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帝陰謀劫奪故宮南遷文物鉤沉

美帝陰謀劫奪故宮南遷文物鉤沉

故宮文物南遷、西遷東歸和運臺

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建立。1933年1月31日山海關失陷,日軍進逼華北。故宮博物院理事會決定將故宮部分文物分批運往上海,以免遭戰火毀滅和劫掠。1933年2月至5月,故宮、北平古物陳列所、頤和園和國子監的19557箱文物(其中故宮文物、圖書、檔案13427箱又64包)從北平運抵上海。

美帝陰謀劫奪故宮南遷文物鉤沉

故宮準備運走的文物

美帝陰謀劫奪故宮南遷文物鉤沉

故宮準備運走的文物

美帝陰謀劫奪故宮南遷文物鉤沉

1936年12月,南京朝天宮文物庫房建成後,南遷文物和中央博物院籌備處的文物分五批從上海運往南京。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尤其淞滬會戰爆發後,戰事危急。南遷文物被迫西遷,分三路運往四川,分別存放在巴縣、峨眉、樂山三地。抗戰勝利後,分存三地的文物於1946年在重慶集中,1947年12月運回南京。

美帝陰謀劫奪故宮南遷文物鉤沉

西遷途中

1948年底至1949年初,國民政府分三次(原計劃五次)將珍貴文物、圖書運往臺灣,包含了故宮博物院文物2972箱,中央博物院籌備處852箱書畫、瓷器、玉器,國立北平圖書館的善本圖書和外交部條約檔案等共5422箱。故宮南遷文物有11178箱留在南京,絕大部分在1951年後陸續運回北京故宮,剩有兩千多箱暫歸存南京博物院。

文化界聲討文物運臺

對於文物運臺,北平(北京)文化界反應強烈。據《人民日報》報道,在1949年3月16日召開的一次文化座談會上,40餘位文化名流“對於國民黨匪幫盜運人民文物一事,一致表示憤慨”。1949年4月9日,北平文化界三百二十九人聯名發表宣言,聲討南京國民黨反動賣國政府盜運文物的罪行。(新華社北平九日電,《人民日報》1949年4月11日)

宣言提及“查在抗戰期間,早有不少文物運往美國,迄今尚未收回。近乃複決定以八千六百件珍貴古物運美,雖尚滯留滬上,未能啟運,但如不立加制止,斷難保證不終被盜運出國。況臺灣素偽美帝所垂涎,早有險要唆使獨立……是則賣國黨徒盜運文物至臺,實不啻間接盜往美國。”

宣言呼籲“發動全國公意,命令南京反動政府立即停止此種罪行,凡文物圖籍必須嚴加保護,不得擅自轉移損毀,其已運美或臺者,必須立即設法運回,妥為保管,如不奉命,則對其負責人員必須科以重罪,責令賠償。”

宣言“警告美帝國主義,應立即停止其海盜行為,不得再行趁火打劫。凡已公開或秘密運往之文物,必須立即運回,如有損耗,當負賠償之全責。”

宣言是把文物運臺和美國劫奪文物關聯起來考量的。前提是抗戰時期有文物運往美國而當時沒有收回。北京文化界強烈反對文物運臺,不只因為計劃運美、滯留上海的8600件文物,也不止因為運往臺灣的文物有可能間接被運往美國,實際的情況是,美方在二戰結束後就開始覬覦當時還在重慶的故宮文物,早有劫奪預謀。這其中的重點人物是翟蔭(霍雷斯•傑尼,Horace Howard Furness Jayne,1898—1975)。

20世紀20—30年代,翟蔭曾在費城藝術博物館和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工作,並曾多次到中國蒐購文物。二戰期間,翟蔭參加美國保護戰區文物委員會。該委員會旨在向美國軍方提供歐洲和遠東戰區的文化遺產目錄,並參與搶救和保護藝術品和文化遺蹟。1946年,翟蔭成為戰爭結束後美國派往中國的第一個文官。當時在重慶,翟蔭曾參觀過故宮博物院存在重慶南岸的文物,當時即大為垂涎,要求運美展覽。

