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诸葛亮的“隆中对”有错误,注定了刘备最后的覆亡?

曹政情


诚邀,如题。为什么说诸葛亮的“隆中对”有错误,注定了刘备最后的覆亡?小编以为原因可以这样理解。

东汉末年,桓帝灵帝昏庸无能,天下崩乱,自董卓以后,东汉中央政府名存实亡,各诸侯不再奉汉帝命令,于是诸侯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在汉末群雄中,先后涌现出了袁绍,袁术,曹操,刘备,孙策,马腾,刘表等诸多枭雄。刘备起身于微末,与曹操孙权相比发家太晚,幸得诸葛亮相助才得以跨有益州成就霸业。诸葛亮也以隆中对闻名于世,那么隆中对真的那么完美吗?

其实不然,隆中对虽然很不错,但是它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荆州对于孙刘两家的影响

按隆中对所言,荆州西通巴蜀,东连吴会,北接中原是天下之中,不但地理局势非常有利,而且荆州土地肥沃,隶属于荆州的南阳,南郡都是东汉的人口大郡,可以说谁掌握了荆州,谁的力量就会得到巨大的提升。

孔明设想的是刘备先取荆州后得益州,这有两个问题

其一,刘备本是天下之末,如果取得了荆州和益州,那么刘备在兵马属地方面就会超越东吴孙权,那么孙权会看着刘备一天天壮大吗?

其二,荆州对于东吴有着特殊意义。孙权之所以能在乱世之中历久不倒,长江天堑和水师是其两样法宝,但是刘备得到荆州后,东吴的长江天堑对于刘备就是个摆设,刘备完全可以顺江南下攻打东吴,东吴的国家安全得不到保障。试想一下,孙权现在面临着两个比自己强大的老虎,一个是曹操但是它隔着长江过不来,另一个是刘备,而且刘备是有实力吃掉东吴,是以孙刘联盟必定会因为荆州而破裂,这就是隆中对一个很大的BUG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隆中对策是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战略规划书,也是诸葛亮与刘备初次见面就赢得刘备信任的关键因素,刘备听完诸葛亮的对策后立即表示“如鱼得水”,显示对这一规划的高度认可。

但是,蜀汉事业发展的轨迹并未完全与隆中对策相吻合,刘备生前未能完成统一大业,其后诸葛亮按照对策中的规划连续北伐,也未能完成规划目标,是不是隆中对策的战略规划一开始就错了呢?

首先,看一下隆中对策的要点

诸葛亮的隆中对策并不复杂,按照陈寿在《三国志》中的归纳仅有300多字,其要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

  1. 曹操不可与之争锋;

  2. 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3. 荆州是天所以资将军;

  4. 占据益州以图天下;

  5. 天下有变时自宛洛和秦川出兵。

其次,看一下隆中对策的实践过程

诸葛亮提出隆中对策后,被刘备完全接纳了,当时的形势刚好符合诸葛亮的判断,刘备联合孙权,北拒曹操,在荆州站住了脚。

随后,刘备又西进益州,最终占领了成都和汉中,完成了“跨有荆州益”的目标。

下一步就应该北伐了,但也就在这一步上出现了问题,刘备、诸葛亮都未能完成统一大业,隆中对策没有达成圆满的结果。

再次,看一下隆中对策遇到的问题

隆中对策前期顺利、后期遇阻,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孙权背叛联盟,与对策中的重要判断不一致;二是北伐曹魏未果,与对策的结论不一致。

按照诸葛亮的判断,孙权始终是外援而非对手,这是打败曹魏的关键,诸葛亮也努力维护孙刘联盟,但孙权方面最终还是出了问题,似乎显示出诸葛亮在这一问题上存在误判。

北伐曹魏未果,也是隆中对策最受诟病的地方,如果北伐最终成功了,无论中间的过程多么曲折,诸葛亮的战略规划也都会受到高度评价,但北伐没有成功,找原因的话自然会想到这份规划书。

最后,如何对隆中对策进行评价

蜀汉大业未成,是不是隆中对策和诸葛亮造成的呢?其实不应该这样看。

从战略规划本身看,隆中对策其实说得很清楚,北伐要想成功必须“天下有变时自宛洛和秦川出兵”,这里面包括了3个条件,但到诸葛亮北伐时,只勉强剩下了“自汉中出兵”这一条。

不是规划有问题,而是规划提出的条件没有具备。北伐的条件为什么没有如期达成?这里面的变数太多了,先是关羽擅自北伐,造成荆州丢失,接着刘备愤而东征,造成蜀汉国力大减,这些都不是诸葛亮能控制的。

至于对孙权的判断,诸葛亮提出占领荆、益后仍然要“外结好孙权”,但刘备让关羽守荆州,关羽对孙权怀有敌意,孙、刘两家不仅没能结好,而且上演了益阳城外的单刀会,积累了矛盾,而这件事仍然不是诸葛亮能左右的。

所以,不是隆中对策的规划有问题,而是执行不到位。在刘备生前,在刘备亲自决策的一些重大问题上诸葛亮的发言权其实是有限的,北伐大业未成的责任不能推给规划本身,也不能推到诸葛亮身上。


南门太守


我个人认为隆中对如果有错,那么就是把益州这个地方说得太过于夸张了。

大家都知道,益州虽然易守难攻,土地肥沃,但人烟稀少,少数民族又多。

益州离中原太远,以至于发兵征讨任何地方,运兵,运粮都要不停的转运。从各地抽调的官员和百姓都要经过长途跋涉才能到达前线。诸葛亮说的以荆州之兵打宛城和洛阳,以益州之兵出秦川,也就是说全部的兵源和粮草都要集中在荆州,才能出兵。

