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自媒體真的掙錢嗎,實體經濟,老老實實上班真的不行了嗎?

九齒釘耙八戒


這個問題問的有點窄,自媒體是互聯網經濟其中一個模式,實體經濟是一個比較大的範疇,要準確回答這個問題,要有類比,很明顯用互聯網其中一個模式和整個宏觀的實體經濟比較是不準確的,所以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分析互聯網經濟和實體經濟的情況。


從17年底開始,互聯網其實已經沒以前那麼火熱了。互聯網興起之初是以淘寶為代表電子商務的崛起(電子商務也是互聯網其中一個模式),所以在輿論上,一直有所謂的互聯網經濟與實體經濟之爭,但是經營互聯網企業和實體企業有著本質的不同。



很典型就是,我們經常會聽到互聯網企業有各種ABCDE輪融資、甚至很早期的天使融資,但實體企業卻從來沒有這種說法,如果創業大多自己籌錢借錢自己開幹,哪怕到了投資環節,大多隻有個人投資者,或者公司對公司投資,在實體領域,極少聽到在企業還沒有明確的商業模式或者盈利模式就可以被投資的。


但是互聯網卻不一樣,早期“萬眾創業”那會,投資氾濫的時候,行業內可是有很多“ppt公司”的,“ppt公司”是什麼意思呢?意思就是你只要弄個漂亮的ppt,搞得像模像樣都能忽悠到投資,當然現在是沒這好事了。


為什麼會產生這種現象?

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互聯網企業和實體企業的盈利模式不一樣,互聯網企業講究規模,實體企業講究獲利。


當你開一個實體店,其實能否賺錢,是大概能算清楚的,無非就是計算成本和收入,成本就是房租人工各種手續費。當成本知道以後,自然也就很清楚你大概要賺多少收入才能覆蓋這個成本,如果計算出來成本很大不足以用收入覆蓋或者覆蓋以後盈利不足以引起你的興趣,你自然就不會做這門生意。


打個比方,你開個餐飲店,房租和人工、食材是大頭,這個合一起算就知道成本多少,你只需要算算平均每桌能讓你賺多少錢,再算算每天每一張桌子的翻桌率(就是一天這張桌子接待多少客人),算出來以後其實對這門生意心中是有數的,至少你的損失的有限的,因為房租人工食材都是固定的,假設說一個月成本10萬,你覺得做三個月,差不多就能知道能不能繼續做下去,真要做不下去,損失也就30萬。


在這個情況下,是完全不需要投資人的,因為一來餐飲都是小本生意,做大幾百萬,做小几十萬,這個資本的投資額也就只能吸引個人投資者,很難去吸引金融的大機構,金融機構管理全球資本,最小的投資估計都是上百萬美金起。


二來損失是恆定的,個人投資者完全能接受。例如剛才那個例子,成本出來以後,你大概就知道多少錢能試錯,錯了就是三十萬,但是互聯網企業卻不一樣,除了有很明顯盈利模式的遊戲以外,其他互聯網的模式,在早期都是沒有明顯的盈利模式的,如qq早期也是不知道如何盈利的,都是不斷的拿投資擴充規模,包括一些殺毒軟件,新聞軟件。


當然現在2019年,我們都知道這些互聯網模式都找到自己應有的盈利模式,但是在早期,互聯網企業拿到用戶規模以後,如何盈利曾經是整個行業的困惑。在這個情況下,個人投資者是很難插入的,只有金融機構才夠資金支持這些互聯網企業,一來大家知道這個是好事,但是卻不知道投多少錢才出效果,無休止的投錢,只有金融機構才能撐住,所以互聯網企業多輪的融資也是屬於這個行業獨有的特點之一。


而原因二,也是由於資本氾濫,上世紀美金和黃金脫鉤以後,雖然找上了石油作為瞄定物。但帶來的結果就是全球貨幣的資本氾濫,因為在高度國際化的今天,資本是全球互相流動的,為了方便資本流動,我們每個國家的貨幣出現了匯率,當美金在不斷的印,如果其他國家不跟著印,是會吃虧的。


