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艾偷渡陰平兵臨成都,劉禪為什麼不堅守不戰?

啖莣苆21975262


在三國後期,曹魏發動了對蜀漢的大規模進攻,在這次進攻前夕,姜維就預測到了曹魏的軍事行動,並且讓劉禪派人防備。可劉禪相信宦官的話,朝廷裡面又沒有幾個正義的大臣,最後這件事不了了之。等到鍾會進攻劍閣,鄧艾偷渡陰平之後,蜀漢才回過神來。

這時候蜀漢還有十萬軍隊,但是戰略要地都已經丟失,又被鄧艾攻入了後方,已經是無力迴天。鄧艾擊敗諸葛瞻後快速包圍了成都,偷渡陰平時軍隊只有三千人,遠不如蜀漢的成都防衛部隊多。但劉禪還是選擇了主動地出城投降,蜀漢也就此宣佈滅亡。劉禪之所以投降主要有三點原因,這三點原因每一點都是致命的。

第一點:蜀漢大勢已去,鍾會的軍隊攻佔了漢中。漢中一旦丟失,蜀漢的滅亡就只是時間的問題了。蜀漢的十萬軍隊是在戰爭前統計的,在戰爭發生後蜀漢被斬殺和俘虜的軍隊也有幾萬。姜維帶領主力在劍閣,距離成都比較遠,還被鍾會牽制住根本不能行動。在鄧艾偷渡陰平後,他的軍隊只有三千人,司馬昭給了鄧艾三萬軍隊。在後來鄧艾攻城略地的過程中肯定補充了軍隊,不然也不會敢於包圍成都。鄧艾包圍成都前,劉禪也進行了抵抗,派遣了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去迎敵。結果諸葛瞻全軍覆沒,自己也戰死了。在鄧艾擊敗諸葛瞻之後,劉禪的成都防衛部隊實際已經大量減員,真正的部隊數量可能還不如鄧艾。

第二點:蜀漢在戰前已經瀕臨崩潰,在戰前的時候,蜀漢的經濟狀況已經不夠樂觀,多年的窮兵黷武讓蜀漢積貧積弱。朝廷內部黑暗一片,正義的官員沒有幾個。蜀漢滅亡三年前東吳的使者評價蜀漢的時候說:“這個國家朝廷裡面沒有一句正義的言論,老百姓都吃不飽飯,怎麼能不滅亡呢?”在蜀漢滅亡之際,大部分官員們竟然都支持投降,沒有幾個站出來堅持抵抗的。戰前蜀漢內部的矛盾比較深,黃浩和姜維相互制衡,諸葛瞻也想要政權,這種內部不團結的局面一直到了蜀漢滅亡都沒有打破。

第三點:投降對劉禪有利。蜀漢內部的投降派說的沒有錯,劉禪假如繼續抵抗,可能會死在亂軍之後。如果去投奔南中地區,諸葛亮已經去世多年,他們會不會叛變也說不準。投奔東吳還不如投奔曹魏,最後都免不了稱臣。實際上劉禪投降了曹魏之後,曹魏方面給了劉禪很高的待遇,封他做了安樂公。每天好酒好菜的招待著,最起碼一生安定快樂。假如劉禪去了東吳,想要這麼安定快樂就沒那麼容易了。

綜上所訴,劉禪的投降確實是大勢所趨,也是他自己最正確的選擇。在歷史上劉禪的確是一個沒有骨氣的君主,但卻不是一個愚蠢的君主。投降後的劉禪通過樂不思蜀獲得了司馬昭的信任,不僅保住了性命,也獲得了比較高的待遇。


鄧海春


耗是肯定可以耗死鄧艾的,鄧艾率領著一萬多人由陰平偷渡至江由的時候,和諸葛瞻所率領的禁衛軍打了一場硬仗,雖然斬殺了諸葛瞻等人,可自身受影響也不小。

可問題是堅守之後呢?雖然霍戈守有一萬多軍隊駐在南中,羅憲也在東線防禦東吳,就算把他們都調回來。到時候,南中、東吳、鍾會三面軍隊合擊,成都照樣躲不過陷落的下場。



鄧艾已經佔據了險要地帶,鍾會大軍正在追擊姜維,就算滅了鄧艾,滅蜀大軍後續有來

鄧艾斬殺了諸葛瞻、黃崇之後,就已經佔據了涪縣、綿竹關等險要的地方,就算成都方面繼續出兵,也還是逃不過被擊敗的結果。

那如果成都不攻,自顧防守呢?自然也不行,姜維大軍已經被鍾會、鄧艾夾在中間,必須儘快打敗鄧艾,保住姜維大軍的退路。可進又打不過,守又不能守,這也是為什麼整個蜀漢朝廷沒有一個人提出堅守或調兵的原因之一。