俗话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对敌军如此,对自己一方也是一样的。虽然诸葛亮发明了木马牛车,但行进也是很慢的。难于快速给前线补充粮草。

另外,益州的少数民族也是很多的,通过七擒孟获就知道,诸葛亮是费了好多的力气才把蜀地的少数民族地区稳定下来。这就给蜀地增加了很多内耗。给蜀国增加了不稳定的因素,每次远征,都要预防被蛮族偷袭后方,所以也牵制了很多兵力防守。

还有,蜀国因为地处偏僻,山高路远,交通不变,就成都平原那一片地方土地肥沃,可又被世家大族长期占据,所以老百姓在蜀地生存空间很狭小,导致人口也少。又加上各民族杂居,乱的不是一般的乱。只要人口一出蜀地,就根本不回去了。也是益州人口稀少的原因之一。

从后来发生的战况来看,还有个重要原因,益州的人才太少,基本就靠诸葛亮一个人在运筹帷幄。人们常说,“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魏国和吴国可不只三个臭皮匠啊!

所以,综合分析,诸葛亮在【隆中对】里对益州的分析是不怎么切合实际的,有可能是道听途说,人云亦云;也可能是照搬了汉高祖刘邦的干法。但曹操和孙权都不是项羽那样的目中无人,他们都是有远大抱负的一代枭雄,所以诸葛亮的失败也是正常的。


军哥论史


刘备的覆亡与隆中对没有直接关系,更多的是刘皇叔自身格局不足。

刘备戎马半生,48岁行就将木的年纪下,兵不过数千,将不过关张,文不过孙简,地不过一县,非刘备能力不足,实乃刘备缺乏格局。

当48岁的刘备请出28岁的诸葛亮时,三顾草庐,隆中对策,指点江山,三分天下,刘备对这个比自已年轻20岁的年轻人感慨:如鱼得水。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为刘备今后20年的事业规划《隆中对》,准确的预测了刘备夺荆州、占益州,离最终目的仅一步之遥时,止步于荆州,覆亡于夷陵,绝非《隆中对》之战略规划有错误,时代在变、环境在变、事态在变,唯独《隆中对》战略没有变。

公元221年,刘备败于夷陵,次年亡于永安,却把刘备失败的原因归结为成书于15年前于隆中草庐之中所作《隆中对》,以瞬息万变的事态指责一成不变的战略《隆中对》,实在没有说服力,这个锅诸葛亮和《隆中对》不背。



况且刘备真的看懂了《隆中对》吗?完全是按《隆中对》战略规划来执行的吗?

显然没有。

1、取荆州。诸葛亮的建议是全取荆州,在曹操南下未到之际,刘琮举城投降之后取荆州。刘备没有这么做,反而带着数十万折服于其宅心仁厚、心怀天下的士民南下,结果完败于曹操,被迫结盟于孙权这个渣渣,势弱则依附,以致于战后处于附庸地位,勉强借了南郡,却招致11年后孙权的背盟偷袭,何以数十万士民宁愿跟着刘备逃难,也不愿跟着刘琮投降?何以刘备不凭当时的民心强攻刘琮,以刘备的战力绝对不输荆州军。否则荆州哪有孙权什么事。

2、占益州。刘备是仁义之师,所以刘表、刘璋盛邀刘备抗曹而不太担心刘备吞并,因为刘备身上除了汉室宗亲外,还有仁义、正统、扶汉等一大堆正义标签,而刘备夺益州这事干的不地道,力邀而来结果鹊占鸠巢,舍诸葛带庞统,除了诸葛亮长于治国外,还因为诸葛亮太正人君子,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如果刘备听从刘璋的要求攻打张鲁拿下汉中,再乘胜进军雍凉及关中,可惜没有那么多如果。



3、夺天下。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隆中对》说的很清楚,天下有变!为何刘备夺汉中后称王?为何刘备在益州男子当战、女子当运之机令关羽北伐?为何倾益州全力东征孙权?

从刘备决裂刘璋那一刻起,诸葛亮《隆中对》中信义著于四海的刘备已不复存在,刘备成为了自己奋斗一身与之不共戴天的汉贼曹操一样的枭雄,也就注定了刘备的覆亡。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诸葛亮的“隆中对”在大战略上是完美的,但是也只是理论而已。检验其结果,刘备并没有按照它的规划,最终实现平定天下的目标。那么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难道“隆中对”有错误吗?让我来为大家分析一下。

首先我们可以看一下“隆中对”的核心内容,刘备三顾茅庐向诸葛亮请教,诸葛亮明显事先已经考虑好了应对的策略,为什么呢?因为隆中对明显就是为刘备而“量身定做”的。

隆中对的核心内容是首先不与曹操争雄,其次不要妄图图谋吴地的孙权。那么既然诸葛亮这么讲了,明显就是让刘备置于荆州之地这个出发点说的,所以才有了诸葛亮对刘备的发问: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这其实就是诸葛亮假设的前提条件,刘备在荆州威望甚重,而刘表无雄才守卫荆州,所以刘备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取而代之,占领荆州。那么诸葛亮为什么会这么问呢?刘备当时能顺利取得荆州吗?能。

