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為何能成為“聖人”?

奉節臍橙奉節直銷


為什麼成為聖人?看看周遊列國的過程吧,聖人的風骨就在裡頭。


孔子周遊列國的故事,很多人可能都聽說過。但這十四年的漫長旅途,孔子和他的弟子們都去了哪些地方?他們到底是如何“周遊”的?我想很多朋友可能就說不太清楚了吧。今天,就讓文史君帶著大家,結合太史公的《史記·孔子世家》,沿著孔聖人的足跡,重新走一遍這“周遊列國”之路吧。

一、孔子:我也曾仗劍走天涯

魯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孔子因為對魯國的朝政失望,帶著弟子們離開了魯國,開始了長達十四年的“仗劍走天涯”的生涯。孔子第一站到達的是衛國,就是衛生的衛。司馬遷在這主要記述了兩件事情,主要都是依據《論語》而來的,我們在討論到《論語》這一部分的時候也可以繼續思考。

一個是位於匡的故事。孔子到了衛國,在前往陳地時,途經匡城。匡人誤把孔子認成了魯國的陽虎,因為孔子身材高大,遠遠望去跟陽虎很像。陽虎在孔子入匡之前剛剛洗劫了匡。而且好巧不巧,孔子有個弟子顏刻,當時陽虎進匡的時候就是顏刻駕的馬車。這時恰好顏刻也給孔子駕的馬車,而且他還舉策指著郭外缺口說:“我之前來這的時候,就是從這個缺口進去的”。這話正好被匡人聽到,孔子他們立刻遭到了圍捕。

電影《孔子》劇照:孔子被逮捕

孔子在此處被拘禁五天五夜,幾乎喪命,由此說出那句很有名的話,“文王即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這句話的大概意思是說:文王死了以後,周代的禮樂文化就都在我身上了。如果上天想要滅亡這種文化,那我又怎麼會學會呢?如果上天不想滅亡這種文化,那匡人又能拿我怎麼樣呢?可以看出,孔子是非常自信的。

第二件事是子見南子。南子是當時衛國國君靈公的寵妾,對於這一舉動,子路是不高興的。《論語》裡說“子見南子,子路不悅,孔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那麼大家可以想一想,為什麼孔子還一定要見南子呢,孔子說天厭之,是說天討厭自己見南子還是討厭自己什麼呢?。

電影《孔子》中周迅飾演的南子

孔子最終在衛國也沒有受到重用,於是離開衛國到了曹國,在曹國沒待多久,又去了宋國。在去宋國的途中,有一次孔子在大樹下和弟子習禮。注意啊,司馬遷這裡用的是習禮,學習的習啊,所以《論語》開篇“學而時習之”的習,有種說法就是演習禮。宋國的司馬叫作桓魋[tuí]想要殺掉孔子。弟子打算儘速離去,孔子說:“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

二、看一看世間的繁華

孔子然後又去了鄭國。孔子在鄭國時,與弟子失散,孔子一個人站在郭東門。有人告知子貢,說東門有個人額頭像堯,脖子類皋陶,肩膀類子產。但不足之處是自腰以下卻不及禹的三寸,那樣子像條喪家之狗。弟子終把孔子尋回,並將此話告訴孔子,孔子欣然笑曰: “形狀,末也。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

孔子後來又到了陳國,陳國這時已經很羸弱了,經常遭受吳國的侵罰,因此孔子只好離開陳國到了蒲這個地方,恰好蒲地貴族叛亂,孔子又被抓起來了。孔子有個弟子叫公良儒就幾乎受不了了,“吾昔從夫子遇難於匡,今有遇難於此,命也與。吾與夫子再霖難,寧鬥而死。”我們在孔子輾轉諸國途中,經常看到孔子或者弟子提到命、天命這些詞,都是對未來的一種未知,我們現在說的好聽,周遊列國,那哪叫遊啊?其實是很狼狽的。用現在的話說,或許可以叫“窮遊”了吧。因此為什麼子見南子,南子是當時的掌權者,得到她的賞識,更容易實現自己政治抱負。

