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帝選妃各樣,其中有一帝選妃方法,現在相親還在用,還留下一字

清朝共十二位皇帝,其中十一位皇帝的選妃方式雖然有點不同,但是大同小異。可其中一位皇帝選妃不同於其他皇帝。

清帝選妃各樣,其中有一帝選妃方法,現在相親還在用,還留下一字

記入史冊的清朝妃子198位,滿八旗的153位。從這些數據上看,選妃不僅僅看相貌,其中身份地位更為重要些。清朝選妃有很嚴格的制度,先從出身說起。

清帝選妃各樣,其中有一帝選妃方法,現在相親還在用,還留下一字

清朝的八旗制度有高低之分,而在這八旗中分為:八旗滿人,八旗蒙古人,八旗漢人。首先當然是八旗滿人和八旗蒙古人地位高些,在當時為了保證滿人貴族的血統純正,滿漢還是不能和漢人通婚的。儘管如此,在皇帝的後宮中,也有漢人妃子。因為雖然是漢人,但他們是八旗之中的漢人女子,但是在當時嚴格禁止漢族布衣被選入妃子的。

清帝選妃各樣,其中有一帝選妃方法,現在相親還在用,還留下一字

康熙的生母本是漢人,後來被抬旗進去鑲黃旗,改為佟佳氏,還有雍正的妃子年貴妃、乾隆的令貴妃都是漢人,但他們皆是漢八旗出身的女子。

清帝選妃各樣,其中有一帝選妃方法,現在相親還在用,還留下一字

清朝皇帝選妃分為兩類:一類是八旗之中官員之女進行選妃,另一類是包衣旗女中選美,無論哪一種選美,這些女子都是在13歲到17歲之間的女子。既然說是選,當然要站在皇帝的面前了,先報上名字和出身再看長相。被選中的就是“留牌子”。有的是留牌子賜如意,有的是賜荷包或賜香囊,每個皇帝都不一樣。留牌子的這些地位高些的升為貴妃什麼的機會多一些。落選的女子就是“撂牌子”,被“撂牌子”的女子,年紀尚小的,還有機會參加三年後的再次複選。

清帝選妃各樣,其中有一帝選妃方法,現在相親還在用,還留下一字

這些選妃方式一直都是這樣,大同小異。一直到了光緒皇帝還是這樣,當然溥儀選妃的時候就不是這麼傳統了。美女站成一排選美的時代已經過去,改成看照片,現在未婚男女,在相親之前是不是也是這樣的方式呢?

清帝選妃各樣,其中有一帝選妃方法,現在相親還在用,還留下一字

1922年,16歲的溥儀,也到了選妃的年紀。經過宮中的幾位太妃和大臣們的組織,為溥儀準備了幾張入選的照片,當時為溥儀提供了四個人的照片,從小看慣的宮裡的女人。自然覺得都是一個模樣。被溥儀選中為皇后是相貌氣質平平的文繡,所以在文繡的照片後面寫了一個字“可”。

清帝選妃各樣,其中有一帝選妃方法,現在相親還在用,還留下一字

但在當時,那些太妃們的爭鬥中,不希望文繡當選為皇后,都認為氣質高貴的婉容應該當皇后,所以溥儀重新選,便依照太妃們的意願辦的。婉容為皇后,文秀為淑妃。

當然這位皇帝雖然趕上了時髦的“相親方式”,但是婚姻生活卻很不幸。都說他受早年的宮中生活的影響,最後沒有留下一個後人。最後文繡還做了一件封建社會無人敢做的事情,與末代皇帝溥儀離婚。這也是自古只有這一例吧!據學者說溥儀為了挽回皇家顏面,還寫了一封休書給文繡,這封休書面對大清的滅亡又值幾何呢?

你對清朝選妃有什麼不同的看法?歡迎轉發吐槽。喜歡小編的就點個關注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