刘备此前取徐州基本就是这个情况,陶谦被曹操进攻,无力守卫徐州,于是陶谦将徐州让给了刘备。而荆州当时的情况是刘表年迈,膝下两子无雄才,因此要想守住荆州,必须需要刘备,所以刘备兵不血刃取代刘表占领荆州是很有可能的。而一旦刘备取得荆州,那么就是隆中对的下一步: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益州的情况几乎和荆州差不多,刘璋暗弱,连张鲁都战胜不了。益州内部也是经常发生叛乱,人心不稳,所以取益州比取荆州更容易。而一旦刘备取得益州和荆州,那么就可以按照隆中对的设想,待天下有变,命一上将出荆州进攻宛、洛(南阳郡,豫州),而刘备率兵出秦川,这样的话霸业可行。既然诸葛亮规划的如此完美,为什么刘备最终没有成功呢?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而刘备按照隆中对实行的第一步就出现了问题。怎么回事呢?刘备取荆州最好的时机就是刘琮投降时,这时刘备可以以刘琮违背刘表遗愿,擅自投敌的名义而进攻襄阳,随之占据襄樊(荆州),据守曹操。但是刘备没有,刘备直接南撤,去守江陵,后来被曹操赶去了夏口。

这时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荆州本就是魏、吴垂涎的地方,尤其是东吴。早在孙坚时期,孙坚进攻江夏郡,被夏口守将黄祖一箭射死。等到孙权即位统领江东,荆州对他来说,既有杀父之仇,又有疆土之争,所以孙权也是欲吞并荆州而后快。随后的赤壁之战,曹操败绩,吴军占据了荆州腹地南郡,在名义上,实际是孙权占据了荆州。后孙权将南郡(荆州)借给刘备,双方的矛盾自此形成。

原来,荆州属刘表,刘表死后刘备本可以轻松占据,但因为刘备的仁义使得他绕了一大圈子才最终占据荆州,但是性质已经变了。孙权认为荆州本应该属于东吴,而刘备根本不会放弃荆州,所以隆中对中的东连孙权彻底成为泡影。

刘备尽管随后迫降成都,占据了益州,同时拥有益州、荆州之地,但是失去了同盟孙权的信任,也为后来失去荆州埋下了隐患。果不其然,后来关羽围困襄樊,孙权趁机在背后袭击,趁机夺回了荆州。自此隆中对的设想被彻底打破,由原来的两路出兵,变成了蜗居益州,你让刘备平定天下的构想如何实现?


基于隆中对的设想,也是基于对杀害关羽的愤恨,刘备都不得不发动夷陵之战。但是刘备明显低估了孙权,也低估了东吴的谋士们。随后陆逊出任大都督,在夷陵打败刘备。自此,三国鼎立彻底稳定,而刘备成为最弱的,只能蜗居益州而已。

所以,从夷陵之战失败那一刻开始,就已经注定了刘备今生平定天下无望,也就无法再实现隆重对的设想了。那么依照刘备的能力,如果他没有失掉荆州,他真的能够和曹操一决雌雄吗?刘备到底在人们心目中是个能君临天下的人吗?诸葛亮看对人了吗?我觉得诸葛亮看错人了。

水镜先生司马徽曾经说过:“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其实这句话说的有误,诸葛亮根本没有找到他合适的主上,而刘备也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有雄才。那么刘备到底有多大才能呢?曹魏官员裴潜曾经有过经典论断:

潜曰:“使居中国,能乱人而不能为治也。若乘间守险,足以为一方主。”

意思就是说:如果刘备身在中原,那么只能促使局势更加混乱。但是如果他据险于一易守难攻之地,那么足以称霸一方。试想当年刘备守徐州,使得徐州遭受吕布、袁术、曹操三方攻击,徐州没有得到平安,反而更加混乱。而后期刘备据险守卫汉中,逼退用兵如神的曹操,所有这一切都映证了一个事实:刘备只适合当一方诸侯,至于统一天下,基本没戏!

所以回归题目,诸葛亮的隆中对有错误吗?从理论上说没有,但是隆中对是有前提条件的,而随后发生的事情从一开始就偏离了隆中对的前提条件,即刘备没有实现兵不血刃的占据荆州,一步错,步步错。即使后来实现了刘备占据荆州、益州的设想,但是东和孙权的目的没有达到,最后双方因为荆州翻脸,致使刘备丢了荆州,再就无法再谈去北上伐魏,平定天下了。

从另一方面讲,隆中对假设的前提条件是刘备是个能够平定天下的雄主,而刘备就像裴潜论断的那样,没有那个能力,所以最后只能偏居益州而已。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隆中对没有错,但是实行起来非常困难。刘备从一开始就错了,再加上自己本身的能力不足,所以没有实现平定天下的愿望。因此,错不在诸葛亮,不在隆中对,而在刘备。


每日趣评


隆中对并没有错,三分天下这个概念最早是由鲁肃提出来的,而诸葛亮只是借用,把其中的刘表势力替换成刘备而已。

抛开这个不谈,只说隆中对,在诸葛亮的规划中,其中一个重点是“外修孙权”,以“待天下有变”,然后由主力率军取长安,再“择一上将出兵宛、洛”。

而刘备的失败,是并没有满足以上的条件。先说外修孙权这点,因为鲁肃的去世,东吴其实已无战略家,而是有武斗派掌权。本来刘孙两家底下私斗不断(荆州4郡被孙吴打回去3个-没错,是打回去的)只不过在战略层面上保持同盟,鲁肃一死,连战略层面都维持不了了。所以外修孙权这点没做到。诚然关羽的性格是一个原因,但是最主要的核心矛盾已经是不可调和了,哪怕你换成其他柔和一点将领守荆州,也只是把东吴的偷袭延后而已。

再说“待天下有变”这点,当时曹操尚在,虽然新失汉中和夏侯渊,但是并未伤及曹魏的根本。而曹操的“迁汉中之民”的策略,也导致刘备只是拿下汉中一个壳子而已,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恢复。

最后谈出兵,我并不觉得当时刘备和关羽已经觉得可以反扑曹操,而依照隆中对的计划行事。诚然,关羽出兵是为了配合刘备出汉中,但是在刘备撤兵的时候,关羽却没有撤。主要的原因,是打的实在是太顺了,水淹七军,斩庞德,俘于禁,威震华夏!导致后期关羽成为了孤军。

