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2009年開始,十年磨一劍終於鑄就方舟編譯器,是不是太執著,對此你怎麼看?

黑土217712201


10年磨一劍可以說是對事情的執著和堅持,更可以說是華為老闆任正非的格局之大,以及戰略眼觀之兇狠,同時也再次表明了任正非的居安思危。

戰略佈局:能做成大事的人,尤其能將企業發展成行業一巨頭的老闆戰略和格局都非常大。比如國內阿里的發展也是類似情況,馬雲對技術其實壓根就不懂(淘寶、支付寶他自己都不用),但是就是這樣不懂技術的人,戰略佈局的規劃卻是了得,該佈局燒錢研發的就燒錢研發,該花錢投資收購的投資,這才有阿里今天的版圖。沒有馬雲就沒有阿里的今天。華為其實也是同樣的情況,任正非對於操作系統、對於編譯器、對於手機芯片以及對於5G技術的研發等都是著眼於未來戰略格局,知道華為未來發展的瓶頸可能在哪裡。

居安思危:這個其實也是任正非自己一直提的內容。華為研發自己的芯片其實很早,從誕生開始沒多久就開始搞這個了,並且從自主研發中嚐到了甜頭,自己研發的設備成本低,性能不錯,從而導致暢銷大賣。也正因為華為是從技術起家的,因此完全瞭解技術的重要性,一旦自己家的技術跟不上競爭對手,或者說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那華為就可能被卡脖子。這就是從技術起家和做貿易起家的區別,對於技術上的認識可以說完全兩個概念。

這也就導致了華為在進軍手機這個領域時,會發現自己沒有這塊的核心技術(沒操作系統、沒手機芯片等容),一旦市場有變,很容易遭遇那些掌握核心技術的廠商卡脖子。這點其實從供應商的選擇上也能看出華為的居安思危,華為一直採用的是多供應商制度,這樣充分保證了自己不會受供應商的產能或意外的限制。

領導人的魄力:大多數創業成功的企業文化都是創始人所決定的,所以華為能有今天我覺得和任正非是分不開的,換個創業者可能完全是另外一副結果。做戰略佈局很需要領導人的個人魄力,長遠規劃的項目多數在短期內是看不到結果的,同時還得大規模燒錢,甚至還得承擔失敗的情況。因此,沒有魄力的領導人是絕對不敢這麼燒錢玩這種項目的。

綜合來講,華為能10年磨一劍來做成一件事,說明了任正非絕對是個有魄力的牛人,能根據自己的業務情況制定下大戰略規劃,同時在明確目標後,能堅定不易的支持/堅持下去,直至成功,國內需要有更多這樣的企業家。



羅氏蟲社


我們先從華為方舟編譯器的研發歷史說起,跟據華為方面的介紹,在2009年華為就成立了針對編譯器的研發項目,從時間上看這跟華為自己的操作系統研發時間非常吻合,可以講華為在那個時候就已經在著手搭建自己的系統生態了。

從2009年成立研發團隊之後,一直到2013年華為都在研發編譯器HCC,最終在2014年搭建起了編譯器的主架構,在2015年推出編程語言CM,這個時候華為的編譯器項目可以講是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因此便在2016年該研發團隊擴充成為了專門的實驗室,從那時候起,方舟編譯器的研發工作正式進入了快速發展軌道,最終才得以在2019年跟大家見面。

其實從方舟編譯器的研發經歷來看,用了9年的時間、幾億美元的投入、前後上千人的研發隊伍,整體投入是非常巨大的,而且方舟編譯器屬於底層編譯,說實話這種研發工作是最不容易出成績的,我們不要看華為目前有這麼多取得突破性的技術,但其背後則是數量更多的失敗項目作為企業發展的代價。

所以這就不僅有人會有疑惑,為什麼華為非要執著於這種投入大、見效慢的項目呢?我們都在講所謂的“資源整合”,直接拿錢買現成的解決方案不是更省事兒嗎?這一方面跟華為的發展經歷有一定的關係,另一方面其實也是外部市場環境逼的自己沒辦法,只能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裡才能生存下去。

舉個小例子吧,在2000年初的時候,華為因為錯過了小靈通的發展技術,當時自己的業務發展非常艱難,而那個時候中興正因為小靈通業務賺的本滿缽滿,之後到了2004年前後,市場上興起了一種叫做“數據卡”的聯網硬件,憑藉這種“數據卡”可以讓電腦實現無線聯網,而當時在歐洲地區主要的參與者就是華為、中興跟思科三家企業。

而這個時候華為企業產品質量算是不錯的,但是相對於中興來講,華為的供貨速度則明顯跟不上,為什麼呢?原因就是這個“數據卡”裡面有一顆通信芯片的核心元器件,當時華為、中興都是由高通供貨,但在高通那裡中興的優先級別是遠在華為之上的,因此每次都是中興具有更多的先發優勢。