這樣帶來的結果就是貧富差距的加大,因為有錢人錢多了,自然就會找資產、公司投資,鈔票不斷印,購買力是一年不如一年的,但是有錢人的身價都是以資產、公司來算價值的,而窮人或者中產是沒有資產的,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過剩的資本都到了資產和各種公司上,自然讓其價格越來越高,而窮人和中產卻越來越窮。


這個暫且就說到這,反正讓大家知道,金融機構的錢基本都是國際過剩資本帶來的就可以了。但是從15年開始,美國開始加息,加息實則加的就是社會無風險利率,當無風險利率1個點,一個項目10個點,我們會願意冒風險去賺多出來的9個點。但是當無風險利率到3、4、5、6個點呢?所以,加息的動作本質就是收緊美金的流動性,讓過剩資本回流美國的一個舉動。


而加息動作是循序漸進的,並不是說加就馬上加,加的最猛的那年,一個季度也就加0.25利率。而加息的威力開始在17年影響了資本投資的慾望,在前幾年,金融機構錢多,為了儘快投儘量多的項目,必然審核的門檻會低些,而加息後,金融機構錢少,自然會對所投的互聯網企業謹慎點。


而且這個時候,前幾年機構所投的很多互聯網企業也是死的死,倒閉的倒閉,真正跑出來的公司少之又少,這個結果也讓很多機構和熱錢停止了向互聯網行業進軍的慾望,內外因素加起來,很多人說18年是互聯網寒冬,其實早在17年就有跡象了。


互聯網vs實體經濟

基於這個背景,互聯網目前機會是在慢慢減少,且巨頭們已經把互聯網閒散的流量集中起來了,沒有閒散的流量,意味著草根不太可能像互聯網開始一樣,通過自己的努力以極低的成本獲得流量,屬於草根的年代已經慢慢遠去了,資本已經不喜歡這個行業,一個行業錢少了,人也在大量的進入這個行業,資源少的同時競爭也起來了,機會自然就少了。


實體經濟以前敗給電子商務,源於網絡的價格透明化擠垮了三級分銷,便宜的價格靠的淘寶京東等各個平臺小商家微薄的利潤支撐的,但是隨著現在平臺廣告費上漲,很多小商家已經逐漸撤離了,且目前阿里京東等平臺巨頭們也在逐漸深入線下,巨頭們給這個動作起了個名字,名叫“新零售”,這個可以留意互聯網巨頭們最近的收購動作,都在開無人超市,收購各個大超市,而最近火爆的盒馬鮮生就是阿里進軍實體領域頭響炮。


從上面可以看出,互聯網經濟已經過了早期階段了,現在互聯網上只要你想做點啥,都要通過某個平臺,看新聞你得用今日頭條,購物你得用淘寶,打車你得用滴滴,聊天你得用微信,春節回家你得上網訂票。我們每個人都屬於一個流量,但是我們所做的所有事都要通過這些app,所有流量都要通過這些巨頭,那麼當我們想創業也只能向巨頭花錢買流量了。



實體經濟我目前會比較看好,源於實體開店是有區域性的,你在這條街道上開店,其覆蓋範圍最多就是附近幾條街,哪怕你懂互聯網,會宣傳,其覆蓋面最多擴大到30公里左右,當然我舉的這個例子是服務業,例如理髮餐飲的。賣商品的行業不在這個理論之內,因為賣商品通過快遞能讓產品擴散到世界各地。


因為服務業,你只能到店使用,哪怕你懂互聯網,你能把一個理髮店或者餐飲店的服務,把吸引的人群從幾條街擴大到十幾二十公里,僅此而已。這即是缺點也是優點,缺點就是你只能讓你的服務範圍最多達到幾十公里,不能像賣商品一樣,能賣全球各地,但是優點就是你的流量只能是你的,平臺很難劫持你的,你對面樓有個客戶要剪頭髮他只能找你的,但是卻不可能去淘寶剪頭髮,但是你對面樓的客戶想買衣服,淘寶卻可以搶你生意,因為他到淘寶買了。


