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火飛鴉是什麼樣的 難道真的是用來攻城的嗎

有很多人認為《武備志》的神火飛鴉造型不適合飛行,應該不好用。再加上某些別有用心的人惡意誤導,使神火飛鴉屢屢被評為奇巧淫技。最近看了《經略復國要編》,發現神火飛鴉的使用記載,故收集一些資料,論述神火飛鴉的使用。

神火飛鴉是什麼樣的 難道真的是用來攻城的嗎

(圖:傳說中的神火飛鴉)

以前很疑惑,神火飛鴉所記載的戰術與英國火箭的使用幾乎一樣,戰術很成熟,很顯然是經過大量實戰總結的,但小編還沒發現軍隊使用神火飛鴉的記載,對其使用時間也不確定,有人說它是明初的。

倒是朝鮮戰爭明軍使用一種名為“神火飛箭”的攻城火箭,雖是一字之差,也不能將它當作飛鴉,最近讀宋應昌的《經略復國要編》,無意中發現明軍使用“神火飛鴉”的記載,因此可以斷定神火飛箭就是神火飛鴉,毒火飛箭也應是裝毒火藥的飛鴉。

神火飛鴉是朝鮮戰爭的產物,在《經略復國要編》多有提及。平壤錄:有建議者謂“軍恐無利”,應昌出秘造火箭明火毒火試之原,靡不神驗,曰:“以此禦敵,何患不勝,軍心乃安。” 神火飛鴉似乎是專門用來攻城的新式秘密武器,作者說他很給力“備萬億火龍神鴉秘密等器。”

神火飛鴉是什麼樣的 難道真的是用來攻城的嗎

神火飛鴉的基友“毒龍噴火神筒”是專門用於攻城的高射噴筒,竹筒長約3尺,裝毒火藥和爛火藥,懸掛在高竿上,進攻城堡時,對準敵城牆垛口,順風燃放,噴射火焰毒煙,致使守城敵人中毒昏迷,飛砂傷及雙目而失去判向力等等。

神火飛鴉是什麼樣的 難道真的是用來攻城的嗎

《火龍神器陣法》·神火飛鴉

用篾造制,形若飛鴉,兩傍設飛翅,腹懸神火,尾縛催火筒,逐風飛入城中,用鴉數百,火光蔽天,乘亂攻之,此其神機也。腹藏神火、飛火,中以爆火發之,尾縛推火。隨風發去火鴉百隻,滿城火發,內外交攻,賊可擒矣。

《武備志》·神火飛鴉

用細竹篾為簍,細蘆亦可,身如斤餘雞,宜長不宜圓,外用綿紙封固,內用明火炸藥裝滿,又將棉紙封好,前後裝頭尾,又將裱紙裁成二翅,釘牢兩旁,似鴉飛樣,身下用大起火四枝斜釘,每翅下兩枝,鴉背上鑚眼一個,放進藥線四根,長尺餘,分開訂連四起火底內,起火藥線頭上,另裝扭總一處,臨用先燃起火,飛遠百餘丈,將墜地,方著鴉身,火光遍野,對敵用之,在陸燒營,在水燒船,戰無不勝矣。

飛空擊賊震天雷炮

其炮徑三寸五分,狀類球,篾編造,中間用紙杆一筒長二寸,內裝送藥,筒上安發藥神煙,藥線接著送藥,外以紙糊十數層,油紅色,兩旁安轄風翅兩扇。如攻城,順風點信,直飛入城,待送藥盡然,至發藥爆碎,煙飛霧障,迷目鑚孔,燒賊打陣,亦如前法。

風大去之則遠,風小去之則近,破陣攻城甚妙。其腹藏稜角數枚,一爆,角皆釘人身上,其尖上加醮虎藥。送藥進、飛空擲入賊營,轟開、火燒、煙迷,惟多最妙。(《中國曆代軍事裝備》也提到明軍與後金軍在遼東作戰時,曾使用過“飛空擊賊震天雷”)

神火飛鴉是什麼樣的 難道真的是用來攻城的嗎

茅元儀曾任遼東副總兵,一生活動範圍在北方。但他既非兵工人員,又非直接使用火器的下級軍官,短期的軍戎生活,也主要是充當高級幕僚。1635年明廷大吏徐光啟(1562-1633)的門生韓霖所著的《守圉全書》中即嘗批評其所纂的《武備志》:“兼收不擇,濫惡之器,不可枚舉”,且不知“有西洋炮而諸器皆失其利”①。

而《武備志》的同類型火箭“飛空擊賊震天雷炮”的狀類球形制與“神火飛鴉”宜長不宜圓相矛盾。而《火龍神器陣法》只提到“尾縛催火筒”,並沒有提到四個火箭筒,某網友就對這四個火箭筒提出質疑,認為以那個時代的技術而言,要實現四根火箭同時點火且推力相當,是不可能。

我很鬱悶,《武備志》的神火飛鴉圖片繪製得那麼糟糕,為何大家都將《武備志》的在小鳥上生硬的加上幾個火箭的圖當真呢?!

神火飛鴉是什麼樣的 難道真的是用來攻城的嗎

(圖:《武備志》·神火飛鴉)

上圖的神火飛鴉的四個噴筒是不需要加箭桿的,箭桿只會徒加重量,縮短射程,更重要的是會影響火箭本身的飛行平衡,,見此圖應該是腦補圖,而非實物圖。

《武備志》是較早記載神火飛鴉的兵書,但其圖片是畫家想象的,可能是當時抄錄的兵書無圖片,也沒有實物。後來有幾本兵書抄錄《武備志》,也將此想象圖也收錄了。倒是《帝國時代3亞洲王朝》復原的神火飛鴉較好,噴筒只有兩個:

神火飛鴉是什麼樣的 難道真的是用來攻城的嗎

而小編認為神火飛鴨的形制與朝鮮戰爭傳入日本的棒火矢類似,所謂飛翅其實是旋轉翼:

神火飛鴉是什麼樣的 難道真的是用來攻城的嗎

神火飛鴉有“神火、明火、毒火、飛火、烈火”五種炸藥,分別用於不同用途:

最近粗略看了一下《經略復國要編》,發現書中屢屢提到的“神火毒火等藥箭”的“神火”會改為別的名稱,比如明火、飛火、烈火。而神火、明火、毒火、飛火、烈火在《武備志》的發射爆炸彈的火炮多有一起提到,也就是說他們都是指“神火飛鴉”

從《火龍神器陣法》與《武備志》神火飛鴉資料的不同來看,可見神火飛鴉資料並不齊全,兩本書的作者還對原文都做了刪改,《武備志》甚至加入了作者的理解,因此不能全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