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溝通不順暢,該怎麼辦?

風兒清


現在很多的父母跟孩子會出現溝通不順暢的問題,

你可以去回想一下自己跟同事或者是跟家人的溝通順暢嗎?如果不順暢是什麼原因呢?

第一個原因:很可能是因為你沒有去告訴對方你的想法,或者你沒有聽到對方想說的話,那麼會導致誤會。

第二個原因:大家有隔閡,沒有去中立的客觀的去聽對方的回答,或者對方的表述讓自己站在了對方的對立面,那麼這些都會造成溝通的失敗。

所以,親子溝通也是一樣的,要想避免這些溝通失敗的因素,我們就要知道如何去說,如何去聽。

第一:如何說。不管是表揚孩子也好,批評孩子也好,還是說自己的感受也好,都要用行為➕感受➕影響這樣的方式去表達。因為這樣的表達客觀中立,而且可以讓人知道自己的行為對他人的影響,可以讓孩子有一個有益的改變。

第二:如何聽。當你在聽孩子說話的時候,不要帶著自己的評判,自己的有色眼鏡去看待對方是怎麼說的,或者急於去加入自己的觀點、建議,尤其是當你想要去改變他的時候,孩子會察覺。當對方察覺到的時候,會立即站在你的對立面,然後把溝通的心門關上。所以在聽的時候,要保持真誠、接納、專注,同理的心態去聽孩子說話,當你這樣做的時候,孩子很可能會說的,比之前所有的時間都多得多。

我是羊寶媽媽,如果你有的親子溝通問題,歡迎私信交流。


羊寶媽媽


當親子關係出現問題時,父母首先應該判斷“問題的歸屬”,若問題歸屬孩子,那麼父母只需採用“積極傾聽”技巧,引導孩子自主解決問題,而不必過度干涉孩子甚至代替孩子解決問題。

很多時候,孩子有能力解決好自己的問題,父母需要做的就是扮演一個傾聽的角色,讓孩子能夠感受到自己的情緒是被接納的。

那麼,父母要如何表達自己對孩子的接納呢? 有兩個方面:

一是用非語言來表示接納。非語言包括手勢、姿勢、面部表情,或其他行為。比如,用不干涉的方式表示接納(不插手孩子此刻正在做的事),用被動傾聽表示接納。

另一個方面就是直接用語言來表示接納。“語言接納”中,《P.E.T.父母效能訓練》的作者戈登博士尤其強調“積極傾聽”,即不帶有任何個人的判斷、想法和情緒,而是把話語權交給孩子,鼓勵和邀請他釋放自己的情緒。這個方法能減少孩子對負面情緒的恐懼,還能幫助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積極傾聽”看似很簡單,其實它對父母有很高的要求。受自身表達能力的限制,孩子必定無法流暢而有邏輯地表達清楚自己的想法,這就需要父母花更多時間和耐心去傾聽;在傾聽的過程中,父母難免會想要直接插手給出解決方法甚至指責批評孩子的情緒,這些都是不恰當的,因為,孩子是獨立的,他有權擁有自己的情緒,你不應當去幹涉。

而且,任何情緒都是友好的、暫時的、應當被接納的。父母要完全接納孩子的情緒,並相信他有處理自己情緒的能力。

中國傳統的父母總是習慣否定孩子的情緒而不自知。比如,當孩子摔倒後嚎啕大哭時,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是不是趕緊安撫他說“不疼了不疼了,沒關係沒關係,不哭了不哭了”?實際上這就是一種否定,否定了他對疼的感知,還否定了他表達疼的方式——哭。而這種“疼”,是他的感受,不是你的。

如果父母面對的是還不太會說話又缺乏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嬰幼兒,要如何使用“積極傾聽”呢?