隆重对的最终失败在于失去荆州,而失去荆州的最大原因在于关羽。没错,就是关羽的性格。当时东吴偷袭荆州后,关羽率军回援,照理说,和东吴摩擦,至少也要派人通知下成都那边。要知道,当时关羽所在的地方离刘备所在地才几十里地。加急也就朝夕可到。可是关羽被之前的胜利冲昏了头,不报成都,然后带着近2.5万人回头想把城打回来,吕蒙军力大约2万人左右。兵力上还是占优的,但是被吕蒙仿四面楚歌,挟持城中兵士的家属上城头向关羽士兵喊话,导致关羽军队土崩瓦解。最终导致败走麦城。

从东吴偷袭到关羽败走麦城,一切都发生的太快。导致刘备那边根本没时间反应。

如果,如果说关羽不自负,实时和刘备保持通讯,在吕蒙白衣渡江的时候,就求援。那个时候刘备可由白帝城发兵救援,朝发夕至。夷陵之战的时候,刘备还能拿出6万兵,那个时候至少可以出兵2万以上。虽然面临和东吴全面撕破脸的风险,但应该也不至于到失去荆州,受困于蜀地的局面。

假设刘备出兵保住荆州,那么隆中对的成败还尚未可知。可惜,历史没有假设。


不笑猫81050135


诸葛亮三分天下战略构想的失败与悖论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上文是诸葛亮的隆中对。三分天下战略构的一个前提:攻取荆州和益州,结好东吴,搞好内政,勤修军备,待天下有变的时候,分兵两路分别从荆州和陇西北伐,一旦攻下关中,天下震动,那就有可能消灭曹操,复兴汉室。退则和孙吴联盟,划江自守,割据待变。

无独有偶的是,鲁肃,甘宁也提出过类似的战略构想:

“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甘宁更向孙权提出过更具操作性的建议:

“今汉祚日微,曹操弥憍,终为篡盗。南荆之地。山陵形便,江川流通,诚是国之西势也。宁已观刘表,虑既不远,儿子又劣,非能承业传基者也。至尊当早规之,不可后操。图之之计,宜先取黄祖。祖今年老,昏耄已甚,财谷并乏,左右欺弄,务于货利,侵求吏士,吏士心怨,舟船战具,顿废不修,怠于耕农,军无法伍。至尊今往,其破可必。一破祖军,鼓行而西,西据楚关,大势弥广,即可渐规巴蜀。”

都是以江东之地为根基,攻取刘表和刘璋的地盘,划江自守,以成帝王之业。只不过,在东吴的战略构想里,没有刘备的地盘。毕竟当时刘备兵微将寡,名声不彰。而且对东吴来说,占领荆州是刚需,荆州位于江南的上游,如果从荆州出兵攻击东吴,顺江而下,那是朝发夕至,一鼓而下。如图所示:一旦荆州不在东吴手里,东吴就没有安全感。谁知道蜀汉会不会在北伐之际,来一记迅猛突袭,先一统南方呢?掌握了荆州,就能造船训练水军,攻击东吴,历史上曹操就是这么做的,如果不是中了周瑜的火攻之计,曹操就统一天下了。

可见天下英雄所见略同,诸葛亮、甘宁对荆州,益州的判断都是正确的,刘表碌碌无为之辈,守户之犬,刘璋暗弱,不堪一击。这两块相当于沾板上的肉,对于苦于没有立身之地的刘备来说,正好找到了用武之地。但是他忽略了东吴对荆州的战略刚需,在关羽丢失荆州之后,又不支持刘备的军事冒险,导致隆中对战略的最终破产。

自古以来,要凭借长江天险割据,主要是依据两条防线防守来自北方的攻击。一个是荆州防线,所谓守江必守淮,历史上成功的南方割据政权,都必须守住这两个地方,比如晋朝,比如南宋;另外一个是两淮防线。曹丕几次从两淮攻击东吴,都被东吴轻松化解。

赤壁之战以后,蜀汉抢先取了荆州,又抢先入蜀,在汉中战胜了夏候渊,抢占了汉中这个战略要地,基本上是处于一种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状态,基本上是完成了诸葛亮的战略构想。但是在这种态势下,吴国是不可能甘愿接受这一切的,没有荆州,就无法防御来自上游的进攻。所以在关羽出兵打败庞德之后,孙权在后面偷袭就是必然的了。诸葛亮的错误就在于低估了吴国的野心,吴国既然是想割据成就帝业,就绝不可能接受荆州在别人手里的结果。

关羽战败失去荆州之后,刘备已意识到,如果不孤注一掷进攻东吴,基本上北伐大业是没有什么戏了,所以不如孤注一掷,能不能以哀兵作最后一博,看能不能把荆州夺回来,或者趁曹操没有反应过来进而灭了吴国。当然结果我们都知道了,刘备在夷陵之战一败涂地,自己也去逝了,他在临终前跟诸葛亮留下遗言: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很可能是真心的,因为当时的北伐大业确实看不到希望了,只是能支撑多久的问题。

夷陵之战是最后一次赌博的机会,赌的是蜀国的国运,如果成功,夺回荆州,大业还有机会,如果不能,其实刘备的一生的奋斗也基本宣告失败了。从这一点来说,诸葛亮不支持刘备北伐,个人认为是错误的,他应该跟随刘备出征,尽力辅佐刘备。荆州是隆中对的根本,是一切的前提。

