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古塔有多可怕,為何有些歷史記載的滿清官員都怕得要死?

盧金潮


“人人都說黃泉路難走,若是去過一次寧古塔,便走十次黃泉路也不怕了。”

這段流言,就是關於寧古塔的最早的傳說。

寧古塔究竟是什麼樣的地方,為何很多人寧願走黃泉路,也不想去這個地方呢?

很多人看到“寧古塔”這個名字,都會誤以為這是個佛塔。古人對於美好的事物,都會賦予有著吉祥意義的名字。寧古塔裡帶有一個“寧”字,卻並不能給人以安寧;相反,所有聽到這個名字的人,都會不寒而慄。

寧古塔原是一句音譯的滿語,原為六個的意思。

知道了這一點,便很容易理解,寧古塔所在位置應該是滿洲人的故地。

事實上也的確如此,寧古塔地處長白山以北,自古以來都是滿洲人生活的地方。這裡環境惡劣、人煙稀少、狼蟲虎豹出沒頻繁,遠離文明的中心——中原。

滿清入關之後,長白山便成了龍興之地,對這裡的建設、戍防就成了一個難題:滿洲人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怎麼能夠還來這裡過苦日子呢?

然而,寧古塔作為守護長白山的邊關重鎮,又不得不派人把守。

為了激勵滿洲人(對漢人不放心)去防守寧古塔,皇帝對每個防守寧古塔的士卒,除了會給予高額補助之外,還會分配若干名奴隸伺候他們。這些奴隸自然就是被髮配過來的犯人了,他們有一個專門的名字,叫披甲人。

披甲人,就是戴著枷鎖的罪人。

披甲人被皇帝治罪之後,往往會戴著枷鎖,從北京一路北上,走路去往寧古塔。且不論道路之艱辛,這段路程有多遠呢?

且不提山重水複的複雜路況,從北京到寧古塔的直線距離為1200公里。

1200公里有多長呢?從北京到蘭州的直線距離是1200公里;從北京到韓國最南端的濟州島,直線距離也才1100多公里。

在古代中國,寧古塔所在的位置,就是極北之地。傳統儒家思想裡,極北之地就是:

浩浩乎,白雪無垠,夐不見人。河水縈帶,群山糾紛。黯兮慘悴,風悲日曛。蓬斷草枯,凜若霜晨。鳥飛不下,獸鋌亡群。

一個字形容去寧古塔的路,就是:慘。

罪人戴著沉重的枷鎖,一步一趨地向寧古塔走去。路上之狼蟲虎豹、飢寒交迫,冷不丁蹦出來幾個劫匪,披甲人毫無抵抗能力,死在半道上是常有之事。

因此,把寧古塔形容成黃泉路,一點都不過分。餘秋雨在《文化苦旅》裡,曾如此描述寧古塔:

當時的寧古塔,幾乎不是人間的世界。那裡有一個著名的流放地,叫尚陽堡,也是一個讓人毛骨悚然的地方,但與寧古塔一比,尚陽堡還有房子可住,還能活得下來。

在清朝以前,歷代統治者流放政治犯,都會選擇西南邊疆或者漠北之地。到了清朝,皇帝們則另闢蹊徑,增加了寧古塔這一選項。更缺德的是,流放到寧古塔的,大都是南方籍的官員。

從南方溼潤酷暑之地,流放到極北嚴寒乾燥之所,幾人能扛得住?