面對嬰幼兒,父母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耐心來完成整個積極溝通的過程,儘管這個過程通常是非語言的。

只有花費大量時間陪伴孩子的人,才能逐漸掌握孩子所給出的非語言信息究竟傳遞了什麼需求,進而迅速而準確地給予反饋。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的需求千差萬別,而不同的父母在接受孩子的訊息上也有極大的差異,所以不要教條地套用那些常見的育兒準則,而要耐心仔細地傾聽自己孩子的需求。


十七君的詩書見聞


親子溝通是家庭溝通的一部分。在《溝通的藝術》這本書裡,作者強調,要想讓家人間進行有效的溝通,要先了解家庭溝通的特性和模式。這樣才能對症下藥。以下根據這本書裡關於家庭溝通的內容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一提到家庭這個詞,有些人的記憶可能會引發積極的情緒,有些想到的則是不舒服的感情。即使是最幸福的家庭,也會有矛盾。但是不管什麼樣的家庭溝通的特徵基本是下面三種。


第一種特性,家庭溝通是形成性的。意思是來自家庭的信息是我們接收到的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信息。比如,母親的傳遞出的信息,會影響女兒看待感情的方式。那麼,如果母親傳遞的是消極的信息,像我的婚姻不幸福,男的沒有一個好東西等。女兒也會受到影響。此外,父母對待感情的態度,父母之間的溝通還會塑造子女對待其他事物的態度。比如,有些孩子在成長期間,聽到的有關學業的信息都是負面的,兒子在中學能否順利完成學業,就會受影響。這個讓我想起來,前幾年老家有些大人之間的談話,他們會說,上學有啥用,還不是一樣要打工之類的話,我聽到這樣的話,真心會有消極的影響。


作者認為,來自原生家庭的溝通對子女的有終身的影響。書裡提到一個很重要的理論,叫依附理論。是說無論是安全依附型還是不安全依附型,孩子都會和家人發展出密切的關係。不安全依附型的孩子在成人之後,對建立新關係也會感到不安,對進一步的親密會感到不舒服,如果已有的關係面臨失去的局面會感到很焦慮。總之,這種情況下的子女總是懷著低落的心理預期,而這種心理預期反而會導致害怕的事情發生。反過來說,如果小孩的依附型是安全的,這樣的孩子在長大之後,會表現的更自信,發展出更大的親密感,和他人能維持有效的關係。溝通一般也是具有建設性的。


也就是說,依附理論對如何培養孩子安全感非常重要。積極的成長環境對孩子來說,將會影響一生。


很多人會說,我已經長大了,已經沒有機會再重新來過。好在我們作為成年人,是可以通過學習溝通方式來培養幸福關係的。《溝通的藝術》就是這樣一本好書(不是打廣告,是真的覺得好)


接著來看第二種特性,家庭溝通是由角色驅動的。意思是你擔任了什麼樣的家庭角色,就會擁有了該角色溝通的期待。當家庭成員都按照期待的角色溝通時,溝通就會比較順利。比如說,父母和孩子溝通的時候,希望孩子是安靜的、聽話的,孩子如果是父母期待的角色,溝通就會比較順利。


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們會被家人貼上各種標籤。比如,聰明的孩子,搗蛋的孩子等。如果角色是積極的,那麼那套期待就能發揮良好的效果。反之,則會減少關係之間的親密感,並且家人之間容易發生衝突。比如我們常聽到,家人訓孩子說,你怎麼就不能和你姐/你哥學一下呢?還能不能學點好了?!等。這樣消極的標籤會影響甚至會困擾一個家庭長達數十年。


第三種特性,家庭溝通是自發的。我們可以選擇朋友,但是家人是不能選擇的,當我們長大組建家庭後,關係網會更加複雜。孩子出生後,多少都會受這個關係網的影響。


家人之間的談話,通常沒有太大的變化,但是家人之間的溝通方式會有明顯的不同,家人溝通的模式通常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談話取向。是說家人在談話時有多開放,談話取向有高有低。作者說,在高度談話取向的家庭,交流不但更自由、頻發,還是自發的。這種家庭會把溝通當作是一次表達喜愛和愉悅的方式,會從中得到放鬆。在發生衝突時,所有人會想著找到解決辦法,而不是抱怨。在這樣的家庭長大的孩子溝通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往往也會更強。反之,談話取向較低的家庭,談話內容很多是禁忌,限制性很多。家庭成員之間很少互動。顯而易見,前者的談話取向要比後者的優點更多。