至于诸葛亮后来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不过是以攻代守,尽人事,凭天命而已了。


一点点人生经验


“隆中对”是战略规划,指明大方向,细节方面是可以补充修正的,之所以没有出现真正贯彻落实的情况,在于形势比人强,不具备实施的条件,现在评论隆中对的优劣,都是站在已知历史的上帝视角中来看待事物。刘备在孤穷无依,被曹操一路穷追猛赶时,逃到荆州依附刘表,可谓仰人鼻息身无长物,在曹操南攻时,再次逃走也将可以预见,直到诸葛亮辅助后,才扭亏为盈,立住脚步逐渐反败为胜,说诸葛亮只手回天,也不算溢美之词。

刘备诸葛亮初见,一席对天下大势的分析应对的谈话“隆中对”就此出炉,其中分析了曹操占天时,挟天下,其锋已不可挡。江东孙氏三代人的经营与人脉,有长江之险,人民安居乐业,也是不可以谋取的地方,因为力量较弱,倒可以结盟。(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而刘备的发展方向在哪里呢?诸葛亮认为是荆州和益州,荆州北有汉江沔水,可以阻挡北方骑兵重步,南有南海,东边联结东吴,西边贯通四川,交通发达又是一个四战之地,不是雄才大略的人守不住,对刘备来说是老天赐给的他的。这样的分析,诸葛亮已看到刘表家族的败亡不远。


有荆州后需要战略纵深大后方,诸葛亮把目光放在益州,认为是天府之国,易守难攻,国险再做到民附,可以经营成大根本,又是刘邦创业的地方,给刘备再起合适不过。这些分析规划,后来事情的发展证明了它的可行性,刘备之后的历程发展基本就是按照这张蓝图去执行和变现,后人读史至此,对时年二十多岁的诸葛亮惊叹不已,真正的回天手。

多为人所诟病的包括本题的出现在于其中一句“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达成战略目标后,进入战略进攻阶段,诸葛亮认为北伐曹操要二路出兵,一路从益州出雍凉取关中,一路从荆州出取宛城洛阳,东西夹攻,左右合击,大事可成。后来有人点评说“岂有千里分兵而取胜”?意指两路兵距离太长,无法援应。这一点事实上是以三国真正形成的形势说事,论事先的规划隆中对,当时的构思是全据荆州别说七郡至少得大半以上,与后来关羽镇守时的吴蜀划界北有曹操的荆州形势不可同日如语,如果刘备方能全据荆州益州,这个出兵计划真的不可行吗?(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另一点后人也以上帝视角苛责诸葛亮,本人也曾写过分析说失败在联吴这一方面,但那是以三国后无数战例为依据的,诸葛亮当时面临的形势,也没有多少前朝经验可以借鉴,不可能面面俱到,不能以神人的思路去求全责备。隆中对的缺点在于要刘备方占领荆州益州,据有长江中上游,而对以长江为天险的东吴政权考虑不足。只要有人占据荆州,与东吴分据长江,就是他们的大敌,上游一失,长江天险便大打折扣,随时有被灭国的危险。所以孙策孙权屡屡与荆州政权为敌,很大原因在此。

刘备方既要占荆州,联吴便成空谈,迟早生祸,这也是隆中对的不足。但这个观点的出现和得到论证是经过三国晋灭吴,南北朝,历代地方割据,特别是蒙宋襄阳攻防战得出来的,作为汉末人士,看不到这点是很正常的。


南方鹏


首先说结论,《隆中对》是非常高明的战略谋划,是刘备集团最科学的发展路线,如果没有隆中对,刘备可能连赤壁之战都挺不到就被曹操消灭了。隆中对的构想之所以失败,是因为计划赶不上变化快,但这并不是战略构想的失误。

其实《隆中对》的总体计划并不复杂,分为几步:

第一步——占领荆州,联合孙权。

第二步——以荆州为根本,占领益州

第三步——待天下有变,从荆州益州同时出击,一路攻打宛洛的中原腹心之地,一路攻打长安,如此则大事可成。

我们可以认定,这是刘备集团当时能采取的最科学的策略,事实也证明这个计划是可行的。

在《隆中对》以前,刘备始终没有自己稳固的地盘。无论是徐州还是小沛,都是有今天没明天,随时有被赶走的可能。可是隆中对之后,刘备联合孙权,打赢了赤壁之战,迅速夺取荆州,继而夺取益州,前两部走的非常顺利。

隆中对的问题在哪呢?

最关键的问题——没有考虑到孙权集团的反水。

隆中对中说的是——江东已历三世,根基牢固,不可图谋,要刘备不要进攻孙权。

但是他没注意的是,孙权集团不是一群死人,你不打他不代表他不会打你。

荆州对于孙权太重要了。自古以来,从长江中游打长江下游,没有一次不胜利的。拿不下荆州,孙权永无宁日。荆州对于江东的重要意义,是孙权没有想到的。

实际上,孙权对荆州的吞并之心并不是从偷袭荆州才展现出来的。公元215年,孙权就着手“讨要”荆州。在历史的真实里,孙权可不是派鲁肃诸葛瑾用嘴来“讨”,而是以甘宁为首的东吴将领带着兵马来“讨”。关羽自然不怕,双方摆好了架势准备交兵见仗,刘备亲自带部队从益州来支援,大战一触即发。


结果就在这个时候,曹操亲自攻打张鲁,张鲁投降,曹操拿下汉中。汉中是益州门户,刘备必须回援。于是刘备不得不迅速和孙权签订协议,将桂阳等三个郡划给孙权,双方平分荆州,史称“湘水划界”。

孙权图谋荆州的打算,从那个时候就已经暴露无遗了。半个荆州不足以满足孙权的胃口。

但是即使在这个时候,刘备依然具有隆中对的成功条件——益州和荆州北部仍然在手里,北伐的条件依然还有。

直接导致隆中对失败的,是关羽襄樊之战的扩大化。

关羽北伐襄樊是在刘备汉中之战刚结束的时候(公元219年),这个时机与隆中对中的时机完全不符。

隆中对里面怎么说的?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关羽北伐的时候天下有变吗?