“薄命長辭知己別,問人生,到此淒涼否?千萬恨,為君剖。”

即便是披甲人能夠安全抵達寧古塔,也要給人當奴隸;他們的命運,最終都躲不過一個死字。

都是死,有的人一刀了事;有的人卻求死不能,一路奔波之後,被折磨致死。

享盡人間富貴的滿清官員,又怎能吃過這種苦頭?因此,在聽說自己要被流放寧古塔,往往都會趕緊自殺。有些來不及自殺的,只能被恐懼掩埋了。

巧的是,寧古塔作為西伯利亞郊區,俄國人也喜歡將犯人流放到這裡。普希金普大爺就曾被流放到西伯利亞,還在這裡寫了許多詩呢。比如:

沉重的枷鎖會掉下,黑暗的牢獄會覆亡;自由會在門口歡欣地迎接你們,弟兄們會把利劍送到你們手上。

看來,東北亞這塊兒嚴寒之地,在古代用來威懾貪官汙吏,也是不錯的選擇呢。


祗樹


寧古塔沒有塔,寧古是六的意思,塔是個的意思,就是六兄弟,據說就是指努爾哈赤的父輩六人,也叫六祖城。是清朝的發家地。

它有什麼恐怖的呢?

其實就是冷嘛,偏僻嘛。是謂:寧古塔,在遼東極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積雪,非復世界,中國人亦無至其地者。

天寒地凍,不是人呆的地方。

更重要的是,如果你被髮配到了寧古塔,說明你犯事了,而且事比較大,很難翻盤,更可能死在異國他鄉,想一下,昨天還是燈紅酒綠,小翠小蝶的,今天就要戴上銬子,送到關外去流放,那嚇不嚇人。

這是跟本身的地位有關的。你要本來就是一個窮人,送到寧古塔,說不定還是一條活路呢。以前清朝人搞柳條關,是不允許人進去的,所以才叫闖關東。

看一下,曾經被流放到寧古塔的人。

張縉彥,河南新鄉人,明朝的兵部尚書,清兵入關後投降,後面因為替人作序,惹上了文字獄,全家發配寧古塔,去了之後,似乎適應得挺好,跟同樣被流放到寧古塔的江蘇吳江詩人吳兆騫以及安徽桐城人方拱乾一起喝酒嗨皮:朝夕相對,歡若一家。

張縉彥還搞自助遊,去參觀了渤海國故都遺址,寫了一篇《東京》,還跟一群人在當地搞詩社。算是黑龍江第一個詩人組織。叫七子詩會。到了康熙年間,老死在了寧古塔。

還有吳兆騫,他來到這裡時,對這裡很悲觀,寫信告訴家人:寧古寒苦天下所無,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風如雷鳴電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陰雨接連,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盡凍。雪才到地即成堅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主要是冷, 另一個生活無著落,後面他當了教書先生,開始好起來了。二十三年以後,因為寫詩出名了,認識他的人多,求情的也多,最終被康熙放了回來,結果他已經習慣了東北的冷空氣,回到家鄉南方,對溫暖溼潤的環境還不適應,回來就生病,回來三年,生病不斷,最終病死。

還有方拱乾,他後面是捐錢贖罪,早就回來了,但把錢花光後,一輩子受窮,他還寫了一本書叫《寧古塔志》,就描寫了寧古塔。

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四時皆如冬,八月雪,其常也。

男子率數婦,多則以十。(一個人可以娶十個老婆)

最後,他總結:人說黃泉路,若到了寧古塔,便有十個黃泉也不怕了!

那寧古塔到底在哪呢?

寧古塔大佬叫寧古塔將軍。轄地很廣,現在的海參崴這個天然海港以前屬寧古塔將軍管。寧古塔將軍的任務還有去庫頁島收皮子。在清末的時候,清國敗家子把祖地都割了給人家。

而寧古塔將軍的駐地倒還在中國。就是現在的黑龍江海林市。

海林市怎麼樣呢?