第二,遵從取向。是說家人強迫彼此的態度、價值觀和信仰保持一致的意願有多強。同樣的高度遵從的家庭溝通的目的是尋求和諧,避免衝突,取得服從。成員之間的等級分明,處理衝突的方式通常是避免和妥協。而較低遵從的家庭,溝通以個性、獨立和平等為主。顯而易見,對比強烈。


談話取向和遵從取向能以四種方式相結合。每一種模式都代表了一種家庭溝通方式。

第一種是兩者都高的家庭,稱之為一致型家庭。溝通的方式是機有權威等級的壓力,也有公開溝通和探討話題的權利。這樣的家庭裡,常見的就是孩子提出一個請求,父母會聽孩子的意見,但是決定權在父母手裡。


第二種是談話取向高,遵從取向低的家庭,稱之為多元型家庭。溝通是開放的,沒有限制的。家裡的每一個成員都能發表自己的意見,最後採取的是大家共同的認可的。


第三種是談話取向低,遵從取向高的家庭,稱之為保護型家庭。溝通強調的是對權威的服從,一般父母決定一切。


第四種是兩者都低的家庭,稱之為放任型家庭。家庭成員之間很少會干預彼此,孩子一般很少會找父母商量,即使找了,父母多半是“隨便你”的回應。


有研究表明,來自一致型和多元型家庭的孩子,在長大後傾聽會更自信,智力上也更靈活。多元型家庭的後代也能少會用言語上攻擊別人。而保護型家庭的孩子會隱藏更多的秘密,和父母之間的溝通也不會很順利。


也就是說,開放溝通和共同決策的對話,產生的效果會更好。所以,我建議,親子溝通不妨試試這兩種方式。


Rose9660


在家庭教育中,有這麼一句話:父母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也就是說父母是怎麼樣,孩子也會是怎麼樣。

每一個問題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個問題家長。可以豪不客氣的說,孩子的問題,都是家長教的。

親子溝通難,有4個原因:

1、過去父母總是忽略和否定孩子的需要和感受;

2、經常用負面語言去催眠孩子,強化孩子的負面經驗;

3、把孩子當作攀比的工具,經常拿別的孩子來刺激他;

4、有體罰孩子。

這些,都會造成親子關係很差,孩子沒安全感、價值感。

如何改變?

1、每天給孩子至少3個擁抱。怎麼抱,左手在下,右手在上,這樣就能心貼心,然後配合孩子的呼吸,孩子會瞬間感覺正能量滿滿。

2、每天都要鼓勵孩子,不管是大小還是小事還是孩子做錯的事,因為做錯的事中也有值得表揚的部分;

3、帶著孩子做親子閱讀,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提升親子關係的方法。親子閱讀有“三三三原則”:1、定時定點定人;2、有趣有益有用;3、被動主動自動。

4、家長要以身作則。孩子從來不做你說的,只做你做的。所以,我們要求別人要怎麼樣,自己先怎麼樣。

做到這些,你們的親子關係會非常融洽,溝通起來就沒問題了。因為你能讀懂他。


家庭教育愛的傳播者


家長都感到隨著孩子年齡增長,跟孩子的交流越來越少。以前無話不談,現在說不了幾句就無話可說了。青春期的孩子思想變化、情緒起伏都比較大,在家庭中很容易產生牴觸情緒和逆反心理,作為父母幾乎很難與他們進行語言溝通和情感交流。那此時該如何和孩子交流呢?


