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外篇·天運》中,老聃評價孔子寫的《春秋》是先王走過的痕跡而已,那《道德經》與《莊子》又是什麼呢?

董姝廈


從原文看,老子說這只是先王留下的遺蹟,而不是先王遺蹟的本原,老子還說,孔子說的《詩》、《書》、《禮》、《樂》、《易》、《春秋》這六經是先王的足跡。還反問孔子,足跡難道就是腳嗎?

然後老子向孔子說了,本性是不可改變的,天命也是不能變更的,時間也不會停止,大道也不會壅塞。得道的人到哪裡都會暢通無阻,失道的人到哪裡都走不通。

從這看,老子在給孔子傳道,而孔子三個月後再見老子交作業,老子說孔子得道了。

按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孔子:被遺忘的科學家》看:“老子向孔子所講之道就是以自然為宗,是自然科學,道法自然,無為而治。自然之道,就是天道,故曰《天運》,就是講日月星辰的運行,講天道規律。天道在不斷地發展變化,人也必須與時俱進,順之者成,逆之者敗。強調只有懂了天道,才能明瞭人道,‘不與化為人,安能化人’。人道法於天道,天道在變化,人道要與時俱進。先王與前賢的經驗是‘陳跡’,不能死搬硬套。孔子經過三個月的思悟,終於明白了這個道理,所以老子說孔子得道了。”

作者還用《莊子·天道》說明:“老子再次向孔子申明天道的重要性,天地、日月、星辰、禽獸、樹木都有它的自然規律,教導孔子只要遵循天道自然規律而行,就是最好的了,應該‘退仁義,擯禮樂’,拋棄人為的成分,迴歸自然。要據自然而談人為,倚天道而言人道,人道法於天道。”

作者還引用《莊子·天地》中老子對孔子的傳道來說明“什麼才能做到‘天人合一’?‘忘己之人’。”按作者理解“就是把自己融於大自然,作為大自然的一個部分,同自然同呼吸。”

作者又引用了《莊子·田子方》、《莊子·知北遊》的內容來說明什麼是道。作者強調“人道就是調和順應,隨機適應。這就是大道。”

作者還指出“‘天運’,即講天地日月星辰的運行規律,說明天道即自然之道,屬於自然科學。作者還引用江林昌在《楚辭遇上古歷史文化研究——中國古代太陽循環文化揭秘》第57頁的內容指出“仔細分析《老子》書裡的‘道’,都是從太陽循環的角度立義和生髮。”

作者還通過陳鼓應的著作《易傳與道家思想》來說明“關於天道與人道的關係,則強調人道法於天道,依順自然之道。老子的這一觀點深深地影響了孔子晚年的思想,這全體現在《易傳》之中”。

從作者在書中的觀點,作者是認同莊子寫的孔子向老子問道是歷史而不是莊子的想象。作者說“莊子作為老子的再傳弟子,對老子思想有繼承也有發揮,所以人們把《莊子》一書列為道家作品,稱老莊為道家學派。”

從這些說,老子的《道德經》還有莊子的《南華經》是講自然之道(天道)的典籍。

現在電視上直播世界園藝博覽會,也是秉承順應自然之道的理念,建設人與自然的美麗家園。

這也讓我想起了老子在《道德經》第二十五章的文字“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從文字中看,老子是重視人的,可是人類的發展也要遵循地、天、宇宙的自然變化而變化。而不能一味的脫離自然的發展而變化,這是不可持續的。

從這些說,老子的《道德經》和莊子的《南華經》講的就是人類如何處理與天地萬物的關係,還有對宇宙道理的探討。

再從《莊子》中的寓言看,也是通過講故事來闡釋他的思想。

所以說,老子的《道德經》和莊子的《南華經》是道家學說的代表著作,也是中華文化的經典著作。


掛在明堂射古今


《易經》的“易”有三層含義:一,真理千古不易;二,客觀上的變易;三,簡單容易。

荀子說:天地始者,今日是也——天地從誕生的那一刻開始,直到現在(今時今地)都不曾有過絲毫的改變、不同。這句話就是“真理千古不易”的另一種表述。

“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說明這個世界永遠都在運動變化(變易),沒有一刻一瞬是停滯不變的——永遠都在變,這一點是永遠不變易的,而客觀世界每一刻都在變化當中——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前赤壁賦》)

天地自然的變化、運行是以最簡單的方式進行的:如晝夜之相代、四季之輪迴、萬物之生死——從這一點來說,就是最簡單容易的。

因此人們說《易經》是萬經之首,因為它把天地自然的規律給說盡了、說透了。沒有什麼能夠超脫出它的範圍了——止矣!盡矣!無以復加焉!

范仲淹在《岳陽樓記》裡感慨道:“前人之述備矣!”就是這個意思。——前人把該說的話都說完了!

所以,孔子說自己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儘可能客觀地闡釋、轉述(和“前人之述”的“述”是不一樣的)先祖對天地萬物與人類社會的認知、概括、改造、提升,而不夾雜自己的主觀。“文武之道,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先王的一切都完整地紀錄在冊,他們活著,他們主張的“道”就能夠大行於世;他們去世了,雖然他們的理論、方法都留存在這個世界上,卻沒有人能夠推行於天下——就連大成至聖的孔子也不行。他只是講述、還原先王的豐功偉績、不世之功。從這一點上來說,他的確是在展示先王的陳跡。

真理是千古不易的,孔子是“述而不作”。老子、莊子的思想觀點就是他們自己獨創的嗎?應該不是的。他們所持的觀點也早就被古人給說盡了,他們也是在繼承的基礎上闡釋、講述先人的認知與思考罷了。

實際上他們和孔子所做的事情是一模一樣的:都是在展示先王的陳跡。

他們對孔子的揶揄、調侃頗有“五十步笑百步”的味道:其實,大家乾的是同樣的買賣。


唐言唐語


關於《莊子》的各種解讀,我看過幾遍臺灣大學金嘉錫教授的網絡公開課,不一樣的感覺,不一般的收穫。


合訊


秉承老子評語,《道德經》可謂大道與至德的痕跡;《莊子》可謂道行與德行的痕跡。


田回


循跡則合跡而已,也就是得其術而已。所以城 儒術。。

補充一下。莊子這段主張,墨家批過。墨家認為時代不同人心人事皆不同。知今不可能知古,知古亦不可能知今。所謂的古,不過是今人偽託而已。。


丫頭他爹爹


道德經是天與人之靈語,莊子是天與人之鳴唱。


格物致知65


老子是先人陳跡之理,春秋是先人陳跡之事,莊子是先人陳跡之辯。


哲別1976


道德經是天與人之靈語,莊子是天與人之鳴唱。


趙建藝


又登泰山頂,天地一樣寬,莫道前人偉,今有後來人


@


歷史及經歷都是痕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