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經統百病”的一點思考

六經統百病是什麼意思呢?在臨床上所有的病症,或不止百種,或不到百種,不論什麼病症都逃出"六經"的範疇。那,六經是哪六經?太陽、少陽、陽明、太陰、少陰、厥陰。

“六經統百病”的一點思考

看這"六經"不就是《傷寒論》的六經辯證嗎?說的沒錯!六經辯證成熟於《傷寒論》,而源於《黃帝內經》。三陰三陽,合一起是一陰一陽,陰是地,陽是天,是天地之氣在人體上的運行,具體體現在人體的三陰三陽經上,分手足為十二經脈,"風、寒、暑、溼、燥、火"在十二經上運行以應天之道。天道六氣稍有偏頗,人體六氣失常而出現各種病症。如太陽經,佈於背部,為一身之藩籬,固護肌表,防止邪氣進入體內,背部又是精氣潛藏之處,太陽之陽為關樞,太陽主諸陽之氣而主表,陽氣生於陰中,樞轉而外出。太陽之氣,從內而出,止於體表,關閉轉樞,衛固於外。太陽寒水,經脈佈於外,寒氣外襲,同氣相求,太陽先應,關閉樞轉,關閉城門,此時體內熱氣散不出,則發熱,寒邪緊束肌腠而畏寒,經氣不通而頭痛,經脈受寒而緊,浮脈應天位,邪在體表。

“六經統百病”的一點思考

脈中行營血與衛氣,以營血為主,而脈外行衛氣兼營氣,以衛氣為主。四氣並行,守護全身,而六經行的是六氣,是經氣,是無形的,一旦受寒,脈中營血衛氣及脈外衛氣營氣都受影響,寒主收引,"脈道"因寒氣而收緊,收緊則氣血周流不暢而全身疼痛。

“六經統百病”的一點思考

在治療上,開啟轉樞,打開城門,逐邪外出,寒邪散盡,人體六氣運行正常軌道,太陽經氣又迴歸正位,則諸症消失。如麻黃湯、麻黃,味辛、微苦,入膀胱經、肺。味辛發散,開通太陽轉樞,打開鬼門,苦味堅陰,收斂陽氣,以應心陽,配桂枝,入心經,通脈,振奮心陽,心陽如日,並助發散寒邪,太陽出來了,寒邪還有嗎?再配杏仁,味苦降氣,防止散發太過,又加甘草,入中土,養正氣,防止經氣與邪氣聯手作亂,調和六氣。

“六經統百病”的一點思考

百病的產生,都離不開六氣失和,都不出三陰三陽十二經脈的範疇。假設某感冒患者,咽痛、流涕、咳嗽、畏寒、發燒,一見到咽痛就聯想到"發炎""上火",一發燒更是慌了神。一會查血,一會輸液,結果燒退了,咽不痛,但咳嗽卻起來了。用了一大堆激素、抗生素,為什麼沒有把咳嗽控制下去呢?在用了這些藥以後,人沒精神了,雎色蒼白,好像一週都提不起精神來。為什麼呢?我們來看看血液的溫度大概在37度左右,而輸液的液體溫度在20度左右,相差十幾度,這是不是把寒氣引入脈中?外表的寒邪尚未解除,又新增了脈中的寒氣,脈道連接的是五臟六腑,五臟六腑接受寒氣會怎麼樣呢?寒氣入心,則心陽受損、心神受制;寒氣入肝,則留於肝中……,我們知道"癌症"是怎麼來的嗎?引起癌症的病因就是"寒、瘀、痰、溼"的綜合產物。全身唯獨兩個器官不會有癌症,一是心臟,二是小腸。因為這兩個臟器都屬"火"的。火不怕寒,但也會被寒氣所消耗。這個問題,我們應該好好思考一下。這世上的病為什麼越治越多呢?是誰之過呢?

“六經統百病”的一點思考

迴歸正題,百病均能從六經中找出病因,並進行調治。六經調治百病,並可以找出根源,理清思路。也能夠更好的利用六經思路指導養生。可惜的是,經方治病已經很少了,幾乎散佈於民間之間,剩下的那麼一點點“根”。重視《經典》,在攻克沉痾頑疾,應該可以找到突破口的。在"子宮腺肌症"及晚期腸癌等頑固性疾病的調治中,我看到了經典治病的希望,這些案例給了我足夠的信心。上週聽了朱燕中教授的《經典針灸與經方》,讓我更加倍增信心。我相信,經典醫學將是未來的主流醫學,六經統治百病,會得到更多人的重視。這麼多年來的臨床,以為自己在用經方的多,原來,身邊有這麼多優秀的人……

“六經統百病”的一點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