐級別的聯隊長、31名中佐級別的大隊長,近100名中隊長和小隊長,灕江之水為敵我兩軍之血染之為赤,此役是我一生中所經歷到的最慘烈的戰役,並非在於規模,而在於敵軍之勇猛。

可見廣西人有秦人尚武好戰,英勇無畏的優秀戰士傳統!


大秦鐵鷹劍士


自古以來,要說那個地方的兵最善戰,沒有一個標準答案,一個時期跟一個時期不一樣。一般來說,越窮越能打!

春秋戰國時期,秦國居於西部苦寒之地,跟中原富庶之地差別很大。秦商鞅變法,殺敵可升級,可當官獲得富貴。變法讓秦軍變成虎狼之師,最終秦國打敗六國,一統中原。

到了秦末,官僚貴族驕淫奢侈,軍隊戰鬥力自然下降,“楚雖三戶終亡秦”,這時候項羽組建的八千項家子弟兵,破釜沉舟,背水一戰,大敗秦軍。足可見楚人也是驍勇善戰。只可惜項羽愛面子,寧可自刎也不過江。

打仗就是打錢,漢唐時期國力強盛,面對周圍一些遊牧民族的騷擾,這些軍隊實力強大,想打誰就打誰。“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足見當時軍隊實力也是比較牛的。而這些兵將多來自陝晉豫等中原地帶。

到了元明清時期,北方的遊牧民族開始南侵,藉著強大的騎兵部隊,鐵騎所到之處,屢屢得手,而南人則多喜詩詞歌賦,附庸風雅,惡戰爭,結果導致亡國。

清朝後期,八旗子弟已經成為紈絝子弟,只知提籠架鳥,那乾的了打仗這種玩命的活。太平天國從廣西開始,一路打到南京,無人能敵。這時候湘軍崛起,硬是把太平軍圍剿滅盡。湘軍實力強大,加之湘地佔有地理優勢,後來日本人打來,都佔不到便宜。解放後,湘地土匪最多,也從側面說明湘人善戰。

近代最大的戰爭就是抗日戰爭。大半個中國都淪陷,川軍腳穿草鞋,揹著老套筒出川抗日,為抗戰勝利作出最大犧牲。


長安那片月


魯迅有句話:這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路。在冷兵器時代,套用到當兵的頭上也適用,這戰打得多了,再熊的兵也能征善戰了。

周平王東遷春秋戰國時代開始,這之後的歷史文字資料也比較詳細,可以清楚我們民族過往的歷史。有句話叫,國之大,唯祀與戎,中國的戰爭記錄還是很清晰的。那個時代是全民有戰打的時候,東夷西戎北狄南蠻全來湊熱鬧,齊桓公登高一呼:尊王攘夷,一呼百應,全民開幹,肅清中原。春秋戰國時代,那是中華民族青春勃發之時,感覺每個人都有那種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豪情壯志。不能說哪個地方的兵最能打,只能說哪個國家改革最到位,動員能力最強,組織最好。雖然秦國一統天下,誰曾想沒幾十年被秦國滅國了的楚國人最後摘了桃子。

春秋戰國時代,那真是人人能戰。

漢唐時代北方草原遊牧勢力崛起,再加上河西走廊是我們最主要的國際貿易大通道,羌藏人也來趁火打劫,西北成為多方勢力爭奪焦點,陝甘兵無疑是最牛的。

北宋開國形勢最差,我們丟掉了河西走廊,陸上貿易衰落,但陝兵在與羌人爭鬥中還是取得了不錯的戰績。北宋最大的邊防壓力是來自東北方向的契丹人,河北壯士出力最多。

南宋初期面對金人,河南人陝西人表現不錯;後期面對蒙古人,南方健兒表現不錯,特別是四川人全省玉碎,壯烈殉國。

明朝以淮西集團為主力,驅逐蒙古人,復國成功,安徽人表現不錯。後期,以山陝河北人對抗蒙古,遼東人對抗清兵,基本上北方人能戰。

清朝前期八旗加遼東人最能戰,中期陝西綠營閃耀西域,後期以湘淮桂最能打。

抗日戰爭,抗美援朝,四川湖南人最能搞犧牲最多。

長期來看還是陝甘最牛。


茶亭浪子


先說結論,自古以來,中國處處出英雄,處處出強兵。(可能不是你想要的答案,是嗎?)

先秦時代,戰國七雄,前有楚莊王問鼎中原,後有吳起魏武卒起自西河;更不用說 “糾糾老秦,共赴國難”,此非強軍乎?

楚漢相爭,高祖即位,前有項王八千江東子弟一路西進,戰鉅鹿,逐章邯;後有衛青、霍去病帶關中“良家子”遠征漠北,李廣利徵發長安“惡少年”越蔥嶺,伐大宛,此非強軍乎?

