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觀哲學(五)——慾望

人性在“統治”人類的進程中建立了人性體系,人們的一切言行都是由這個體系控制的。這個體系就像宇宙飛船一樣,帶著人類逃離了虛無的本源和原初之我的外殼,在漫無邊際的“宇宙”中游離。人類其實對這一狀態很不適應——會“暈船”。但也沒有辦法,因為下不去。為了適應飛船上的生活,克服暈船的症狀,人們通過進化和其他渠道逐步構建起了適應這樣生活的狀態,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人生百態。

存在並不意味著合理,人生百態只是我們和人性體系之間“談判”的結果,它無法解決人類遠離本源的問題,更無法遏制人性的膨脹。我們的一切努力都是在構建這座人生百態的大廈,人們開始沉迷於自己巧奪天工的技法而忘卻了本來應該完成的任務。即便如此,這樣的虛假繁榮也並沒有完全消除“暈船”的症狀,後遺症還是有的。當人們解決後遺症的出發點竟是適應人生百態的需求時,人類就完全偏離了最初的軌道。如今我們每一個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信任危機,我們很難相信一個人,也很難被一個人相信。原因不在於我們做的事情是否“正派”,也不在於我們的表達是否精準,而是因為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空”到連一個自己不曾有的東西都裝不下,我們的內心只能裝下自己有的東西,而且這個有的東西還不一定值得我們把它裝進來。當我們的內心放入一個自己不曾有的東西,我們的感覺統合不起來,我們可能感覺不到它的存在,我們可能無法控制它發生作用,我也可能無法將它和自己已有的東西協調起來。信息、技術的傳播,讓我們的感覺更難統合。我們手中有一個蘋果,內心就開始發出無數聲音:物美價錢、綠色無汙染、無農藥殘留、空運生鮮、研究結果表明……,面對這些聲音,問題變成了不僅僅是我們的內心裝不下這些東西,還因為這每一個聲音的背後都隱藏著一個和我們吃這個蘋果這件事本身沒關係的意向——利益。當人們為了利益的最大化而不考慮信息的真假、不考慮語言的虛實、甚至不考慮必要的後果時,我們對手中的這個蘋果變得百感交集。把這個例子進行擴展,即我們接受的每一條信息背後都隱藏著無數意向的時候,或者把意向改為慾望,這個事實就變成了我們的慾望是相互交織的,這個時候怎麼可能產生信任。我們憑什麼信任另一個人在實現自己慾望的時候對我們是有底線的,這樣的底線由誰來控制呢?

人性上產生的問題,只能從人性自身找原因來解決;人性體系出現了問題,也只能從人性體系內部找原因來解決。我們不能再用問題解決問題、用現象解釋現象,這樣的話我們只會生活在人生百態這個“光環”下的陰影中。

一、慾望的分層

慾望是分層的,由低到高逐步躍進,從最低的生存慾望到最高的隨心所欲。這個過程,既體現了人生命過程的推進,也體現了人性的自我膨脹與毀滅。

人性作為人類的固有屬性,它的存在本身是合理的。人性的肆意膨脹是人性體系的運轉出現了問題。當我們把人性體系的內在構成、運轉機理梳理清楚,那麼自然可以找到膨脹的根源。就好像機器的溫度升高並超過正常值,那麼我們就不應該再簡單的通過降溫處理來解決問題,我們一定會去機器的內部檢查運轉的問題。人生百態就是人性體系這個機器運轉過程中出現的異常問題,所以只能深入到機器內部,才可能發現真正的原因。