好得不得了啦。這裡現在是旅遊城市。

中國雪鄉

中國虎鄉

中國猴頭菇之鄉

要看老虎有東北虎養殖基地,要滑雪有八一高山滑雪場,要看雪有雪村,《智取威虎山》的外景拍攝地也在這裡。有楊子榮紀念館等等。

可以說,現在想被“流放”去,得自己掏錢啦。


腦洞歷史觀


在很多清宮劇裡面,皇帝對一些不忍殺的臣子,常以發配寧古塔論罪。那麼這個寧古塔是怎麼樣的一個地方呢?為何發配過去就是懲罰了呢?今天小妮子我就揭開寧古塔的神秘色彩。

寧古塔現位於黑龍江牡丹市下面的一個地方,是清朝東北邊界的重要地帶。黑龍江咱們知道吧,那寒冷不言而喻。何況那會沒空調啊,被髮配過去的奴隸估計連取暖的炭火也是沒有的。當然也不是太可怕,黑龍江大家知道除了寒冷其實物產還是很豐富的,林業也發達,也不是不毛之地啊。而且那邊飛禽走獸也很多,絕對不會餓死。

那為什麼都嚇死了呀?小妮子推測寧古塔路途遙遠,押送犯人全靠步行,清朝定都北京。從北京去往黑龍江步行得多久啊?小妮子無聊查了下地圖近1500公里開車要20個小時,步行的話。。。。。估計得2個月吧,然後那時候通訊不發達,傳遞信息全憑人力,以訛傳訛都說寧古塔可怕,這些人估計心理壓力非常大,沒到寧古塔有的鬱鬱而終,有的自殺身亡。清朝詩人吳兆騫被髮配寧古塔二十三年,不是也活下來了嗎,還寫了很多詩。


王家禎《研堂見聞雜錄》稱“寧古塔,在遼東極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積雪,非復世界,中國人亦無至其地者。”翻譯成白話就是寧古塔在距離遼東最北面,距離京都七八千公里(那會交通不發達很多路沒開墾出來所以要繞遠路,更要跋山涉水)。這個地方冰雪很厚,很少人會有踏足這裡。

吳兆騫在給其母的信中說:“寧古寒苦天下所無,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風如雷鳴電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陰雨接連,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盡凍。雪才到地即成堅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方拱幹曾說:“人說黃泉路,若到了寧古塔,便有十個黃泉也不怕了!”這些詩詞都加重了世人對寧古塔的恐懼色彩。

其實我覺得,這些被流放到此地的人,由於心理委屈,書信給親人時當然會放大自己的苦痛,好讓親人為自己求情,希望得到皇帝饒恕。我覺得環境惡劣否全賴自身心態,自己心裡快樂再苦也是樂,自己心裡不舒服即使錦衣玉食也會感到度日如年吧。


你們說呢?歡迎和小妮子交流歷史問題,碼字不易,右上方點關注,尼采講歷史。


尼采講歷史


寧古塔,在今天黑龍江海林、依蘭一帶,愛新覺羅家族的先祖世代居住於此,是滿清的發祥地,所以從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金國開始,就派兵駐防於寧古塔,保護這片“龍興之地”,修建寧古塔城(後稱為舊城),鎮守寧古塔的長官叫昂邦章京,為正一品。1636年沙俄探險隊來到黑龍江流域,從1641年開始派遠征隊入侵邊境,特別是順治時期,大規模的侵略有1643年、1654年、1657年、1658年、1660年,小騷擾更是家常便飯,清廷增派八旗兵,於是鎮守寧古塔變成了保衛邊關,成為滿清的北國重鎮。

圖為寧古塔城遺址。

康熙時期寧古塔舊城狹小無法滿足使用,地勢低常年水患,於是在1665年修建了寧古塔新城,昂邦章京也改為寧古塔將軍,管理松花江、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等地區,由於地廣人稀,抵抗沙俄入侵僅依靠駐守的八旗兵遠遠不夠,1668年寧古塔成功通路開驛站,於是朝廷正式頒佈屯墾戍邊寧古塔的計劃,逐漸有人前往寧古塔做生意、商販、開荒種糧的。

圖為第一任寧古塔將軍,巴海,任職25年,後官至議政大臣。

順治時期的對犯人的流放,還只是在尚陽堡(瀋陽周邊),寧古塔的不多,到了康熙時期需要屯墾戍邊,於是流放寧古塔的逐漸增多,從鄭成功父親鄭芝龍、浙江通海案的錢氏、廣西巡撫陳洪明、陝西盜賊孔易選、收復臺灣流放一批,三藩之亂流放一批,文字獄流放好多批,雍正時期年羹堯一門、曾靜一案等等,太多了,但是要注意了,流放寧古塔的絕大部分是漢人,是生活在中原的或者南方的漢人。

