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BAT搶佔創投圈,華為悄然入局,VC

继BAT抢占创投圈,华为悄然入局,VC/PE怎么看?

繼BAT、小米等互聯網科技巨頭之後,華為打破此前立下的“不碰股權投資”的原則,近日悄然成立創投公司。

華為為何在這個時間節點成立創投公司?越來越多的產業資本入局,是否與財務型VC/PE構成競爭關係?兩種投資形式的共存對創投圈生態影響幾何?

有創投人士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華為成立創投公司歸根於其業務發展,在投資技術類項目上更具優勢。從股權投資“募投管退”四個環節來看,以戰略投資為主的產業資本和純財務型投資的VC/PE之間不存在競爭關係,選擇權更多在於被投企業。

继BAT抢占创投圈,华为悄然入局,VC/PE怎么看?

華為為何入局?

4月23日,企查查顯示,華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新成立一家全資子公司——哈勃科技投資有限公司,註冊資本為7億元。

備受創投圈關注的是,公司經營範圍為創業投資業務。公司法定代表人、董事長以及總經理均為白熠,現任華為全球金融風險控制中心總裁,曾擔任華為財務管理辦公室副總裁。

值得關注的是,華為成立創投公司可以說是一種“突破”,也可以說是“打臉”。回溯2017年11月,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提出不做應用、不碰數據、不做股權投資“三不”原則。對於成立投資公司,業內人士表示這是華為對外開放的信號,也是華為內外部環境所致。而真正的目的在於構建產業生態佈局的抓手,而非財務投資。

天眼查顯示,在成立該創投公司之前,華為已經投資了14個項目,其中9個為併購。投資方向主要是物聯網、芯片、雲存儲等技術領域。

继BAT抢占创投圈,华为悄然入局,VC/PE怎么看?

華為此前設立了專門負責投資的部門,叫做“企業發展部”。該部門曾主導過不少著名投資,2011年以5.3億美元收購華為賽門鐵克49%股權,將該合資公司全部股權收入囊中。再如2016年,耗資1.5億美元將以色列IT公司Toga Networks納入麾下。

除了主要佈局物聯網,華為也瞄準互聯網項目。崑崙萬維、暴風影音、趣遊、易寶支付等都是其投資項目。

物聯網一直是華為戰略佈局的重點。早在2012年,華為便對外宣佈進軍物聯網,並已經完成了相關物聯網解決方案。

2014年7月,華為與德國博世和美國Xilinx公司共同投資了XMOS公司,投資規模高達2620萬美元。XMOS公司成立於2005年,主要致力於物聯網領域的高性能芯片的設計和生產,值得一提的是,這也是華為首個在英國的投資案例。兩個月後,華為在物聯網領域又下一城,以2500萬美元收購了另外一家英國物聯網公司Neul,而這家公司此前與華為有過9個月的合作。

事實上,在此之前, BAT等科技巨頭紛紛入局創投圈,並且成功“投行化”,成為財務型投資的VC/PE爭奪項目資源的強有力競爭對手。

有分析人士認為,華為成立創投公司,有藉助外部創新補足生態短板的意圖。

VC/PE影響幾何?

如今,風險投資行業已經由粗放式發展漸入精細化發展階段。尤其是在“冰與火”的當下,創投機構一方面為資本寒冬下“大浪淘沙”的命運擔憂,另一方面也因科創板紅利政策欣喜。

剛從一家知名VC機構跳到某企業戰略投資部門的劉江(化名)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最近一兩年很多創業公司可能在B、C輪這樣相對早期的階段,都會成立一個戰略部門或者戰投部門,不同公司戰投部門的策略和打法也各有差異。”

在劉江看來,不只是華為,近年來新玩家不斷入局一級市場股權投資,根本原因在於創投資金端變化。將風險股權投資看成是一個產業鏈,後端供應鏈即資金充足了,前端也就湧現了企業戰略投資等玩家。

