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李世民当上皇帝后,没有杀秦琼这些握有兵权的人?

车子生活说


李世民当皇帝后,没有杀秦琼这些握有兵权的功臣,从冠冕堂皇的角度来说,自然是因为李世民仁义大气,心胸宽广。但其实,这就是标准的扯淡,因为对于威胁到自己权力的人,李世民从来就是举手不留情面,无毒不丈夫。从他的亲兄弟李建成、李元吉,到他的父亲李渊,再到他的亲儿子李承乾等,那都是要么被杀,要么被废,丝毫不顾及亲情。

从这层意义上来说,秦琼等功臣没有被杀,最真实的原因就是他们没有威胁到李世民的权力,或者说,他们所拥有的权力,根本对李世民的权力造成不了任何威胁。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个还要从李世民的家族背景说起。

大家知道,李世民和刘邦、朱元璋这两位开国皇帝不一样,他们李氏家族,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一直都是关东地区(山东、河北、山西等)排名前五的门阀望族。



李世民最早的先祖,是五胡乱华时期,西凉的开国君主李暠。西魏时期,李世民的曾祖父李虎,位列八大柱国之一,是西魏最有权势的家族之一;北周时,其父亲李渊就袭封为唐国公。隋朝时,他们李家更是皇亲国戚,其兄弟子侄、叔叔伯伯,不是亲王就是高官。

也正因为李世民的家族势力的强大,所以他们在起兵反隋时,依靠的最核心力量,就是他们李氏家族本身,这个就和当年曹操起兵类似,都是宗族成员掌握最核心的军政资源。

当时,李氏家族的很多人,都被封王,并且凡是大唐军队出征,都必须有李氏宗氏成员坐镇,比如大唐第一名将李靖,从平萧铣之战、到灭辅公祏之战,再到平定江南,每次出征都是由李世民的堂兄李孝恭来坐镇主帅,李靖几乎很少真正独领一军。



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大唐帝国真正的权力,都掌握在李氏宗族的手里,至于秦琼等众异姓将领,其实就是一个高级打工仔,并没有对军队的掌控权。不仅如此,大唐帝国的外戚势力也是空前强大,比如李世民皇后的长孙家族,就是一个完全可以和李家相提并论的豪门望族,再加上长孙家族的长孙无忌,本身就是李世民帐下排名第一的人物。

换句话说,即便没有李氏皇族的存在,就单单凭大唐帝国的外戚势力,就足以将这些功臣们死死压住。所以在安禄山出现之前,大唐帝国的权力冲突,都集中在宗室皇族之间或者皇族与外戚之间、又或是外戚与外戚之间,至于所谓的功臣将领,都是处于政治边缘的人物,根本就没有资格去参与帝国最高权力的角逐。

在这种背景下,只要秦琼等功臣将领不自己跳出来造反,李世民自然完全没有必要对他们进行清洗,他只会必要时,联合这些功臣将领来对付皇族宗亲或外戚的反叛。


我是赵帅锅


李世民文治武功,被誉为千古一帝,比起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杀功臣的手段比起来,要明智的多,李世民不杀功臣,至于是何原因,我的观点和大部分学者是同样的,很有可能是因为年龄问题。

年龄问题

李世民并没有杀功臣的记录,而且他登基皇帝之后,身边有许多功臣,比如程知节、徐茂功、秦琼、尉迟敬德等,手握重兵的也比比皆是,但是李世民不但没有将他们赐死,反而后期还设立凌烟阁,对功臣的肯定。

之所以没有出现刘邦、朱元璋大杀功臣的情况,主要是李世民登基时正值青壮年,才27岁,而历史上那些杀开国功臣的皇帝,大多都是为了子孙后代着想,毕竟自己年纪到了,这些手握重兵的将领原本只服自己,万一自己哪天驾崩,儿孙是否能够控制得住这帮臣子还是个问题。