這是實體經濟裡服務業其中一個優勢,而還有一部分實體經濟是賣各種各樣的產品,這部分店家一直是對電子商務聲討的最厲害的,但是到現在其實已經有了一定的變化,這部分店家,有兩個要害一直被電子商務死死壓住,一個就是房租,而另一個就是商品的價格透明化,前者目前來看還是無法解決,但是價格透明化,已經在被動的解決了,源於我之前所說的,互聯網巨頭聚集了流量,壟斷了流量,從而讓流量不斷的漲價,其實有心的人已經能發現現在網絡上的產品和線下的產品,在價格上已經相差不大了。雖然還是比較難做,但是對手相對弱了,也算個優勢吧。


自媒體vs實體經濟

自媒體是互聯網體系中一個分支,和其他模式不一樣,自媒體是可以單獨進行的,你開發一個app,一個遊戲,一個網站,背後都要有技術和運營,唯獨自媒體是可以自己一個人獨立進行的,這在成本有很明顯的好處,就是容錯率高。


因為失敗了你並沒有很多固定支出,你在網絡上做網紅,寫寫文章能有什麼成本,真要說成本也就時間成本。但是窮人的時間是不值錢的,所以站在草根創業這個角度來看,我會比較建議走自媒體這條路。



但是也不是什麼人可以做,首先你得是某一個領域的專家,而且你時間得比較充裕,並且得有長時間不獲利的想法,看起來很容易,但一點都不容易,普通人基本都是一份基礎的工作,天天忙上下班,忙完回來也很難有時間去做額外的事情,更別說做一件可能很久都沒收入的事情了。


當然,還有最關鍵的一個點就是,自媒體的紅利期也過去了,你要寫自媒體,那麼第一步首先得選擇平臺,在早期互聯網的平臺流量多,自媒體少自然給的流量也多,但是現在中國網民現在已經幾乎不增長了,平臺的流量就是這些了,不會有多了,但是寫自媒體的個人卻不斷的湧入,競爭大了,自然也很難有很好的效果了。


你適合做什麼?

總的來說,我不建議做任何互聯網的項目,除了自媒體,當然你得有我之前所說的三個條件,有專業領域知識並且能自如的用文字表達,其二就是有比較長的時間,其三要耐得住寂寞。


實體經濟方面,我會建議做服務業,優點和缺點也是如我所說的一樣,我是曾經見過很多餐飲業,店裡桌子就幾張,但靠著外賣能賺不少錢的。


想學習更多,或者付費私信諮詢,歡迎關注我的微博號:十年金融民工


十年金融民工


對你這個問題的看法如下,實體經濟這兩年確實是不好做!我就是從事了多年的個體經營,前幾年還好,這兩年是一年不如一年啊!今年甚至連房租都沒賺出來。


老老實實上班,拿死工資公,絕非長久之計,可能因為我的家庭、生活等原因。近些年一直沒上沒怎麼上過班?所以被上班這個事一直不敢買。

至於自媒體,我也是剛接觸,能不能賺到錢也不太清楚。我認為,最多也就和前些年了,美團、滴滴一樣,剛開始讓你嚐點甜頭。能把人吸引過來以後,甜頭會越來越少……

都是些個人想法,不知道對你的提問有沒有幫助?



0行者悟道0


自媒體真的能掙錢,如同幹任何工作一樣,只有你認真去做了,就能夠得到相應的報酬,問題的焦點在你能從自媒體中能不能掙到在實體經濟中的崗位相當的錢,談談自己的看法:

1、自媒體是標準的計件報酬制度,實體經濟中相當多的崗位和工作是按時間計算報酬,只要你上班滿勤滿點,你就會得到相應的報酬,自媒體是不論時間的,只論發佈內容的數量和質量。

2、實體經濟中相當多的崗位和工作是簡單重複性的工作,不需要你自身能力的提高,自媒體就不然,你要根據需要隨時提高自己的創作能力,如果創作能力降低,立即就會被淘汰,沒有什麼條件可言。