1.通過提問回答方式。

家長認為只要家長說了孩子聽了,問題就解決了。但小孩會慢慢對大人的話產生疑問。所以作為家長要注意和孩子溝通的方式和方法,學會設計問題,用問詢方式來和孩子溝通,儘量不要用反問句和陳述句,同時要儘可能地聽孩子說。提問具有很強的技巧性,家長在這方面需要加強學習。


2.多用尊重和理解方式。

隨著孩子年齡增長,知識和見識增長,孩子有了自己的思想。這時就要家長改變方式,要用尊重和理解方式去交談。可以主動去了解孩子所關注的文娛活動、熱門話題,和他們進行交談,而不是把考試成績當成與孩子交流的唯一話題,這樣親子間才可能有話可談,有事可商。


3.多元化的溝通渠道.

家長不能僅僅立足於語言溝通的方式,應該採取多種方式與孩子溝通。孩子比較喜歡音樂,那就採取音樂的方式,循循善誘。家長的語言符號用多了,往往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而多種新穎的溝通方式,容易增加情趣。常規的溝通方式往往引不起孩子的興趣和能動性。



4.和孩子做知心朋友。

這點很難做到,有些家長擔心會因此失去家長的威信,可以讓一位比較適合的家長扮演此角色。孩子跟你進行聊天后會把遇到的問題告訴你,家長就可以在以後的生活中進行引導孩子,繼而幫助他成長。


5.站在孩子的角度。

有時候做父母的要適當的放下作父母的尊嚴,站在孩子的立場上考慮一下問題,這樣的話,很多的事情就可以很順利的瞭解和理解孩子的做法,這樣的話就會給以後孩子的相處和溝通帶來質的改變。


溝通是一個彼此協商、讓步的過程。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是必須的,只有有效愉快的溝通還能孩子和父母家庭才會越來越和睦,孩子才會越來越懂事。在溝通的路上,家長要不斷改進和學習。


德誠科教


親子溝通最關鍵的要素在於:同頻

什麼是同頻呢?就是孩子說的話,父母願意認真的傾聽,並且能夠感同身受,接納孩子的情緒,認同孩子的觀點,理解孩子的想法;

這樣,孩子才願意繼續和父母分享自己內心的話,親子溝通才能夠良性的發展下去。

但是很多父母卻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一味地想要通過溝通來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並且希望改變孩子;

往往還沒等孩子把話說完,父母就開始說教了:你這樣不對,你這種想法是錯的,你應該這樣做,不應該那樣做,我這都是為了你好!

儘管父母說得一套一套,但是孩子卻一點不買賬――要麼是不耐煩的敷衍,要麼是乾脆把自己關在房間裡,拒絕和父母溝通。

為什麼會這樣呢?很簡單,父母說的,沒辦法和孩子同頻,沒辦法產生親子間的情感共鳴。

因此,教育孩子必須循循善誘,因勢利導,而不應該急功近利,鼠目寸光。

而想要與孩子建立良性的親子溝通,更要時刻牢記這一選擇:先確保情感上的同頻,才能與孩子在溝通上暢通無阻。


廖老思


親子溝通不暢,只是孩子承擔你欠下的“債”,你若改變,暢通無限

為什麼父母跟孩子沒有共同語言?為什麼跟孩子溝通不順暢?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1、父母沒有站在孩子立場思考,無法瞭解孩子的內心  

孩子往往不如大人理性,不能很好控制自己的情緒,心情好就纏著父母說話;心情低落時可能一言不發,甚至拒絕大人的主動溝通。但是孩子拒絕和大人溝通並不是代表不需要溝通,只是溝通的時機不對,僅僅是他們當下不需要跟家長溝通。  所以家長應該改變溝通方式,發現孩子不願溝通時不要動怒,更不要強迫孩子,給孩子一些時間冷靜一下,可能孩子還沒想好怎麼跟父母開口。  