驾驭手段高超

但是李世民完全不需要担心,同样,李世民虽然不杀功臣,但是手段也不少,最多的就是点到为止,提醒他们,尤其是跟尉迟敬德说的一番话,使得尉迟敬德从此再也不敢居功自傲,据说有一次李世民单独和尉迟敬德聊天,说自己读书时总看见汉高祖大杀功臣,自己并不看好这种做法,也一直没动你们这些功臣,毕竟有福同享,但是就怕有的人做的太过分。



已经实在忍不住了,万事都要适度,说到这里,尉迟敬德自然是知道李世民在提醒自己,于是连忙说自己不应该自视甚高,居功自傲,最后尉迟敬德自己写了离职书,要求告老还乡。

除了李世民驾驭臣子的能力,他也并没有对开国功臣放任不管,任由其发展壮大,李世民在登基称帝之后,对原本的秦王府旧臣显然没有以前那么重用,开始重用李靖、李勣等人,逐渐将旧臣的权力过渡到他们手中。

演义影响

都知道秦琼和尉迟敬德是李世民的爱将,也算是最信任的将领,多次解救李世民,但是之后就开始冷落这些旧臣,再加上李世民可能也是个念旧情的人,他并没有赶尽杀绝,而是婉言训诫,令他们有所收敛,秦琼等人也不杀,李世民本就能征善战,又何必自讨苦吃。

话说回来,其实秦琼等人并没有手握重兵,很多人也是受到演义内容的影响,认为他们权力极大,其实真正权力都是在李世民宗亲手中。再者府兵制对其也有一定的影响,所以李世民完全没必要杀秦琼这些功臣,因为他自己可以掌控住局面。


羽评郡主


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李世民当上皇帝后,没有杀秦琼这些手握兵权的开国功臣。但是是因为李世民心地善良么?并不是,李世民杀完李建成,李元吉后,可是连同自己十个亲侄子,也就是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儿子全部杀死,然后他们的老婆也被李世民强行纳入后宫,对于李建成原来部下,降的就用,比如魏征;不降的全部流放,还不听话的全部杀死,绝不留情。

那么这样,问题就来了。我看了几百条回答,一个个都在吹嘘李世民的仁义,李世民自己的领军能力,所以不杀开国大将,但是仁义的李世民又为何把自己十个亲侄子全部杀死呢?李建成的部下里给唐朝立下开国大功的武将可也不少啊?所以这个问题最根本的答案就是:

秦琼这些握有兵权的人(有些实际上是有些很聪明的在功成之后急流勇退,交出兵权处于半隐退状态,就是怕李世民杀之),对李世民根本没有一丁点的威胁,有威胁的已经全部被铲除了。

<strong>

李家本身就是十六国时期西凉开国君主李暠的后裔,世代显赫,是隋朝最顶级的贵族之一,家族底蕴完全不是刘邦、朱元璋这些人可以比拟的,这成为了李世民不惧怕握有兵权大将最大的后盾。因为他们拥有庞大的,完全听令李家的家族兵力。

再加上在整个隋末起义过程中,李家军最高统帅就是李渊、李建成、李世民三个人,这三人可以说牢牢把控着所有的军权,既然如此底下的人怎么反,拿什么反,谁还敢反?

所以玄武门之变后,李建成、李元吉被李世民杀死,随后李世民斩草除根杀害了两兄弟所有子嗣,断了其亲信的反叛之路,再自己名正言顺登基,再没有任何可以威胁到他皇位的存在,自然就不需要再杀人了。

但是后来太子李承乾想谋反的时候,还是有很多大臣跟着谋反,结果事败后被李世民一刀全给咔嚓了。这个故事告诉,仁义永远当不了君主,而谋反这种事,不过就是看有没有带头罢了。带头的除掉了,其他的不需要怕。

李建成没了,头就没了。是李建成的死,保护了李唐的开国功臣们啊!


