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帮你get写作的黄金法则

大数据,帮你get写作的黄金法则

随着知识变现、新媒体的兴起,有越来越多人开始在互联网上付费学习,为知识买单。在这种趋势下,罗振宇的罗辑思维成了一个知识ip,据传其估值已经达到几十亿。马东旗下的精品课程《好好说话》,日销售额就创下了555万元。

不光是名人尝到了甜头,就连普通人也在知识变现中分了一杯羹。据说,无论是投稿,还是出书,如今在各条战线上从事新媒体写作的人多达千万。这么多人,在没有行业规范,没有系统培训的背景下,如何持续写出优质的新媒体文章?一旦知识变现的风口褪去,这些人中又有多少能继续写下去?

说到底,写作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脑力劳动,只有真正喜欢的人,才能坚持下来。只有坚持下来,才能创作出好作品。

而说到写作,现在市面上关于写作的书、讲写作的课也不少,什么“7天学会新媒体写作”,“新媒体写作套路解密大全”、“21天让你成为写作高手”……写作竟然成了可以速成的技能了!

其实,就像推荐股票的专家肯定不是炒股高手一样,出写作书、讲写作课的人,也不会是什么写作大师。何况他们所写的、所讲的也只是一家之言,毕竟难以服众。

因此,与其跟着荐股专家买股票,不如直接学巴菲特的思路。写作也是一样,与其上各种老师的学习班,不如直接跟着伟大作家学,所谓“取法乎上”就是这个意思。而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的这本书——《纳博科夫最喜欢的词》,就是我们跟伟大作家学写作的窗口。

《纳博科夫最喜欢的词》这本书很有趣,它是一本用“数字”写成的,关于“文字”的书。它用大数据研究文学作品,让数据告诉我们,那些伟大作家是如何创作的,经典作品又是否有规律可循。当这些问题的答案揭晓以后,我们就将get写作的黄金法则。

除了用大数据研究文学作品,本书作者本·布拉特(Ben Blatt)还把这种有趣的方法应用于音乐、影视剧、综艺节目等,可谓思路清奇、脑洞大开。

大数据,帮你get写作的黄金法则

01 开篇:出人意料、令人难忘的文字,让开篇极具震撼力。

故事的开篇,是作者吸引读者的第一次机会,也是最后一次机会。读者能否一见钟情,全在开篇。

下面来看几个有名的开篇。

叫我以实玛利(Call me Ishmael)。——《白鲸》

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们全都在直奔天堂,我们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简而言之,那时跟现在非常相象,某些最喧嚣的权威坚持要用形容词的最高级来形容它。说它好,是最高级的;说它不好,也是最高级的。——《双城记》

为了找到开篇的规律,Ben查阅了8份榜单,选出了至少出现在4份榜单上的20部作品。在这20部作品中,他发现,开篇的篇幅长短差异很大,虽然简洁的开篇的确令人难忘,但它并不是好开篇的唯一标准。

而好开篇的共性,是它们的独创性和震撼力。是出人意料、令人难忘的文字,让每个读过它们的人难以忘怀。

这些具有独创性和震撼力的开篇,是怎么写出来的?我们不得而知,这或许需要多年积淀后的灵光乍现。但是,本的统计结果,我们可以知道糟糕的开头是什么样的。

1830年的小说《保罗·克利福德》,以“这是一个黑暗的暴风雨之夜……”开篇,将近200年后,它被评为史上最糟糕开篇,成了青年人嘲笑的对象。

以天气来开篇的手法的确陈旧,就好像两个尬聊者没什么可讲的,只能谈论天气一样。难怪美国最具影响力的畅销书作家埃尔默·伦纳德,说关于写作的第一条规则,就是“绝不要用天气来开头”。

不过一切事情并没绝对,在86部曾获普利策奖的作品中,其中有13部就是用天气开头的,乔治·奥威尔在《1984》中的开篇,还被公认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开篇之一。

It was a bright cold day in Apirl,and the clocks were strking thirteen.(四月间,天气寒冷晴朗,钟敲了十三下。)

虽然开篇讲到了天气,但是它并没有只说天气,而是通过设置场景,挑起读者的期待。所以,这告诉我们,要回避简单的聊天气的套路,描述天气不是不可以,但是天气是要为场景服务的,目的是吸引读者读下去。

而如何吸引到读者呢?使用出人意料、令人难忘的文字

大数据,帮你get写作的黄金法则

02 用词:呈现出来,而不是说出来。

小说《搏击俱乐部》的作者恰克·帕拉尼克,反对使用英语中以ly结尾的副词。他说:

请不要用愚蠢的副词,比如‘困倦地’(sleepily),暴躁地(irritably),悲伤地(sadly)。”他认为,作品应该用更多线索让读者体会到一个角色有多么瞌睡、暴躁或悲伤,应该通过场景的设置厘清上下文的含义,而不是依靠使用以ly结尾的副词,去告诉读者他们应该如何联想。

诺贝尔和普利策奖得主,文学大师托妮·莫里森也说:

我从来不写‘她柔声地说’(She says softly)这种句子,如果在此前的文字中没有体现出温柔,我绝对会花费时间和篇幅围绕温柔进行描写,直至让读者感觉出温柔。”

为什么这些作者都反对以ly结尾的副词?伟大的作品都很少使用这种副词吗?Ben分析了所有伟大作家的167部作品,他发现,作品的质量的确和副词的使用量有关,副词越少,作品越受欢迎。

当然,特例也是存在的。纳博科夫在《洛丽塔》中,使用副词的数量,比他另外8部英语小说多出很多。

不过,对于副词的反对,几乎成了作家们的共识。《夏洛特的网》的作者E.B.怀特,和康奈尔大学教授威廉·斯特伦克,也鼓励读者“用名词和动词写作,而不是形容词和副词”。不得不说,这个建议,对我们从事新媒体写作的人来说尤其重要。

除此之外,怀特还告诉我们,读者不喜欢作者告诉自己“不是什么”,而希望作者告诉自己“是什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即使要表达否定的意思,作者也应该用肯定的表达方式。

举个例子。

应该用“欺诈”(dishonest),代替“不诚实”(not honest);

应该用“他经常迟到”(He usually came late),代替“他经常不守时”(He was not very often on time)

总的来说,文学创作是为了呈现,让读者感受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和性格。作者不应该犯懒,要给足读者想象的空间。通过你精准的描述,读者才会跟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你的工作是呈现给他看,而不是告诉给他听,这就是一个作者的专业精神。

因此,作为写作者,我们还是要多花时间,删除那些不必要的词语,努力让文本尽可能完美,这关乎我们的写作态度。

大数据,帮你get写作的黄金法则

03 人物塑造:不从他人角度思考,会让作品走向失败。

伍尔夫说,任何作者,只要在写作时考虑自己的性别,就无药可救了。

我们读小说是为了探索更广阔的世界,理解这世界中真实的人,他们包括男人,也包括女人。伟大作家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创作出令人信服的角色,这其中当然包括,和自己不同性别的人物。

那么,在伟大作家的伟大作品里,他们是如何安排人物的举止和谈吐的呢,男性角色和女性角色会有很大区别吗?

通过对100部经典作品的统计,Ben发现,作家们更倾向于让女性角色“尖叫”,而男人不怎么尖叫,但喜欢“咧嘴笑”。

除了“尖叫”,女性比男性更经常“颤抖”、“哭泣”、“咕哝”,以及“和某人结婚”。而男性更经常“嘀咕”、“大喊”、“轻声笑”以及“杀死”。

所以,如果你正在写一个男性角色,你写道,他因恐惧而“尖叫”,那么恐怕广大的男性读者就要吐槽你了,“我们才不会‘尖叫’呢!这是谁写的垃圾,根本没法看!”

通过Ben的数据分析,我们了解了作者是如何描绘笔下的人物的。无论写作者是什么性别,他都必须学会从异性的角度思考,让人物开口说他(她)们会说的话,否则你的虚构就站不住脚。

另外,如果你笔下的人物简单、刻板、过于偏平化,那你也不会吸引任何读者,你的作品注定走向失败。

因此,塑造人物时,我们要通过不同的视角,对人物进行合情合理的设定。Ben只不过给我们提了个醒,要想真正写活人物,还得靠我们自己。多留心,多观察,多积累。当然,这也是创作的乐趣所在。

大数据,帮你get写作的黄金法则

以上就是大数据告诉我们的,有关写作的黄金法则。

说到这儿,心思细腻的你可能要说了,到现在,你也没讲到重点呀,纳博科夫最喜欢的词到底是什么呀?

别着急,Ben 的统计结果发现,纳博科夫最喜欢的词是——mauve(紫色)。

至于为什么是这个词呢?您还是自己去书上找答案吧……

抱歉我卖了个关子,要知道,留悬念,是大多数伟大作品的结尾方法

恭喜你,又get到一条法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