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有後代嗎?後代是誰?為何選一個丫鬟延續香火?

yuuuu_蕭蕭


北宋大清官包拯的生平,正史上和演義裡,都寫的非常多,能夠看出包拯的生平,即便在民間,包拯也是一個清官能臣的典範。不但在宋朝,直到現在,包拯都是名揚四海的人物。

這樣一個名垂青史的能臣廉吏,後人卻並不多,包拯先後娶了兩個老婆,他的原配夫人姓李,很早就去世了。後來的夫人,姓董,名字不詳,一般稱她為董氏。

包拯的長子,名字叫包繶,這是他的嫡長子,也是包拯最寵愛的一個孩子,他的妻子,也是大有名氣,姓崔,崔氏的外公,是當朝宰相呂蒙。

但可惜的是,這個孩子只活了20歲,就死了,留下一個兒子,名字叫包文輔。

包拯家裡,不知道得罪了哪路神仙,崔氏在包繶死後,一直沒有改嫁,含辛茹苦的撫養包文輔,希望包文輔可以成就一番偉業,但很遺憾,包文輔只活了五年,在他五歲的時候,也病死了。


因此,如果從嫡系角度來看,包拯的兒子,孫子,都死了,包拯家幾乎有了絕後的風險。

在現代社會,丁克也並不少見,但在古代,這種事情,是要被別人戳脊梁骨的。這時候的包拯和董氏,已經是人到中年,生孩子的可能性很小,所以,包拯家的後人,無法從嫡系裡選,只能從旁系庶出的孩子中選擇,總比絕後要好很多。

在歷史記載中,包拯的次子名字叫做包綬,幼名包綖,這個孩子的出身,實際上極為低微,甚至連庶出都不算是。

而他的出生在歷史的記載上非常的籠統,據說只是包拯一個陪床的丫頭生出來的,而且,一生出來,就被送走。

可見,包綬的出生,完全是在錯誤的時間,發生了錯誤的關係。

從包綬剛一出生,就被匆匆送走,甚至連他的生母,也被送走,可見,這中間的關係,很是不清不白。

包公可能也覺得這次的錯誤,有些太過荒唐,覺得影響自己的聲譽,因此決定還是把自己的侍妾送走比較好。



但他的兒媳崔氏,卻是一個極為善良的人,雖然她不敢違逆公公的做法,卻暗自資助,讓包綬出生,並且偷偷撫養長大。

崔氏沒有想到的是,她的這個善舉,居然奇蹟般的讓包拯家有了後人,也是包拯家唯一的一個後人。

在包公的嫡長子死去後,這個孩子,終於得到包拯家的認可,從而改名叫包綬,自然而然的成了包拯家的繼承人。

包綬從不清不白的出身,一舉成了包拯家的繼承人,他最感激的,就是自己的嫂子崔氏,他把崔氏,當成自己的親生母親一般。

而崔氏,也體現出一個大家閨秀的涵養、胸懷以及智慧,她明白母子天倫不可改變,於是多方尋找包綬的親生母親,並且讓母子團圓。

這也讓包綬,從內心深處,尊重愛戴自己的這個大嫂,甚至崔氏死時,包綬披麻戴孝,痛不欲生。

這是包拯家唯一的繼承人,同樣,他的官運也非常好。包綬是幸運的,而且也是相當懂得感恩的,這種感恩,也體現在了他的為政方面。

和包拯一樣,包綬也是一個相當清廉的人物,並且非常能幹。因為長期的兢兢業業的工作,又甘於清貧,使得他的身體越來越不好,包綬死的時候,只有47歲。

包綬的後人,據史料記載有四個男子,三個女子,其中,早夭了五個,只活下來的兩個男子,家道出現過一段時間的沒落。

然後,家道又中興起來。

包拯這一家子,說是幸運,其實也是很不幸的,險些就家道中落,甚至面臨絕後的危險,但也許是因為包拯積德行善的緣故,居然讓包拯在險些絕後的情況下,奇蹟般的有了一個庶出的孩子。而這個庶出子,非常的爭氣,不但沒有玷汙了包拯的美名,而且簡直和包拯一樣,又能幹,又清廉,人品極佳,官聲也相當不錯,這也算是不幸中的萬幸。


小小嬴政


包拯有後代,包拯有兩個兒子,其中一個兒子叫包綬,延續了包家的血脈。

包拯早年娶過一房妻子,但是妻子早早就去世了,也沒有留下子嗣。後來他又娶了董氏,後來生下長子,可惜運氣不好,後來死在了任上。

包拯也是一個正常的男人,他曾經有一個侍妾孫氏。在他五十多歲的時候,曾經和這個侍妾發生過關係,於是這個侍妾就懷孕了,當然,當時倆人誰都不知道。後來因為這個女子不合他的心意,他就把人家給休了。

但是孫氏懷孕的事情,後來被他的兒媳知道,就是他長子的媳婦崔氏。那崔氏知道自己的公公是個非常耿直的人,他認定這個侍妾不適合做夫人,那肯定是對她徹底沒好感,如果此時將事情說出來,說不定他會做一些極端的事情。

崔氏也知道,自從公公的長子走後,他就面臨著無後的局面,關鍵他此時年事已高,一旦錯過了這個機會,估計以後也不會再有孩子了。於是她就揹著公公,私底下經常去見孫氏,還送去錢財。後來孫氏果然沒讓人失望,居然生下了一個男孩,這下好了,包拯終於有後了,不過大家依然沒有告訴他。