三观粉碎机


首先一点,李世民并不是宋仁宗式仁慈的君主,玄武门之变,李世民也是踏着自己兄弟的尸体登上九五之位。但是相比于刘邦和朱元璋在登基之后,大肆迫害功臣相比,李世民在当上皇帝之后,对于手底下的这一波人还算好的!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当然不是因为李世民仁慈,而是因为李世民不需要这么做。

开国皇帝之所以会大肆屠杀功臣,倒不是因为这些皇帝嗜杀如命,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出于维持自己的统治。如果我们再深究一下,其实会发现,向刘邦和朱元璋之所以大量的屠杀开国功臣,背后反应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两个王朝在开国之初的统治基础太过于薄弱了。

刘邦和朱元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出身比较低微,刘邦在起兵之前只不过是一个泗水亭长,而朱元璋则是一个和尚。而说到底,封建时代是一个地主阶级所把控的社会,而刘邦和朱元璋都是出身于非地主阶级,统治基础相对来说要薄弱很多。刘邦和朱元璋们自己有能力驾驭得了这些开国功臣,但是他们的后代却未必。

另外一点,刘邦的功臣集团和朱元璋的功臣集团这一批人,很多人的出身都不算显赫,刘邦和朱元璋想动他们也比较容易。

但是李世民却不一样,李家本身出自关陇军事集团,而且处于关垄军事集团的金字塔顶层。换句话来说,李家本身就有相当厚的统治根基。


而且,李世民手下那一波开国功臣,主要来自于两个集团,一个出自于关陇集团,比如说长孙无忌等人,一个出自山东集团,如秦琼程咬金等人。关陇集团根深蒂固,是李世民主要依赖的对象,李世民不会轻易动。山东集团虽然比不上关陇集团显赫,但是李世民需要他们去制衡关陇集团,也不会去轻易动。

当然,如果说是这些人要是触及到了李世民的底线,李世民会毫不犹豫的干掉。典型就是侯君集,凌烟阁上功臣,因为挑唆太子李承乾谋反,被李世民杀了!


小镇月明


李世民之所以不杀功臣很大的原因,是他的年龄段决定的,要知道李世民当皇帝的时候,才二十八岁。二十八岁还没到而立之年,他急什么急。往后有大把的时间,可以考验人心,可以捉摸是非功过。

可以说跟随他起义的那一伙功臣,根本用不到他他亲手收拾,这些人基本上都会死在他的前面。

因为这伙人的年龄大部分都是比他大呀。

在一个就是,李世民有这个能力,谁不知道李世民骁勇善战呀,在灭隋建唐的过程中,李渊的三个儿子里,就数李世民的功劳最大。

这样的英主,谁敢去得罪他呀。



要知道李世民是连一母同胞的兄弟哥哥都敢杀的人,必要的时候,父亲也能杀。

可以说为了江山,李世民能够做到六亲不认。

亲人尚且可以杀,其它大臣若是有不臣之心,那还不被灭族呀。

所以,根本就没有人敢和他作对。李世民的威望就摆在那里,别人对他心服口服。毕竟他是文能提笔治天下,无能上马平边疆的一个全才人物。

杀功臣的刘邦就不一样了,刘邦什么都不懂呀,文靠张良萧何,武靠韩信英布得到的天下,刘邦怎么能和李世民比呢。

无论是年里和个人魅力都无法了李世民对比。

大家都一直诟病说刘邦杀功臣,要知道刘邦起义的时候四十八岁了,当皇帝的时候就要六十了。



六十岁的刘邦,脚都要踏进棺材里去了。

关键是他的儿子刘盈根本没有治国能力,镇不住那些头上长反骨的将军。比如韩信,彭越,英布,这几个人可是连项羽都敢干的。逼急了,刘邦他们也敢咬。

刘邦和吕后不杀他们,就怕他们以后会成为大汉的敌人,对大汉的江山造成不必要的动摇。所以,刘邦在自己死前,必须要把这些刺头给剔除。

李世民完全就没有这种顾虑,一句话,他能摆平手下的任何一个将领。无论你是秦琼还是尉迟敬德。只要你敢反叛,李世民就有能力把你个摆平。

这就是李世民的自信,更何况那时候国家还未真正的统一,他还需要这些功臣们跟着他建功立业呢。

对于李世民来说武将越多越好,他们的功劳越大越好,因为自己能控制的了,所以就没有必要杀他们。

这也就是他不杀功臣的原因。


史学达人


君王执政以后,伴随自己立下汗马功劳的大臣,战功赫赫,功高震主。任何人都会考虑到这些人对自己、对自己的子孙后代、对自己的万世江山能不能有威胁,这是必然的,李世民应该也会考虑的。只不过,他智慧过人,没有选择那样无耻的屠杀大臣的方法而已。