2、家長跟孩子聊不到同一個話題  

大部分家長都只關心孩子學習,對孩子學習以外的事情統統不關心,以至於忽略了孩子生活和情感上的需求。這類父母也不善於學習,不願意主動了解當下流行的事物,以至於跟不上時代的腳步而跟孩子無話可說。  這種情況造就了孩子與父母之間的代溝,孩子認為父母太老土了,跟不不上時尚,所以跟父母無話可說。而父母認為孩子不務正業整天聊一些亂七八糟的話題。  

3、家長溝通意識淡薄  

有些家長完全沒有意識到溝通有多重要,尤其是孩子上中學後,家長甚至覺得孩子可以獨立自理了,不需要家長的干涉,於是很少與孩子溝通,一頭扎進工作裡,導致孩子有什麼事都不能及時向父母傾述。

在國內中小學生自殺身亡事件屢見不鮮。悲痛欲絕的父母講得最多的一句話是:“他為何要走這條路?我實在想不通。”其實,沒什麼想不通的,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就在於家長與孩子的溝通不暢。而這種親子溝通的障礙,也許從孩子上幼兒園時就已經出現了——

溝通大堵車之一:問一句答半句,不問就不答,有心事也不對你說(男孩居多)

  孩子的心聲:“媽媽總問一些無聊的問題,比如,你在幼兒園吃的什麼菜呀,王老師對你好不好呀,你有沒有犯錯誤呀。老一套。我怎麼回答?‘有’;‘沒有’;‘還好啦’;吃什麼菜?‘不記得了。’

  “有時候受了委屈,回來對媽媽說,媽媽馬上立起眉毛對我說,這點事就哭,你可是個男孩子呀。”

  問題癥結:傳統對男孩的“角色要求”,本身就不鼓勵他對人傾訴,而是要求他自己化解。這對男孩而言相當不公平。現在已有部分家長意識到了這一問題,想方設法引孩子開口,但他們卻沒有提供有趣的、能將談話進行下去的溝通話題,幾年如一日的問題,哪個孩子不煩?何不轉轉話題,問問:“綜合活動課上的什麼內容?”“用樹葉拼金魚有趣嗎?”新鮮的問題,才有新鮮的溝通。作為父母,最要緊的事,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提出新鮮、有趣的問題。

  另外,哪怕孩子的表述丟三拉四,前言不搭後語,也不要說他“表述能力不行”;更切忌當著孩子同學或其他家長的面打擊他“開口”的積極性。

溝通大堵車之二:孩子喋喋不休,翻來覆去播報重複信息。父母聽厭了,懶得理(女孩居多)

  孩子的心聲:“我今天敢爬軟梯了,講給媽媽聽,她卻不耐煩,說,去去去,沒看我正忙著嗎?”

  “一路走,一路說,快到家門口,媽媽突然對我吼了一聲,‘你能不能讓我清靜一會兒!’我怎麼知道媽媽今天心情不好?”

  問題癥結:孩子願意毫無保留地袒露她的喜怒哀樂,這是件好事。父母之所以覺得煩,除了他們自身的情緒起伏外,也跟他們認為孩子的講述沒有提供“有效信息”有關。很多媽媽頭疼於孩子“話太多”,滔滔不絕,但翻來覆去就那麼幾句。其實這與家長的引導無方有相當大的關係。耐心傾聽是基礎,只要在傾聽的過程中抓住一兩個點,就能將話題引入有趣的“頻道”;這樣有意識地引導一兩年,孩子的講述就會變得有條理、有重點、有趣味。

  比如爬軟梯的話題,媽媽可誘導孩子仔細回憶站在軟梯上的感受,“有沒有小朋友喊加油?”“在下面保護你的老師是不是很緊張?是不是對你鼓勵地笑?”如此,不僅教會孩子堅強、有勇氣,懂得感謝他人的幫助,也教會了她細緻觀察生活中的變化;這不只是對孩子品性的錘鍊,對她的語言表達和未來的作文表述,也有裨益。