在他60歲壽誕上,兒媳崔氏鄭重地把這個孩子交給了包拯,他當時激動得要命,因為自己終於有後了,於是給這個兒子取名就叫包綖,後來又叫包綬。


雖然包拯很疼愛自己的這個兒子,可是卻依然拒絕把那個侍妾接回來,而且才過了五年,他就病死了,留下的兒子就被妻子董氏和兒媳崔氏照料。後來董氏先死,崔氏便負責照顧他,雖然是自己的小叔,實際上和自己的兒子一樣。後來崔氏年邁,還把他的生母孫氏接過來一起住,也算是全了這對母子之情。不過包綬因為早就跟著崔氏生活,所以對他才最是依戀,崔氏死後,他非常難過。

包綬雖然不像父親一樣,考試並不理想,但是他性格卻和包拯一樣,清廉、正直,所以受到舉薦,也在朝中任職,但是後來在外地赴任的時候,卻不料得病死去。因為太廉潔,所以他都沒錢讓自己回到故土安葬,一直又過了16年,後人才把他接回了老家,重新安葬。包拯為官清廉,兒子更加如此,甚至比他還牛,所以最終沒有墮了父親的英明。


所以包拯是有後的,只不過他的這個唯一的兒子,從來就對自己的父親沒有印象,但是在董氏、崔氏的教導下,卻依然繼承了父親的品行,做了大宋有名的清官。不過包家到此就暫時沒有什麼後文了,保守的兒子不少,但是好幾個都夭折了,最後只有兩個兒子成家,而他的遺體也是由這二位籌錢運回去的,但是再往後,就沒有什麼消息了。

包拯的一共有兩個兒子,長子在赴任潭州通判的時候死去,大孫子在五歲的時候夭折;二兒子五歲的時候他去世,而這個二兒子也是死在了去潭州上任的路上,這個潭州可以說讓包拯差點絕了後。


小鎮月明


包拯當然有後代!他的後代就是香港首富李嘉誠的恩公,世界七大船王之王(首)的包玉剛!包起然(1918年11月10日-1991年9月23日)字玉剛,他乃包青天的二十九代子孫。要明白包拯為何選一個丫鬟延續香火,福垊得先從包拯的家庭開始談起。

包拯的家庭

包拯的父親是被追贈刑部侍郎的包令儀,他是大宋的同齡人(960年出生),24歲中進士,有子三人:長子包播、次子包振、三子包拯。包拯是出身於官二代的高富帥,歷史上的包拯一點都不黑,也沒什麼月牙。他還是學霸二代,28歲都中進士了,還是甲等。包拯有妻妾三人。

【原配】李氏:包拯的原配李氏的資料不詳,福垊關於她知道的是去世比較早,而且沒有子女。

【繼室】董氏:李氏去世後,包拯娶妻董氏,育有兩女一男。長女嫁給了縣主薄王向,福垊推測這個王嚮應該是王回的弟弟,王向跟唐宋八大家之一曾鞏關係非常好,曾鞏對他文學造詣評價很高。次女嫁給了宰相文彥博的兒子。1033年包令儀去世,這年34歲的包拯的嫡長子包繶出生。包繶在19歲時,娶了三朝宰相呂蒙正的外孫女崔氏為妻。

【滕室】孫氏:很多答友回答這個問題,說孫氏為包拯的妾室。其實孫氏的級別是滕,滕比要妾的地位高些。滕一般是正妻的妹妹,最起碼是正妻貼身心腹丫鬟。從包青天妻滕的姓氏不同,福垊判斷這個孫氏應該就是董氏的陪嫁丫頭。就是這個陪嫁丫頭,延續了包家的血脈。

包拯血脈危機

1053年,對54歲的包拯來說是悲喜交加。悲的是,剛已弱冠的嫡長子包繶病逝,包家成了白髮人送黑髮人的失獨家庭。喜的是,包拯這年抱上了大胖孫子,並給長孫取名為包文輔。1058年,右諫議大夫、權任御史中丞包拯建議喪子的宋仁宗早日立別人的孩子為太子,一心想要兒子的宋仁宗當時很生氣,質疑他是不是有想法。包拯悲傷地說,他都是70歲了(其實59歲),沒有兒子,而且孫子包文輔剛五歲也夭折了,怎麼會有想法?一心想要兒子的君臣倆在一起同病相憐。宋仁宗說:立太子的事,以後再說吧。宋仁宗48歲,他還想爭取要個兒子。包拯雖然沒有受到宋仁宗的懲治,但心中挺悲傷的,自己都年近花甲的人了,唯一的兒子,唯一的孫子都沒了。當年自己還曾說,兒孫為官貪墨者,不認其為包家子孫,不能葬在包家祖墳,如今包家的香火要斷在自己手中嗎?

