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和清朝在服飾上面有什麼差異?

忘而無憂95


總體來講,明朝服裝以傳統漢服為主體加以改進,而清朝則以滿足服飾為主體,明代男子一律蓄髮挽髻,著寬鬆衣,穿長統襪、淺面鞋;清時則剃髮留辮,辮垂腦後,穿瘦削的馬蹄袖箭衣、緊襪、深統靴。兩個朝代相同之處則在於,兩個朝代等級限制都極為嚴格,從日常服飾便不難分辨出彼此的地位。

明朝服飾特點

明朝建立之後,太祖朱元璋根據漢族的傳統服飾,“上承周漢,下取唐宋”,重新制定了服飾制度。與傳統漢服相比,明朝服飾的最大特點便是衣裙比例倒置,由上衣短下裳長,逐漸拉長上裝,縮短露裙的長度。此外,明朝的服飾有著嚴格的等級限制,書生多穿直裰或曳撒,戴巾;平民則穿短衣,戴小帽或網巾。

△明朝官員常服

官員服飾:我們最常見的明朝官員服飾便是常服,也就是官員平日裡辦公所穿的衣服,其特點是:頭戴烏紗帽,身穿團領衫,腰間束帶。而這個團領衫最大的特點便是胸前和背後的補子,也就是一塊繡著不同圖案的方形綢料,文官用鳥,武官用走獸,各分九等。在顏色方面,明朝因皇帝姓朱,又因《論語》有“惡紫之奪朱也”,故而明朝公服不再使用自南北朝以來常見的紫色,轉而以硃色為貴。除了日常穿的常服之外,官員還有朝服、公服、祭服和賜服等傳統服裝,除了明朝特有的麒麟服之外,其他各類服飾基本遵循了傳統漢服的特點。

△明朝士子和百姓服飾

男子服飾:明朝士人的穿著以“長衫”為主,最常見的便是圓領大袖衫、頭戴四方平定巾,這種服飾同樣有著詳細的制度,“生員衫,用玉色布絹為之,寬袖皂緣,皂條軟巾垂帶。凡舉人監者,不變所服”。除了圓領大袖衫之外,明朝士人平時還喜歡穿著道袍、直身和直裰等交領袍服。明代普通百姓的服裝或長、或短、或衫、或裙,基本上承襲了舊傳統,且品種十分豐富,顏色方面主要以褐色為主,為的便是和官員服飾相區分。

△明朝女子服飾

婦女服飾:明朝婦女的服裝同樣極為豐富,貴族婦女通常有衫、襖、霞帔、褙子、比甲及裙子等。衣服的基本樣式,則與唐代相仿,主要以右衽為主,而霞帔、背子、比甲則為對襟,左右兩側開衩。成年婦女的服飾,則隨著家境和身份變化,也有著不同的形制,命婦則有朝廷賞賜的極為華貴的禮服。普通婦女的著裝便比較樸實了,主要有襦裙、背子、襖衫雲肩及袍服等,其中背子又分寬袖背子和窄袖背子之分,寬袖背子,只在衣襟上,以花邊作裝飾,並且領子一直通到下襬;窄袖背子,則袖口及領子都有裝飾花邊,領子花邊僅到胸部。

清朝服飾特點

清朝的服飾受到了滿族服飾的影響,在順治九年(1652年),清廷頒佈了《服色肩輿條例》,就此廢除了漢族傳統的冠冕衣裳,清時男子剃髮留辮,辮垂腦後,穿瘦削的馬蹄袖箭衣、緊襪、深統靴。但官民服飾依律涇渭分明。

△清朝官員服飾

官員服飾:清朝服飾在各種影視劇中極為常見,其特點便是“長袍馬褂”,且沿用了明朝時期的補子制度。官帽同樣是清朝特有的,除了軍士、差役之外,各級官員均佩戴形似斗笠的緯帽,且有暖帽、涼帽之分,帽子頂端則有與品級相對應的不同顏色、質料的“頂子”,帽子後方則拖著一束孔雀翎,大部分翎上無“眼”,只有被特殊賞賜的才會佩戴單眼、雙眼、三眼“花翎”,越多越貴。四品、五品以上官員還有朝珠,通常以各種貴重珠寶、香木製成。

男子服飾:清朝男子的服飾主要有袍、褂、坎肩等,其中尤以長袍外罩馬褂最為流行,長袍外罩坎肩則主要在八旗子弟中流行。此外,清朝百姓大多戴帽子,分為暖帽、涼帽、便帽,尤以便帽為主,也就是俗稱的瓜皮帽,帽子頂上綴有絲絨結成“算盤結”,而帽子正中則有為了區分前後的“帽正”。在鞋子方面,清朝百姓普遍穿靴子,按規定只有入朝的官員才允許穿方頭靴,民間男子則多穿尖頭靴,貧富之間樣式相同,僅用料不同。

