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步的三個設意:趟泥、犁地、履冰

從練功目的之角度來看,練習摩擦步各有三種意念假借與之相輔。

練步初期旨在行步沉穩,意念側重於趟泥而走;中期旨在往來厚重,意念進一步深化為犁地而行;後期旨在進退輕靈,意念昇華為行步如履薄冰。

無意念假借的練習摩擦步,習者必然感到枯燥乏味,淺嘗輒止。所以,我們有必要來依次認識一下各階段的摩擦步。

1.趟泥。

我們知道,常人走路時膝蓋先動,以此拖著身體在行動,這樣走不僅相對費勁而且也影響速度,但畢竟成為長期養成的習慣。

初習摩擦步,要改成用胯走路,提胯,送胯,落胯。

當強調以胯帶步時,難免出現重心浮動,行步不穩。為克服這種情況,習者可設想己身站在沒腳腕深的稀泥中,進退均逆著勁兒走。

意想足力作用於稀泥,阻力反激於足腕,強化下肢梢端的阻力,這樣身體重心就會下沉,取勢雖高但行步沉穩,腳下自然生根。

不難看出,趟泥之意是使摩擦步習者不求穩而自穩的必要手段。

2.犁地。

經過一段時間的刻苦練習,習者不應只滿足於沉穩,行步風格應當逐漸向厚重過渡,犁地而行,便是功臻厚重之步的輔助意念。

習者可假想自己立於沒腳腕深的鬆軟地裡,每一動步,或進或退,都在腳前腳後豁開一道溝,似耕牛曳犁而行。

但有一點要注意,不能因著意過重而引起身體有絲毫僵滯,應做到“只求神意足,不求形骸似”,意顯於形素為拳家大忌。

犁地之意,使習者不由得形速更緩,但舒緩不減其威,並且能將往來過程中感應到的空氣阻力增至極限。

人是一個有機整體,足力源於胯,整體力源於重心驅動,下肢梢端所激起的極大的空氣阻力,必然導致摩擦步習者增添厚重的氣勢。

3、履冰。

到了後期階段,練摩擦步便有更高層次的追求,習者當以舉步輕靈為其旨歸,相應的意念側重也就有重新調整,由犁泥改為履冰,即行步如履薄冰。

訓練時,可假設自己在薄冰上走摩擦步,抬腳全憑掌下虛按及頭部上領的力量,切勿支撐腿用力下采,落腳應小心翼翼地輕輕著地,力量漸漸落實。

心想—旦腳下冰層裂開就迅速收回腳,此謂慢中寓快,進退過程中既恐踩破薄冰又怕滑倒在冰上,如此行步可趨於輕中有重。

這時候摩擦步,行步沒有—定之規,出腳無固定方向,整個人呈現出拳家常說的“出尋問路”之狀。

需要提醒的是,按照如履薄冰的意念練摩擦步,不可把謹慎理解為縮手縮腳、舉步滯遲,應該舒展大方,外馳內張。如此,習者就會自然而然地功臻異常輕靈的摩擦步境地,用於搏擊,能令敵身影莫辨,進退莫測,恍忽之間已然落敗。

以上各階段的摩擦步,外形並無區別,唯內在設意不同而已,表現出來的行步風格也不同,正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