雙喜臨門包家後繼有人

1059年二月十五,包家舉辦宴會,包播、包振及其兒孫都來了,一家其樂融融。這天是包青天的六十大壽,包拯表面很開心,其實很憂傷,他認為最好的禮物就是上天能給他一個兒子。宴會上,包拯還逗弄包繶的“兒子”包永年。這包永年就是包播的孫子,包播曾令其子包經將包經次子包濱過繼給包拯,包拯改包濱的名字為包永年。

突然,兒媳崔氏抱著個兩歲的孩子,匆忙趕來。原來包繶、包文輔去世後,崔氏敬佩公公,同情公公,一直沒有離開包家,後來宋哲宗還親自冊封崔氏為永嘉郡君,冊封詔書還是我們的大才子蘇東坡撰寫的呢。

崔氏進來先為自己來晚而道歉,再祝壽,然而大家都一臉疑惑的看著這個兩歲的大胖小子。最疑惑而又最渴望是他的孩子的包大人,準備張口問:為什麼抱孩子?孩子是誰?等問題時,崔氏怯生生地說:“這個孩子,是送給公公的禮物。因為怕公公生氣,故而在大喜之日,告訴公公包家有後了。”她如此這般地一說,知道真相的包拯,一向嚴峻剛正,不苟言笑的包拯哭了,笑了。他高興的像個孩子,手舞足蹈的。

原來這個寶寶是包拯滕妾孫氏所生。早在包繶去世後,董夫人就勸包青天納房小妾,以延續包家血脈。包拯拒絕了她的好意,但同意董夫人將陪嫁丫鬟為包家延續香火的提議。然而從1053年到1056年這幾年,包拯並沒圓夢,而且孫氏也曾頂撞了包拯,就被包拯一怒之下給休了。誰知,孫氏被休的時候,竟然是有孕在身。1057年,誕下一子,孫氏不敢向包拯報喜。只好找到崔氏,崔氏也怕公公因為孫氏而遷怒孩子,就偷偷地幫助餵養。趁包拯過六十大壽時,再將這個好消息告訴他。最起碼不會惹他生氣,那麼多人呢?說不定還會更加高興呢!

崔氏給孩子取名為包綖,而包青天雙喜臨門給孩子改名為包綬。“綖”是線,“綬”是條。包綬五歲時,包拯去世,宋仁宗親自祭奠包拯。他對包拯非常羨慕,也就非常厚待包拯的獨子包綬,五歲的包綬就被封為太長寺太祝。一年後,一輩子都沒要上兒子的宋仁宗(三個兒子都夭折)帶著遺憾駕崩了。後來,包綬的嫂母崔氏將其養大,而這也是後世傳包拯為其嫂娘養大的原型。包綬長大後娶文彥博的女兒為妻,繼室包拯的門生張田之女,都被皇帝封為縣君。包綬育有四男三女,包康年,包耆年,包彭年,包景年。包綬不僅為包拯延續了血脈,而且人丁興旺,光大了包拯一族。


福垊


1973年的春天,文物部門收到了來自民間的報告,說是發現了一處古墓。等到工作人員前去搶救性發掘的時候,最後才發現原來是包青天包大人的。


整個墓葬比較寒酸,就連稍微好點的墓誌銘也碎成了幾塊。其中一塊是《宋樞密副使贈禮部尚書孝肅包公墓銘》,另一塊是《宋故永康郡夫人董氏墓誌銘》。

包公好理解,就是包拯。那麼董氏又是誰?原來他是包拯的老婆,而且還是原配。最後他和包拯埋在一起就很好理解了,除此之外還有其他一些骸骨。

包拯為何選擇一個丫鬟延續香火。

終於在包拯35歲的時候,他和夫人生下了大兒子包繶。而他也順利長到談婚論嫁的年齡,可惜剛剛結婚一年,生下兒子沒多久便去世了。包拯有了一個孫子,按理說不應該斷後。

可惜的是在孫子還沒5歲的時候,便夭折在了懷中。而包拯的兒媳婦也成為了寡婦,本來按照包拯的意思,勸她趕緊改嫁,畢竟年齡還小。

但是兒媳婦崔氏認為,既然已經嫁了過來,自己是無論如何都不可能改嫁的。最後包拯勸不過她,只能隨她的意思。但是包家不能絕後,全家人都著急了起來。


還是董氏決定,乾脆就給包拯重新納個妾吧。古代基本上都是這樣的情況,只要是正房長時間沒有孩子。可以主動提出來納妾,但是地位不能變。

就是這樣的情況下,包拯娶了家中的一名丫鬟。在當時這樣的情況很常見,家裡面老爺看中哪個丫環,很有可能就納為小妾。而這名幸運的丫鬟就是藤孫氏,當時包拯已經58歲了。

沒想到包拯的身體條件還這麼好,竟然真的就讓藤孫氏懷了孕。不過也是因為是小妾的原因,藤孫氏在包拯家裡面一直受氣。剛剛結婚沒多久,便因為頂撞包拯,被包拯一紙休書送回孃家。

但是沒想到的是,等到回到孃家的時候,發現自己已經懷了身孕。隨後這件事情被包拯的兒媳崔氏得知,心裡面開始焦急起來。因為她和這個小婆婆年齡差距不大,雖然關係上是婆婆,但是更像是姐妹。

後來崔氏偷偷的去看望自己的這個小婆婆,從她那裡得知,自己竟然多了一個小叔子。由於古代被休的女子,基本上是出不了門了。藤孫氏是有苦難言,不過最後還是決定把孩子生下來。


孩子生下來之後,崔氏就過來把孩子抱走。回去告訴包拯,這是自己在外面收養的。包拯聽到挺高興的,感覺也算是後繼有人,於是就給他取了個名字包誕。

轉眼之間5年過去了,包拯因為生病眼看就要不行了。崔氏感覺實在是瞞不下去了,於是就把這孩子的事情告訴了他。包拯聽到這個消息之後非常意外,但是也可以放心的走了,畢竟包家有了後人。

那麼包拯的後人在哪?