電視劇《孔子》劇照,孔子與弟子演禮

之後孔子又歷經衛國,趙國,最後不得已又回到了陳國,這時孔子已經六十多了。孔子當時在魯國執政時的季孫氏家長季桓子去世,臨死前跟兒子康子交代,當年我們魯國本來是可以興盛的,因為我得罪了孔子,把他給氣走了,魯國就此錯失了機會。我死以後,你把孔子請回來重新執政。但是康子家臣進讒言,說原來先君用孔子用到一半給放棄了,被其他諸侯國當做笑柄,現在你又要召回孔子,萬一又是中途而廢,徒惹他國笑話而已。因此並沒有召回孔子,而是召回了孔子的弟子冉求。但卻勾起了孔子的思鄉之情,孔子歸心已起。

《孔子》劇照

三、聖人風骨

孔子之後依然在漂泊。後來楚國聽說孔子在陳國,於是有一年吳國攻打陳國,楚國跑去營救陳國。到陳國以後,楚昭王就派人去聘請孔子。孔子就離開了陳國。但是陳國和蔡國的大夫害怕孔子得用,便將孔子圍困在陳、蔡兩國之間的荒野中。孔子等人絕糧七日,許多弟子病倒不起。弟子此時幾乎都已經快絕望了,但孔子仍舊講誦不絕。

弟子們跟隨孔子顛沛流離十幾年,一事無成,而且幾次遭人迫害,幾次都差點喪命,因此對孔子以及孔子之道的懷疑也是可以想象到的。《史記》當中記載了孔子與他幾個比較突出弟子的談話,也可能就是孔子特意挑選了幾個最為傑出的弟子來加以引導。子路問的大概是眾弟子的心聲:我們走錯了嗎?何以至於此?我們還不夠仁德嗎?大家都不相信我?我智慧不夠嗎?沒人跟著我走。

孔子的回答是如果作為仁者人們一定就信服,那怎麼會有伯夷叔齊?如果足夠聰明,人們就一定跟著我行動,那怎麼會有比干這樣的人?子貢評價孔子“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孔子曰:何必求容於天下呢?自古能工巧匠只管製作,可從沒想過誰會使用。君子能修其道,綱而紀之,統而理之,何必求容呢?眼界侷限於容而不關注修道,志向太小!顏回的回答是最得孔子心意的。孔子首先是假裝問顏回的,“吾道非邪?吾何為於此?”顏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但在不容之時才顯出君子來,吾輩做好自己本職工作就好。如果大道在我輩手中消亡才是吾輩君子的恥辱,道不容於天下那是天下的恥辱而已。”

四、繁華看盡,終歸故里

孔子顛沛流離的生涯長達十四年之後,年近七十歲的孔子終於回到了魯國,但仍未受道魯國國君的任用。孔子也就徹底失去了振國安邦的志向,轉而專注於教育和古籍整理。

電視劇《孔子》劇照:孔子回家

哀公十二年冬,孔鯉先孔子而死。哀公十四年,顏回先他而去。孔子感慨之前隨自己漂泊的大都不在視野內了。哀公十四年夏,齊國陳恆弒殺國君,孔子齋戒沐浴三天,向哀公懇請伐齊,哀公讓他“告知季孫知曉”,孔子又向季孫請求出兵,結果遭到拒絕。前479年,孔子逝世,終年七十三歲,葬於曲阜城北的泗水岸邊。眾弟子為其服喪3年,子貢為孔子守墳6年。

電影《孔子》劇照

文史君說

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末尾評價孔子說:“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餘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又說:“天下君王至於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十四年的漫長旅途,並沒有磨掉孔子身上的自信,或許就像他對子貢說的:“君子能修其道,綱而紀之,統而理之”,何必去管能不能容於天下呢?我想,這就是聖人的風骨吧!

參考文獻:

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中華書局1982年版。

楊伯峻譯註:《論語譯註》,中華書局2009年版。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說明外都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浩然文史


孔子為何能成為聖人?