通过屠杀跟自己一起打下江山的人,来确保自己的江山万代永不动摇,这是无能的表现,不管从这以后你把国家治理的多好,子孙延续了多少代江山。但这种做法真的是无能的表现,他的智慧没有那么高,或者说对他来讲,除了这种杀戮,找不到其他更好的办法了。所以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么做,其实是表现出了一个人在大是大非面前的能力和智慧。

李世民没有这么做,是因为他对自己胸有成竹,对自己的智慧充满信心。从他的贞观之治里,我们看到了敢于冒死直谏的魏征,善于出谋划策的著名的“房谋杜断”。说到这里,我们看一段当时的历史记载:

唐太宗贞观初年,房玄龄、杜如晦任左右相,珠联璧合,为“贞观之治”立下汗马功劳。杜如晦比房玄龄小6岁,却先房玄龄18年去世,可谓英年早逝。有一天,唐太宗在吃味道鲜美的甜瓜时,忽然想起了杜如晦,不禁潸然泪下,吃了一半便停下了,派人将另外的半个甜瓜放到杜如晦灵位上,以示悼念祭奠。后来,唐太宗将黄银官带赐予房玄龄时,又对他说:“杜如晦曾经和你一起齐心协力辅助我,今日赏赐,却只有你一人了!”言罢不禁又黯然泪下。因为当时民间有黄银带能祛除鬼神恶气的说法,所以不便赐给杜家黄银带。太宗便叫人取来金带,派房玄龄亲自送到杜家去。

魏征死后,太宗驾临吊丧,亲视大殓,抚棺哭别,自制碑文书石,语侍臣曰:“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古为镜,可见兴替;以人为镜,可知得失。征殁,朕亡一镜矣!”不久,下诏在凌烟阁(后人称功臣阁)中绘功臣像,为二十四名开国元勋树碑立传,长孙无忌,赵郡王孝恭以下,杜如晦名列第三,魏征居四,房玄龄第五。

从以上历史,看得出来,李世民和臣子的关系,到了血肉相融的地步了,这才是君臣之间最美好的关系。这样的君主,才是明君;也只有这样的明君,才会广出忠臣。之所以这样,大唐才能成为中国史上最为辉煌的治世表率。这个机会,让我们再次梦回唐朝,领略一下大唐盛世的辉煌吧!

盛唐时期的中国,国富民强,通过由国都长安直抵地中海沿岸的陆上丝绸之路,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传播四海,众多的国家的国君、使臣、客商、僧侣、学者、工匠、医生、胡姬纷至沓而来,在长安完成了经济,文化,手工,乐舞,民族大融合。 大唐盛世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中最为辉煌的篇章,起于公元七世纪上半期,终于公元八世纪中叶。大唐政治开明,思想解放,人才济济,疆域辽阔,国防巩固,民族和睦,在当时世界上是无比繁荣昌盛形象。直到今天,海外华人仍被称为“唐人”。

唐朝时候,中国经济和文化处于世界先进地位,对外交通比过去发达,大唐和亚洲、欧洲等各国之间的往来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

唐朝和朝鲜半岛的新罗一直保持着友好关系。唐和日本关系更加密切,唐文化对日本影响甚大,从政治制度到生活习俗,日本都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唐朝和印度半岛有频繁的通使往来,玄奘西游成为中外关系史上的佳话。唐朝和西亚的波斯、大食也有通好关系,中国陶瓷等源源不断运往该地,西亚的物品也输入到中国。