文章開頭的時候也講過,包拯的墓穴發現在1973年。其實早在金兵入侵的時候,包拯的墓穴就被破壞過一次,遷移到距離原來地址30米的位置。

合肥文物保護局在1973年整理包拯墓穴的時候,在墓穴當中發現了他兩個兒子、兒媳、夫人還有一個孫子的骸骨。除此之外還有一部分的墓誌銘, 那麼就來帶大家看一下包拯的後人。

一、在安徽的舒城和桐城

在安徽的舒城和桐城兩個地區,曾經發現兩本《包氏族譜》。舒城的那一本編纂於民國年間,總共有將近15本。追根溯源是來自於明朝的包相,他們在明代的時候從合肥搬到了舒城。

雖然族譜是這樣記載,但是並沒有說包相是包拯的第幾代,上面只不過是寫了自己是包拯的後人,他們這一代是包拯一脈。

桐城的是編纂於光緒年間,總共有將近25本。他們的始祖則是包裕禎,在元朝的時候搬到了桐城。也沒有標明自己是幾代孫,只是說祖上是包拯。

二、浙江鎮海衡河堰和甬東

在上世紀的80年代,號稱是世界八大船王的包玉剛。在外稍微有點成就之後,於1964年的時候回到老家寧波。在這次回家的過程當中,參觀了當時到天一閣。

天一閣是一處藏有非常多古書的地方,由於他本人姓包,所以來這裡查看一下《包氏族譜》。當時就在偶然之間,他發現自己竟然是包拯的9代嫡孫,也是一個非常意外的收穫了。


這本族譜編纂於明朝崇禎年間,也被認為是最靠譜的一本。他們這一脈清楚的記載,祖輩是一位名叫包世懋的人,在哪個朝代搬過來的沒有明確的記載,但卻是寫了屬於包拯的29世孫。

三、江西南城包坊村包氏

這一個支系一直以來都是存疑,首先不說他有關於包拯的記載。後面有關於包拯後人的記載,都和包拯墓穴當中出土的墓誌銘有很大的不同。

儘管他們聲稱族譜編纂於南宋時期,但是攀龍附鳳的嫌疑更大。如果有興趣的可以去這裡來看一下,或者去找一些歷史資料去考證一下,這裡就不再多加介紹。


史之策


包拯當然有後代,而且後代很多,現代不少名人都是包拯的後代,比如聞名世界的“華人船王”包玉剛就是包拯的第二十九代嫡孫。

接下來這個故事大家會覺得很熟,因為這和包拯小時的故事高度相似。

包拯被稱為“包青天”,是我國古代著名清官,他的一生堪稱傳奇,在民間享有極高聲譽。但與包拯的婦孺皆知相比,包拯的兒子們卻默默無聞。

歷史上的包拯有兩個兒子,長子包繶和次子包綬。

長子包繶,是包拯的繼室董氏所生(包拯的原配夫人李氏早卒,沒有給他生兒子),十九歲時娶崔氏為妻,但包繶並不長壽,他在結婚次年就去世了,享年只有二十歲,留下兩個兒子包文輔、包永年。

不幸的是,四年後,包繶和崔氏五歲的兒子包文輔也早夭。

包拯只有這一個兒子,兒子、長孫都早早去世,他悲痛欲絕,而崔氏遭遇丈夫、兒子早早去世,更是痛不欲生,包拯勸崔氏另嫁他人,崔氏卻拒絕了,她要留在包家,侍奉公婆,照顧兒子,盡一個兒媳和母親的本分。

不幸中的萬幸是,包拯還有一個兒子,只是他並不知道。

原來包拯有一個侍妾孫氏,是隨繼室董氏陪嫁來的,她曾侍奉過包拯,後來因為犯錯被包拯打發回孃家,當時包拯夫婦,甚至孫氏本人對已懷孕之事並不知情。

後來,守寡的崔氏得知孫氏有了身孕,還是包拯的孩子,便揹著包拯夫婦,經常給孫家送錢財衣物,照顧孫氏。孫氏生下一個男孩後,崔氏又把男孩抱養在自己房裡,精心照料撫養,說是自己沒有孩子,從別處抱養來的孩子,將來給包家延續香火。

第二年,包拯已是花甲之年,在他六十歲大壽之際,崔氏把這個還在襁褓之中的孩子抱到包公面前,將孩子的身世向包拯和盤托出。包拯夫婦老來得子,聞訊大喜,將此子取名包綖,後改名包綬。

不過,這種天倫之樂,包拯沒能享受太久,幾年後他便去世了,包綬只有五歲。

此後,包綬由養母兼長嫂崔氏撫養長大,他成年以後,崔氏做主給包綬娶了著名宰相文彥博之女文氏,還派人找到包綬的親生母親孫氏,讓包綬母子團聚。

看到這裡,大家是不是覺得這個故事很面熟?因為在民間傳說中,包拯早年喪母,就是被自己的長嫂撫養長大,但在真實的歷史上,包拯的父母是在包拯成年、考中進士後才去世的,所謂“老嫂比母”講的不是包拯的經歷,而是包拯兒子包綬的經歷。