△漢族婦女服飾

婦女服飾:漢族婦女在康熙、雍正年間仍然保持著明代的款式,比較流行小袖衣和長裙,到乾隆之後衣服開始變得逐漸肥大和短小,袖口日益變寬,也開始出現雲肩。到晚清時期婦女們開始去裙著褲,衣服鑲花邊、滾牙子。滿族婦女則大多著“旗裝”,梳旗髻(兩把頭),穿“花盆底”旗鞋。


總體來說,明清服飾差別還是比較大的,明朝受傳統漢服影響較大,而清朝服飾則受滿族傳統服飾影響較深。


香茗史館


明朝“復漢官之威儀”,朱元璋一登基就下詔將元朝的辮髮、椎髻、胡帽等全部禁止,對周漢、唐宋的服飾做出了較大的調整。

清朝以少數民族入主中原,下剃髮令,並俱用滿族服侍,禁止漢族服飾,但對前代服飾又有所保留。

下面就從官服、男裝、女服三個方面來看看兩朝服飾的區別。

官服

明朝文武官服有祭服、朝服、公服、常服等,重點說一下祭服和公服。

祭服最為尊貴,只能用於祭祀等場合:青羅衣,白紗中單,黑領黑邊,赤羅裳,赤羅蔽膝。

公服用於早晚奏事、侍班、謝恩、見辭等,一般只在初一十五朝會時穿:盤領右衽袍,袖寬三尺,用紵絲或紗羅絹製作。袍服一至四品為緋色,五至七品為青色,八至九品為綠色,按品級大小繡織各種花紋。

相比之下,清朝的官服就比較單調了,有行袍、蟒袍、禮服等。規定一至七品官員可以著蟒袍,但不得用金黃色。和明朝一樣,以衣服上所繡物件來表示官員的品級。還有花翎,黃馬褂等彰顯特殊身份的裝飾。

補服是清代官員中主要的服飾,是比袍短,比褂長的一種過膝長褂,對襟,平袖過肘,前胸後背各綴一塊紋飾不同的補子。而清代禮服的衣袖更是一個特點,俗稱“馬蹄袖”,規定是男子和八旗婦女都用,而漢族女人可以不用。

男服

明代男子便服,一般用袍衫,形制雖然多樣,但都未脫離大襟、右衽、寬袖、下長過膝的特點。一般普通人家多用布料,有錢家裡則多用綢絹、織錦緞,並在上面繡著花紋。

在明成化年間,京城流行著一種“馬尾裙”,是從朝鮮國傳過來的,成為當時的一種風氣,可見明朝時對外也是比較開放的。

清朝男服有袍、褂、襖、衫等,長袍又稱旗袍,清入關後成為統一的服式,全國男女老少一年四季的服裝。旗袍樣式為:圓領、大襟、平袖、開禊,而清朝對民間的服裝,除了黃色外,其他顏色限制不大。

雍正年間,還有了和旗袍相配的馬褂和坎肩。馬褂為圓領、長僅及腰,作為外部禦寒或配套。坎肩則由漢族的“半臂”演變而來,無領、無袖、對襟,穿脫方便,也可以起到裝飾旗袍的作用。

另外清代男子,不分長幼寒暑都要帶帽,帽子也有暖帽和涼帽之分。

女服

明代女服沿襲唐宋式樣,主要有袍衫、襖、霞帔、褙子、比甲、裙子等。按規定,民間婦女的衣服不能用金繡,只能用紫、綠、桃紅及一些淺淡顏色,不能用大紅大黃等色。

清代婦女分滿、漢兩種,滿族婦女一般穿長袍,漢族婦女則以上衣下裙為主。

滿族女服的長袍:圓領、大襟、袖口平大,長可掩足,外裝飾坎肩。而這種長袍至清末也逐漸演變成漢族女子的旗袍了。

漢族女服較男服變化較少,一般有披風、襖、裙等。披風類似於褂:對襟、大袖、下長及腰,裙子方面和明代差不多,但後期也有所改變。

清代婦女服飾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大量使用花邊,作為一種裝飾。


狐史首丘


總體上,清朝講究更緊身,明朝基本寬大點。實用性方面清朝完勝,我不想評價明朝,因為有明粉這個奇怪的東西存在,所以只要說清朝某方面好話的都是清妖,該死……發這個問題我就知道肯定有腦殘的進來不會說人話,所以就懶得說明朝衣服了


身體虛弱者


服飾在發展,清朝的服裝也在結合漢人的服飾,行動不便的寬袍大袖少了,人類在發展,服裝在簡便,中華民族萬歲!


新疆人歡迎有關必回


一個是峨冠博帶,一個是長袍馬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