蜀漢滅亡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整個朝廷都想它滅亡

在荊州、東州派系的人死的死、降的降,剩下的蜀漢後期已經全被益州派系所掌管了。劉禪在鄧艾兵臨城下的時候是開過戰前會議討論的,結果是沒有一個人說要堅守。

除了明白打不過鄧艾之外,還有就是益州集團巴不得蜀漢快點滅亡了,他們沒有一個人想幫助蜀漢繼續撐下去,而是很快就制定了兩個逃跑計劃。要麼逃去南中,要麼逃去東吳,反正就是不想留你們劉家在益州了。

像這樣緊張的局勢,做了四十年太平天子的劉禪根本就沒遇到過,一時間手忙腳亂的,也就只好任人宰割了。

從鍾會、鄧艾開始出兵,到劉禪投降,前後不過兩個月,這證明蜀漢政權已經人心盡失,硬撐下去也沒用了。


狐史首丘


的確,對於蜀漢來說,鄧艾孤軍深入,最好的辦法是堅壁清野,待其自敗。



這個策略,當年劉備打益州的時候,也有人給劉璋出過:“今劉備雖攻城奪地,然兵不甚多,士眾未附,野谷是資,軍無輜重。不如盡驅巴西梓潼民,過涪水以西。其倉廩野谷,盡皆燒除,深溝高壘,靜以待之。彼至請戰,勿許。久無所資,不過百日,彼兵自走。我乘虛擊之,備可擒也。”

劉璋愛惜百姓,沒有采用這個策略,但益州軍依然在雒城堅守了一年才被攻破,足以證明當時採取守城是一個可行的辦法。而且鄧艾沒有劉備那麼好的條件,姜維在他的身後,孤立無援,別說守一年,守一個月鄧艾就要唱涼涼了。



但是蜀漢當時會打仗的人,要麼在劍閣(姜維、張翼、廖化),要麼在南中(霍弋)、永安(羅憲),劉禪身邊除了害怕戰爭影響自己家族利益的投降派(譙周),就是空有忠心而無謀的裙帶派(諸葛瞻),劉璋還有人出主意,劉禪身邊根本就沒人出這個主意,當然一輩子只會玩樂的劉禪自己也是想不到的。

諸葛瞻不聽黃崇速據險要的建議於前,魯莽地與鄧艾哀兵決一死戰於後,使鄧艾的軍事冒險得以成功

於是當諸葛瞻帶著成都最後一支禁衛軍魯莽地與鄧艾野戰而覆滅以後,劉禪也沒有什麼其他選擇了。堅守成都?沒兵沒將,投降派和廢物倒是一大批。逃往南中?其實也來不及了,鄧艾已經兵臨城下了。

對於事關國家存亡的戰爭,劉禪漫不經心,先後拒絕姜維、霍弋的合理建議,才導致蜀漢輕易地被滅亡



這時候也許劉禪會後悔自己沒有聽姜維的話,早點派兵去支援漢中(維表後主:“聞鍾會治兵關中,欲規進取,宜並遣張翼、廖化督諸軍分護陽安關口、陰平橋頭以防未然。”皓徵信鬼巫,謂敵終不自致,啟後主寢其事,而群臣不知。);也許會後悔沒有準許霍弋帶南中兵來支援(“霍弋聞魏軍來,弋欲赴成都,後主以備敵既定,不聽。及成都不守,弋素服號哭”);但都已經後悔莫及了。

正所謂,成都無英雄,遂使鄧艾成名。


海軍史研究會員


先說下劉禪吧,個人認為劉禪是一個沒有雄心大志,才智能力中等偏上的一位知天命,安於現狀的皇上。他不是歷史中那般的昏庸無能,反而有點能力,但是能力一般。無雄心壯志,但是能滿足現狀。