3、只要你得到實體經濟的崗位和工作,上班拿工資天經地義。自媒體卻不是這樣,沒有人會封你是自媒體人,你有這個能力就是自媒體人,沒有這個能力你想說是自媒體人也枉然。

4、自媒體不是什麼人想做就能做好的,其中有非常多的因素,一是你有沒有自媒體需要的天賦,二是你具備不具備自媒體的條件,三是你有沒有自媒體需要的資源,四是你有沒有運行自媒體的運氣,也就是合適的時間和節點。

5、看到自媒體掙錢多,大家看沒看見演藝圈掙錢更多,可是去問問橫店那麼多做電影夢的人,他們掙多少錢。不要看自媒體塔尖上的部分,要看塔尖以上佔整個系統的比重。

綜上所述的結論:

1、如果想靠自媒體謀生,你必須具有自媒體人所具備的條件,否則充其量就是自娛自樂。

2、夢想自媒體發大財,這個夢可以有,但是這個夢只有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分之一的人能做到,不比抓彩票概率強多少。

3、在滿足一定條件下做自媒體肯定能達到收入解決溫飽,但是付出的精力肯定比實體經濟中的工作要大,甚至要大許多。

4、如果進入自媒體是你的愛好,建議你進入自媒體,不論掙錢多少都可以讓你樂在其中。

5、如果你談不上喜歡自媒體,只是為了謀生,建議你不要進入自媒體,如果貿然闖入會讓你痛不欲生。

僅代表個人意見,如有不當之處,忘批評指正,謝謝!





大江東去631


自媒體掙錢那是肯定的,關鍵是你自己跟上時代腳步了沒有。實體店正處在一個翻轉期,網絡經濟的發展對實體店衝擊巨大,但隨著網絡經濟的某些不足和弊端的暴露,也給實體經濟賴以生存的空間,實體經濟存在重新洗牌,體驗消費更需要實體經濟,關鍵的問題是任何時候都要以質以服務取勝,品牌的粘合度要好。渡過了難關,實體經濟將會穩步發展。自媒體不過是各種經濟形式的有力推手,消費者最終得到的需求才是取勝的最佳目的,所以無論是實體經濟還是自媒體經濟,無所謂孰輕孰重,趕超時代才能生存發展。








餘生引粉蝶


與其說實體經濟和老老實實上班不掙錢了,倒不如說時代賦予每個人更多的施展才華的機會了,只要有才,哪一行都能做出來,自媒體也需要一定才華,並非是註冊個賬號就能做成的。


走著記著


其實不是自媒體掙不掙錢,歸根結底還是你這個人,所延伸開來的無論是自媒體號還是短視頻號有沒有價值。如果本身頭腦空空,又不學習或者不知道如何學習,不止自媒體、短視頻,做任何事都掙不到錢。



奔跑的片頭


上班那只是竹藍打水一場空,在這個網絡時代是存不了錢的,只有學理財創業才是正道,自媒體而且就是最好的創業方法,零投資,大收入,只要你懂得互動,懂得禮上往來,為她人貢獻自己的才華和勤奮,我相信你也是一個有錢途之人,人富錢升錢,人窮人幫人。



口技達人秀


我個人認為,自媒體首先是種興趣愛好,其次才是收穫報酬。就象業餘作家一樣。真正能成為職業作家的都是極少數人。


自由飛翔139603573


麵包麵包 兩個五塊 四個十塊 創業的麵包 賺錢的麵包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36, "file_sign": "31429441f04bb079b709e2ad9b0b577e\

麵包小歌tomg


不是上班不行,第一,現在互聯網時代潮流趨勢越來越明顯,第二,現在的年輕人大多心浮氣躁,做事大多不穩,老是想一心發財。我的建議是如果有一手技術或者才藝可以試試,但是你得先工作,副業弄自媒體,確定哪一項更適合你再說。自媒體屬於創業,其實沒有那麼容易的。打工雖然穩,但是沒有那麼多經濟發展。有利有弊,取決於你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