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揭密白鹿原上龐家村古村村名來歷

位於西安市灞橋區狄寨二塬子,新華村與牛角尖村之間,距新華村約1000米。2012年,199戶,880人,耕地1162畝。3個村民小組,村民以沙發床墊加工和大棚蔬菜生產為主。

傳說在清朝時期,從外地來了一家姓董的人定居於此,後又搬來幾戶龐姓人家。當時全村只有幾戶人,人們稱該村為“龐家董”。隨著時間的推移,龐姓人丁興旺,人口越來越多,且大多沿坡塬築窯挖洞而居,故又名“龐家洞”。“文化大革命”期間又更名為龐家大隊,後由狄寨鄉政府改稱為龐家村,沿用至今。

村分東龐與西龐,中間隔一條溝,叫龐家溝。東龐有一個組,主要有龐、董和李姓。西龐有兩個組,主要有龐、申和趙姓。該村一半土地地勢平坦,土地肥沃。一半土地在東西坡,東高西低,坡地貧瘠(因水土流失)。東邊與崗溝村接壤,兩邊與白鹿原下的紅旗街道史家坡村接壤。主產農作物是小麥、玉米、穀子和紅薯、油菜、大蒜、蔥、蘿蔔等。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家家都有柿子樹、杏樹,春天,杏花飄香。秋天,火紅的柿子掛滿枝頭。

據村裡老人說,清末到民國期間,這一帶土匪很多,村民生命和財產安全得不到保障。於是人們自發組織起來練武術,保村衛家。代代相傳,形成尚武傳統。民國年間,曾有一股土匪青天白日之下進村搶劫,村民們憑著練就的一身好武藝,一舉打敗了這股土匪。從此,龐家村威名遠揚,再也沒有土匪進村搶劫。20世紀六七十年代,村民逢年過節耍社火、敲鑼鼓、耍武術,與外村互相交流,周圍村的青少年常來村裡習武。如今,該村仍有不少人堅持著練武強身的傳統。

龐家溝東西走向,東至東龐村,西至塬下的紅旗街道史家坡村,全長約3公里,寬約1000米,溝底東邊懸崖下有一股天然清泉,泉水清澈,日日夜夜長流不斷。老人們親切地叫她“母親泉”、“龍泉”。南坡和北坡樹木茂密,尤其是北坡生長著一種營養價值較高的植物,村民叫它“地軟”,和“木耳”統屬一類植物,20世紀六七十年代,生活困難時期,村人常摘地軟食用。溝底有一水潭,20世紀70年代,村民築起了水庫,使潭水聚積,達十多米深。村民將水庫的水引至溝上澆地並飲用,水庫裡養了魚。龐家溝是村民的母親溝,有水有樹景色美。如今村委會一班人在籌劃招商引資,開發利用這條溝,發展旅遊業。

西龐村原有20多戶人家,居住在龐家溝南坡中間,住的全是窯洞,吃的是溝底的泉水,在溝中種菜、種糧,生活很不方便。每逢夏季大雨天,不僅出行不方便,住的窯洞也常常出現坍塌。20世紀80年代初,溝底的20多戶人家搬遷到了平地上,從此告別了住窯洞的生活。

村中間是溝的尾部,兩邊人來往要經過一座小橋,車輛通過尤為不便,村民下決心填溝築路。從20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初,整整用了20多年,終於將溝的尾部填平。如今寬敞平坦的大路,車輛行人出入便捷,足顯龐家村村民的“愚公移山”精神。

村北約200米處有石佛寺小學,1946年以前是座古廟。廟有上殿和下殿。上殿內有佛祖石像——釋迦牟尼及普賢、文殊二菩薩泥像;前殿有關帝老爺及聖母娘娘泥像等。1946年由龐家村龐守玉和趙家村趙志合等社會名流聯合在石佛寺內辦起了私塾學校。新中國成立後由政府將石佛寺改為完小,定名為石佛寺小學。學校多次擴建、修建,佔地面積由過去的5畝多,擴大到現在的15畝多地。

“十年動亂”時期,村民生活困難,孩子連一半塊錢的學雜費都都交不起。改革開放後,農民可以做生意,外出打工,搞家庭副業等。村民搞多種種植,養豬、養羊又養雞,有的在家搞起了加工業。糧食畝產也由過去的200—300斤增加到600多斤,徹底解決了溫飽問題。絕大多數家有存款,蓋起新房。電視、電冰箱、洗衣機、手機,漸漸普及。有的村民還購置了小汽車,裝了電腦。村學生九年義務教育率達100%,年年有考入大學的學生。

申琦,大學畢業在陝南工作。20世紀90年代被省政府任命為柞水縣縣長,現調任商洛工作。

龐志傑(1906—1988),自幼受龐家村習武傳統的薰陶,愛好武術,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練拳練槍、舞刀玩棍、輕功、氣功等樣樣精通,練就了一身好武藝,名揚關中大地。通曉華、查、炮、洪、翻子、劈掛、地淌及形意八卦等各種拳路與器械,並能有效地將長拳與太極拳融為一體,在當代眾多的武術流派中,創造了自己的獨特風格,是陝西地方拳的傑出代表人物。由於武功出眾,相貌英俊,儀態瀟灑,經常代表省業餘武術愛好者給前來西安訪問的外國政府首腦、友好代表團進行武術表演。多次代表陝西省、西安市參加全國性的武術賽事活動,每次獲獎。1954年,八步拳獲長拳第一名。1956年,槍術獲第二名。1958年獲散打第二名,曾受到周恩來和賀龍等中央首長的親切接見。1980年,在全國武術比賽中,獲全國槍術第一名,國家體委獎給金質獎章一枚。一生善育桃李,先後教授徒弟幾百人,有很多人已成為各方面的武術教練、武術組織負責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