在諸葛瞻戰死後,劉禪的選擇只有兩個,據城死守,要麼投降。現在已經沒有可用的大將了,出去打肯定不行。鄧艾孤軍深入,不成功就死亡。所以會有人認為守住,耗死鄧艾就可以。

我們先假設下,如果真的能夠耗死鄧艾了,難道能夠改變蜀國被滅國的命運嗎?我覺得就算鄧艾不成功,後面魏國還是可以打敗姜維。蜀國已經是強弩之末了。
可是如果耗著,沒有耗死鄧艾,等來的卻是更大的軍隊,那麼成都可能就會面臨風雨了。到時候死的可能會是更多人,更甚者,可能劉禪也會被殺,成為戰利品。

而對於劉禪這樣的人,選擇投降也許是最好的選擇。劉禪本來就沒想著能夠統一三國,也沒想著公垂千古,那麼失敗就失敗吧。至少可以保住性命,繼續做他的安樂公。繼續享受著這美好時光。

我覺得這一切,是劉禪自己性格的選擇,也是他不想再見到生靈塗炭最好的選擇了。也許這才是他的仁德之處吧。

阿斗,一共活了64歲,而且還當了41年的皇帝,他的41年在位時間算是非常長了,而且當時的社會還非常亂。所以一直覺得劉禪是一個很普通的皇帝,至少不是那麼的庸俗。


無敵小欽差


鄧艾偷渡陰平,為什麼劉禪不下今抵抗選擇投降了呢?

劉禪誰算不上千古一帝,但也不是演義裡寫的那麼傻,連孔明都誇劉禪聰明,劉禪被稱之為扶不起來的阿斗,其主要目的是襯托諸葛亮神仙般的智慧有關,也只能委屈劉禪了。

鄧艾魏國名將三國後期不可多得的智勇雙全的戰將,他善出奇兵,裹著羊毛氈身先士卒從山頂滾下來,順利渡過陰實行了斬首行動,而姜維的部隊在處圍由鐘會擋著,根本來不及救援,蜀中基本無大將是鄧艾對手,諸葛瞻也做了無畏的掋抗,其結果是徒勞的。

一來是姜維領著主力去外圍作戰,失去了蜀道難的有利地行,一夫擋道萬夫莫開的地利沒了,成就了鄧艾用兵的神來之筆。

其主要原因還來治於劉禪,劉禪執政幾十年來,所看到的,聽到的,從關羽失了荊州之後,劉備夷陵兵敗到白帝城託孤以來,這麼多年打打殺殺,他的父親,叔父,臥龍,風雛,一個個相繼去世,打了幾十年,拼光了國力,死傷無數,他早已厭倦這種生活,他並不傻,整天整年龜縮在當時的成都彈丸之地,還想馬踏中原,統一國家,這明明是痴人說夢話的事,只要不再有殺戳,讓老百姓安居樂業,劉禪選擇歸順是正確的,否則會有被滅族的危險,多少老百姓也生靈塗炭,劉禪的果斷保全了自己及大臣們全家及百姓,益州士族應該是一樣心情,他們也順出蜀經商,這也是眾望所歸,劉禪的決定加快了國家的統一,否則姜維還會繼續引著諸葛亮的所謂北伐徒勞的老路走下去,而劉禪以後的生活還是蠻滋潤的,走和平之路,劉禪是正確的!



9紫氣東來


劉備在繼位之後,為了報張飛和關羽的仇,以舉國之兵東征東吳,卻被陸遜在夷陵打的丟盔卸甲,從此蜀國元氣大傷,雖然諸葛亮在蜀中盡力休養生息,補充國力,但是奈何川蜀之地只不過一州而已,地盤實在是有限,最後諸葛亮死後,劉禪便投降了。

坦白來說,劉備死後,諸葛亮的確是在一心一意地輔佐劉禪。聰明的諸葛亮肯定知道,魏國基礎比較雄厚,一定不能給它休養生息的機會,否則魏國恢復了國力,蜀國便會滅亡了。於是,諸葛亮才會不顧眾人的反對,多次出兵北伐,希望藉此來消耗魏國的國力。公元234年,諸葛亮因為太過勞累最終病逝於五丈原,結束了其傳奇而又忠君愛國的一生。在諸葛亮死後,姜維仍貫徹其北伐的方針,希望力挽狂瀾,阻止魏國的發展。然而姜維的能力畢竟比不上諸葛亮,最終蜀國被鄧艾所滅。