首先,孔子是華夏五千年文明史的至聖先師。

一、孔子創立私塾,啟民智,立民德。使平民百姓有接受教育的機會。修訂《詩經》、《尚書》、《周禮》、《樂經》,作《春秋》,為《易經》做傳。為華夏文明的傳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二、孔子為炎黃子孫,樹立了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


儒家道德規範的核心是私德。即親親之愛:父母有慈、兒女有孝,丈夫有情、妻子有義,兄長有愛、弟妹有敬。儒家最最重視的,是家庭。

此外,還有公德。與人誠信,見利思義,君子救急不救貧。遵守公序良俗。

然後,孔子是全人類的聖人。

一、法治。

立法為民——奉法以利民。

司法獨立——孔子批判君主折獄無論,以意為限。【法家主張君主必須牢牢鉗制刑罰——主握度量,所以操生殺之柄】

疑罪從無——孔子曰:大辟,疑,赦。五刑,疑,赦。

不罪無辜——父子兄弟,罪不相及。

二、憲政。

孔子曰:君君、臣臣。首先,以君道的標準約束君主。然後,再以臣道的標準約束臣子。就是把君主和權力關進牢籠。今日謂之——憲政。

三、孔子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指明瞭方向——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選賢與能。鰥寡孤獨皆有所養。


摩尼教創始人摩尼稱:除了兩隻眼睛看世界的中國人,和一隻眼睛看世界的古希臘人外,其他民族都是瞎子。

此外,早在百家爭鳴的先秦時代。孔子就是諸子百家各個學派。國君、卿大夫、士農工商各個階層公認的聖人。而墨子是亞聖。

至聖者,首席聖人也。先師者,第一個老師也。

一、《韓非子-五蠹》有曰:仲尼,天下聖人也。(韓非子認為,天下只有一個聖人孔子。完全無視墨子)

二、《孔從子》記載,孔子嫡孫到衛國時,衛國公子想拜他為師,言道:先生聖人之後,我對您的敬仰如同滔滔江水,延綿不絕。

三、《呂氏春秋-慎大》有曰:孔子之力,可以舉國門之關,而不肯以力聞。墨子善攻守,公輸班服,而不肯以兵知。

《呂氏春秋-喻大》有曰:孔丘墨翟,欲行大道而不成,而足以成鮮名。

《呂氏春秋-當染》有曰:孔丘墨翟,無爵以顯人。舉天下之顯榮者,必稱此二人。

到了戰國後期,孔子第一聖人之名依然公認,一些有識之士認為,孔子是第一聖人,荀子是第二聖人,被稱為後聖。墨子亞聖的稱號有所動搖。 以後,顏回、孟子輪流坐亞聖。 孔子的天下第一聖人之名萬年不變。

在先秦時代,不僅在各個學派的著作中,常以聖人孔子為代言人,假託孔子之言,述己之志。就連勸酒之時,也會搬出孔子。

趙國公子平原君在宴請孔子的七世孫子高時,曾勸酒道:“昔有諺語:堯舜千鍾,孔子百觚。古之聖賢,無不能飲。子何辭焉?”子高曰:“穿之所聞,聖賢以道德勝人,而不以飲食勝人。”平原君對曰:“既如先生所言,此言何生?”子高曰:“生於嗜酒者,世人以作勸酒之辭,非實然也。”

在法家經典《韓非子》中,孔子完全是法家酷吏的形象。在道家經典《莊子》中,孔子則是道家真人。而在勸酒者口中,孔子則是嗜酒如命的酒鬼。以上皆是假借聖人之言,述己之志。這更側面佐證了孔子在戰國時期,就已經是大紅大紫的至聖先師。

所以,孔子至聖先師之名並非嘉靖創造的,而是在百家爭鳴的先秦時代,被諸子百家各個學派,士農工商、卿大夫、國君各個階層公認的。

附錄:只有一個學派,認為孔子不是聖人。墨子才是天下第一聖人。並且捏造事實,對孔子進行人生攻擊。把孔子描繪稱霍達克+蛇精+格格巫+容嬤嬤。此派弟子對本派先師之愛,遠遠超過對別派先師之愛。連本人都做不到兼愛,卻要世人做到兼愛。我無語了。