回顧中國風險投資三十多年發展歷程,以前資金量是供不應求狀態,也就是錢少。隨著互聯網二十多年的發展,一批互聯網創業者因此積累了一定財富,並拿錢反哺創業投資行業。另外,這跟國家金融政策也有極大關係,如“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以及2019年全國兩會提及的加強直接融資比例。

劉江進一步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解釋說:“大公司成立戰略投資部門,絕大多數是脫胎於戰略部門的,一定是為公司業務未來戰略橫向和縱向服務的。解決的是未來橫向業務碰到天花板,以及縱向產業鏈單幹成本高而效率低等問題。”按照這種邏輯,他認為,華為在此時成立投資公司,也是要回歸其業務戰略。為解決其業務線未來或將出現的瓶頸,華為恰好以投資的方式實現業務橫向縱向的擴張。

哲略資本創始合夥人徐一菲也認為,迴歸投資初衷,華為這樣的戰略投資旨在以投資方式補齊短板,關注領域偏向於技術類。

不少投資人向《國際金融報》記者坦言,科創板為私募股權投資人帶來了希望之光,但科創板面向的是科技創新型項目,現實是很多投資機構並不投資該領域,這也就意味著並不是誰都可以做的。換句話說,科創板政策紅利的創投機構需要有一定能力,比如針對科創型項目的投資能力和管理能力。

如今創投圈不僅在資金端面臨“錢荒”現實,還在資產端面臨“項目荒”的無奈。於是,不少創投基金一方面焦慮於募資難壓力,一方面還要奮戰於搶項目問題。那麼,華為等產業資本入局,與VC/PE之間存在競爭關係嗎?

劉江和徐一菲都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華為是一家非常優秀的技術創新型公司,其新成立的創投公司具有產業優勢,更容易獲取優秀投資項目。

徐一菲表示:“我此前在產業公司也做過投資。在投資方向、目的、過程、手段,甚至估值方法上面,企業內的戰略投資和純財務的VC/PE投資存在很大的差異。”他進一步解釋說,首先,不管是BAT,還是華為,他們的投資公司基本上是圍繞產業生態圈。其次,投資能力更強,但這也意味著其對投資公司的控制權更強。最後,正是因為戰略屬性強,投資結果更多可能性是併購形式。

而純財務投資的VC/PE則不同。首先,投資領域並不侷限於某個行業,而是更多賽道齊頭並進。其次,VC/PE更像是“坐在車後排的投資人”,也就是說,投後還是以創業者為中心,提供的支持更多是建議,而不涉足公司運營管理層面。最後,VC/PE會更加看重退出帶來的資金回報。

劉江借用互聯網常提的“大中臺”概念來形容戰略投資的價值,戰略投資可以背靠產業資源,為自己投資的小公司賦能。這比純財務投資的VC/PE具有優勢。而其劣勢可能是在投資決策上。

“我不認為二者是競爭關係。”徐一菲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這還是要看被投公司的需求和選擇。事實上,很多被投公司早期階段是不願“站隊”,或者說是不希望通過與產業的聯盟失去公司控制權。而且,在不同發展階段,企業的訴求是不一樣的。被投企業會選擇更加適合自身發展的投資公司類型。

關於未來發展方向,據劉江觀察,不管是戰略性投資的產業資本,還是純財務投資的VC/PE,大家都殊途同歸。以紅杉資本、高瓴資本等大VC為例,他們在資金、人員配比方面,更多投入全產業鏈上。戰略投資也通過併購或者孵化的方式,逐漸覆蓋全產業鏈。在他看來,二者之間的邊界會越來越模糊。另外,其實好的投資人也要像企業家一樣思考,而好的企業家也要有投資的思維,大家最後殊途同歸。

國際金融報記者 朱燈花

继BAT抢占创投圈,华为悄然入局,VC/PE怎么看?

《國際金融報》金融中心等你來爆料!

郵箱:[email protected]

公募 私募 券商一手資訊

继BAT抢占创投圈,华为悄然入局,VC/PE怎么看?

財經新聞縱深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