人性體系運轉的第一個環節是人性產生慾望,但其實慾望這個東西是分層的,只有把慾望分清楚層次,把每一層次的慾望各歸各位的時候,我們才能知道問題的關鍵在哪裡。

1.人作為地球上或自然界一個生命的個體,在生存的層面上具有慾望。這些慾望被稱為自發的慾望,它是一個人存在的必要條件。自發的慾望包括:吃、喝、拉、撒、睡、生殖、思考。吃指的是食物的攝入、消化和吸收的需求,完成了這一套動作,吃的慾望就實現了。自發的慾望中吃的對象是隨機的,或者可以看做是一切可以吃的東西,這一層面解決的問題只是區分能吃的東西和不能吃的東西。喝指是人們對水的需求,這一慾望取決於人們出生之前的生存環境、取決於身體代謝的要件。拉撒指的是排洩的慾望,它和吃喝合起來體現了人和環境的物質交換,這一過程把人和慾望都納入了自然的範疇。生殖的慾望取決於生命的特性,是人對生命內容的繼承。生殖慾望的條件是性,因此性也被納入到了自然的範疇。思考的慾望是作為人類智能屬性的體現而存在的,它是人與生俱來的特性,是人類生命的附屬。雖是附屬,但人類其他層面上的慾望均來自思考。思考的特性即是人類的獨特之處,也是慾望氾濫、人性膨脹的自然條件。自發慾望的實現使得人成為了在世存在的獨立個體,也再次說明人性的自然屬性。

2.人類第二層面的慾望是基於自發慾望的向外擴展,實現這一擴展的條件就是思考慾望的不斷實現。自發層次的慾望只能使得人們活下來,但生殖慾望讓人們對活的質量提出了要求,即由單純生殖的慾望衍生出了“生”的慾望,這是慾望的第一次擴展。這一次擴展完成之後,在生的問題上自發慾望自然需要作出相應的調整,比如尋找食物、水的來源;保證食物、水的量充足;生殖次數及數量的增加等。這次調整構成了慾望的第二次擴展,這一次擴展只是人類的應激反應,只是對“少”的刺激做出了“多”的反應。刺激是隨機的,它體現了一切在世存在的偶然性,也為人性的無常性打下了伏筆。

隨著第二次擴展的不斷推進、再加上思考慾望作用,人們慢慢實現了慾望的第三次擴展,即由慾望的應激反應擴展到有思考參與的慾望擴展。這一階段出現了方法、規則、差異、歸類的意識及相應的產物,比如人們開始知道了哪個地方的食物多、水源豐富之類的問題,伴隨著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人們開始了遷徙的活動。再比如人們開始認識到植物的生長規律,再後來就有了原始農業;在農業中出現了人與人的協作和對所得多與少的比較。在各種認識的產生和積累過程中,思考的慾望讓人們開始對方法和規則本身進行歸納總結。由此在第二層面慾望的第三次擴展最後產生了文明。

3.慾望的第三個層面是在第二層面慾望第三次擴展的基礎上實現的,這一階段沒有新出現的因素,也沒有新出現的模式,僅僅是對之前擴展成果的再認識及再總結。比如人們在尋找更好水源和食物的過程中開始專注烹飪的技法,在發展農業的過程中綜合其中的規律並將之運用到農業生產中等等。這一層面的慾望沒有再質變的原因有二:一是這一層面的認識加上必要的嫁接足夠人們的各方面需要——質變缺乏動力;二是因為有了嫁接,人們的慾望開始超出原初之我而肆意膨脹——質變缺乏條件和方向。這樣的慾望也對人性產生了指向性的作用,外界的刺激或反饋會被逐漸植入人性,最終內化為人性的二級屬性,比如社會性、階級性等等。就好比農業的生產需要大量的人手,慢慢的人們會就所得的多和少而站隊、抗爭,這就是階級的雛形。

從另一個角度看,也可以說第三層面的慾望擴展的質變是慾望超出了原初之我。這一“質變”使得人類出現了現在的人生百態,社會在發展、技術在進步、歷史的車輪也在前進,人的慾望在肆意膨脹,唯獨不變的是人性本身。於是就有了後來我們評價一個人,要看他的社會地位、歷史價值,而忽略了他人性本身的優劣;於是就有了我們評價人類的發展總是要說科學、要說技術、要說社會、民主等等。是我們慾望膨脹到如此程度,才使我們把所謂社會的進步等同於了人類的進步。社會進步、人性靜止、慾望肆意總和起來才讓我們看到一個假象——人性的膨脹,它實際上是人們慾望的無限膨脹。