方拱乾,順治時期侍講學士,曾兩次因科考案流放寧古塔,因自費維修寧古塔一個門樓,獲准歸故里。

寧古塔的居民全部登記造冊,城鎮裡住著官兵、旗人、各民族平民等自由人,流放的人只能居住城外,住房自己搭建,自己墾荒種地,滿足自己生活,還好寧古塔的墾荒是不收稅的,完全可以自給自足,如果是流放的旗人,會安排工作,當個驛丁、書信什麼的,如果是流放的漢人,只能在城外墾荒種地,並負擔平時的徭役,還要時刻關注沙俄兵匪,有動向立馬報告。

寧古塔將軍駐地遺址。

所以一旦流放寧古塔的漢人到達了人跡罕至,荒涼寒冷的陌生地方,生活條件極其艱苦,遠離故土親人,心中悲涼,很多人抑鬱而終。而更多的人害怕時刻面臨死亡威脅,病痛大災得死;戍邊時刻受沙俄匪兵侵擾,很容易丟失性命,為了能獲得重返故土的機會,很多人積極表現,有的替清兵刺探情報立功,有的編入披甲人征戰殺敵,有的替政府做各種服務獲得機會,有的文人在此地辦學教書育人,還有的委身旗人為奴等等,雖然康熙後期,寧古塔地區經過幾代人建設生活較有改善,抗擊沙俄有功流人地位有所保障,但在一個沒有人身自由,遠離故土,隨時丟命的古寒之地,誰去了都會害怕。


圖文繪歷史


相信學習過歷史的人都知道,不管哪個朝代的官員犯了錯,根據事件大小都會受到懲罰,要麼直接被殺,要麼就是流放沒什麼人煙的地方,其中出場率最高的地方,就是海南、嶺南二地,官員一聽這兩個地方,也是畏懼如虎,但清朝並不同,清朝的官員們最怕去的地方,便是極北之地寧古塔,那麼寧古塔到底有什麼,會讓這些官員這麼害怕?

發往寧古塔,是清朝廷一種獨有的發配方式,不過寧古塔並不是一個塔,而且那裡也沒有塔,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為滿語直譯過來的,其實真正的意思是六祖,寧古是六的意思,塔則是個的意思,這裡是努爾哈赤的祖父,福滿與妻子所生六個兒子曾經的居住地。官員們會如此畏懼的原因,個人認為有幾點,首先天氣惡劣,寧古塔在後世黑龍江一帶,都知道黑龍江十分偏北的地區,冬天極為寒冷。

雖然清朝的首都在北京,但論起寒冷程度,自然還是黑龍江更勝一籌,那些在京城待久了的官員,根本受不了寧古塔的天氣,更別說那些南方的官員了,長期生活在溫暖地區的人,你讓他毫無準備下去往北方,肯定是不適應的,與同時代的東北的熱鬧相比,還處於清朝時代的東北,可以說千里無人煙,大片大片的苦難之地,作為著名的“不毛之地”,官員們自然會害怕了。

其次遠離政治中心,再無出頭之日,在現代有個刑罰叫無期徒刑,古代雖然沒有,但流放去寧古塔,跟後世的無期也差不多了,因為但凡被流放的,如果你的罪名被正式,其中沒有冤假錯案的話,基本上不可能回來的,作為一名官員,自然是越靠近權力越好,流放的人身份都比普通平民還低,並且還會連累自己的子孫,可以說一旦有官員被流放去寧古塔,那麼自己以及子孫三代都完了。