溝通大堵車之三:媽媽是個“大喇叭”,把我的秘密傳揚得到處都是

  孩子的心聲:“我跟媽媽說,我喜歡班裡的尤莉莉,長大後要找她做女朋友。我媽聽了大笑。我求她別對別人講,還拉了鉤,結果怎麼樣?現在連爺爺奶奶叔叔嬸嬸都知道了。哼,我再也不和她講我的秘密了。”

  問題癥結:4週歲後,孩子的獨立意識和自尊意識都在覺醒,他願意告訴你一部分對他而言“至關重要”的消息,是希望你理解他、同情他、諒解他,當他的同盟軍。如果做父母的,僅僅把孩子當作“有趣的玩偶”“出乖露醜搞笑的小人兒”,到處傳揚他的“精彩事蹟”,孩子就會很受傷,僵局也就這樣出現了。

  面對這種情況,一位媽媽的做法是:找兒子道歉,說“媽媽不是有意的,但媽媽知道這讓你傷心了,媽媽願接受懲罰,你要怎樣罰媽媽呢?”

  結果兒子罰媽媽做了5個仰臥起坐,做完兩個人就和解了。下次,當媽媽又管不住自己的嘴巴時,兒子就會拉拉她的衣襟:“你又想做仰臥起坐呀?!”

  其實,親子溝通並不難。像開車一樣,只要記住紅燈停綠燈行,堵車的情況就不會發生—

親子溝通紅綠燈

 製造親子談心花園

  相對於晚飯桌上的溝通,敏感型的孩子也許傾向於在他的“秘密花園”裡說出他的“難言之隱”,比如某個街心公園,或小區遊樂場的鞦韆上。輕鬆的環境氛圍,更容易誘導孩子說出心裡話。作為回報,父母不僅應當為其保密,而且可以提供自己兒時的類似事件、類似經驗讓孩子放鬆。並在傾聽的過程中經常對孩子說:“別緊張”,“沒關係”,“事情沒你想得那麼嚴重……”

  固定談心時間

  要建立起“常態”的溝通習慣,規定一週至少有一天關掉電視,一家人一起來談“令我煩心的事”。注意,不是讓孩子一個人談,那樣會造成“審訊”式的緊張空氣,而是每個人都談,通過平等、互助式的交流,告訴孩子,任何遭遇都不會遭致家人的訕笑,你的背後有我們;也告訴孩子,傾訴是有好處的,傾訴會讓大家感覺更親密。

  允許孩子以更多元的方式發洩

  父母應當意識到發洩是溝通的基礎,對於表達能力還很弱的孩子而言,學會自控還是後話。一個孩子被逼彈琴兩個小時後,在紙上畫了頭髮像電擊一樣豎起的媽媽,旁邊寫著:媽媽是個壞媽媽!媽媽看了,不應針鋒相對地斥責她,而是等孩子的激烈情緒平復後,再找她談:為什麼恨媽媽?你要講出一個讓媽媽服氣的理由來!

  孩子此刻已經平靜,臉上浮起羞愧的笑。這位媽媽後來說:如果當時我也發火,把孩子的“反抗情緒”硬壓下去,就不會有後面的談話和溝通了。對孩子的負面情緒,是堵塞、壓制,還是疏導,決定了溝通是否能繼續下去。


辰木辰七


從大多數溝通障礙來看,主要在於,說話者只站在自己的立場看問題,總想去改造對方,對於孩子,父母總認為自己是有道理的,自己是為孩子好,所以總想要強迫孩子接納自己的觀點。


那麼,如何說,孩子才肯聽呢?