開元盛世,兩宋錦繡,前有唐軍以一都護府抵禦黑衣大食,“天山軍”、“瀚海軍”國之柱石;後有宋軍重步卒同遼國鐵林軍強強對抗,起自吳越的岳家軍同金軍鐵浮屠廝殺難解難分,此非強軍乎?

大哉乾元,日月曰明,前有蒙古怯薛軍遠征歐洲,中有太祖朱元璋起自淮西,後有福建戚家軍屠滅倭寇,此非強軍乎?

明清戰爭,近代硝煙,既有女真披甲“滿萬不可敵”,又有晉王李定國氣壯山河;既有康熙皇帝遠征準噶爾,又有左公宗棠收復新疆,于山河破碎之時保我華夏最後的尊嚴,此非強軍乎?

更不用說現代以來,毛澤東主席領導下的人民解放軍來自五湖四海,為了民族解放與人民自由的目標,一路北上,一路南下,戰朝鮮、戰越南、鏖戰德讓宗、血戰珍寶島,牢牢地打出了一個民族獨立與尊嚴,說他們是中國歷史上的最強軍,有無疑問?

結論:自古以來,中國處處出英雄,個個是好漢。


軍武次位面


在我國的歷史上出現過很多支戰鬥力極為強悍的軍隊,但按地域來劃分,起身於江淮之間的軍隊所在的比重最高,歷來有兩淮出“精兵”的說法。兩淮地區即今天的蘇皖兩省的中北部,自戰國中後期,楚國頻頻遭受到秦國的侵擾,楚人紛紛選擇南遷與東遷。至楚漢之際,楚人的主體族群已遷至江淮之間了(壽春城為楚國的最後國都),而與當地的淮夷部落相融合,故江淮地區也被稱為淮楚。

一、項羽的西楚軍。楚漢之際的西楚,即淮楚。項梁項羽雖起兵於江東,但其所部的大部分都是當初跟隨項氏族人避難於江東的楚軍殘部。項梁擁立楚懷王之孫--熊心為王,建都於盱眙,項氏軍隊的後期兵力補充也都來自於江淮之間。而項羽麾下的著名人物,范增、英布、龍且、鍾離眜、季布、韓信等都是江淮人。

項羽的西楚軍無疑是秦末戰鬥力最為強悍的軍隊,鉅鹿之戰,一戰破秦軍主力;彭城之戰,項羽率三萬精兵破劉邦五十六萬聯軍。

二、東吳的淮泗精兵。孫堅雖是江東人,但其起家於江淮之間。黃巾起義起,孫堅在淮、泗一帶招募了士兵,得精兵千餘人,孫堅便率領這一千多士兵,隨朱儁南征北戰,建立諸多戰功。後來十五路諸侯聯軍討伐董卓,孫堅跟曹操是僅有付諸行動的兩支軍隊。給董卓重創的卻是孫堅軍,孫堅不但斬殺了華雄,而且重創董卓軍,逼董卓放棄洛陽。

孫堅戰死後,孫策又從袁術那裡討回孫堅舊部,並憑藉孫堅舊部的千餘人,渡江攻取了江東六郡。東吳的著名人物,周泰、蔣欽、陳武、周瑜、魯肅、呂蒙等都為江淮人。

三、南朝的北府兵。晉孝武帝令謝玄從淮南江北的百姓中,挑選出驍勇之士,將之訓練成一支精銳部隊,號為“北府兵”。後謝玄憑藉北府兵在淝水之戰中,擊敗了強大的前秦軍隊。

劉裕憑藉北府兵消滅桓楚、西蜀、盧循等割據勢力,及南燕、後秦等國,又以卻月陣大破北魏騎兵,收復了淮北、山東、河南、關中等地,並光復了長安、洛陽兩都。

四、朱元璋的淮西軍。淮西軍是朱元璋賴以消滅群雄、推翻蒙元、建立大明的核心力量。以致大明建立後,有詩人形容南京城內的景象為:“馬上短衣多楚客,城中高髻半淮人。”

明初的著名將領:徐達、常遇春、藍玉、鄧愈、馮勝、李文忠、傅友德、胡大海、華雲龍、沐英、湯和等等都是江淮人。

五、李鴻章的淮軍。在太平天國被平定後,李鴻章的淮軍取代了湘軍成為了支撐腐朽滿清王朝幾十年危局的支柱。但朝廷的腐朽沒落也註定淮軍的戰鬥力必然被鏽蝕,最終因在甲午戰爭中慘敗於日本而黯然落幕,後被新軍取代。


有知社


哪有那麼多自古以來就牛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