最後路上安全不能保證,寧古塔不僅天氣寒冷,距離經常也是極遠,我們姑且不論罪犯能不能挺到最後,就前進的路上,就是危險重重,有的會遇上一些兇猛的野獸,尋常人根本抵擋不能,有的會遇上劫匪,如果押送的人不多,那麼基本就完了,還有的直接餓死在半路,古代交通本來就不方便,而且流放也不是讓你坐囚車去,而是靠兩條腿,可以參考一下水滸傳的林沖。那些押送犯人的差役,也不會管你是否吃飽穿暖,有時候犯人半路死了,對於他們而言還有利一些。這也不難理解,滿清的這些官員,為何會這麼害怕被流放去寧古塔了。

以上就是個人的一些小看法,總的來說官員怕流放,還是因為寧古塔的生存條件太差了,首先去的路上就很難,你無法保證可以平安度過,即使成功到了寧古塔,那麼的氣候條件也不一定受的住,同時被流放的人,也失去了重回京城的可能,對於那些渴望權力的官員來說,其實這個跟死了也沒區別,有時比死的更加難受,因此滿清的官員會那麼害怕去寧古塔,也是情有可原的。


木劍溫不勝


說到寧古塔,就不得不提到五國城。清朝的老祖宗金朝滅亡北宋後就是遷徙徽、欽二帝到天寒地凍的黑龍江五國城,但相比五國城,寧古塔的條件更加惡劣,簡直是清朝官員發配的極苦之地,是噩夢也是地獄。




寧古塔的條件有多惡劣,許多曾經被髮配到這裡的清朝官員和文人都留下了豐富的文字描述。如順治十四年科場案無辜遭到牽連的吳兆騫在被髮配到寧古塔後給其母的信中說:“寧古寒苦天下所無,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風如雷鳴電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陰雨接連,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盡凍。雪才到地即成堅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崇禎年間左都御史王家禎在他所著《研堂見聞雜錄》稱“寧古塔,在遼東極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積雪,非復世界,中國人亦無至其地者。”清初文人方拱幹把寧古塔形容的更恐怖可怕:“人說黃泉路,若到了寧古塔,便有十個黃泉也不怕了!”




(世代鎮守寧古塔的披甲人,屬於未開化的野蠻人)

這裡是真正的苦寒之地,人間地獄,相比南方偏遠山區的蟲瘴霧蒙,寧古塔的條件更加惡劣。作為滿族的發祥地,寧古塔雖然地處北地偏遠之處,但是因為大量罪犯被安置在這裡,反而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繁榮。清朝把罪犯發配到如此偏遠極寒之地,除了讓犯人們安心在此洗心革面、悔罪思過,還要忍飢挨餓當牛做馬被“披甲人”奴役。披甲人是什麼鬼?這是地位極其低下的世代鎮守清朝邊疆的軍人,他們都是未開化的野蠻人,“與披甲人為奴”是極其殘酷的處罰,給這種野蠻人當奴隸,其結果也只有受辱或是被折磨而死,下場比死還要難受。




被髮配到寧古塔的南方人很多,而且大部分都是南方漢族人,“流徙來者,多吳、越、閩、廣、齊、楚、梁、秦、燕、趙之人。”(前明兵部尚書張縉彥)這些世居南方的漢人,哪能經受的住這般惡劣的生存條件。這裡遠離中原,常年冰封不化,交通閉塞,物質匱乏。長路漫漫,許多犯人還沒到寧古塔就凍死、餓死、病死在半路,即便到了寧古塔,也是飽受折磨痛苦不堪,許多人都沒能活著回來。說這裡是“人間地獄”真是一點都不為過。




那麼被髮配到寧古塔的都是些什麼人呢?大體上,以文字獄,科場案和政見分歧的文人為主。比較出名的有延平王鄭成功之父鄭芝龍,據傳他最後在這裡被處死。還有前文提到的順治十四年因科場舞弊案無辜受牽連的吳兆騫,他在這裡整整被關了22年才得以釋放南還。還有清初著名文學家金聖嘆的家人、清初著名思想家,因“文字獄”而被開棺戮屍的呂留良的家人都曾被流徙至此。