楊朱學派


歷代皇帝需要忽悠奴才,維護自己的統治,自然就要找個人扮演聖人,孔子只不過一不小心被選中為男一號。在一個道德至上的國家裡,扮演男一號道德婊還真不容易,第一個必須是死人,因為只有死人才不會犯新的錯誤,這個標準孔子同志因為死的早,很容易就達標了。第二個必須要死前也沒有太讓人詬病的道德瑕疵,這個比較難,古代的有歷史記載“名人”都是王侯將相居多,這群玩意兒都是在瑕疵裡能不能找到道德的水平。幸好孔子同志幾次想混進國家幹部隊伍都未遂,不能說出淤泥而不染吧,至少也算是想染而沒染上。最後的關鍵是孔子確實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哲學高度,也可能是一生鬱郁不得志,所以每天都閒的沒事幹,去思考人生,在幾千年就能洞悉一些人性,很多思想即使到今天也不落伍。所以孔子同志能擠掉眾多競爭者,出演千古聖人,在奴才遍地的封建社會,無疑會光芒四射,成為廣大奴才們的行為準則和指路明燈。


長春清浦中學


因為他可以滿足朕的所有要求!

儒家講“忠”吶,啥是忠?忠就是死心踏地無怨無悔地為我賣命,自己的命,老婆孩子的命,其實賣命都不夠,還得把精神和靈魂也交到我手裡才叫過癮。

暴爽的是,我可以罵孔子們,打孔子們,貶孔子們,噁心孔子們。反過來不就行,而且他們還不能有怨言,雷霆雨露,皆是君恩嘛!你說這多有意思!我出門坐個車,丫要是有人要是敢和我坐一個車裡面,孔子們得罵死他,真美!

而且這幫孫子還不能辭職,辭職就是不忠,辭職就說明他對朝廷有怨言,沒看當年我把那個叫蘇東坡的二貨玩得那叫滴溜轉,他不還是消逼停從杭州滾到海南島麼?還有那個叫陸放翁的三炮動不動說這個奸臣那個庸吏,不也是被我踢來踢去?只要丟一個眼神過去,他還不是樂得屁顛屁顛地給我編史書?

會有無數孔子們搶著為我背鍋的,朕特麼是皇上,朕特麼是天命之人,怎麼可能會犯錯呢,所以犯錯的一定是他們那些奸臣,蒙弊了善良的我,欺騙了仁義的我,當年朕不開心殺了岳飛,那個叫秦檜的人真特麼不錯,為了朕跪了上千年身上全是歷代人的唾沫,都臭了,這個人是忠臣吶!

只要朕是我爹的親生兒子,你甭管朕的皇位是腫麼來的,是殺了老爹,毒死老爹,還是把兄弟姐妹折騰得生不如死,那都不叫事兒,懂不,反正我說歷史怎麼寫就怎麼寫?史官不聽話,換個人寫就是了,編史的權利可是在朕手上,怕他個鳥兒?

在孔子們眼裡,這個天下都是朕的,哪怕朕屁事不管,毛貢獻沒有,哪怕老百姓餓得易子而食,天下也是朕的,我可以在宮裡修道煉丹,我可以玩祼體PARTY,我可以閒得蛋淡去修上下水道,哪怕四十年不上朝,那些孔子們也不能把我腫麼樣。

還有一點才叫快感,介就是天下只能有一個皇上,還只能是我,不管是誰想另起大旗,都是叛逆,都是要征伐的,把男人殺了把女人扔到妓院裡。李白牛逼不,那特麼是詩仙,有個屁用?跑到永王那裡寫了幾首詩,結果咋樣?還不是被孔子們群起而攻之,弄得老婆連最後一面都見不著。

義和團囂張不?那也不敢說把朕從龍椅上拉下來,不也得畢恭畢敬地說什麼“扶清滅洋”麼?看到沒有,哪怕是中國被朕敗壞到面目全非,在他們眼裡,朕還是主子,唯一的主子。

自從有了孔子,朕整天過的就是神仙般的日子,想當明君,找幾個能幹活的人就可以了,想當昏君,找幾個看順眼的人就可以了,反正最後捱罵的是那幾個傻逼。尤其是有一些孔子們特別招人喜歡,他們沒事就尋思朕喜歡啥,討厭啥?順著我的喜好給我美女,給我美食,替我陰人,替我殺人,他們要的還特別少,不就高官嘛,朕最不缺的就是任命書!如果哪天發現那幫刁民對我不滿意,太簡單了,把這幾個孔子們殺了,朕還是明君!