二、人性本身就是慾望

只有同質的東西才會相生相吸,人性只有在最高抽象的意義上是慾望的範疇,人性才能產生慾望。人性的產生是人類和世界博弈結果的總和,它是所有慾望的本源,體現了人類與世界有限性的衝突。人性作為慾望而存在,往往帶有虛無性的痕跡。當我們很瞭解一個人,特別是到了他的每一個表情你都知道相應意圖的程度時,這個人給我們內心最深的印象是“空”的。因為一個人除了人性再無第二屬性,人性之外的存在意義就是虛無。

每一個人基於個體差異、環境、經歷等因素而具有的人性特質是不同的,如果人性是一篇文章,那麼人性一定有中心思想,這個中心思想就是人性特質,人的所有慾望都是圍繞人性的特質而展開的。比如人性中有個特質叫做“血濃於水”,如今輿論標榜親情,分開的人們總是有一種莫名的力量支撐著他們尋找對方,讓人感動;輿論也譴責不講親情的事實,基於的認識也是血濃於水,輿論會譴責一個人如何表現出了不講親情並稱之為人性的淪喪,以此來掙得人們的共鳴。敘述事實就到這裡,之後的評論會將血濃於水和家庭、和社會聯繫起來,再之後就出現了我們用社會的、家庭的東西解釋人性的結局,更可怕的是我們幾乎每個人都接受這樣的問題討論模式。長此以往,我們就這樣在人生百態的世界裡徜徉,我們就這樣一點點將人性的真實問題拋在腦後。但是當我們遇到一些血濃於水的事情使我們產生了兩方或多方的相對看法時,我們以上的問題討論模式就陷入了困境,它實際上是預示著這樣思考問題一定有不妥之處,但我們總是對這樣的困境用“說不清、道不明”來形容,最終我們對這樣的困境照單全收——視而不見。

三、人性與慾望的最終歸宿

無論人性如何演變、慾望滿足與否,人都會有一個大限——死亡,它成為了人性與慾望的最終歸宿。死亡是人性的終結,也是慾望的墳墓。死亡做為人的最後一個有限性而存在,讓人性作為在世存在的屬性重歸於虛無。本文要討論的是最終歸宿的另一層面:人性是人類走向終結的根本。

人性刺激了慾望的膨脹,進而這會放大人性作用的隨機性,在不受任何限制的情況下,人性所產生的慾望會超越人的在世存在意義本身,即所謂的惡有惡報。可是惡有惡報的事實並沒有改變人性發揮作用的隨機性,人類永遠被強大的人性力量所驅使,這種力量超越了一切而存在。我們不知道人類從哪裡來,那是我們不知道虛無性的真諦;我們不知道人類要到哪裡去,那是我們不知道人性的禁區在哪裡。每一種趨勢的產生至少都有虛無的意義在裡面,可我們卻總是不能望其項背——人性導致了人的有限性。人性和慾望的關係很像胰腺和澱粉酶的關係,胰腺產生澱粉酶,但大量的澱粉酶的產生又會溶解胰腺本身。

慾望不被滿足,最終也會使人走向終結。一個人最根本的慾望是生存的慾望,當一個人生存的慾望長期受到威脅,起初可能會使這個人茫然,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人性會因為慾望長期得不到滿足而被禁錮起來,自然不會再產生新的慾望。從這一刻開始這個人本來由正常情況下有很多欲望慢慢轉變為只有一個慾望而且還長期得不到滿足,他的精神世界就會逐步萎縮。最後,哀莫大於心死。

人類如果想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可持續發展,人們就需要對自己的慾望立規矩。當你為了自己某種慾望的實現不惜找各種說法、各種途徑;不惜傷害周邊,那麼這樣的慾望就已超出規矩的邊界。不是存在的慾望都需要被滿足,不是存在的慾望就應該有其存在的意義,如果我們不進行篩選、甄別,那麼我們無法改變慾望肆意導致的人性膨脹,自然我們也就無法改變人類走向毀滅的趨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