叶天痴


千古一帝天可汗,胸怀域内冲天起。

相对于其他皇帝来说,李世民更为机智。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不杀功臣,一些学者认为很有可能是因为年龄的问题。而且历史上从来没有记载过李世民杀功臣,在他当上皇帝之后。他的身边有很多功臣,比如程咬金秦琼等。很多功臣手里面都握着兵权,但让人感到奇怪的是李世民不但没有将他们杀死,而且还为他们建造了凌烟阁,以表示对他们的肯定。主要是因为李世民在刚登基的时候才27岁,正值青壮年。杀功臣的一些帝王大部分都是为了自己的后代着想的,毕竟他们自己登基的时候年龄也已经是不小了。

再加上那些手握兵权的将领只对自己听从,所以担心万一哪天自己死了,后代子孙不一定能够控制住这帮功臣。其实李世民对此不用太怎么担心,虽说他不杀功臣。但是他的手段也是很多的,基本上都是点一下。有一次他看到尉迟敬德太傲慢了,于是就找他单独聊了一下天。说自己读书的时候总是会看到刘邦杀了很多功臣,自己并不认同这种行为。这才没有对你们这些功臣下手,有福都是要同享的。怕就怕有的人做的实在是太过分了,不管干什么都有有个度,当时说到这里的时候尉迟敬德当然知道李世民是在提醒自己。

急忙说自己不应该这么骄傲,最后尉迟敬德就告老还乡了。秦琼也是李世民的爱将,李世民对他是比较信任的。但之后就渐渐的冷落了这些臣子,毕竟李世民是一个念旧情的人,他并没有对这些功臣赶尽杀绝。而是委婉的劝诫他们,其实秦琼手里面并没有多少兵权。有很多人都是受到了演义的影响,觉得他们的权力比较大。其实权力都是在李世民的皇亲手中,所以他没有必要杀秦琼这些人,因为他自己就可以控制住场面。你认为还有哪些原因呢?


浊酒话烟语


首先声明一点,秦琼并没有手握重兵,李世民不杀功臣有三点因素。制度∵唐初期实行府兵制,大将没有兵权,督都府有兵没权调。出征时临时调派兵将。能力,李世民能力超强,功夫能射穿门板,用兵能统领联军百战百胜,打刘武周时能穷追三天三夜,史书记载仗打完后李世民血和尘土把人和马都裹严了,只能看见眼睛,身边的将领都累趴下了,李世民依然精神不减。

治国理政全世界都服,臣下从心里敬畏。有一个例子,敬德和李孝恭在皇宫宴会上打架,李世民几句话就说服了教德,敬德从那一后闭门不出,不再争强好胜,惹事生非。当时没有一个臣子的能力威望能和李世民比,所以不怕臣子们适反。

年龄,李世民比那些开国将领都年轻,李世民二十八发登基,那时那些将领都四五十往上了。贞观后期老一辈已经基本死完了,才提拨薛仁贵等新一代。综合以上三点,李世民时代没有功臣选反的基础。候君集刚预备造反就被镇压了。

那些被杀的人,绕不开四个字:功高盖主。而这个对李世民来说,都不算个事儿。李世民弱冠时便随父起兵,南征北战,立下无数战功。乾隆虽然自吹十大武功,但真和李世民比,狗屁不是。秦琼等虽然战功非凡,却不过是李世民帐下之将,真要起兵反唐,能不能得到士兵的支持不说,战场上一战,十之八九不是李世民的对手。