孔子,朕的最愛!

他給了我這麼多好處和高潮,我不封他當聖人,會被雷劈的!


亦有所思


孔子為什麼會成為聖人,首先我們應當知道,孔子是統治者的聖人,而不是老百姓的聖人,老百姓的聖人是趙公明。

孔子之所以成為統治者的聖人,是因為孔子為統治者的統治提供了合理化永恆化的理論依據,盜亦有道,更何況一個統治者,你為什麼要統治,為什麼要永久地統治下去,得有依據,這樣才能名正言順。而孔子就是這樣一個提供依據的人。這樣一個能夠讓自己的江山萬代永續的人,自然就成為聖人了。

孔子處在一個禮崩樂壞的春秋戰國時代,而孔子則極力主張社會應倒退到西周時代,恢復西周的社會制度,禮儀規範。他認為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這就形成了孔子哲學思想的核心。孔子哲學思想的核心是,靜止不變,讓社會永恆地定格於某一狀態。

大家知道,世界上的萬事萬物,人,社會,都處在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中,變是規律,不變是不可能的。

作為一個統治者,一旦建立了自己的統治秩序,他最怕的是什麼?

他最怕的就是變,不變則自己的統治永世長存,一旦變,就有可能使他的統治變的土崩瓦解。

孔子給了統治者萬世永續的一個良方,這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居君位,臣居臣位,父居父位,子居子位,各守其位,各司其職,不可越位。

為了做到這一點,孔子提出了一整套修身養性的禮儀規範,也就是一套怎樣孝親忠君的道德規範。

通過這些,讓社會永恆地定格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樣一個等級分明的社會秩序中。

這無疑是統治者最想要的一種秩序。

因此,統治者就把孔子推上了聖人的位置,只有孔子成為聖人,天下所有的官民才會照著去做。天下所有的官民都能按照聖人的話去做,那麼天下就太平了,統治者就安穩了。

孔子就是這樣做成了聖人。


天使之翼22143


孔子為何能成為聖人,從一張圖片說起。上圖。


一、人云亦云、以訛傳訛

這是一位網友對孔子的理解。1、三千多學生,是杜撰出來的。報出一半學生的名字來試試?2、“七十二個大思想家”,是弱智的說法。孔子本身被西方哲學家稱之為“人間智慧”,也就是很平庸的想法,不夠思想家的檔次。72弟子是孔子思想的傳承者,是大屋裡面造小屋,自然更不是思想家了。“大思想家”是要著作等身的,72弟子中有一個夠嘛?3、孔子多才多藝嘛?原話是“吾少也賤,故能多鄙事”,孔子多的,是他自己都看不起的、生活所迫的日常瑣事。跟今天的打小工餬口是一個道理。這跟能文能武捱得上嘛?以武而言,孔子指揮過那場戰役?4、至於拿漢武帝來襯托孔子,則顯得答主很無知。漢武帝時期的儒家是董仲舒,董仲舒三問三答最終也就混了個地方政府的文官,完全在漢朝廟堂之外。之後,一次以儒家思想的天人感應評論國事,就被漢武帝定為死罪。而後又赦免了、徹底罷官,當回教書匠到死。漢武帝對董仲舒可是一點都不尊重的好嘛?至於“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是後世儒家杜撰出來的。事實上,漢朝到漢武帝之前都是半壁江山,南越國存在了很久。面對匈奴的入侵,多次以和親、把皇帝的女兒送給仇人為妻為妾換取暫時的和平。5、稅收更是幾千年的穿越。中國歷史上一直都是人頭稅,項目多寡而已。到清朝的雍正期間,才有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稅收的改革,“攤丁入畝”改變了人頭稅,變成了按生產資料收稅。孔孟時期的稅收,實際上就是井田制為基礎的,孔孟的主張沒有絲毫的改變。所謂的仁政,也就是推崇井田制的什一稅,稅率高低而已。