没有。

刘备在四川策应关羽了吗?

也没有。

当时的刘备汉中之战刚结束,打的精疲力竭,正在休养生息的时候,关羽行动了。

事实上,关羽被杀后仅仅不到一年,曹操就死了,曹魏陷入了争大位的内斗,与当年袁绍政权一样。那个时候才真是“天下有变”,如果关羽能在那个时候北伐,效果会好很多。

不过关羽的问题不是出在时机选择上,而是他太强了。

襄阳、樊城的守军大概三万人,关羽的兵力大概也是三万人,以基本相等的兵力,关羽居然打的襄阳守军连连求救,连名将曹仁都顶不住。

本来关羽只是想战术性试探,能攻下樊城襄阳最好,攻不下就算了。没想到的是,曹操一下子把老家底“七军”派上来了,战争一下子由区域战争变成了全面战争。

结果关羽又用了一个特别巧的计谋,让曹魏最精锐的几万名士兵被水淹的全军覆没。整个“七军”被关羽消灭,所以当时称关羽“威震华夏”。一个战略试探性进攻,就此变成了决定三国局势的大战争。

所以曹操不得不求着孙权来偷袭关羽,关羽的辉煌战绩,不仅让曹操胆寒,也让孙权肝颤,于是他决定同意曹操的请求,后面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三国历史从此改写,消灭曹魏政权的机会一去不复返。

如果关羽能够在一个好时机行动的话,比如刘备有足够的兵力北伐或者援救关羽时行动,则局势不止于崩坏到不可挽回的程度。刘备在关羽阵亡两年以后才东进,是因为这两年里他实在是没有足够的兵力打仗了。

人算不如天算,诸葛亮在计划隆中对的时候,不可能想到关羽北伐的时机不准,也不可能想到关羽会把战争扩大化,更不会想到孙权的偷袭。隆中对的战略没有问题,执行有问题,这不能怪诸葛亮啊!


小约翰


隆中对是诸葛亮为刘备做的战略规划,未出隆中已知三分。刘备三顾茅庐见诸葛亮首先讲自己复兴汉室多年还是一事无成,但我还未放弃。君你为我排扰解难吗?诸葛亮的规划是:首先要建立自己的革命根据地,枪杆子出政权。曹操势大力量最强,暂时要避锋芒。孙权在江东已历三世,政权稳固也不能打主意。能打注意的只有荆州益州,因为其主不能守。

很多人讲诸葛亮的隆中对是错误的,这个本人不认同。

第一是跨有荆益:隆中对也许是不完美,但当时是最适合刘备的战略规定。隆中对讲的很清楚:曹操已统一北方,我们打不了注意。孙权在江东已历三世也打不了注意。能打主意的就只有荆州和益州。因为刘表刘璋都守不住。难道在当时刘备还能有别的更好选择吗?打北方曹操的注意?还是打江东孙权的注意?曹操孙权两方都在打荆州的主意。曹操一统北方时就曾讲下一步就是荆州了。孙权也是把据有荆州为南面称孤进而成就帝业的必争之地。只能说是刘备太晚遇为他做战略规划的诸葛亮了。公元209年刘备拿下荆州四郡:零陵、桂阳、长沙、零陵。然后向东吴要了半个南郡。公元211年刘备入蜀,公元214年拿下蜀地。公元219年拿下汉中。实现了当年诸葛亮跨有荆益的战略目标。荆州未能全据只有半个荆州。这是计划中的变数,但整体上还是照着隆中对走的。但因公元219年关羽丢了,使隆中对不能实现了。

第二千里之遥分兵

隆中对讲跨有荆益后就发展经济,招览人才。跟周边的少数民交好。待迂天下有变时,荆益两路进军北伐。这样汉室兴复就有望了。很多人讲什么千里之遥两分兵是错误的。这个我不认同。历代以来分兵,比比皆是。怎么蜀汉这里就是错的。何况荆州益州是相连的。汉中能顺汉水到荆州,巴蜀能顺长江而下直达荆州。如汉朝卫青霍去病分两路深入大漠两千里歼灭匈奴主力。如明朝北伐就是分为三路,一路主力向中原打击元朝主力、一路向南攻福建等地、一路攻西南广西等地、解放战争百万大军千里分东中西三路,渡过长江。如西晋灭吴,分西中东三路伐吴。像抗日战争八路军三个师不分赴不同的地方开辟抗日根据地。像刘邦韩信不也分两路。韩信攻魏赵齐国,刘邦攻项羽。集中兵力也不尽然是对的,像二战法国把军队都集中在马奇诺防线。德国分三个集团军,C集团军佯攻马奇诺防线。B集团军吸引英法联军。A集团军为主力绕过重兵防守的马奇诺防线。直插防守薄弱地带,一举打败法国。隆中对的的天下有变两路进军只是一战略构思,并不是详细的战略计划。个人认为真到那时蜀汉会有详细的战略计划。蜀汉谋士法正就曾讲:拿下汉中后,广农积谷,观衅伺隙,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隆中对计划的进一步深化)

