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歷史之初期的思想準備

佛教歷史之初期的思想準備

寫完了初期的三位代表性人物及譯場與團體,彷彿已經完成了佛教初期的工作,開啟了查找資料撰寫戒律進入中國的部分,在翻找資料的時候,本來是再找三國時期戒律進入中國的相關資料,無意中發現了今日經文相關的內容,一路翻閱資料,發現了一片心的天地,佛教的進入越發的是一種必然,就算當時沒有佛教的深入也會有其他的思想在這個時期產生。

下面做一些總結性的工作,本篇文章由於篇幅的問題,會分2篇撰寫:

  1. 張騫出使西域以及絲綢之路的建立,為佛教傳入中國建立了路徑的準備。
  2. 安世高等人組建的譯經團體,為佛教傳入中國建立了 佛教基本概念的準備。
  3. 漢末到三國階段思想潮流的改變,為佛教出入中國並在後續開花結果做了思想基礎。

本篇我們重點做一些概念的陳述,沒想到的事,對於中國思潮文化的轉變也做了一次大概的梳理,下面開始正文。

先說下,為什麼要說思想基礎,不知道大家是否開過原來的寫的一篇《佛教初期與中國文化的融合》裡面有一段話

在東西晉時期,佛教沒有官方的支持,屬於民間行為。在道教興起的時候,佛教來到了中國,由於國人對於黃老之術的習慣,所以佛教的傳教士,不得不採用國人喜歡的方式來吸引他的信徒,所以出現了各種神話故事,以及各種手段。另外一個方式就是治病,佛教也借用了,魔術加治療的方式完成了,教徒的彙集,但是新來的宗教,缺乏教材。

其實本篇就是在講,黃老之術、玄學等等的相關觀念,看看這些概念跟道教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當時的社會流行的事一種什麼樣的思想,這樣可以更好的理解佛教早期為什麼樣這樣,這樣做的好處是什麼。後面的這些素材都是來自於網絡,我也不好斷定真假以及相互差別。

後面將5個概念(玄學,黃老之學,讖緯神學,今文經學,古文經學),一個歷史事件(白虎觀會議)

概念一:玄學

玄學,此處的“玄”字,起源於《老子》中的一句話“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玄學本來是道家(道教)哲學上的一個用語,指的是魏晉時期出現的一種以《老子》為研究核心的哲學思潮。

玄學又稱新道家,是對《老子》、《莊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說,產生於魏晉。玄學是中國魏晉時期到宋朝中葉之間出現的一種崇尚老莊的思潮。也可以說是道家之學的一種新的表現方式,故又有新道家之稱。其思潮持續時間自漢末起至宋朝中葉結束。玄學是魏晉時期取代兩漢經學思潮的思想主流。 玄學即“玄遠之學”,它以“祖述老莊”立論,把《老子》、《莊子》、《周易》稱作“三玄”。道家玄學也是除了儒學外唯一被定為官學的學問。

概念二:黃老之學

黃老之學是黃帝學派和老子學派的合稱,除老莊之學之外道家的最大分支,學派思想尚陽重剛 [1] ,戰國中期到秦漢之際,黃老道家思想極為流行,其既有豐富的理論性,又有強烈的現實感。該流派尊傳說中的黃帝和老子為創始人。作為一種哲學思想,黃老之術形成於東周戰國時代。但是,作為一種廣為流傳的社會思潮,則是在齊國稷下與魏國 [2] 時期,這一派的代表們尊崇黃帝和老子的思想,以道家思想為主並且採納了陰陽、儒、法、墨等學派的觀點。黃老學派思想發展主要分為兩大主題:技術發明和政治思想,以形而上本體的道作為依據,結合形而下的養生、方技、數術、兵法、謀略等等,具有極強目的性、操作性。

