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揭密白鹿原上新華村古村村名來歷

新華村

地處灞橋區狄寨二塬子水安路南約500米處。由崗溝村、趙家村、肖家村和慄家村4個自然村組合而成。2000年以前約有2800人。如今有2900多人。其中崗溝村380多人,肖家村380多人,趙家村540人,慄家村1600多人。2012年,444戶,1875人,耕地3033畝,6個村民小組,以運輸業為主。

20世紀70年代,人民公社化時期,上述四個村合併命名為新華村大隊。

崗溝村位於薄姬冢西南半坡處,和現在的陝西外貿學院相鄰。距離肖、趙兩村約有1500米。因該村北邊原來有一個小溝叫崗溝,故該村命名為崗溝村。20世紀70年代初,崗溝裡有茂密的樹林和小溪,一到夏季,孩子們常到溪邊戲水。20世紀80年代末小溪乾枯。2005年,陝西外貿學院落戶到此,將崗溝填埋。該村土地絕大部分在半坡,村民農耕時不是上坡便是下坡,生產條件較困難。

趙家村和肖家村相鄰,絕大部分人姓趙,故而得名趙家村。肖家村因很早以前有幾戶姓肖的人家居住於此,故命名為肖家村。肖、趙兩自然村地處新華村中間,可耕地絕大部分較平,生產條件較優越。新中國成立初,該村先後歸原長安縣和韓森鄉管轄,曾為張李管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當時的農村合作化、信用社、管區辦公點,均在肖、趙兩村中間。20世紀60年代,隨著水安公路的修通,原合作社、信用社均搬到村北的張李村。如今,肖趙兩村東北邊有“西安數字技術學院”,又與水安公路新修路段相鄰。

慄家村處於肖、趙兩村西邊大約1500米處,很早以前是幾家姓慄的人居住,故命為慄家村。和現在的西安海棠學院、西安思源學院,隔水安公路相鄰,村裡一半土地在村東,較平坦,一半土地在村西半坡,與灞橋區紅旗街道辦坡地相鄰。村民常年主要種植小麥,到了夏收季節,村西坡地的小麥產量低(因為水土流失),收割十分困難。現在不同了,國家在村西坡地栽植了大量樹林,綠蔭一片,既美化了環境,又起到治理水土流失的作用,且每畝地每年給農民補貼幾百元錢,農民十分滿意。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經濟十分落後,村民一年到頭吃不飽。有的家就連小學生每學期1.50元的學雜費都交不起。改革開放後,糧食產量年年增長,由過去的平均畝產200—300多斤,增長到如今平均畝產達600多斤,徹底解決了農民吃飯問題。在狄寨街道辦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村招商引資,引進了西安思源學院、西安海棠學院、西安數字技術學院和西安旭邦園林公司等多家單位,給村裡帶來了很多實際好處。部分村民在這裡做臨時工,部分人在商業區做買賣,解決了村裡部分剩餘勞動力,有效推動了村經濟發展。今天的新華村,95%的家庭有餘款,蓋起了兩層或三層樓,家家有電視,用上了手機、洗衣機、電冰箱,有的家有了家用小車和電腦,村容村貌發生了巨大變化,村民安居樂業。不少家庭現在十分重視孩子的學前教育,將孩子送到條件較好的幼兒園去接受啟蒙教育。有的將孩子送到西安的名校讀書,家長在學校附近租房陪讀。現在新華村小學到初中學生入學率和畢業率均達到100%,村裡年年有考入國家公辦本科大學的高中學生。

慄浩,慄家村人。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後,考入西北大學,由於學習成績優異,後出國留學。

慄懷印,慄家村人,秦腔界名流,著名鼓師。自幼愛好秦腔戲,後赴陝西省戲曲研究院,從事秦腔戲研究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