沒有危言聳聽,寧古塔確實可謂是犯人的“人間地獄”,能活著回來的都是“九死一生”。寧古塔舊城遺址目前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這裡是黑龍江省寧安市(縣級市)的駐地。


大國布衣


寧古塔滿語為ᠨᡳᠩᡤᡠᡨᠠ,其漢語意思為六個,六個什麼呢?有種說法是,努爾哈齊(即努爾哈赤,本名為努爾哈齊)父親兄弟六個定居該地,故而被稱為寧古貝勒塔。什麼意思呢?寧古為六,貝勒是太師(根據福垊考證源自太師、節度使),塔是個,就是六個貝勒或六個太師的意思。該地位於今天的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寧安市,但在清朝他位於吉林將軍寧古塔副都統轄區。福垊特別需要強調的是寧古塔沒有塔,而且我們一般所說的寧古塔都是說的是寧古塔副都統轄區。

寧古塔都統轄區,讓人落淚的歷史變遷

在1860年《中俄北京條約》簽訂前,寧古塔副都統轄區為上圖紅色線條所畫區域,其中就包括摩闊崴、巖杆河、海參崴、雙城子、蝦蟆塘、螞蟻河、蘇城、 趙老背、紅土巖、撓頭溝子、曹操溝子、阿馬溝……。之後的寧古塔副都統區其範圍就是左側紅線和藍線所構成的區域。

寧古塔不可怕,可怕的是在此流放為奴

其實並非滿清官員對寧古塔怕得要死,而是這些官員最怕的是流放到寧古塔副都統轄區,然後與披甲人為奴。也就是說官員怕的都是判處流刑,到這裡成為披甲人的奴隸,從而勞動改造(勞動教育),而且永世不得入關!

那麼讓我們看看到底神馬是披甲人?

清朝東北的旗人按照由從低階層到高階層有三:阿哈、披甲人、旗丁。阿哈,是由漢人或朝鮮人充任滿人的包衣奴才;旗丁,滿族人。披甲人,披甲上陣的降兵,也就是二等士兵,但高於阿哈。阿哈是滿人的奴隸,流放的官員多為披甲人的奴隸,也就是說阿哈的地位要高於披甲奴!

披甲奴的悲苦生活——滿清官員懼怕流放寧古塔的原因!

第一、流放之刑足以要命。他們千里迢迢,風餐露宿,一路上又苦又累還受辱,大多官員從來沒吃過這樣的苦頭。有的會因為絕望而死有的會因為生病而死。清朝文人方拱幹曾說:“人說黃泉路,若到了寧古塔,便有十個黃泉也不怕了!”這個可比那個“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可怕多了。

第二、苦寒之地足以要命。官員大於來自中原甚至南方,那裡氣候宜人、環境優美,而寧古塔都統轄區,天寒地凍,林海雪原。這裡常常零下四十多度,而且人煙荒蕪,養尊處優的官員受不了寧古塔都統轄區的寒冷和孤獨。有時還要他們學會在荒無人煙的苦寒之地學會生存,不然會因為水土不服或者野獸出沒而喪命。

第三、勞役之苦足以要命。作為披甲人的奴隸,他們常常從事繁重的勞役,還要承受披甲人粗暴的對待。而這些對於那些曾經高高在上和養尊處優的清朝官員哪怕是士子,無疑是很大的生理和心理的挑戰。他們不是被累病甚至累死就是被氣瘋甚至氣死。而且還有一點連吃飯都不能保證能吃飽。被流放的吳兆騫因此成為了邊塞詩人,在詩中常常抱怨勞累、飢餓、寒冷、住得苦。幸運的是吳兆騫後來回答中原,然而他卻因不適應中原的生活而抱病身亡。

不知道早期有沒有流放到海參崴、雙城子、蘇城等這些地方的犯事的清朝官員呢?謝謝大家回答完畢。


福垊


人說鬼門關可怕,去了寧古塔,鬼門關也覺得沒那麼可怕了。

——道出了人們對寧古塔的恐懼。可是寧古塔真有那麼可怕嗎?它到底為什麼令人毛骨悚然?