概念三:讖緯神學

緯書是上古讖緯思想學說的輯錄,並非出於某一作者。讖緯出於神學,讖是方士們造作的圖錄隱語,緯是相對於經學而言、即以神學附會和解釋儒家經書的。由於先秦天命神權、天然感應觀念的流行,出現許多祥瑞災異、神化帝王和河圖洛書、占星望氣等等說法。其中也涉及炎、黃的傳說,保存了不少古史、天文、樂律、農學、醫藥以及原始社會狀況等零散資料,經過去偽存真,有一定的參考作用。儒家緯書保存了大量的遠古神話傳說與科學資料。且又文辭華美,言語雕蔚,讖緯作為中國古代文化中的一種神學啟示,對中國古代社會政治、經濟、哲學、文學、道德、倫理、科學、藝術、宗教、神話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其中天文地理、神話傳說無所不包,荒誕而精彩,和受佛教影響的道教經書相比,儒家讖緯神學有著純粹的華夏遠古神話與宗教色彩,體現了古人宏大的宇宙觀。

讖緯神學與今文經學尤其是齊地方士化儒生關係很深。讖緯神化劉姓皇權,奉孔子為宗教主,將儒學發展為儒教,具有完整的宗教神學體系,而成為東漢官方意識形態。光武帝劉秀進一步使儒教國教化,對東漢郊廟祭祀體系(本文稱為國家祭祀)包括封禪、明堂、南北郊、社稷等的建立具有直接影響,封建時代的國家祭祀因此制度化和體系化,郊祀祭天成為證明帝王即位之合法性、正統性和神聖性必須舉行的儀式。讖緯 神學對東漢及以後國家祭祀的確立意義重大

概念四:今文經學

  • 六經皆為孔子所做,尊孔子為給後世製法的“素王”,漢代五經為全本,六經次序《詩》《書》《禮》《樂》《易》《春秋》
  • 目的:通經致用的現實需求
  • 方法:推衍經文章句,結合陰陽五行災異及刑名學說,闡釋經文的微言大義
  • 宗旨:宣揚大一統,定名分,尊君抑臣等思想
  • 《詩》:今文經三家,《魯詩》《齊詩》《韓詩》
  • 《尚書》:今文經三家,伏勝、大夏侯(勝)、小夏侯(建)
  • 《禮》:今文經三家,大戴(戴德)、小戴(戴聖)、慶氏(慶普)
  • 《易經》:今文經四家,施讎、孟喜、梁丘賀、京房
  • 《春秋》:今文經三家,嚴氏(嚴彭祖)《公羊春秋》、顏氏《公羊春秋》、《榖梁春秋》

漢武帝時,公羊春秋學以董仲舒為代表,倡導“春秋大一統”思想,最適應統治者需要,迅速取得支配地位。當時設置的五經博士,使用今文經籍。元帝以後,君權衰落,今文經學開始式微。西漢末年衰,平帝之際,讖緯迷信盛行,今文經學與之結合,經文解說內容空疏而荒誕,古文經學地位開始上升

概念五:古文經學

  • 六經是古代史科,孔子是“先師”,五經是秦火殘餘,其傳述多不可靠,六經次序《易》《書》《詩》《禮》《樂》《春秋》
  • 目的:通經識古的學術追求,也含有思古懷舊的情緒
  • 方法:重在訓詁,探索經文古義,在思想理論方面並無重大發揮
  • 宗旨:思古懷舊,是古非今
  • 成就:基於通經識古的需要,在辨識和解釋先秦文字的過程中,建立起一套系統的訓詁方法,對學術發展有一定的共享。《爾雅》和《說文解字》即其代表。
  • 《詩》:古文經一家,《毛詩》
  • 《尚書》:古文經一種,《古文尚書》
  • 《禮》:古文經兩種,《逸禮》《周官》(周禮)
  • 《易經》:古文經兩家,費氏《易》、高氏《易》
  • 《春秋》:古文經三家,《春秋左氏傳》、《鄒氏傳》、《郟氏傳》

歷史事件:白虎觀會議

章帝建初四年,鑑於金古文兩派經學門戶之見不斷加深,名家解釋儒家幾個點歧義紛繁,採納議郎楊終奏議,在洛陽白虎觀召開會議,召集各地著名儒生,討論五經異同,章帝親自裁決肯定三綱六紀,以“君為臣綱”為首,儒學與讖緯迷信相結合,開始趨向神學化。白虎觀會議後,古文經學不立於學官,但仍然繼續發展,,今古文經學逐漸趨同。古文經學廣泛傳播,賈逵,服虔,馬融,鄭玄等著名學者或為古文經學家,或兼通今古文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