公元263年,魏國兵分三路進攻蜀國,目的非常顯然,打算一舉拿下蜀漢。在此危急時刻,姜維正在率領大軍與鍾會作戰,兩軍相持劍閣,不分勝負,可是突然皇帝劉禪投降了鄧艾,蜀國正式滅亡。姜維痛心疾首,卻也沒有辦法,只得被迫假意投降於鍾會。據陳壽所著的《三國志》記載,當時的蜀國人口大概有一百萬,士兵多達十萬,而且戰鬥力還是比較強的。那麼手握大軍的劉禪,為何會投降而不是死戰到底呢?主要有2個原因。

第一,便是益州集團的壓力過於強大。在蜀漢剛剛建立的時候,朝政大權實際上是掌握在荊州派和東州派之手,益州集團實際上是被打壓的。然而隨著很多重臣的病逝,益州派掌握了實際大權。當鄧艾兵臨城下之時,劉禪召集朝廷大臣進行商談,最終以益州集團為首的投降派佔據了上風,劉禪也沒有辦法。第二,劉禪本人主動選擇投降。當時的劉禪,年近六旬,並沒有雄心壯志。作為蜀漢軍事上的依靠,此時姜維還在劍閣與鄧艾相持,短時間內並不能來救援成都。此時的劉禪是十分驚恐的,為了保全性命便選擇了出城投降。

筆者認為,劉禪還算是個聰明的人,最起碼諸葛亮死後,二十多年裡蜀國國泰民安,看的出來劉禪也是有能力的。至於說樂不思蜀,那其實也是聰明之舉,要是聽大臣的,司馬家也不會真的放他回到蜀地,相反他還可能丟掉性命。但是在這裡不得不說,雖然司馬家族最後建立了西晉,但是西晉是很短命的一個王朝,並且由於內鬥,最後造成了五胡亂華的悲慘局面,漢人只得南遷,這也就是所謂的“晉室南渡”。


9有酒有故事9


如果劉禪堅守,確實可以拖死鄧艾,畢竟鄧艾孤軍深入,糧草一旦不足,就會餓死在成都。那為什麼劉禪不呢?

實際上,劉禪是做過抵抗的,不過失敗了,而且還做的是錯誤的抵抗,就是諸葛瞻帶領的禁衛軍去與鄧艾決戰。

能帶著禁衛軍去,說明成都已經拿不出兵力來了,兵在那?在姜維手上。禁衛軍一旦覆滅,那麼,成都就會陷入空有城池而無人的情況下了。所以,如何運用禁衛軍就是成都是否能夠解困的關鍵。正確的做法應該是禁衛軍守城,拖時間,等到姜維分兵救援成都,與禁衛軍合力夾擊鄧艾,即使鄧艾不死,也難免被俘。

然而禁衛軍在諸葛瞻的帶領下,最終選擇了與鄧艾決一死戰,最終全軍覆滅。

當鄧艾兵臨成都城下時,即使劉禪想守,也拿不出來一將一卒,客觀的條件在這,更別說大臣中的主降派與劉禪的懦弱了。


尚德未央


不大可能。

諸葛瞻失敗之後,蜀國就近的軍事力量已經很難救援。從戰鬥力與戰鬥意志來說,成都剩下的一萬來士兵很難抵擋鄧艾。

從政治生態來說,劉禪如果堅守,本地世家會造反,砍下劉禪人頭送給鄧艾。最少也是開放城門邀請鄧艾進入成都。

諸位應該知道,益州張秦兩大世家是足夠與江東四大家族比肩的勢力,他們擁有不少於5萬戰鬥力強悍的私兵,真想反抗魏軍的話,鄧艾早就失敗了。

正因為如此,劉禪才不敢堅守成都。而214年的劉璋也是一樣的道理。


四川達州


鄧艾在偷渡陰平兵臨成都之時,當時的蜀國裡面大都數都是文臣,真正能夠打戰的幾乎沒有了,然而姜維當時在劍閣被鍾會給脫住了。想要一下子返回是不可能的,在這段時間裡鄧艾足以攻下成都。再者,當時的益州許多人都有了投降之心,像劉禪這樣的人被身邊的人說兩句就已經失去了抵抗的勇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