1.尊重孩子,把孩子當作獨立的個體。

孩子是我們生命的延續,但不屬於我們,他們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選擇,對世界有自己的看法。難免因為經驗不足而犯很多錯誤,父母要傾聽孩子的聲音,要接納孩子犯錯,要等待孩子成長。

所以,當與孩子溝通的時候,要多傾聽孩子的想法,並鼓勵他們去嘗試,父母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議,但不強制他們接受,讓事實證明父母聽言不錯,孩子們自然會接受父母的建議。因為你尊重,孩子就沒有了對抗之心。

2.像理解同事一樣理解孩子。

在親子關係中,因為愛,在不知不覺中會越權,容易否定孩子的想法。

但是在工作中,我們會用理性去思考同事的建議,耐心地商量。

所以,與孩子溝通時,在心理就要預設,如果是同事、家人、朋友這樣說,我會怎麼做,用這樣的方式去跟孩子聊,孩子們就願意說。



3.用同理心與孩子溝通。

換位思考,把自己換到孩子的角度來思考。

換位思考,算得上是溝通法寶。每個人都有過童年生活,把自己穿越到當年的自己,會提出什麼樣的想法,希望父母做出什麼樣的回應。當我們站在孩子的角度,你就很容易感受到他們的內心世界,認同他們的想法,不再用權威去壓制,說教,而是變成很好的傾聽者,支持者和引導者。

4.等待,當溝通無法進行時就暫停。

孩子的成長過程不算短,家長要學會等待,不要急。特別是青春期的孩子,等待和陪伴是最好的方式,父母只把握成長的底線,給他們空間,讓他們任性地活,父母做個默默地觀察者,凡事點到為止。風箏線永遠拽在父母的手中,只把線放到足夠長就行。

其實,雙方溝通時,弱勢方並不都需要強勢方給出解決答案。他們可能只想發出自己的聲音,獲得對方的關注和接納。

總之,親子溝通出現障礙時,要多多理解孩子,鼓勵孩子,認可孩子,他們就會擁有足夠的信心和勇氣去迎接生活中的挑戰,也會願意向父母分享他的生活和情緒。與孩子溝通時,多傾聽,多提問,少評論。


個人觀點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


巧妙媽育兒


親子溝通不順暢大致有以下幾個原因。

1、家庭關係不民主。

父母和孩子溝通的時候是不是總是讓孩子覺得父母是高高在上的。對自己有距離感有壓迫感。這種不對等的關係容易給孩子造成壓抑的感覺,繼續發展下去還有可能導致叛逆。


改進:摒棄自己高高在上的地位,以平等的態度和孩子說話。讓孩子感到自己是被重視的,被尊重的。家長是最愛自己的,最值得信任的人。舉個例子,不但孩子願意接受平等的對話,就連大人也願意接受平等的對話。比如:我們跟朋友一起外出路上,不小心走錯了一個路口,這個時候朋友之間會善意的提醒或者是開個小玩笑。沒有責怪的意思。:拐早啦,前方800米左右。下一個路口再出來吧。試想一下,如果朋友跟你說話的態度就像平時你責怪孩子的態度一樣:你怎麼回事,又走錯路了,我都跟你說多少遍了,你總是記不住。你看人家某某某。開車不用我操一點兒心,哪像你!估計朋友們這樣跟你說話,100個朋友也早都絕交了。

2、家長和孩子之間不會聊天。

導致話不投機半句多。這種情況的往往是:家長一開口就是孩子不愛聽的話題,或者是問的時候是質問責問的語氣跟孩子說話。比如孩子放學,家長接到孩子以後上去就問今天在課堂上表現怎麼樣啊?今天考試了嗎?考了多少分兒啦?今天的作業是什麼?這樣一連串的質問的話題,孩子只能以三兩個字兒:好,沒有,不知道。來回應家長。而家長就會覺得孩子不好好跟自己說話。想關心她,她還滿不在乎。孩子只會覺得家長不理解自己。完全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就會問學習的事情。出現這樣的狀況真是一翻兩瞪眼兒。家長覺得自己盡力去關愛孩子而孩子不領情,而孩子則會認為家長不理解自己,不愛跟家長說話。