縱觀包綬的成長經歷,最值得敬佩的還是長嫂為母的崔氏,這樣深明大義的妻子、兒媳、長嫂、養母,到哪裡去找?所以包綬生前對崔氏極盡孝順,崔氏去世時,他悲痛欲絕,就連當時的皇帝宋哲宗亦為之感動,下旨加封崔氏為永嘉郡君,由大文豪蘇軾撰寫制文。這樣的模範女子,確實當的其如此高的榮耀!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許多古代的斷案影視劇,其中出現形象最多的就是包拯了。這個皮膚黝黑,額頭有一彎月牙,穿著宋朝官服的清官,是他最為典型的形象。他鐵面無私,總是能夠斷奇案,是從古至今眾多官員的楷模。

只是人們也會發現,無論是與他有關的書籍又或者是影視劇,似乎很少提到包拯的家庭,還有他的家人。至於他是否有後代,在所有的電視劇中都成為了一個謎團。那麼真實的歷史,到底是怎麼樣的呢?

包拯劇照

根據一些歷史書籍中的記載,包拯曾經娶過三任妻子,最後一位妻子,則是一位丫鬟。縱觀他的一生,無論是電視劇中的形象,又或者是史書中的記載,都是清廉正直的樣子。

如果真的探索包拯的情感生活,會發現他與清廉的形象還是會有一些反差。史書中的記載,他的前兩位妻子,都沒有為他留下延續香火的後代,最後反而是他的一位隨身丫鬟,誕下了包拯這唯一的血脈,那麼一代清官為何偏愛丫鬟?

包拯的第一位妻子名為李氏,史書上對她的記載很少,雖然是包拯的原配,但是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病逝了,所以李氏並沒有給包拯留下子嗣。在第一任妻子離世後,經過家人媒婆的介紹,他便娶了董氏為妻。

他的第二任妻子,可是歷史上有名的“賢內助”。當時董氏家族在北宋可是名門望族,董氏的先祖曾是宋朝的開國元勳之一。雖說是武將出身,但是董家也十分注重讀書的風氣,因此董氏也是有著極高修養的大家閨秀。

包青天夫人劇照

他的第二任續絃夫人,為包拯生下了三個孩子,其中有兩個是女兒,剩下的一個便是他的大兒子包繶。古人在提及自己的後代的時候,一般不會將嫁出去的女兒作為後代記載在史書之中,所以,在那個時候看來,女兒算不上是後人,所以關於她女兒的記載,現在大多都已經無處考究。對於他的這個長子,也可謂是集寵愛於一身,在包繶十九歲的時候,娶了當時宰相的外孫女崔氏為妻,婚後兩人生下了一個兒子。

只可惜兩人僅結婚一年,包繶便因病逝世,等他的兒子長到5歲的時候,也夭折了。古時候傳宗接代的標準,都是隻有男性才能作為後人,董氏害怕包家絕後,便將自己的陪嫁丫鬟孫氏,納入家門成為了小妾。

孫氏入門以後,在很長的時間裡並沒有給包拯誕下子嗣,隨後又因為替別人求情,反而讓包拯一紙休書將她給休掉了。被休以後孫氏才發覺自己懷了身孕,可是又不敢向包拯求情,便找到了未改嫁的兒媳崔氏。

包青天

礙於公公的脾氣,崔氏也沒有找到合適的機會向包拯說明情況,便暗中資助孫氏,後來生下了一名男孩,崔氏就一直以養母的身份養著這個孩子。直到包拯60大壽的時候,她才趁著這次的喜慶日子,向包拯夫婦說明了真相,隨後,包拯給這個孩子取名為包綬。只是在包綬五歲的時候,包拯便去世了,仍然是由他的嫂子將他撫養成人,他也是包拯唯一的至親血脈。


鳶飛九天2018


包拯的一生

童年記憶裡包拯的形象:

很多70後、80後都看過1993年何家勁、金超群等領銜主演的《包青天》,這部古裝偵探電視劇,承載了我們80後的童年記憶。民間一提起清官,便想到包青天。

在電視劇中,這個為民伸冤並鍘掉負心漢陳世美的清官,額頭上有個月亮,還會發光,電視劇中他還能與鬼魂交流。然而事實並非如此,陳世美不過是小說家的杜撰罷了。

歷史上真實的陳世美生活在明末清初,是個清官,和自己的老婆相親相愛。

不過老包確實砍了一個地位比駙馬更高的王爺,這個王爺胡作非為,飛揚跋扈,搶民女致人於死,是宋仁宗的堂弟趙青。

陳世美:

在《包青天》這部電視劇中,老包身邊的展昭更是年輕帥氣,武功高強,飛簷走壁。對包拯忠心耿耿,護他一世安好,也總在百姓危急關頭出現,救人於危難之間。

成為許多70、80後的夢中情人,其實也是小說家的杜撰。

《包青天》裡的展昭劇照:

歷史上包青天之名流傳千古,原因是幾千年來中國封建君主專制下,吏治腐敗,貪汙受賄的官員太多,老百姓才會對這麼一個清官念念不忘。

包拯劇照:


現實中的包拯:

北宋富翁:包拯出生的那一年是農曆豬年,公元999年,這個數字看上去非常討喜,封建的老百姓認為十豬九富,電視裡他家不算富有。

但實際上,雖然宋朝明面上的俸祿不高,但福利非常豐厚,加上他地位高貴,在宋朝也算得上是個富翁了,但他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飲食跟當百姓時一樣,他還嚴格要求自己的家人,如果子孫貪贓枉法,直接不讓埋入祖墳,曾著家訓:

“後世子孫仕安者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者,非吾子孫。仰珙刊石,豎於堂層東壁,以詔後世。”

歷任高官:歷任監察御史,監察官員,上奏彈劾弄虛作假、為非作歹的官員。多次彈劾權貴,他跟人交往不隨意附和,剛正不阿。

還任過轉運使,主要職責是把地方的賦稅收入轉運到中央,同時監察地方官員的貪汙,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

後來調到諫院,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獨立的諫官機構,主要任務是整頓吏治,同時諫議皇帝得失,他立朝剛毅,不附權貴,深得皇帝信任。

後來還任過樞密副使等職務;百姓熟知的卻是“開封府的包青天”,開封府尹是天子腳下從三品大員。其實老包任職開封府尹的時間很短,也就一年左右,這一年,他整頓吏治,平反冤假錯案,愛民如子,嚴厲懲治犯罪分子,使這裡政治清明,治安良好。

民間有諺: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

包拯能平步青雲,除了他剛正不阿的性格之外,還有他為官技巧嫻熟練達,宋朝同年政治比較流行,即同一年進士當官的在官場上相互幫助,包拯也不例外,他從來沒有批判過同年。

但他也從不以巧言令色取悅人,平常沒有私人信件,連朋友、親戚都斷絕來往。可見,包拯的性格是有些孤僻,並且對家人不講情面,親朋好友也難得找他尋私,政敵也難於找到他的短處。

妻妾後人:

包拯的結髮妻子為李氏,沒有留下子女,年紀輕輕就病卒。李氏去世後他娶了董氏姑娘為妻。董父也在朝廷為官,從小教女兒讀書認字,董氏深明大義、外柔內剛。

宋朝時,宋明理學開始興起。“三從四德”思想被強化,對婦女的束縛越來越多,文人更講究氣節。在這些理論的影響之下,所以雖位居高官,但他子嗣單薄。

他的妻子董氏能識文斷字,並知書達禮。她秉承出嫁從夫的道德理念,事事包容支持包拯。陪伴老包辭官在家侍奉雙親長達11年之久,包拯和她恩愛有加。

包拯劇照:

包拯六十歲以前,和妻子生有一個兒子兩個女兒,兒子起名包繶。 包繶成年後娶了一個姓崔的女子為妻,結婚兩年後,他的妻子才懷上孩子,可惜他未等孩子出世便染病去世。

老年喪子之痛對於任何一個人都是難以承受的,所幸他們的小孫子出生,給他們帶來莫大的安慰,老包給小孫子取名包文輔,但更不幸的是,這個孫子也在5歲的時候夭折了,這個小孫子病死,使得包家更為淒涼。

中國封建社會,不孝有三無後為大。60多歲的時候,也許是他的妻子真的擔心包家斷後,對他再三勸說,也許是因為年歲已大甚為孤獨。

最後在妻子的勸說下娶了妻子的陪嫁女婢孫氏為妾,一兩年後這個小妾仍未懷孕,並和包拯產生了很深的矛盾,包拯固執已見,把小妾趕回了孃家,董氏放心不下,讓兒媳悄悄去看望,後得知她已懷上老包的孩子,崔氏為了不使包家絕後,派人偷偷照顧孫氏母子。

董氏劇照:


等孫氏孩子出生後崔氏把孩子接到家中,取名包誕,但包誕出生沒多久。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

當這個受人愛戴的青天大老爺去世時,朝野震驚,全城盡悼:

“京師吏民,莫不感傷;嘆息之聲,聞於衢路”。

剛日讀史


包拯有後代嗎?後代是誰?為何選一個丫鬟延續香火?(關注葛大小姐,天天曆史故事)


包拯當然有後代,作為北宋名臣,包拯的名字婦孺皆知,包拯一生共有一妻兩妾,育有兩兒兩女,似乎是享盡了齊人福,其實卻是一把辛酸淚,長子長孫早逝,次子也差點失之交臂,今天我們就講講包拯延續香火的故事,真是小孩沒娘,說來話長。


一妻兩妾,長子長孫早逝

包拯的髮妻是李氏,但是很可惜,李氏不能生育,沒有為包家留下血脈,自己很早就病逝了,所以歷史上記載的也不多。

李氏去世後,包拯又娶了董氏,董氏出身官宦世家,“父浩,鄂州武昌令”,宋朝的鄂州武昌就是今天的武漢武昌,當時只是一個縣級單位,董氏的父親就是武昌縣令,相當於縣委書記的女兒,董氏嫁過去的時候,還帶去了一個貼身丫鬟孫氏,董夫人為他生下了長子包繶,在父親的光環下,包繶受到宋仁宗的賞識,賜封為太常寺太祝,包繶長到19歲的時候,包拯就為他娶了三朝宰相呂蒙正的外孫女崔氏,崔氏14歲嫁到包家,做了長媳,夫妻恩愛,可惜包繶福薄,第二年就去世了,包拯痛心疾首,所幸的是崔氏成功的為包家生下了長孫包文輔,有道是福不雙至、禍不單行,精心撫養包文輔到五歲的時候,孩子竟然夭折了,失去長子長孫的打擊對包拯來說是巨大的,雖然受禮教約束,但是包拯的思想還是開明的,他不想看到兒媳婦崔氏守一輩子活寡,極力勸她改嫁,崔氏作為名門之後,雖然喪父喪子,但看到公公婆婆失子失孫後的痛苦,決心留下來代丈夫侍奉二老。

