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帖解讀 王羲之《遠宦帖》

名帖解讀 王羲之《遠宦帖》

草書,紙本墨拓,縱24.8釐米,橫21.3釐米,6行,53字

釋文

省別具,足下小大問為慰。多分張,念足下懸情,武昌諸子亦多遠宦。足下兼懷,並數問不?老婦頃疾篤,救命,恆憂慮。餘粗平安。知足下情至。

大意

看到你另外來的信,問候起我家裡的大大小小,甚為感謝。大家多分散各地,感念你的掛念之情,陶武昌(陶侃)諸子亦多遠在各地作官。你同時亦多關懷,都常通信嗎?我的老妻最近常病重,為了病危搶救常擔憂。其他人都大致平安。非常感念您的情深意厚。

註解

《遠宦帖》文中的“武昌”指陶侃,鎮守武昌。周撫之妹嫁與陶侃。“老婦頃疾篤”的“老婦”是王羲之對妻子郗璇的稱呼。《省別帖》第二行末兩字殘泐,據《右軍書記》所錄帖文校勘為“昌諸”二字。“念足下懸情”中的“懸情”,即惦念、牽掛的意思。《諸從帖》有“音問不數,懸情”之句。

《遠宦帖》亦稱《省別帖》,為《十七帖》叢帖第十五通尺牘。草書,6行,53字。王羲之在信中對周撫對家人的問候表示感謝,提及自己的妻子的情況時,對其病重非常擔憂。信中還問及陶侃家人和一些同僚的近況。《中國書法全集》對《遠宦帖》的書法風格評價為“偏鋒側鋒甚明顯,體勢多有章草意味”。

《遠宦帖》墨跡本,無款,為唐人摹本,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十七帖》、《淳化閣帖》、《大觀帖》、《鼎帖》、《寶賢堂帖》等均有摹刻。

《遠宦帖》草法以簡約為主,雖間有縈繞,亦簡略不繁。兩字連屬者僅有“省別”、“小大”、“子亦”、“數問”、“救命”、“足下”六處,無三字相連者。偶有收筆如章草者,如“不”字,也因筆毫不易遣鋒之故,“遠”字最後之縈繞,向上回筆處筆鋒分岔,正能說明用筆為硬毫,使轉、收縱不甚靈便。《遠宦帖》其字間隔不大,較為擁密,與《十七帖》中間疏潤者不類。字形多向橫扁發揮,無一筆縱情直下者。行距頗有餘地。

整篇氣勢雖不暢速,但和諧無礙,中無滯阻之處。筆畫灑落有致,粗細之間勻淨清爽,又不失其古樸之趣,從中甚可體會古人作草並不一味求其潦草恣肆,而是凝重而無阻塞;但全面來看,氣充意隨,一氣呵成,如瀑流之激盪,時有浪花泛起,足可流連其間,領悟寄情其間,遣詞造句之含蘊。

用筆的來龍去脈交代得非常清晰,體現了王羲之草書線條的豐富性——用筆中的圓轉、方折、連帶、割斷、輕重、提按等對立因素在起筆、收筆、運筆過程中的運用與變化。其次,結構與章法方面的大小錯落、左右穿插、上下移位等因素,也增加了字勢的運動感,顯得虛活靈動,生機盎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