由此可見,後世儒家基本都是不學無術的無腦神吹。


二、孔子為啥成為聖人

孔子的一生沒有成功的事業,也不曾有成功的喜悅。四五次作為官吏執政,大多是短期失敗,史書上都一筆帶過。唯一進入歷史記載的魯國的司寇,也是被趕出魯國作為結果。墜三都、殺少正卯,都是汙點的範疇,記載在歷史上。與孔子推崇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相反,老年的孔子依然奔波在追求當官的路上,灰頭土臉的站在城門下。以至於被人諷刺為“茫茫如喪家之犬”。很顯然,孔子的一生是失敗的一生,跟聖人的稱謂南轅北轍、背道而馳。孔子是在死後,被子貢強烈鼓吹為聖人的。至於子貢鼓吹的具體內容,儒家從來不敢拿出來說。太無知、太無恥,拿出來太丟人。

孔子成為聖人的一條關鍵因素,恰恰是孔子的很平庸、很失敗。孔子的經歷,讓很多人能自感:我也能、我做得到。吹捧孔子,很接地氣、很容易讓自己獲得自豪感。此非臆斷,看看今日頭條,那些道德自吹的心靈雞湯、空洞無物的對聯,往往能獲得很多的點贊、轉發,就是例證。諸如,白狗身上腫對黑狗身上白,井上黑窟窿對天地一籠統。總有人玩的不亦樂乎。

道德是孔子失敗的原因,也是孔子成為聖人的原因。道德極易偽裝,以道德作為向上攀爬的工具,以道德作為相互吹捧的手段,以道德作為綁架他人的利器,使用門檻極低。粗俗點說,只要能做到不要臉,道德這個工具就能隨心所欲的玩。


三、儒家思想好嘛?從官場文化說起

中國歷史上的官場文化,最主流的就是琴棋書畫。很多官員,琴棋書畫的水準,不僅能完全媲美專業人士,甚至超越併成為專業的領袖。比如蔡京、秦檜,甚至比如宋徽宗趙佶的廋金體,更是成為一種書體,被後世書法家所崇拜。琴棋詩畫成為官場文化,不是表象中那樣美好,所蘊含的實際內容,是令人毛骨悚然的。

最近有一部電視連續劇《情滿四合院》。男女主人翁哪份道德高尚,讓人歎為觀止。女主人的妹妹意外嫁給了一個道德敗壞的男人,受盡了欺負。劇末,男女主人翁高尚的原諒了這個道德敗壞的妹夫,並努力為他未來的生活創造條件。靠嘴說,是解決不了實際問題和現實困難的,這個妹夫做下的種種壞事,後果誰來彌補?女主人的妹妹!這個妹妹不僅要無條件的原諒妹夫的一切過錯、甚至罪過,還要犧牲自己的一生去繼續這個婚姻。而琴棋書畫的官場文化,正如這個電視連續劇一樣。

所謂當官尚德,說白了就是競相偽裝道德而升官發財。偽裝道德是無極限的,官位財富是有限的。官位財富不可能滿足所有的道德偽裝,被犧牲、被拋棄,就是必然的結果,只是誰被犧牲、誰被拋棄而已。琴棋書畫引入到官場,是有效的補充。官場失意、琴棋書畫的成功抹平創傷。罷官丟爵,琴棋書畫的收入維持生活。“顏筋柳骨”,誰日常寫信這麼追求書法美?在沒有複印機的歷史上,安民告示若都以書法水準來要求,當官還不得累死啊?書法美是藝術,是“溫飽”之後的閒情逸致。若非刻意為之,琴棋書畫浪費時間、降低效率,與行政背道而馳,怎麼可能成為官場文化?