君臣唏噓

包拯擔任諫議大夫並代理御使大夫,想到自己的遭遇,便奉勸宋仁宗從皇族收養一個孩子,立為皇儲,明確接班人(宋仁宗的三個兒子全部早亡),宋仁宗以為包拯有借立儲邀寵之意,便警惕起來,包拯感嘆道“我都是快60歲的人了,如今兒子孫子都沒有了,還能有什麼想法呢”,宋仁宗知道包拯是有感而發,但還是沒有接受包拯的建議“立太子的事兒,以後再說吧!”47歲的宋仁宗認為自己還有機會,而59歲的包拯恐怕沒有機會生兒子了。

俗話說“不孝有三 無後為大”,董夫人多次奉勸包拯娶妾生子,有意將自己的貼身丫鬟孫氏給包拯為妾,傳遞香火,在董夫人的不斷規勸下,為延續煙火計,無奈包拯只好娶了孫氏為妾,自古以來妾難當,地位低,待遇差,基本就是一個生育工具,有時候還要受下人的氣,沒多久孫氏就和包拯發生了矛盾,以至於頂撞包拯,被包拯一紙休書送回孃家。

誰知道,回到孃家的時候,孫氏意外發現自己有了身孕,被休的孫氏不敢告訴包拯,便偷偷告訴了兒媳崔氏,原來,兩人年齡相差不大,平日裡關係非常好,雖然是婆媳關係,但暗地裡卻情同姐妹。

崔氏知道被休女子的地位尷尬,孫氏現在是有苦難言,但這也許是包家唯一的血脈了,崔氏便勸孫氏無論如何生下來,孩子出生後,崔氏就把這個小叔子抱回家中,不敢說是孫氏所生,便謊稱從外面抱養的,包拯看孩子五官清秀,也很是高興,就取名包誕,也算是後繼有人了。

認祖歸宗

1059年,包家慶祝包拯六十大壽,看到大哥、二哥一家子其樂融融,後繼有人,雖然表面上高興,其實包拯心裡卻是很難受的,為了安撫弟弟,大哥包播將自己的孫子過繼給包拯的兒子包繶門下,改名包永年。

兒媳崔氏卻抱出兩歲的包誕作為禮物給公公祝壽,眾人一臉迷惑,崔氏便把孫氏懷孕生子的事情全盤托出,包拯本來以為自己已經絕後了,沒想到竟然是雙喜臨門,六十歲生日之時喜得貴子,高興得老淚縱橫,給兒子包誕改名包綬。

從此民間有了“老嫂比母”這一說法。

好人自有好報,這也是一個團圓的結局,後來包拯又把孫氏接了回來,幾年後,包拯去世,宋仁宗親臨弔唁,包拯5歲的兒子守在靈前,仁宗環顧包府上下一片寒酸,與包拯顯赫的身份極不相符,便賜包綬為太常寺太祝並賞賜了一些財物,包綬官至朝奉郎、通判潭州,共有四子三女,香火不斷,包公泉下有知可以瞑目矣!

歡迎關注、轉發、評論,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讀有趣的歷史!


葛大小姐


包拯在歷史上是有後代的。

1973年包拯墓誌銘出土於合肥北宋包氏家族墓群,其墓誌銘中也記載了他的世系。根據吳興漢先生審校過的《孝肅包公墓誌銘》,“初娶張氏,早卒;續娶董氏,封永康郡夫人。子繶,太常寺太祝,先公卒。誕,五歲兒也……”


由包拯的墓誌銘可知,包拯的原配妻子張氏早逝,和包拯沒有孩子,包拯和續娶的夫人董氏有一個兒子,名繶。

包繶因父親包拯身居高位,受到家族的蔭庇,受封為太常寺太祝,“娶崔氏,通判幽州,卒”——《宋史》,也就是在包繶做幽州通判的時候,英年早逝(1033-1053),他與崔氏的兒子育有一子,包文輔,而在不久後,包文輔也意外夭折了,年僅五歲。

從這些資料來看,包拯當時唯一的長子與長孫都因意外而死,也就有其以“喪子乞便郡,知揚州,徙廬州,遷刑部郎中。”的行為。同時也對應了其子的死亡時間皇祐五年,也就是公元1053年。

那既然包拯的長子長孫已死,那包拯是不是沒有後代了呢?畢竟長子死時,包拯已54歲了。

其實在歷史記載中,包拯與董氏還育有兩女,但兩女皆已外嫁,因此並不算於包拯的後代中。 此時,便不得不提起包繶的夫人崔氏,崔氏是當過三朝宰相的呂蒙正的外孫女,與包繶也算是門當戶對,包繶死後,包拯與董氏不希望崔氏年紀輕輕便在家守節,勸其再嫁。

在北宋的宋明理學之風的影響下,鼓勵女子守節,而崔氏也是如此,拒絕了母親改嫁的要求,為包繶守節二十年。


在經歷了丈夫兒子接連早卒的打擊後,崔氏便為丈夫守節,替丈夫終身侍奉公婆。包拯除了續娶的夫人董氏,還有一媵妾孫氏(一說孫氏為董氏的陪嫁侍女)。

在《宋史》中,“拯嚐出其媵,在父母家生子,崔密扶其母,使謹視之。”包拯曾經把他的媵妾趕出去,當時並不知道她有了孩子,媵妾在其父母家生子,崔氏偷偷的照顧被趕出去的媵妾,派人送錢財衣物等到孫家,讓孫氏小心謹慎的養胎。