狹義的寧古塔是指寧古塔城周邊地區,在現金黑龍江牡丹江市附近。原為滿清祖上龍興之地,地處東北邊陲,生存環境惡劣。滿清入關之後,寧古塔作為東北邊疆戍衛重鎮。因為人煙稀少,所以需要充實勞力——滿清又不想無限制地填充人口,所以這裡成了流放大案重案犯人們的首選地界。

寧古塔離京城三四千裡地,清朝文人詩文裡有說的八千里,這是因為當時被流放寧古塔的,很大一部分是南方人,這個八千里是從南方算起的。寧古塔在清朝時處於完全原始狀態,荒原遍佈、荊棘叢生、狼蟲虎豹橫行出沒。

有人戲言,寧古塔冬天冰天雪地零下幾十度的氣溫,男人撒尿都得拿根小棍敲著,不然就給凍上了。這地界,就是窮鄉僻壤、鳥不拉屎的地方,外加能凍死人的氣候。

清朝流放寧古塔的重案犯最多的是文字獄和科舉案的牽連人員。也就是說,平頭百姓想被流放寧古塔估計都沒資格。能享受“流放您古塔”待遇的基本是官員、文化人和他們被株連的族人。

這些官員之流大部分來自京城或是南方富庶地界,基本上都是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模樣。過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享受慣了燈紅酒綠、繁花似錦。被流放到幾千裡地以外的林海雪原,對於他們完全等同於走一遭鬼門關。

其一,幾千裡地的艱難跋涉,一路上風餐露宿、野獸出沒。流放者們全靠雙腳,一步步走過去,荒野、雪原、野獸、補給、體力、嚴寒、疾病......都可以讓他們死無葬生之地。流放之旅,就是地獄之旅,不死也要脫一層皮。即使在現今,很多地方得到開發,從南方徒步到寧古塔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更何況未開發時期的清朝。

其二,僥倖到了終點,等待他們的還有繁重的勞役、嚴酷的環境。流放寧古塔,一般都要加一句“披甲為奴”。去那裡可不是做大爺,而是要服勞役。除了個別幸運兒,大部分人都要耕作勞動求生存,進行高強度體力勞動。——這對官老爺和文化人出身的流放犯,簡直就是要命的摧殘。——關鍵是,一旦流放到這裡,代表著永世不得翻身、一直勞改、無期徒刑。——勞作至死是他們正常的歸宿。

其三,要說前面說的,還是來自惡劣環境的折磨,和來自超負荷體力勞動的挑戰。那麼,“流放寧古塔”代表的政治意義,可以讓他們喪失生存下去的勇氣。

流放寧古塔之後,一般是代表這一輩子不讓回去了,也就是說,流放者與官運、前途從此無緣,再也沒機會翻身。要到一整個家族被流放的情況,就說明這個家族,從此沒有了前途、希望、這種精神上的窮途末路、暗無天日才是最讓人崩潰的。

說白了,流放寧古塔,可怕之處在於:不僅是著肉體折磨和生命的摧殘,更是精神上的看不到希望、永無出頭之日的悲涼。


爾朱少帥



寧古塔,有多可怕?

你可能想不到有多可怕的可怕,一句話,要命,可怕不?

一、清朝大臣官員人犯,一聽皇帝發話:發配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

莫不魂飛天外,雖蒙皇恩浩蕩,赦免不殺活命之恩!

但與殺頭並無什麼區別,發配寧古塔,生不如死,真的不若引頸一刀痛快!