於是乎在那個時候,華為就開始著手研發自己的通信芯片,後來才有了華為的巴龍芯片,通過這個例子我想說明什麼呢?首先市場環境一直都是不公平的,無論是什麼行業,只要你的核心技術依賴於外部,那麼你就必然會收到牽制,這個時候的你要麼就忍氣吞聲,要麼就發奮圖強,而華為明顯選擇的後者,華為這種居安思危的精神其實早在上世紀90年代做交換機的時候,也都有體現,很多其他廠商都選擇做個組裝廠,但任正非團隊則堅持選擇退出有自主知識產權去的產品,這才一步步做大。

所以來講,這並不算是執著不執著的問題,而是你想要發展壯大還是小富即安的問題,而且一般選擇小富即安的企業,多半也都被市場所淘汰,因為在很多情況下是市場逼著你不得不這麼做。

既然說到這裡了,送給大家一本書《華為傳》吧,講述的就是華為自誕生到最終發展壯大的整個過程,上文中的例子也是援引於這本書,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給我發私信“華為傳”獲取。


木石心志


華為P30 Pro國內發佈會,最耀眼的黑科技並非手機攝像頭上的各種炫酷操作。而是華為拿出了歷經十年研發而出的——方舟編譯器。這款編譯器將打破安卓系統和IOS系統之間流暢性的壁壘,讓安卓手機也可能做到IOS一樣絲般順滑。十年就為了一個編譯器,是否太執著。可就是這份執著讓華為走到了如今這個高度,中國企業需要更多這樣的執著。


十年磨一劍的方舟編譯器

早至2009年華為就創建了編譯組,歷經四年研發,在2013年推出自研編譯器HCC,主要用於基站上,然而這個編譯器正是方舟編譯器的前身。2014年,編譯組迎來了如今華為技術首席科學家-周志德(Fred Chow),以及大批清華和中科院的博士。2015年推出自研編程語言CM。在前面一些的基礎上,於2016年,華為成立了編譯器與編程語言實驗室。再次歷經三年,推出瞭如今的方舟編譯器。很多人之前覺得方舟編譯器就是個吹牛的東西,並不知道這是華為數代人研發積累的產物,相信這一編譯器將徹底改變安卓系統的運行環境,也為後面華為推出自家系統做鋪墊。

華為的執著

華為用十年時間,甚至更長時間研發一種技術並非少數。除了方舟編譯器,還有5G技術,麒麟處理器,基帶研發等等,很多都是華為歷經十年甚至更長,去追趕先行者,然後達到對手同等高度,最後實現超越。如今5G基帶方面,華為就已經超過了高通。方舟編譯器也是獨家發佈,且對所有軟件商開發使用,最終造福的是消費者。也就是華為多年的執著性的研究,才有如今的技術爆發。華為這種執著讓他有了向蘋果,三星挑戰的資本,同時也是很多急功近利的企業所要學習的。


華為這種執著是有利的,是值得很多企業學習的。其所帶來的成果,讓美國都感到害怕,而不得不出手打壓。華為繼續這樣的執著,將行的更高更遠。

想知道更多有意思的互聯網信息,快來關注憶夢科技!歡迎大家評論點贊。以上圖片部分來源於網絡,若有不當,請及時聯繫我刪除,謝謝。


憶夢科技


謝謝您的問題。華為打造方舟編譯器,是市場、戰略需要,然後才有執著。

是戰略與發展眼光。第一,華為當年做編譯器的時候,整個信息產業基礎投入不足,業內樂於做上層應用,比如遊戲、搜索、小程序,這樣回報快。華為做編譯器是偏向底層的系統軟件,難度大,不掙錢,經驗少,人才缺。第二,同行在谷歌、高通等生態圈上創新發展時,華為卻回溯源頭、底層,研發方舟編譯器、操作系統,為自己的生態圈佈局,從根源上動搖了谷歌安卓系統的絕對壟斷。第三,今後隨著方舟編譯器逐步推廣,產業鏈上更多的軟硬件廠商會認識到,現有生態和系統之外,還有一個華為存在,逐步認可華為的底層技術。包括BAT等在內的科技互聯網企業,有可能會將自己的產品和服務與方舟編譯器配套,華為的生態圈自然就形成了。第四,華為的思維就是做標準、做連接,比如方舟編譯器是底層軟硬件接口技術,華為HiLink標準就是為物聯網連接準備,這些都遠遠比智能手機要高端、影響力力更大。