孫氏在嘉祐二年(公元1057)生下一名男孩,崔氏又偷偷將男孩抱養在自己房中,名為長嫂,實為養母,因此有了長嫂如母的典故。也正是因為崔氏的作為,為包拯保下了唯一的兒子。

在包公六十大壽時,崔氏把媵孫氏所生的孩子抱給包拯,包公夫婦大喜,為這個孩子取名為包綖。因此,包公唯一的兒子為媵妾所生,為庶子。所以包拯是有後代的,並非包拯要挑選一個丫延續香火,而是因為包拯長子英年早逝,長孫早夭,僅有媵妾孫氏為他誕下一子。

包公於嘉祐七年過世(999-1062年7月3日),年六十四,諡孝肅,其子包綖僅五歲,宋仁宗為照顧包拯後代,封包綖為太常寺太祝。


包綖成年後,崔氏為他娶了廬州知州張田的女兒南陽縣君張氏為妻。但張氏不幸早逝,與包綖未曾育有兒女,崔氏又給包綖娶了宰相文彥博之女,蓬萊縣主文氏。

崔氏曾派人尋找包綖的生母孫氏,將孫氏接回包綖身邊使其母子團聚,崔氏為包繶守節二十年,在包拯死後撫養幼年的包綖,於公元1094年病逝,享年六十二歲,被宋哲宗下旨追封她為永嘉郡君,嘉獎詔書為大文豪蘇軾所撰,收錄在《東坡全集.故樞密副使包拯男繶妻崔氏封永嘉郡君制》中。

在合肥出土的包氏家族墓群中,也發現了包綖之墓,由其墓誌銘可知,包綖有四子三女,包家的血脈得以流傳。


夏目歷史君


包拯在歷史上不僅有後代,他的後代還非常多。根據包氏族譜看,現在包拯的後代數量在數萬人左右,其中不乏一些政商界名人。包拯沒有後代的說法主要是源於包拯和宋仁宗的一段對話。<strong>

包拯曾經勸皇帝早日立下太子,以利於國家的安定。皇帝反問包拯:你感覺誰比較合適呢?包拯明白這是皇帝懷疑自己想要在新君面前邀功,於是回答說:“臣的年齡已經老了,又沒有子孫。臣是為了宋朝江山才請求的陛下,不是為了臣自己。”在這段話中,包拯稱自己年齡大了,而且沒有子孫。很多朋友也以此為依據,認為包拯沒有孩子。

包拯說這句話的時候已經59歲了,距離包拯去世只有短短5年的時間。這時候包拯其實有一個兒子,只是他還不知道罷了。包拯的一生一共有三段婚姻,他的第一段婚姻是原配妻子張氏。張氏沒有生育能力,和包拯結婚很久也沒有生下孩子。包拯是一個正直的人,在張氏去世前沒有納妾。到了包拯快40歲的時候張氏去世了,包拯娶了董氏做妻子。董氏給包拯生了一個兒子和兩個女兒,包拯的兒子長大後娶了妻子崔氏,生下了兒子包文輔。

沒想到禍不單行,包拯的長子在19歲的時候因病去世,沒過幾年長孫也去世了。也就是這個時期,包拯和宋仁宗進行了那段對話。不過這時候的包拯也不能說沒有後代,包拯沒有後代的說法主要是一些人斷章取義的結果。包拯有兩個女兒和多名外孫,只能說這時候的包拯沒有兒孫。

給包拯生下第二個兒子的不是包拯的妻子,而是包拯的妻子董氏嫁給包拯的時候陪嫁的一個丫鬟,也就是包拯的第三段婚姻。這個丫鬟就是孫氏。孫氏在後來不知道什麼原因觸怒了包拯,被包拯掃地出門,趕回了孃家。回到孃家的孫氏發現自己竟然懷孕了,她告訴了正在守寡的崔氏。崔氏是包拯的兒媳婦,為了保全包拯家的血脈,她偷偷的接濟孫氏,在孩子生下之後自己把孩子抱養過來撫養。<strong>

在很多戲劇中包拯是嫂子養大的,這個故事就是取材包拯二兒子的故事。在歷史上包拯的父母都活到包拯做官後,包拯還是一個孝子,看到父母年齡大了,辭了官去給父母養老送終。因為擔心包拯不承認,崔氏一直沒有把這個消息告訴包拯,等到包拯過60大壽的時候,崔氏才把包拯的小兒子帶給包拯看。包拯正在為沒有兒子犯愁,看到了這個孩子後,當場就領回了家。這個孩子被取名叫包綬,是包拯去世前唯一的子孫。包綬在包拯去世的時候只有5歲,被嫂子崔氏養大,包綬長大後崔氏又把包綬的生母找來,讓他們母子相認。

包綬在成年後受到了朝廷的優待,做到了六品官,和父親一樣為官清廉,在當時留下了好名聲。包綬後來娶了當朝太師的女兒文氏,留下了4個兒子和3個女兒。直到現在,包拯的後代仍然在國內一些地方繼續開枝散葉,人丁越來越興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