隆中对的天下有变两路进军,是把益州为主攻荆州为次的。隆中对讲:命一上将将荆州之众以向宛洛。将军(刘备)身率益州之众出秦川。我认为这是最适合蜀汉战略规划。荆州方向能直接威胁魏国中心的,能减少益州方向的压力。关中魏国的防守是比较薄弱的。一旦荆益两军在洛阳会师未必不能一战定天下。前面讲过隆中对的两路进军东晋南朝是实施过的。但是东晋一错在错。桓温就曾率四五万人从荆州北伐攻破许昌洛阳,收复北方大片土地。但桓温却班师了。东晋朝不支持北伐,桓温也不是真心北伐。如果换成蜀汉北伐有刘备诸葛亮在必然上下一心北伐,没有东晋的勾心斗角。在兵力上也能数倍于东晋北伐兵力。

第三蜀汉应弃荆州,荆州守不住。换取东吴共同魏。

我觉得至少蜀汉有荆益在手远比只有益州机会大的多。还有人讲蜀汉根本守不住荆州干脆弃荆州,这是不对的。蜀汉据荆州十余年,如果守不住早丢了。东吴打荆州的主意不是一天两天的。益州的粮草器械军队完全能顺江而下支援救援荆州,也能更好的支援荆州北伐。只是由于关羽的自大丢了荆州。

东晋南朝就曾在益州荆州方向北伐,一举攻破洛阳长安。桓温攻破洛阳,要求迁都回洛阳。东晋政府根本不同意。桓温为防大权旁落于是班师回朝。在北方政权内乱时,将领要求北伐。可是东晋不许,这时就是天下有变。当时东晋的内斗和限制,桓温从荆州方向也只是率四万人北伐而已。益州方向也只是数万,攻到长安。后继无力,而且桓温因断粮而匆退军。要知道东晋的地盘可是东吴加蜀汉。蜀汉东吴同时北伐有三次左右。第一次蜀汉十万东吴十余万。第二次蜀汉数万,东吴二十万。第三次蜀汉数万,东吴十余万。可见东晋并未全力支持北伐。

第四关羽是因隆中对死的

早点丢了荆州,将来在益州北伐更好。我认为这是不现实。关羽的死跟隆中对没有半毛钱关系。隆中对讲天下有变两路进军。公元219年七月天下无变又未两路进军。公元219年八月水淹七军,九十月围攻襄樊。十月东吴密谋偷袭荆州,关羽也在这时再抽荆州军队北上前线。闫十月东吴偷袭荆州。关羽已得到消息,但未回救。十一月荆州大部分城池已丢,关羽这时才回救。荆州将士家属都在城中,都抛弃关羽投降了。十二月关羽死了。关羽一误再误怎么能怪在隆中对身上呢。

东吴也有类似的隆中对,大约在公元200年后鲁肃对孙权讲:曹操势大,暂不能打主意。我们应先拿上荆州,一统长江。然后称王称帝,一统天下。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在登坛时回过头来对众人讲:过去鲁肃常对我说到这件事,可以说他真是明白天下大势啊。

再者隆中对是公元207年诸葛亮为刘备做的规划,事态的发展是有计划之外的变故的。不能因此而否认隆中对。隆中对讲要先占据荆州,但实际上占得荆州五郡。隆中对讲要拿下蜀地和汉中,刘表也确实拿下了。变故就是汉中人口让曹操迁走了。隆中对讲天下有变,两路北伐。实际是天下无变,荆州已失。但不能讲隆中对的错误,导致刘备的覆灭。

关羽身死除了东吴下黑手外,更大的原因在于他自己。三国志关羽传讲:羽善待卒伍而骄於士大夫。就是说关羽对待士兵很好,但非常看不起士族。结果关羽对待很好的荆州将士:众委羽而降吴。看不起的士族:投降(公安守将傅士仁:与羽有隙。江陵守将糜芳:素嫌羽轻已。荆州治中,典留州事潘濬:亦与关羽不穆。像糜芳当年曹操为拉拢表荐做官,但他去官跟到刘备四处流浪。)

公元219年六月刘备称汉中王,拟封前后左右四位将军。即使关、张、马、黄。诸葛亮当时就讲黄忠的名望都不如张、马,关羽只是听说他立大功。我觉得关羽不会接受。刘备派费诗前去授关羽前将军封号,关羽大努: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不肯接受封号。

人家黄忠在定军山斩杀敌军主帅,是一大功。黄忠是拿命拿战功换来的。三国志黄忠传:忠常先登陷陈,勇毅冠三军。益忠推锋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一战斩渊,渊军大败。

有句话讲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额上能跑马。

第五隆中对没有提防东吴

隆中对是公元207年诸葛亮为刘备做的战略规划,是根据当时情况而定的。当时刘备需要东吴这个盟友,东吴也需要刘备这个盟友。

例如公元200年后鲁肃为孙权做的规划是: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公元208年刘表死了,曹操又准备征荆州。鲁肃马上改变计划:若备(刘备)与彼(刘琮)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然后曹操征荆州,刘琮投降。鲁肃再次改变计划:劝备(刘备)与权并力。(诸葛亮也说:事急矣,请奉命求救於孙将军。)

赤壁之战后,刘备攻下荆州桂阳长沙零陵武陵四郡。东吴攻下半个江夏郡半个南郡。周瑜主张吞刘,鲁肃主张联刘。鲁肃讲:多操之敌,而自为树党,计之上也。

对于东吴的打算诸葛亮、刘备心知肚明。公元210刘备问庞统当初我去建业。周瑜等人是不是要扣留我,庞统讲是的。(孙权以大敌是曹操未采纳,加上鲁肃又劝谏)据江表传备叹息曰:孤时危急,当有所求,故不得不往,殆不免周瑜之手!天下智谋之士,所见略同耳。时孔明(诸葛亮)谏孤莫行,其意独笃,亦虑此也。孤以仲谋(孙权)所防在北,当赖孤为援,故决意不疑。此诚出於险涂,非万全之计也。

