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耕產業合作 邁向“一帶一路”建設新階段

本報記者 趙海娟 胡畔

當前,“一帶一路”建設正在從謀篇佈局的“大寫意”轉入精耕細作的“工筆畫”。隨著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召開,描繪“一帶一路”建設的新畫卷逐漸展開。

“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向高質量發展轉變,是新階段‘一帶一路’建設的目標和方向。”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國強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召開前夕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專訪時表示,短短六年間,“一帶一路”倡議取得的進展超出預期,正顯示出越來越強大的生命力;要將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這五大發展理念貫穿到“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中;新階段,“一帶一路”建設的重點應該放在產業合作上。

“一帶一路”倡議取得超預期進展

中國經濟時報: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從提出到實踐,至今已有六年。您認為,從六年的建設成果中,可以總結出哪些成功的經驗和做法?

隆國強:短短六年間,“一帶一路”倡議取得的進展超出預期。這種進展不僅僅體現在中國和沿線國家之間,更重要的是體現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及其核心理念已寫入聯合國、二十國集團、亞太經合組織以及其他區域組織等有關文件中,已被國際社會越來越廣泛地接受。截至2019年3月底,中國政府已與125個國家和29個國際組織簽署173份合作文件。“一帶一路”倡議正顯示出越來越強大的生命力。

與其他區域合作倡議相比,“一帶一路”倡議的理念、原則和目標都是全新的,在摸索的過程中,難免會碰到各種各樣的風險和挑戰。為了下一步走得更穩,我們既要看到已取得的巨大成績,也要及時總結成功經驗。

首先,旗幟鮮明堅持以發展為導向的理念。“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多為發展中國家,其主要目標就是謀發展。“一帶一路”所堅持的促進發展理念,正是倡導通過國際合作來充分挖掘各國的發展潛力,促進各國經濟發展。發展導向的理念契合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內在需要。

其次,充分發揮政府引領與企業主體的合力。“一帶一路”成員國政府間的合作與強力推進,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動力。例如,中國政府和很多成員國在政府層面上籤署備忘錄,通過兩國政府來引導企業開展具體的合作。與此同時,推進“一帶一路”始終堅持以企業為主體,遵循市場規律和國際規則。在短短六年間,“一帶一路”倡議能取得累累碩果,就是因為充分發揮政府引領和企業主體的合力。

再次,因地制宜補發展短板。“一帶一路”旨在通過國際合作促進各國經濟發展,因此,針對各國的實際情況,從補發展的短板入手,打好發展的基礎。例如,基礎設施建設是“一帶一路”沿線發展中國家普遍的短板,因此,架橋、鋪路、建電站等項目受到普遍歡迎。目前來看,找到沿線各國發展中最緊迫的任務、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下一階段“一帶一路”合作的重點和機會。

最後,力爭政治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有機統一。加強戰略對接與政策協調,提高合作項目的政治效益。在堅持多予少取、先予後取的原則下,爭取項目商業方面的成功,實現經濟效益,保證合作的可持續性。同時,要尊重當地文化、法律法規,企業履行好社會責任,守住環保底線。成功的項目均是注重並實現了上述四個效益的統一,忽視四個效益中的任何一個,都可能讓合作項目陷入困境。

將五大發展理念貫穿到“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中

中國經濟時報:習近平主席在去年召開的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5週年座談會上指出,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向高質量發展轉變,這是下一階段推進共建“一帶一路”工作的基本要求。您認為,如何才能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實現高質量發展?

隆國強:我認為,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向高質量發展轉變,要將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這五大新發展理念貫穿其中。

從創新來看,推進共建“一帶一路”,需要高度重視創新,創新包括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等等。創新最終要落腳到提高生產效率上。其中,技術合作至關重要。“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有各自優勢,在不同領域各有所長,在技術合作過程中要相互借鑑、取長補短。一方面,通過合作把各國的發展潛力,包括資源優勢、勞動力優勢等更好地發揮出來。中國在技術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可以為沿線國家提供適用技術,同時,也要高度重視通過合作引進先進技術,增強我國的創新能力。

從協調來看,“一帶一路”倡議涉及若干個國家,需要更好地協調,才能實現合作共贏。但這種協調並不是由某一個機構、某一個國家去做,而是要在共商之下,找到一條能夠將不同國家的優勢更好地發揮出來的新路子,形成一種在區域內各國間的有機分工。

從綠色來看,一方面,只有堅持綠色發展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要守住生態環境底線。另一方面,綠色發展也帶來許多發展新機遇,如促進綠色設備、綠色技術、綠色金融的發展,因此,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要主動把握綠色發展新機遇。總而言之,不能把綠色與發展對立起來,而是要做到綠色與發展的有機統一。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不僅要守住綠色底線,而且要通過合作讓沿線國家生態環境更加美好。

從開放來看,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向高質量發展轉變,需要繼續秉持開放理念。“一帶一路”是開放性的區域合作倡議,相較於制度性區域合作的強制性和排他性,“一帶一路”所倡議的合作令合作各方有更大的自由度和舒適度。區外的國家並不會受到歧視,同樣享有平等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機會。而且,我們倡議開展“第三方”合作,鼓勵區內外國家相互合作。

從共享來看,“一帶一路”的發展要兼顧效率和公平,需要繼續堅持共享原則。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發展中國家多,普遍面臨收入差距較大、貧富較為懸殊的狀況,貫徹共享原則,就是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中,更加註重更多的普通民眾有獲得感,使合作成果惠澤各方。

此外,要特別強調的是,“一帶一路”建設高質量要促進包括中國在內的所有“一帶一路”成員國的高質量發展,既要高度重視中國在境外沿線國家項目的高質量發展,也要高度重視通過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促進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產業合作是新階段“一帶一路”建設的重點

中國經濟時報:當前,共建“一帶一路”正在向落地生根、持久發展的新階段邁進。您認為,新階段,“一帶一路”建設的重點應放在哪裡?

隆國強:在“一帶一路”建設的早期,基礎設施建設最引人矚目,也非常受當事國的歡迎。經過五年多的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很大進展,雖然總體上而言,“一帶一路”國家基礎設施建設任務還遠未完成,基礎設施建設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長期重點。但也要看到,在一些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已經階段性地滿足了當地發展的需要。在這個時候,如何充分發揮基礎設施應有的作用就越顯重要。因此,下一階段,產業合作應該作為“一帶一路”建設的重點。通過產業合作,把基礎設施的效益充分發揮出來。

首先,要提高園區建設水平,建設好產業合作的重要載體。在產業合作上,園區有著不可替代的優越性。通過園區,既能集中有限的資金完善基礎設施,滿足工廠、企業的需要,同時也能打造更好的投資軟環境,建成扁平化的、高效的管理體制。此外,在法律法規方面還可以更加符合外來投資者的需要,有利於降低投資成本和風險,增強對外資的吸引力,促進當地的工業化發展。除了中國企業建設園區外,還應該鼓勵支持東道國自己建設針對所有國家的園區。“一帶一路”的生命力不僅體現在中國和成員國之間的雙邊合作,更要體現在成員國之間的網絡狀合作。

其次,產業合作中要特別重視技術擴散。要在保護知識產權和技術擴散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既能夠通過知識產權的保護激勵創新,也能夠避免保護過度,阻礙技術的擴散。技術擴散是讓發展中國家更低成本地學習先進技術的重要渠道。

最後,產業合作要因地制宜,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每個國家各自的優勢不一樣,要根據不同國家的優勢,揚長避短,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同時,政府作為倡導者、引領者,也要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通過制定發展戰略、產業發展規劃和制度創新,引導“一帶一路”建設實現高質量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