二、寧古塔,既今黑龍江省牡丹江市轄之寧安縣級市,今日本地人自豪的稱之為人類宜居幸福安康之地。

清朝順治十年,設寧古塔昂邦章京鎮守此地,康熙元年設鎮守寧古塔等處將軍衙門。

康熙十五年,鎮守寧古塔等處將軍衙門,遷治吉林烏拉(今吉林省吉林市),改稱吉林將軍,寧古塔改置副都統衙門。

寧古塔,與塔沒有任何關係,是滿語“六個”的意思,據說,早期有清朝皇室祖先兄弟六人居住生活於此而得名,你看,偌大的地方,僅有六個人!

有清一朝,東北被滿清皇室視為祖基龍興之地,滿人入主中原,大量進入北京及全國各地,但嚴禁漢人移民進入東北。

因而致原本就人口不多的東北人口驟降,尤其偏遠的寧古塔一帶,雖然不再是六個人,但也是人煙稀少,更是荒涼不堪,狼蟲虎豹出沒其間,嚴重威脅人們生命安全,當時條件下,實在不宜人居。



寧古塔,地處邊遠荒僻,生活條件十分艱苦,加之長達半年冬季,常達零下30度極端寒冷的暴風雪肆虐的惡劣氣候,夏季出奇大的蚊蟲叮咬,基礎生活設施極端簡陋,衣食住行皆與關內生活無法比擬,令人很難適應,大有生不如死的感覺。

三、寧古塔,艱苦生活環境之外,加上發配寧古塔,路途遙遠艱險,有的押解差役為逃避遙遠艱苦旅途,甚至做掉人犯,以病死復差。

既使押解差役良心尚存,沿途野獸襲擾吞食之險仍在。

甚有傳言,饑民爭相殺戮人犯食之果腹,發配人犯甚至多有未達寧古塔,而死於蒼茫遙遠的危險旅途,能否到達寧古塔是個未知數,可想而知。



因而,清朝發配人犯一聽“發配寧古塔”之言。與宋代人犯聞聽“發配沙門島”一樣,頓時萬念俱灰。

發配寧古塔,九死一生,生還機會緲茫,令人不寒而慄,大有生不如死之感,不若引頸一刀痛快!

可不可怕?

奈何!奈若何!


z山海


寧古塔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發配寧古塔。

寧古塔是清朝著名的流放之地,清朝的官員犯事,大多流放伊犁、尚陽堡、寧古塔等地,這些地方都是清朝的邊疆重地。而寧古塔由於地處東北極寒之地,終年冰天雪地,最是艱苦。

在清朝的時候,一旦官員發配寧古塔,一般意味著這個官員已經犯下了不可饒恕的重罪。發配寧古塔,雖然暫時可以保命,但是結局也是九死一生。此外,發配寧古塔的官員,大多數都是舉家被髮配,妻兒老小基本上都不能倖免。所以,清朝的官員一旦勒令發配寧古塔,除非奇蹟出現,不然和“誅九族”無異。

寧古塔在清朝的最北方,地處牡丹江畔,是清朝東北的“三邊重鎮”之一。除了惡劣的環境,由於地處邊疆,還會時常面對其他部落的襲擾劫掠,很多時候處於戰爭狀態。此外,在寧古塔還有一群特殊的人,就是所謂的“披甲人”,而發配寧古塔的犯人,基本上就是給披甲人做奴隸的。

披甲人是清朝的俘虜,或者在戰爭中投降清朝的士兵。這些人被清朝俘獲以後,世代為清朝戍邊。但是即便是戍邊,披甲人又不是正常的清朝士兵,他們的地位低於正常的人,等同於戍邊的奴隸,且子子孫孫都不得翻身。

而發配給披甲人為奴的官員家屬,也就等同於朝廷賞賜給披甲人的奴隸。顯然,被髮配的人,地位比奴隸更不如,已經是奴隸的奴隸了。而清朝的官員,為官任上哪個不是錦衣玉食,一旦發配,誰能夠忍受為奴為婢的地位和侮辱?因此,只要涉及寧古塔,清朝的官員都害怕得要死,因為寧古塔和死並沒有什麼區別,甚至比死更不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