并且没有杀得理由,大多数武将,能安抚的安抚,不能的就变着法的杀或者流放。




晓乐历史库


得益于李世民强大的统御能力!比起其他皇帝来,李世民算得上是一位卒伍皇帝。他的军队是自己一手拉扯大的!在李渊起兵之后,李世民奉李渊之命招募兵将,这些部队都是李世民亲手带出来的,类似于秦琼尉迟恭程咬金等人,他们投靠李世民的时候都是光杆司令,手下既没兵也没将,不过是李世民手里的家将而已,是李世民知道他们的才能,从自己的军队里调拨人手,给他们当部下。比如,这两人都担任过李世民的马军旗牌官,统帅李世民唯一的骑兵部队。因此,李世民从来就不担心他们几个人拥兵自重,甚至把自己大量的军队全都交给他们这些人掌管,他们是李世民真正的心腹爱将。比如,玄武门兵变的时候,唯独走失了一个秦琼,史书上都没有关于秦琼参与玄武门兵变的绞杀战,但是在兵变后论功行赏的时候秦琼被封赏了七百户,甚至比直接参与的程咬金还多。因此,基本可以预见秦琼在这时候是作为军区司令驻扎长安城外,负责调走李渊的御林军,否者玄武门兵变没有御林军出来调停的基本不可能出现。李世民,秦琼,程咬金,尉迟恭,这些人除了君臣关系,更是战友,也就是说,如果李世民选择杀掉他们这些人的话,那么再也找不到比他们更令其放心的人了。在后期,李世民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时候,特别缅怀这些开国功臣,因为这些人,真的是他的手足。

其次,得益于李世民的贤明以及敢于用人。比如,李靖,徐茂公等人,这些人在玄武门兵变的时候甚至直接表示了中立,不参与太子党争。但是李世民却在即位后对他们既往不咎,甚至委以重任。比如,李靖,在贞观年间被委以大唐西方面军统帅,带领唐军进攻突厥吐蕃。这期间又大量起用新武将(比如后来的大唐元帅苏定方),使得大唐人才济济,从来就不缺谋臣武将。而新武将的增多同样会降低老武将的权威,也就是说,随着贞观之治的发展,大唐国力继而更强,越来越多的军团被组建,越来越多的方面军统帅出现,对于朝廷也是一种相对平整的制衡,这也使得大唐皇帝可以高枕无忧,不用担心武将功高震主,权倾朝野。


优己


我觉得是一种自信吧,自信自己完全可以驾驭的了手下这些武将。其实李世民不仅仅是没有杀秦琼这些跟随自己的功臣武将(除了侯君集),连当年的死对头也敢重用。他甚至还敢把军权交给自己的敌人,以及归顺的异族。

当然这只是次要原因,就算不是李世民,而是他的儿子,稍稍柔弱一些的唐高宗李治,一样可以不用杀武将就能把军权牢牢控制住。这样的局面,则要拜诞生于北周时代的府兵制所赐。

东汉时代诞生的豪强地主势力,在和平时代就有自己的庄园堡垒,同时也有自己的私人武装“部曲”。当黄巾军起义导致天下大乱,这些豪强们便趁势起兵,说他们勤王保驾也好,浑水摸鱼也罢,像袁绍袁术兄弟、孙坚孙策父子这样私人实力不断膨胀。

西晋短暂统一后,还没有来得及消灭私人武装,天下便再次大乱,而九品中正制让门阀愈加的巩固,也加深了私人武装对于豪强的依附。所以从东汉末年一直到宇文泰掌权西魏,军队基本上是属于私人,而不是国家。属于将领而不是皇帝。

宇文泰依托于均田制制定了府兵制,通过层层分级和监控,将军队重新划归到以八柱国为首的政府体系内,统帅统帅府兵的将领,不论是柱国将军还是最底层的都督,全部由政府任命,从而将军队和私人彻底的剥离。

同时,通过明确规定服役年限,强令军人复原,分配土地房屋另其生产,让府兵逐渐摆脱职业军人的属性,像秦汉时代战时集中平时该干嘛干嘛。在这种情况下,就很少有人愿意依附于某些豪强,终其一生成为其私人武装了。

李世民的曾祖父李虎便是八柱国之一,参与了府兵制的创建,而这一制度也从北周,经隋唐一脉相承下来,在制度层面杜绝了将领做大从而威胁到皇权。当然这也要感谢这一期间政治经济相对稳定,安史之乱后,均田制瓦解导致府兵制也跟着瓦解,再加之皇权衰落,于是失去生活来源的人们又开始依附于崛起的各地节度使,成为了他们的私人武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