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德勒的名单》人性的美是因为残缺才恰到好处

​记得第一次看《辛德勒的名单》这部电影的时候,是在艺考班。那时候每天要看很多部电影,好多老电影都很难懂,看着看着就睡着了。

现在想想那时候接触这部影片,感触最深的大概就是纳粹对犹太人的屠杀,直到昨天我依然看不下去,我总觉得那些画面无比的揪心和残忍,可我知道,历史应该比这个更残酷吧。

硬着头皮看下去,我看到了的不止残忍,还有人性的美和犹太民族的聪明,更有创作手法上的独到之处。

1、人性之美

辛德勒是德国一个奸诈的商人,吃喝玩乐情人无数的他,是很多人中的一个,所以这样看来主人公并不特别。可是当他一次次目睹无辜的犹太人惨遭杀害,他的慈悲心开始召唤他去做一些什么。印象中最深的镜头就是他骑着马高高的俯视下边,犹太人们可怜的被杀。

只有一个小女孩和人群反方向在走,那么小的生命,一个人穿越人流,试图去寻找安全的角落。我不得不说,这一个镜头太有震撼力了。而且小女孩是全片唯一有色彩的地方,红色象征着生命,却在最后惨遭屠杀。心酸,无奈……各种心思充斥在脑海里久久不能散去。

《辛德勒的名单》人性的美是因为残缺才恰到好处

辛德勒的转变也是在这时候完成的。他名义上雇佣犹太人去他工厂打工,实则是为他们提供避难所。辛德勒的名单意味着安全和活下去。辛德勒和他的妻子倾家荡产,只为了去保护那些无辜的犹太人,免遭纳粹的杀害。在此之前,想要利用二战大赚一笔的辛德勒,已经从奸诈的商人形象转换为善良的“救世主”。

和他有明显对比的就是负责集中营的军官,他以杀人为乐,觉得这是他权利的体现。他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杀人,包括他伸懒腰的时候都要拿着枪,辛德勒提醒他不要杀人,说赦免才能体现一个人的权利,可是他还是没能忍住。两个人物截然不同的设置,恰恰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之美。

在战争面前,有的人选择变成恶魔,有的人则化身为天使。最动人的还是影片的高潮,当战争结束,纳粹即将走上法庭被绞刑的时候,被辛德勒救下的1000多人联名写信去保护他,证明他一直在保护犹太人,还送给辛德勒一枚亲手做的戒指,赠予他犹太民族的谚语。

辛德勒那时候才更加觉醒了,他在后悔为什么不多救一点人呢?他的戒指是金的,至少可以救一个人……这就是最真实最美的人性。

《辛德勒的名单》人性的美是因为残缺才恰到好处

2、犹太民族的坚韧和聪明

犹太民族在经历屠杀,还能够积极乐观的生活。他们没有自己的领土,却依然能够生活的很好。他们的团结和自我保护让人动容。

影片中小男孩特别聪明,利用自己的聪明帮助纳粹清理楼层,当他看到自己的同学和妈妈,没有因为纳粹就在附近而暴露她们,而是尽自己所能去保护女性,帮助她们找到安全的地方。

反观我们的抗日片,却有那么多的汉奸在苟活于世,他们效忠于日本帝国,却逃不过被利用完之后惨死的命运。人总有一死,为什么不能光明磊落,为了祖国而战呢?我想这就是犹太民族强大的地方,每一个人,包括小孩,都知道战争面前去保护女人和民族。

在拍《辛德勒的名单》这部影片时候,好多犹太人自愿来当群演,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铭记历史,感恩辛德勒。整部影片,那么庞大的群演集体,可是这部堪称经典的佳作几乎没有因为群演而有瑕疵。

可见他们的文化素养真的很高。不管是影片中还是影片外的犹太民族,他们可能人口基数不大,但是他们绝对聪明,绝对坚韧乐观,

这样一个民族,不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敬仰吗?

3、创作手法

作者对辛德勒的塑造是饱满而真实的,他的性格中有爱钱的一面,也有爱玩女人的一面,可是当他在战争中一次次看到犹太人无辜被杀良心觉醒,开始用尽家产去打通关系保护犹太人。

没有人一开始就是耶稣、就是救世主,想要去拯救世界的。每一个人身上都有这样那样的优点,也会有缺点,这才是完整的一个人。

看了影片就会觉得很真实很棒。反观某些片子,主人公完全就是傻白甜,就是会发光的上帝,虽然很美,可是很假,看多了会很疲劳,而且因为没有专属于主人公的标志,千篇一律都是这样,很难有好的作品出现,也不会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