改進:家長和孩子聊天兒,儘量聊孩子感興趣的話題,從小的話題入手。儘量從輕鬆的話題切入。不要問什麼上課認真聽了嗎,學的什麼呀。考的怎麼樣啊?這些話孩子回答單兩個字兒就不願意再繼續說下去了。最好換成你們班最受男孩兒歡迎的女生是誰呀?你們最近流行玩兒什麼遊戲呀?這個遊戲是怎麼玩兒的呀?或者上課時候聽課最認真的孩子是誰呀?誰被老師罰的次數最多?這些話題輕鬆活潑,孩子感興趣。還是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很願意跟你繼續交流,在溝通的過程當中不知不覺大門心靈的大門就敞開了,你也可以瞭解孩子在班級裡的狀況。瞭解孩子們思想動態,學習狀況。一舉多得。

3.孩子反感家長的態度。

在和孩子交流過程當中,即使是孩子有某些地方說的不夠正確,也不要粗暴地打斷她的話,或者是嘲笑孩子。應該像和自己的朋友對話一樣,給予對方尊重和理解,讓他充分表達完自己的觀點,如果有不同的可以再和他的溝通。在交流過程當中應該注視著孩子的眼睛。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當在交流過程當中注視孩子眼睛的時候,孩子會感受到家長的態度是真誠的,是尊重自己的。馬上就有一種被尊重被信任的感覺。關於溝通有一個最經典的例子,美國一個主持人在採訪一個小男孩兒的時候。主持人問男孩兒,如果你做你是飛行員,飛機駕駛員飛機突然沒有了怎麼辦?男孩兒說,讓大家在飛機上。坐著我自己下去。觀眾都笑了。主持人接著問了一句,為什麼你要自己下去呢?小男孩兒說因為我要去給飛機帶油。如果不是主持人大家可能就對男孩兒有誤解了,可見溝通的時候理解尊重有多麼的重要。

改正:多瞭解孩子。瞭解孩子的喜好。瞭解孩子的朋友,進而瞭解孩子的思想動態。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多用換位思考的方法。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不要總從大人的角度來評判孩子,畢竟大人有幾十年的經驗,也從一些挫折當中抗吸取過經驗教訓,如果總嫌棄孩子幼稚。那麼親自溝通會越來越困難。



4,有代溝。親子溝通大門閉合。

所謂的代溝是指孩子和家長雖然生活在一起,但是孩子所作所為所思所想和家人的思想是完全不一樣的,互相不理解。對於有代溝,溝通大門已經合上的孩子。要想在溝通確實存在很多困難。

改正:對於溝通大門已經合上的孩子,有一個最重要的方法送給家長們。那就是向孩子示弱求助。平時你和孩子主動去聊什麼,可能他都不願意搭理,但是如果你遇到什麼困難的事兒就向孩子求助,想聽聽他的看法還是肯定會積極熱心的回應你的。一來孩子會感到父母對他的尊重和信任。二來孩子在和你溝通的過程當中也可以獲得成功的體驗,體會到自身的價值。

當然你在向孩子求助的時候,一定要以真誠的態度和孩子求助。此為藉口是為了和孩子說話。一定要認真的傾聽孩子的想法。很多時候你會驚訝孩子的觀點的成熟。

結束語:親子溝通是一門藝術。只要注意到以上幾點。慢慢兒的改善親子關係。一定可以成功的。

歡迎關注,我專注解答教育問題,力求給你提供有價值的教育建議,助力您解開教育困惑。


吉老師


親子溝通不順暢,怎麼辦?

首先,思考為什麼溝通不順暢;

其次,再考慮怎麼做才可能順暢。

親子溝通不順暢,主要原因來自親子關係不順暢,其次是溝通內容和溝通方式有問題,還有父母和孩子各自的“問題”原因。

辦法:打造和諧融洽的親子關係是關鍵。是解決問題的核心所在。其次在溝通內容和溝通方法上要學習,家長要不斷進步提升。再次,家長學會管理情緒,同時也教給孩子管理情緒的方法。最後在傾聽方法和說的方法上刻意練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