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參透這兩個字,萬般煩擾,恩怨是非,皆可放下

第15篇

讀書雜談之《莊子》

《莊子》:參透這兩個字,萬般煩擾,恩怨是非,皆可放下

《莊子》:做到這一點,你可以成為一個內力深厚的人

《莊子》:參透這兩個字,萬般煩擾,恩怨是非,皆可放下

莊周蝴蝶夢的故事,出自《莊子》齊物論。

一天夜裡,莊周夢見自己化為一隻蝴蝶,翩翩起舞,自由自在,開心極了,完全忘記自己是莊周。突然醒來,才驚覺自己原來是莊周。不知道是莊周做夢化為了蝴蝶,還是蝴蝶做夢化為了莊周呢?從世人的眼光看,蝴蝶和莊周是兩個不同的物。這就是“物化”。

《莊子》:參透這兩個字,萬般煩擾,恩怨是非,皆可放下

其一,“物化”的內在驅動力,是“自我”。

莊子用這個故事,說明“物化”的內在驅動力,是“自我”。人有自我,構成人的世界;蝴蝶也有自我,構成蝴蝶的世界。

從人的世界看,是莊周做夢化為蝴蝶。從蝴蝶的世界看,是蝴蝶做夢化為了莊周。天下萬事萬物,因為有“自我”,所以有分辨,有彰顯,有發展。

成也“自我”,止也“自我”。

自我,就像每個人都有的一道無形的坎,超凡脫俗的人,可以進退自如。參透“自我”這兩個字,萬般煩擾,恩怨是非,皆可放下。

《莊子》:參透這兩個字,萬般煩擾,恩怨是非,皆可放下

其二,有自我,則有是與非;忘我,則無彼與此。

《莊子》曰:“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自彼則不見,自知則知之。”

以我觀物,則萬物都是“彼”;以物自觀,則萬物皆是“此”。

一個人,為人處世時,如果總是從自己的角度看問題,就會認為自己是對的,這是一己之見。因為執著一己之見,所以才生出是非,各執己見,則有爭紛。這是天下所有矛盾的根源。

《莊子》:參透這兩個字,萬般煩擾,恩怨是非,皆可放下

人的“自我”,是與生俱來的,每個人都有,大同小異。

一個人如果不能自控,有大大的自我,這樣的人就很容易情緒波動,受外界和他人干擾。有的人擅長自控,那麼外界和他人怎麼對待自己,他的“自我”不受影響,從而做到沉著冷靜,雲淡風輕。

《莊子》:參透這兩個字,萬般煩擾,恩怨是非,皆可放下

其三,能控制“自我”的人,內力深厚。

《古尊宿語錄》中,寒山與拾得有一個經典問答:

寒山問曰:“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該如何處之乎?”

拾得答曰:“只需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莊子》:參透這兩個字,萬般煩擾,恩怨是非,皆可放下

擁有這種心態的人,就是能控制“自我”的人。

一個人一旦能自控,那會相當強大,因為外在東西都無法干擾他。做到這一點,你可以成為一個內力深厚的人。

每天解讀一篇經典,喜歡的朋友,可以點關注,和我一起堅持讀書、提升自己。本文由易瑾還原創,歡迎轉發,分享給更多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