真相是,每一個琴詩書畫的美好之後,更多的是一顆官場失意、仕途失敗的,受傷的心靈。所以,崇尚儒家文化的,都是一些目光短淺,智商堪憂之輩。只看到裹小腳的步履搖曳,沒看到解開裹腳布,哪雙嚴重畸形的雙足。


儒家文化是潛規則。

潛規則,成功不需要努力。只要你捨得付出臉皮。

潛規則,失敗不需要理由。昨日還在雲端、今日已在井底。


滄桑短笛


孔子為何成為聖人?這需要先知道什麼叫聖人,聖人必須德才兼備,他的智慧影響到一個國家或者一個民族,並且能夠在歷史長河裡流傳,經得起時間檢驗。

孔老二這傢伙年輕時喜歡食也性也皆我所需,喜歡周遊列國到處流浪,最後定居在魯國傳經佈道,雖然顛沛流離,可老孔的確有能耐,教出華夏第一批博士生,七十二弟子個個很牛,他刪減詩經,制定禮儀,寫出了論語和春秋,虛心請教過當時的文化大咖李耽(也就是老子)給晦澀難懂的《周易》添了十翼讓後人更容易看懂這部神秘的六經之首。萬世師表當之無愧。

難能可貴,他的儒家學說得到後世的統治者的追捧,一直影響到了現在,每個皇帝都以老夫子的學生自居,學生是天子老師是聖人,誰敢說說不過去哈哈!



貔貅落寶


孔子是不是聖人?孔子的思想分為兩個階段:封建社會,從漢武帝獨尊儒術開始,孔子就成為了“聖人”,沒人敢於反駁,腐儒們動不動拿孔子出來壓人,孔子是歷代統治者推寵的偶像,孔子的理論體系是一套非常廣泛的道德標準,融合了一些很正的價值觀,仁義禮智信非常好,但這並不是孔子思想所獨有。把孔子思想可以比做一條大船,可以載很多人,任何學子都必須上這條船,不得造新船,更別想改進這條船。老子就歷害了,老子講水,誰有本事把水理論推翻了,別管多大的船都要行駛在水,在大海里要造更先進的船。我們講道德,西方國家也講,這是普世價值觀,過去有過去的標準,現代有現代的標準,道德靠自覺,,有一本書叫《醜陋的西方人》,西方人臭毛病不比國人少,公平公正的法規才能約束行為,道德不是孔子所能代表的。老子講水無常勢,在特殊情況下特殊對待,對治出現的問題,針對社會出現的問題而制定相應的規則,在這個規則下、讓守道德的人受益,那麼就會讓更多人遵守道德。孔子思想本質巔倒,一味追求君子怎麼樣怎麼樣,可是隻要是個人都有其弱點,有錢不貪?有投機取巧的機會不用?孔子思想能讓人當官發財,大家都去學孔子理論,說的比做的好,現在呢?不能多講,人性的弱點與生俱來。進入現代社會以後,孔子就不是聖人,他的書可以去讀,去研究,不否認他有些積極的思想,但不值得推廣,現代學生很累,理、數、化、英語、歷史、政治、生物、地理、音樂、體育,比孔子時代學生忙得多。儒家也出了一個聖人,但不是孔子。


第17號學生


聖人自然不是一般人。必須得是萬里挑一,甚至十萬百萬千萬億萬裡挑一。

在中國歷史上,能被稱為"聖"的人並不少,像酒聖杜康、詩聖杜甫、書聖王羲之、茶聖陸羽、詩聖杜甫、曲聖關漢卿等,皆被冠以"聖"的名號,這代表了他們在專業領域的"至",說明其專業精通到了最佳的地步,可算作其領域內的第一,因此稱聖。

但人們其實對"聖人"這兩個字,往往有更高的要求。<strong>

首先我們要明白"聖人"這兩個字的定義。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一般指、人,即"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曰:"者,通也。可見,德才至高、知行合一謂之聖,至善至德謂之聖,通達完備謂之聖。

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能被稱為聖人的也就那麼幾個,孔子真算是最沒有異議當選聖人的人了。下面筆者就來分析一下孔子為何能成為"聖人"?