1953年,翟蔭重返費城藝術博物館,並於次年擔任副館長。1955年翟蔭撰文稱,要把運到臺灣的大批珍貴文物、圖書,以“長期借展”的方式運到美國,並稱這是美國“不可逃避的國際義務”。實際上,這批被稱為“東方藝術之花”、“美元不能衡量其價值”的“無價之寶”,早就被美國覬覦。1953年夏,美國即曾派遣一批專家和博物館館長到臺灣,以便“決定”哪一些古物應該送往美國。

對此,中國各地的文物工作者進行了聲討和抗議。

反對美國陰謀劫奪在臺灣文物的聲浪

1955年6月8日,故宮博物院舉辦的“反對美國陰謀劫奪在臺灣文物展覽”開幕,以圖片和資料方式展示了流失在美國的中國文物和圖書文獻,也揭露了美方用“長期借展方式”將在臺灣的南遷文物盜運到美國的陰謀。與此同時,以《人民日報》為首,開展了一系列批判“蔣介石集團幫助美國政府進行文物掠奪”的專題運動。向達、張珩、王世襄、陳萬里、陳夢家等文博界專家學者也發表文章進行聲討。王世襄和陳萬里曾與翟蔭直接打過交道,很清楚他的底細。

臺灣方面,南遷文物運到臺灣後,一開始只是存放在儲藏於臺中霧峰鄉北溝,沒有展出條件。對於去美國辦展覽,文物界既心嚮往之,又擔心文物一去不復返,因為美國輿論也鼓譟“長期借展”等同截獲。

美國方面,美國國務院不願因文物展覽刺激中國政府,故而態度消極。積極推動的人是亨利•盧斯(Henry Robinson Luce,1898—1967),知名雜誌《時代週刊》、《財富》和《生活》的創辦者。他出生在煙臺,有深厚的中國情結,但他不承認新中國,與蔣介石和宋美齡私交甚篤。蔣介石明確表示不可能認可“長期出借”文物,但赴美展出可以一試。這其中或許有於公於私等多方面的考量,但這也讓文物成為一個政治籌碼,於情於理都不妥當。

1960年,為建設北溝文物陳列室出資的美國亞洲基金會,也開始積極促成文物赴美展出。葉公超負責與美方接洽展覽事宜,他提出:這次展覽不只是響應美國美術館及鑑定專家的期望,也是為了讓美國人民對於中國的堂堂歷史具有真正的見地。通過展覽加深他們的印象,我們是中國偉大文化遺產的保護者。向美國人民的宣傳活動,具有巨大的價值。

1961年5月至1962年6月,南遷文物在美國五大城市進行了巡展,分別是:華盛頓國家美術館,1961年5月28日—8月13日;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1961年9月15日—11月1日;波士頓美術館,1961年12月11日—1962年1月14日;芝加哥美術館,1962年2月16日—4月1日;舊金山笛洋美術館1962年5月1日—6月17日。

美帝陰謀劫奪故宮南遷文物鉤沉

牧馬圖,唐代,韓幹 繪。絹本,淡設色。縱27.5cm,橫34.1cm。故宮博物院,現藏臺北

美帝陰謀劫奪故宮南遷文物鉤沉

散氏盤,西周晚期銅器,清乾隆年間陝西鳳翔出土。故宮博物院,現藏臺北

展品包括唐代至清代名家繪畫、書法;青銅器如毛公鼎、散氏盤;瓷器如宋汝窯、鈞窯、官窯,明清洪武窯、永樂窯、宣德窯、成化窯,清康熙雍正乾隆官窯,以及乃至琺琅、雕漆、竹刻、犀角雕、象牙雕等雜項。

文物在美巡展後運回臺灣,這一年新館開始在臺北興建。1965年,臺北新館建成,為紀念孫中山先生百歲誕辰,命名為中山博物院。故宮運臺文物運至中山博物院保存、展出。雖然通俗上稱此地為臺北故宮,如文物不能重歸故宮,似乎故宮博物院臺北分院是一個更恰當的稱呼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