是市場與技術策略。第一,現有安卓手機的系統架構是“邊解釋邊執行”,出現使用卡頓,運行不流暢的問題,這個技術痛點需要解決。方舟編譯器將程序一次性編譯成機器指令,讓智能手機CPU順暢運行,效率自然提升。第二,在市場方面,蘋果iOS是獨一份,運行也非常流暢。但是安卓陣營廠商就非常多,如果面向安卓做編譯器,就可以聯合更多的廠商和資源,先把安卓系統做的跟蘋果iOS性能不相上下,蘋果的優勢就會被極大削弱,“果粉”也許會轉為“花粉”。第三,華為方舟編譯器強大的適配性,也在提醒安卓,永遠不要拿技術來壓制華為,華為有自己的選擇餘地。
是執著與堅持不懈。任正非說華為是有理想的公司,巨大的科研投入,不僅是工程技術創新,也是深入研究數學、物理、化學、腦科學、材料學等基礎學科,為今後數十年的戰略佈局。現在回頭看方舟編譯器、華為芯片,都印證了任正非的話。當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時,構建生態就是繞不開的話題了。構建生態,可以是全新技術,比如人工智能之下的NPU、TPU,也可以是體量、技術、品牌支持自建生態,華為在這兩者之間找到了很好的平衡,在基礎領域的常年不懈投入,在如今越來越重視底層、系統的大環境下,已經見到了良好的市場反饋。
歡迎關注,批評指正。


追科技的風箏


未來社會將是技術力量至上的時代!不要說十年磨一劍,就是二十年磨一劍也值得!華為的這種執著又不何嘗不是中華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文化的最好實踐呢?想想當年兩彈一星年代,若不是那一群胸懷憂患意識發憤圖強的先輩們的非凡堅持而奠定的技術基礎,又何來我們中國今日之工業實力和國家發展勢頭?毛主席時代留給我們影響最深遠的思想,在我來開,就是那種心懷憂患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的傳承,任何時候只有我們自己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往大了說,這也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文化基因中的立族之本。

華為就是這一家完美踐行這種思想的企業,這也正是我特別崇拜任正非的原因!而不是他們今年又賺了多少錢。何止是方舟編譯器,華為的海思芯片也在經過15年的摸索後,終於在今天5G時代亮劍全球,成為全球唯一能與高通PK 5G芯片的企業!此外華為還有自己的操作系統等。正是因為華為二十多年的臥薪嚐膽,高瞻遠矚,堅定執著的自力更生,才能使其在5G時代在人工智能時代持續大放異彩!也在一定程度上給我們中國參與第四次工業革命國家間的競爭提供了底氣和力量!當之無愧成為國人自豪的民族企業!

相比較而言,太多企業太短視了。特別要說下同時代的聯想,簡直就是扶不起的阿斗,我表示怒其不爭!大概八年前,我就預感到聯想的發展遲早有一天就會遠遠落後於華為,想不到這一天來的這麼快。但畢竟也是難得的中國企業,也還是希望聯想集團的經營能早日取得新的突破。敬請楊元慶少放些幹炮,聚焦戰略,回到一家科技公司應有的業務本質和姿態上來,重新讓聯想公司贏回國人的尊重!否則就不如早點下課吧!


長安木小智


如果想做系統,這些肯定是必須的,但是這裡實際上有一些問題。當然這裡的每一個時間點應該都是真實並且正確的,問題在於,2009年,華為創立編譯器研發組,那個時候華為主要關注方向在通信領域,國內尚且沒有自己的操作系統,別說手機的,電腦的也沒有。而且那個時候華為沒有做手機,肯定不會想要去做一款手機操作系統。

既然沒有想做手機系統,那我們假設華為是為計算機系統做打算的話,當時的計算機編程底層還是依賴於C/C++,Java作為面向對象的語言才剛剛被提出來,為什麼華為選擇的是研究一個面向java的編譯器?顯然不是,這個編譯器應該還是面向主流語言的。而且包括後面的自研語言,實際上我們也都沒見到,為何沒有推廣,原因不得而知。隨後華為宣佈對Java進行優化編譯的編譯器誕生了,而且是革命性的。2013年華為才開始做手機,從milestone上看,應該是2016年才開始對Java系統的編譯問題進行研究,思路遵從Google當時的AOT,這點也很吻合。要從一個面向C的編譯器,搖身一變就成了Java編譯器,可能嗎,顯然不是這麼個過程,這個編譯器應該是利用了類似的編譯優化思想重新研製的,再把Google的想法放進去。

不得不承認能夠研製編譯器還是很厲害的一件事情,但是直接吹到十年連沒關係的部分也算上,也是吹過了,咋不直接吹20年上天呢?


榻榻米的榻榻


小編作為海軍你沒有被培訓好。10年磨一劍?所謂的方舟編譯器無非就是一優化手段。並冠以科幻的字眼。說白了就是一營銷手段。還有18個月不卡頓?咋一聽好像很玄妙。其目的就是叫你買進產品。就像用佳能單反相機拍攝的照片冒充手機作品。小編很同情你。確實生活不容易。為了幾毛錢真是費盡心機。


老虎頭20


十年前安卓什麼樣?倒推一下。宣傳噱頭罷了。那時候大家都在跟風谷歌的技術,有多少人研究過底層?又有多少人多少公司花錢一直養著程序員在分析這種只投入沒產出的技術?


雪漠孤行0901


那麼牛逼直接把安卓吃了啊笨,跟電腦安裝一個360有什麼區別


佛山獅山上門更換照明


人家說十年你就信啦,車企出一輛車還說3到5年研發,實際有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