从上所述诸葛亮和刘备都清楚这时联吴只是迫不得已,也知道东吴无时无刻在打荆州的主意。当时庞统就讲荆州北有曹操东有吴,应早取益州为根基。公元211年刘备入蜀,公元214年得到蜀地。

公元214年后诸葛亮讲: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於肘腋之下。说明刘备在荆州可是很不安。

刘备的下一步计划就是攻取汉中。这样孙权要求刘备从荆州分三个郡给他。刘备回信讲得到凉州再把荆州给他。刘备荆州那些地盘虽然是刘备自己打下来的。我认为当时孙刘可能有口头协议,荆州将来给东吴。也许当时刘备是迫不得已或暂时拖延的计策。刘备根本不会把荆州让给东吴。孙权因此大怒,准备动用军事手段强夺三郡。

公元215年鲁肃吕蒙进攻荆州长沙、零陵、桂阳三郡。长沙桂阳两郡投降,零陵郡坚守。刘备从成都率军五万支援荆州,重夺三郡。孙刘两家大战在即。但这时传来曹操攻入汉中的消息,刘备迫不得已跟孙权议和。孙权也同意了。于是以湘水为界,南郡、零陵、武陵归刘备。长沙桂阳江夏归孙权。于是刘备率军赶回蜀地,孙权则率军攻合肥支援刘备。

只是刘备诸葛亮都没有表现出来而已,并不等于没有防东吴。只是由于关羽的自大败的太快,刘备诸葛亮根本没有反应的时间。(至于不少人讲是刘备诸葛亮借东吴的手除掉关羽,那是无稽之谈)有人讲关羽北伐到死有半年时间,完全来得及。下面例于时间:公元219年七月北伐—八月水淹七军—九月围襄樊(估计这时吕蒙开始装病)— 十月孙权上书曹操要联合,陆逊接任。关羽抽调荆州备兵北上前线—闰十月东吴偷袭荆州。关羽得到消息,但不肯退军。关羽自己都不退军自然不会向刘备求救— 十一月公安江陵降,陆逊拿下武陵零陵并把守川口。关羽回救荆州。然后在路上荆州将士都弃关羽降吴— 十二月关羽孤军败走麦城,东吴斩杀关羽。所以说刘备诸葛亮根本来不及反应。

公元215年因曹操攻汉中威胁蜀地。刘备于是暂时不跟东吴闹翻,东吴得了两郡也暂时收敛。公元217年底刘备开始进攻汉中,公元219年五月六月得到汉中。公元219年六月群臣推刘备为汉中王。蜀汉在此时达到顶峰。蜀汉占据长江中上游,对东吴形成巨大威胁。此时整个蜀汉都陶醉在胜利的喜悦中。特别是刘备逐渐放松了防备。北边曹操大败,暂时不会有大的军事行动。而且得到汉中这个蜀地门户。荆州足以自保,即使有事刘备完成能从蜀地顺江而下支援。这时蜀汉犯了几个错误。1公元217年吕蒙接任鲁肃,看似联刘派实际上是吞刘派。据三国志吕蒙接任后:外倍修恩厚,与羽结好。特别是吕蒙装病,由不知名的陆逊接任。关羽知道吕蒙病了由书生陆逊接任,更加放松了。关羽于是把荆州防备东吴的军队调到襄樊前线。远在千里之外的刘备就更加松了。公元222年刘备败于陆逊手上,刘备讲:我居然败给陆逊,这是天意呀。蜀汉陶醉于胜利喜悦中。当公元219年七月关羽北伐时,刘备也未阻止。(史书未有记录,个人推测刘备默认了)特别是八月关羽水淹七军,围襄樊威震华夏。刘备就更不会阻止了。3蜀汉没有料到,东吴会跟曹操联合。自赤壁之战后曹操老打孙权,并没有主动打刘备。也许是曹操认为孙权的威胁更大。必竟当时是孙强刘弱。公元210曹操从合肥打东吴、公元212年打东吴、公元214年打东吴、公元216年打东吴。孙权甚至对曹操讲:你不死,我不得安。后来还公开讲:老贼不死,天下不得安。所以刘备根本没料到孙曹能联合起来。

第六隆中对是公元207年诸葛亮根据当时天下形势做的规划,时事在变。不能把十多年后的变故归责于十几年前的计划。公元209年—公元219年这十年间是刘备实行隆中对计划的十年。入蜀带庞统,争汉中带法正。庞统在荆州时也建议夺益州,得到蜀地后法正、黄权都建议要拿下汉中。三位智谋之士的想法都跟诸葛亮一样,难道不是所见略同耳。

公元212年刘备攻蜀,这时曹操这边就有不少人认为刘备根本拿不下蜀地。觉得刘备征战一生胜少败多,逃跑都来不及。而蜀地又易守难攻。曹操丞相府参军傅干持反对意见,他认为刘备能拿下蜀地。傅干日:刘备宽仁有度,能得人死力。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张飞、关羽勇而有义,皆万人之敌,而为之将:此三人者,皆人杰也。以备之略,三杰佐之,何为不济也?

诸葛亮在这十年间是执行隆中对:内修政治。刘备让诸葛亮:调其税赋,以资军用。镇守成都,足兵足食。很多人以此讲诸葛亮只是管后勤,并不重要和重用。我认为是不对。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打仗依靠的除了军队的战力还有就经济实力。当年汉太祖高皇帝刘邦称帝后,大封功臣。然后要定众功臣后位次。大家都认为曹参:身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关内侯鄂君反对请:曹参是一时之功,萧何是万世之功。我们跟楚打了五年,全靠萧何镇守关中足兵足食。刘邦对此表示赞同,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