一、于思想:代天地立言

光是"仁"之一字,就在人間灑下萬丈光芒。在春秋亂世,孔子極力主張"仁",不管是治國還是為人,都要以"仁"為本,實在是功在千秋。

孔子說:"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還說:"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為了進一步提倡仁,他還專門提出了君子,來與小人作對比,集中體現君子所代表的仁德。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君子也漸漸成為我們所說的德行完備,光明坦蕩的"仁"者。

"仁"體現了人道精神和將心比心的人文關懷,報人以"仁",得"仁"而歸,這是最和諧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是最基本的治國安邦的原則。

二、於學問:道德政治經濟美學無所不成

孔子的學問自然是沒什麼可懷疑的,在如今仍被奉為尊師,可見其學問之高。在道德上,他倡導君子之行,提倡待人以"仁",還說出許多教人為人的話,如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像他的政治思想我們都較為熟悉,但除了政治,在經濟和美學上,他亦有很高成就。

在經濟上,他的重義輕利、"見利思義"的與"富民"思想亦對後世有較大影響。商業往往講求誠信,就與此相通。

在美學上,孔子提倡文質合一,即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強調"美"和"善"的統一。孔子還提倡"",即把文學藝術和政治道德結合起來,雖然如今我們更提倡迴歸文學本身的美感,但文學與道德聯繫起來仍然是一個無法抹去的方向。

三、於教育:萬世師表

孔子被封為萬世師表,除了他學問本身的魅力,也在於他的教學思想。孔子弟子三千,但他的教育並不死板生硬,而是能"因材施教""有教無類",這些觀念放在今天也是流行的教育思想。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孔子的教育不僅注重培養學生的學問,更注重提高學生的道德水平,強調學問和品德的合一。

四、於社會:德治禮治,天下大同

孔子的"仁""禮"治國方案,在後世統治者的施用下已經得到了明證,貞觀之治就是典型例子。

除此之外,他還提出了"大同"和"小康"的概念。

"大同"社會的基本特點是:大道暢行,"天下為公", "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矝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實在是美好的社會景象。

而 "小康"社會是孔子主張的較低的政治目標。小康社會"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與這種貧富不均、貴賤不等相適應,產生了一系列的典章制度、倫理道德,"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立田裡,以賢勇知"。雖然比不上大同社會,但能先做到小康也是可以了。

而他的"大同"社會和"小康"社會的提倡,更是暗合了中國如今的理想社會追求。

五、於道德:仁善相依,中庸之道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道德也不是一下子就顯現出來的,而是要經過歲月洗禮才能被人們認識到其魅力。

孔子講求"善",講"仁德",厭惡小人與惡人。他還提出中庸之道,成為現在很有哲學思想的一個觀點。許多人對中庸之道都有誤解,以為這就是和稀泥、獨善其身。這就完完全全誤解了這個詞的意思。孔子的中庸之道講求的是和諧,是把握正確的度,這無論是做人做事,都是十分有參考意義的一種道德學問。

總之,孔子一手開創了儒學,其思想以仁、禮為核心,長久以來都是中國封建王朝的官方思想,甚至其中不少思想和觀點至今仍對國人乃至世界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其語錄《論語》,詳細記載了孔子的言行,既是研究孔子的重要著作,也是人生、教學、治國、安邦所可參考的重要典籍。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之木鐸",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靠著這些成就,孔子能被稱為聖人,實在是當之無愧。


一往文學


孔子為何能成為聖人?簡答之:

1.孔子從事教育,廣收弟子,為傳播其儒家思想創造了有利條件。

2.儒家思想為當時大多數人所接受,所頌揚。

3.孔子的儒家思想體現了統冶階級的意志,客觀上是為統治階服務的。

儒家思想既為當時人民大眾所接受,又為統治階級服務,還有眾多弟子為其鼓與呼,可謂是天時地利人和都佔有了,不成為聖人都不行了,被統治者和眾弟子推上"聖人"的寶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